【摘要】本文以《絢麗的中華民族美術文化寶藏》一課的融合教學為例,從教學設計思路、課堂教學實踐等方面論述左江花山巖畫與中學美術課程融合的實踐。
【關鍵詞】花山巖畫 中學美術 融合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2)25-0054-03
美術作為我國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動學生審美情趣及審美能力發展的重要學科。新的美術課程標準不僅要求學生對基本知識內容有一定的理解,而且要求教師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此推動學生全面發展。本文以桂教版美術七年級上冊第二課《絢麗的中華民族美術文化寶藏》的教學為例,分別從教學設計思路、課堂教學實踐等方面論述廣西左江花山巖畫與中學美術課程融合的實踐。
一、教學設計思路
中學美術課程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藝術鑒賞能力和藝術表現能力,讓學生通過鑒賞美術作品,了解作品背后的文化內涵,以此豐富學生的文化體驗。它對學生文化感知能力、藝術審美能力具有促進作用。廣西左江花山巖畫歷史悠久,于2016年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有極高的歷史價值和審美價值,是壯族先民在生產生活中的文化結晶,也是壯族人文精神的高度凝練。將花山巖畫與中學美術內容相融合,既能夠豐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內涵,又有助于學生加深對教材內容的認知和理解,促進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
基于以上思考,在設計教學時,筆者結合學生心理特點及思維特征,嘗試將教學內容模塊化,即把教學內容以模塊化的形式劃分為欣賞評述、技法表現、綜合探索三個部分,通過不同模塊的不同屬性銜接,讓學生在學習中自主串聯。此外,為了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筆者通過問題教學法引導學生橫向思考。
二、課堂教學實踐
(一)課堂導入——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學生的心靈。”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的這句名言表明了生動有趣的導入方法對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熱情的重要性。如果教師僅單一地講授、灌輸理論知識,就容易使學生在認知能力及理解能力上存在差異,繼而影響學生對整體課程的學習積極性。為了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和學習興趣,教師可通過創設主題情境引導學生積極學習,即依托可視化、直觀化的教學方法進一步引導學生直觀體驗,使學生仿佛身臨其境。
例如,《絢麗的中華民族美術文化寶藏》適合采用圖片、視頻相結合的方式導入教學,增加教學的趣味性。視頻主要介紹左江花山巖畫是我國戰國至東漢繪制在崖壁上的圖畫,是左江流域巖畫群的代表,也是我國單體最大、內容最豐富、保存最完好的一處巖畫。花山巖畫高達40米、寬221米,可數的圖像1 800多個,最大的高達3米,最小的有0.3米。左江花山巖畫分布在幾千平方米的崖壁上。巖畫氣勢雄偉,內容豐富,繪畫技巧高超,富有特色。教師通過組織學生模仿巖畫造型再表現出來,有助于學生進一步認識花山巖畫的特點,體會傳統民族美術蘊含的文化內涵;通過播放有關花山巖畫的圖片引入課題,可以對已學習的知識點進行復習。為了進一步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生的情境體驗,在學生觀看視頻后,教師結合影像資料設計問題:花山巖畫主要表達了什么?有哪些造型構成?男性和女性在造型動作上有什么區別?同時,請幾名學生上臺表演,將巖畫上的造型表現出來。通過這些活動,學生在愉快、新奇的課堂氛圍中萌發對巖畫的興趣,激發對巖畫學習的探索欲望,為后續教學提供了有力支撐。
(二)課堂學習——融合多種藝術形式,提升多元化審美情趣
在現代藝術中,多種藝術形式與花山巖畫相融合,在新的領域散發出迷人的光彩。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對不同形式的藝術門類進行欣賞和實踐,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多元化審美能力。
