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玲
摘 要:在高中階段的語文課程中,幫助學生提升語文學習能力是最基礎的教學需求,在此基礎上,教師也要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和提升引起重視。在對高中生進行教學講授的過程中,教師要潛移默化地對學生的閱讀習慣進行培養和訓練,進而促進學生獨立學習意識與學習能力的提升。因此,要想進一步幫助學生提升語文能力及語文水平,就需要教師在教學訓過程中重視對學生閱讀習慣的培養,這不僅能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還能有助于學生今后的長遠發展。
關鍵詞:高中語文;閱讀習慣;養成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33?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文章編號】1005-8877(2022)22-0115-04
Research on the strategies for developing high school students' Chinese reading habit
WANG Yanling? (Dongfanghong Middle School, Anding District, Dingxi City, Gansu Province, China)
【Abstract】In the Chinese course of senior high school, helping students to improve their Chinese learning ability is the most basic teaching requirement. On this basis, teachers should also pay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and improvement of students' core literacy. In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high school students, teachers should subtly cultivate and train students' reading habits, so as to promote students' independent learning awareness and learning ability. Therefore, in order to further help students improve their language ability and language level, it is necessary for teachers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reading habits in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and training, which can not only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students' core literacy, but also contribute to the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in the future. .
【Keywords】High school Chinese; Reading habit; Developing strategies
在語文這門學科的設立和運行過程中,指導學生了解閱讀習慣對自身學習和發展能起到重要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意義,即能實現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又有助于對其理解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多方面進行進一步的培養。然而,在高中這一特殊且重要的教學時期,教師往往會受到高考的相關壓力,因此,在對學生開展語文教學時,偏重于傳統教學模式,一再要求學生進行機械化的反復記憶。這樣一來,不僅忽視了對學生閱讀意識、閱讀能力的培養,也阻礙了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語文教師應結合高中生的相關學習特點以及教學的特殊性,幫助學生改善相關的教學策略,培養其形成閱讀習慣,通過良好習慣的養成,進一步為其今后的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1.培養高中生閱讀習慣的重要性
想要真正實現對高中生閱讀習慣的培養,就需要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以及生活中,對任何的閱讀內容都能進行習慣性閱讀,而非功利性閱讀。高中生由于近十年來的語文課程學習以及知識的積累,相對來講,學習能力及文化視野都得到了培養,但是在對閱讀習慣的養成方面卻相對存在缺陷。以學生的發展角度來看,閱讀能力以及閱讀習慣的養成和提升,對語文學科學習以及今后的成長都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能有效促進學生利用閑暇時間進行廣泛閱讀,并結合讀書的實踐活動,促進學生得到全面發展。學生只有具備了閱讀能力,并學會運用閱讀方法,才能通過日積月累的知識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推動學生語文課程的高質量學習得以實現。以此為據點,就可得知,幫助高中生培養閱讀習慣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不僅能通過豐富的閱讀知識充實學生的精神世界,還能進一步加快語文課程的學習進度,使高中課堂教學效果得到相應保障。
2.高中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忽視對學生閱讀能力、閱讀意識的培養
隨著我國社會的不斷發展,全民閱讀的發展趨勢也越來越明顯。雖然在高中校園內,學校對相關的教育政策作出了回應,并在校園當中開展“書香校園”“書香班級”“書香家庭”等相關閱讀活動,但是在實際的開展及進行過程中,卻沒有真正引起人們的重視。高中語文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也只是針對文本所需學習的內容對學生進行講授,而忽視了課外閱讀的拓展和延伸。因而不僅對學生閱讀能力、閱讀意識的培養無法起到促進作用,還會由于傳統教學的單一化和枯燥性,使學生的閱讀興趣向消極方向發展,更不易于閱讀習慣的培養及養成。