在本模塊教學中,教師組織學生欣賞周氏兄弟的油畫,闡述藝術作品中的花山巖畫造型元素,重點分析油畫中點、線、面的組合運用,以期引導學生在后續繪畫創作中加以借鑒。除了繪畫,花山巖畫的藝術風格也在工藝美術、雕塑等藝術門類中體現。因此,教師收集了當代美術家韓美林的剪紙、雕塑,以及一些壯族傳統工藝(編制、蠟染、陶藝等)等作品,讓學生感受花山巖畫寫意抽象的造型與現代設計融合的獨特藝術魅力。教師展示相關作品,引導學生感受花山巖畫與其他藝術形式的融合,體驗點、線、面組合的形式感和藝術魅力,從而培養學生的多元化審美能力。
(三)實踐學習——體會巖畫藝術風格,融入創作實踐
此環節主要以了解藝術家如何通過對巖畫造型的借鑒來進行藝術創作,學會欣賞抽象的繪畫作品,體驗點、線、面元素組合營造的視覺美感。首先,讓學生在創作前厘清創作思路,通過“創作一張以花山巖畫為靈感素材的繪畫,你們會畫什么場景呢?這些場景會以什么造型方式呈現?”等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其次,在學生理解花山巖畫的造型表現形式及藝術特點的基礎上,組織學生開展速寫活動,如讓部分學生表演巖畫造型動作,其他學生用速寫的方式表現出來,為今后的繪畫表現創作收集素材。最后,采用分組合作完成的方式,由每組的組長給組員分配相應的任務,要求以花山巖畫為靈感,創作一幅由點、線、面組合的構成作品,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和集體凝聚力。教師通過借鑒和臨摹的方式,逐步引導學生從單純的“看”“想”,發展到創作,從而提高學生靈學活用的能力及美術核心素養。
另一個重要的實踐學習活動主要體現在花山巖畫與設計等門類的融合體驗中。教師組織學生開展“小小設計師”設計活動,通過展示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中花山巖畫的片段,要求學生結合實際想一想:假如你作為一個推廣花山巖畫的文化大使,你會從哪些方面來進行設計推廣?這是把學生的生活經驗與教學內容結合起來,進一步印證“美來源于生活”的設計理念。通過“拋磚引玉”,教師順理成章地引出花山巖畫所延伸的文創產品,以及巖畫元素在現代設計中的應用,組織學生談一談現代設計中的材料應用,并鼓勵學生以此為基礎進行創作。學生在經歷設計的樂趣、探究的愉悅感后,培養了熱愛生活、熱愛祖國民族文化的情感,創造意識、多向思維能力也得到了有效培養。
(四)作業設計——分層設計,體驗探究的愉悅感和創作的樂趣
在設計學生作業的環節,教師根據單元整體模塊設計的特點,明確在本單元的學習中,學生作品要實現怎樣的目標、要表現什么、要達到什么效果。學生首先需要模仿學習花山巖畫的創作方法,借鑒花山巖畫的造型特點,學習作畫者的創作手法,然后根據自己的理解進行創作。因此,教師沒有在第一課時就讓學生創作,而是用了一節課的時間,讓學生通過臨摹或者半臨摹、半寫生的方式,對人物的動態進行速寫。這個過程旨在提升學生對動態造型的敏銳度。在速寫練習中,教師提出評價要求:先抓好基本動態輪廓,強調動態線的準確性(這是基本要求,至于細節,可以適當放一放)。經過對花山巖畫人物動態造型的練習,學生對線條的組合變化有了一定的體會,為下一環節的作品創作奠定基礎。
完成以上第一層次的練習后,學生進入第二層次的創作。這個層次的作業設計應該是對第一層次作業的能力提升——從寫實的模仿到意象的組合,體會點、線、面元素結合營造的視覺美感。如果說上一個階段的作業是強調動態的準確性,那么該階段的作業則是強調造型的開放性,即對造型不作具體的要求,只要點、線、面能組合在一起并體現趣味性即可。一抓一放,體現了不同造型元素組合巧妙的趣味性,培養學生勇于探索和嘗試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對形體的認識不斷深入,樹立起抽象空間意識,在作品的表達中達到新的高度。
第三層次的作業要求是:在前兩個階段的基礎上,將想象力和創造力轉變為對生活經驗的實踐和改造,設計一件生活用品。這個階段不僅需要前兩個階段創作的基礎融合,還對學生是否注意觀察生活、是否善于歸納總結生活中的體驗有所要求。這個階段的作業難點在于,學生往往無從下手,不知道怎么把圖案和設計載體結合在一起。對此,教師給出建議:可以把第二階段的作業直接用作設計素材,然后選擇幾件自己感興趣的設計用品,逐一嘗試,最終找到合適的素材進行創作。有的學生會覺得這個方法比較“笨”,而且很麻煩。然而,在學習階段,不斷地嘗試、失敗、再嘗試是一個不可避免的過程,其有助于學生在潛移默化中積累設計經驗,因此是不可或缺的。
從“知道”“模仿”,到“創作重組”“運用”,這是一個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穩步推進學生發展創造性思維不可缺少的過程,最終實現以美育人的目的。通過不同階段、不同層次的作業設計,學生體驗到探究的愉悅感和創作的樂趣,激發了學習興趣。
(五)課堂回顧——總結與提升
在學生實踐的過程中,教師可通過組織點評、學生自評、互評等方式,對學生作品進行反饋,同時在此基礎上進行課堂延伸,由左江花山巖畫的教學實踐延伸至對廣西少數民族藝術的介紹,結合廣西民族藝術,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在課后,教師還可以嘗試結合大單元教學,整合中國少數民族傳統藝術的內容,給學生拓展介紹更多優秀的少數民族藝術作品,讓學生動手畫一畫、做一做,感受民族藝術的特點和價值,培養學生珍視、尊重民族文化的態度和多元化審美能力。
三、教學反思
此次教學主要以左江花山巖畫與中學美術課程融合為主,引導學生了解花山巖畫的內容、藝術特點及其文化內涵;讓學生通過學習、分析花山巖畫作品的藝術特點,體會、發現巖畫的藝術價值,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熱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熱愛祖國的情感,培養學生對中華民族優秀文化藝術的認同感,提高學生對中國傳統民族藝術的審美能力。在教學實踐的過程中,筆者總結了兩方面的心得體會。
(一)主體性
從上述實踐可以看出,此次教學模式主要以學生為主體,將學生看作課堂的主人,讓學生樹立學習主人翁的意識。教師在滲透少數民族傳統藝術時,根據初中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接受相關知識的能力(水平)來設計相關教學活動,這一滲透方式并未超出學生的理解范疇,達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二)簡要性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向學生滲透容易認識和了解的少數民族藝術形式,并且要抓住滲透的要點。由于初中生缺少閱歷,再加上大多數城市學生對少數民族藝術比較陌生,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選擇相關內容,并注意保持課堂教學和少數民族藝術之間的平衡關系。
作為擁有五千年文化歷史的文明大國,我國擁有豐富的民族傳統文化內涵,教師應該明確教材內容、中華少數民族文化的基本內涵和核心特征,使教材內容與中華各民族文化有機結合,相互促進、有機統一,引導學生做中華多民族文化的傳承者,培養學生對民族傳統美術的熱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魏靚羽.視角·美育·方法:美術教育與中學生性別平等意識的建構[J].藝術教育,2021(3):251-254.
[2]朱奮文.傳統文化與初中美術教學中的融合探析[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2021(3):27.
[3]高筠珊.淺談鳳凰藍印花布在中學美術課程中的應用[D].武漢:湖北美術學院,2020.
[4]谷濤,楊云偉.中學美術課程回歸生活世界與體驗之路[J].藝術科技,2019,32(8):219+221.
[5]吳曼琳.中學美術課程中“表情包設計”的意義與構建[J].美與時代(上),2019(5):130-131.
[6]宋旻瑋.嘉庚建筑主題桌游引入中學美術課程的教學探索[D].廈門:集美大學,2019.
[7]朱楚君,涂慷.老河口木版年畫在中學美術課程中的應用[J].美術教育研究,2019(8):124-125.
[8]鄭曉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初中美術課程中滲透途徑的探究[J].考試周刊,2019(34):180.
注:本文系廣西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廣西民族文化與高中美術課程融合的實踐研究”(2021C659)的階段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黎冰(1980— ),廣東順德人,本科,一級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為美術教育。
(責編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