(2)受傳統語文教學影響,學生機械式地學習
在高中階段的語文教學過程中,絕大多數的教師都受到傳統的語文教學影響,在開展教育教學的過程中不會對學生的學習過程給予重視,而是一味地想得到滿意的教學成果。督促學生對重點知識內容一遍遍地進行機械式學習,對已有的相關學習結論,要求學生進行背誦記憶。這種機械式的學習過程,從根本上講,對學生能力的培養以及習慣的養成都沒有任何積極作用。若以此學習狀態持續下去,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學生對知識的需求和渴望就會漸漸消失殆盡。學生只需要對語文知識進行背誦和記憶,便達到教師的教學目標,完成學生的語文測評,這樣一來,學生無法運用自身所掌握的閱讀方法和閱讀技能,對知識點和問題進行分析和思考,不僅會對語文知識無法長期進行牢固記憶,而且對學生的學習能力以及閱讀習慣的培養也毫無促進作用。
(3)對學生閱讀環節忽視,缺乏深入的學習和思考
在對高中生開展教學的過程中,所謂的閱讀教學,只是讓學生對文章進行學習,而不給予學生充分的閱讀時間,并結合深入的分析和思考完成教學設計任務。由于教師受到授課壓力、教學目標等影響,無法在有限的講課時間中專門劃分出一部分時間讓學生進行自主閱讀,這樣一來,學生缺少了自主閱讀和閱讀體驗,只是聽從教師的教導以及相關課件內容進行文章的學習。對閱讀環節的忽視,使學生缺乏對文章的深入學習和思考,并沒有真正進行體驗閱讀,從中深入感受作者的情感。這樣不僅會影響到學生良好閱讀習慣的養成,還會影響到課堂教學效率,使學生學習能力及綜合素質都無法得到有效發展。
(4)閱讀教學與現實生活聯系不夠緊密
在閱讀課上,有些教師過分強調語言的工具性,存在很大的實用主義傾向。一些教師過分強調“知識點”,強調知識的傳遞,忽略了在閱讀中滲透道德教育;還有一些教師把自己置身于題海,許多與實際生活密切相關的東西,既沒有指導學生觀察體會,形成自己的生活經驗,也不重視引導學生建立語文與生活的聯系,忽視了將閱讀與感悟人生結合起來。有些教師在課堂上僅僅對課文作了簡單的解釋,或者僅僅強調對課文知識的領悟,對學生講授和灌輸知識,而忽略了他們的閱讀水平。新課程標準的有關概念在課堂中的應用并不到位。新課程標準規定了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學生的語言、思維、審美鑒賞、文化理解等多個層面的綜合素質,要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在教師對教學任務缺乏深刻了解的情況下就進行各類活動,仍然固守原有的教學方式,沒有發現課程內容與形式的革新。為了提高中學語文的閱讀效率,教師必須在課堂上對各種學習任務進行重構與融合。在一定的時間里,要確保任務的完成率,這無疑給中學語文教師帶來了很大的挑戰。
3.培養高中生語文閱讀習慣的具體策略
(1)堅持立德樹人,促進學生素質發展
目前,高中生正處在思想品德教育的關鍵時期,在語文閱讀教學中,要樹立立德樹人、弘揚優良傳統文化、樹立文化自信、樹立積極的生活態度、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把道德教育融入閱讀教學中。語文教師要充分利用閱讀教學立德樹人的獨特優勢,充分利用閱讀教學中的道德教育資源,強化教學設計,實現與學生的對話。文學作品是作家內心的一種投影,因此,作品的創作不可避免地受到作家的個人經歷、時代和思想的影響。在閱讀教學中,要善于引導學生發掘作家的生命資源,特別是作家的高尚情操、積極的人生態度和崇高的愛國主義情懷。在閱讀、學習的過程中,讀者會被作家和作品中的人物所影響,從而形成正確的思想理念,樹立起高尚的愛國情操。比如,在教授毛澤東《沁園春·長沙》時,要讓學生理解這首詞的創作背景。1925年十月,毛澤東途經長沙,又一次見到橘子洲的美麗秋色,便作了這首詩。教師要讓學生在聽完這首詞的朗誦后,一遍又一遍地讀,感受毛澤東豪放、積極、有力的話語,并對這首詞形成一定的認識。然后,請學生根據前面的講解,講一講毛澤東是個什么樣的人。教師在學生討論后作出總結:毛澤東是一個有理想、有抱負、有信念、有胸懷天下、排除萬難、不怕犧牲的人。在閱讀教學中,通過師生之間的互動、生生的交流,體會到毛澤東的偉大革命精神和崇高的追求,了解作家關心民族的命運、關心民族的未來。
(2)加強家校合作,優化家庭閱讀環境
在現如今的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應當加強運用家校合作的教學模式,實現家長與教師之間溝通橋梁的搭建,進而幫助學生在家中優化閱讀環境,進一步為閱讀習慣的養成奠定基礎。語文教師應為家長宣傳閱讀的重要性,不能讓學生只是一味地學習,對學習成績過于在乎,而應當重視對學生良好閱讀習慣的培養。通過家長會或通過班級內的微信群向家長進行相關介紹,使家長能為學生創造安靜良好的閱讀環境,并提供豐富的課外學習資源供學生進行閱讀,進而有效點燃學生對文字的閱讀熱情,幫助學生培養閱讀習慣,促進語文課程的有效開展。例如,在教學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中的《鴻門宴》一課時,教師引導學生在對文章進行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的過程中,通過進一步的閱讀和思考,了解本文線索,按時間順序逐一理清故事發展,并進行細致分析和深入學習,對課堂教學起到升華作用的同時,還能促進閱讀習慣的養成。這樣,學生在家中是否擁有良好的閱讀環境,就需要有效借助家校合作教學模式,進而推動學生對文中項羽的人物形象進行深入分析。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通過致家長的一封信、開設閱讀主題家長會、家訪等方式,向家長提供高中生需要完成的閱讀計劃以及閱讀書單,讓家長為孩子營造一個輕松、安逸的閱讀環境。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為他們購買優秀的書籍,并且監督他們進行閱讀;者與其進行共同閱讀,在此基礎上可以通過評選“書香家庭”激勵家長和學生共同閱讀,以此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和欲望。
(3)改善授課手段,引發學生閱讀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語文課程的學習過程中,要想學生對閱讀內容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就應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其中。這樣有助于課堂教學質量的保障,教學效果的提升,進而實現對學生閱讀意識、能力和習慣進行持續培養。高中語文課本中所涵蓋的知識點內容,需要引導學生進行深入閱讀和思考,使其能獲取文章的中心特點以及作者所隱含的情感內容。需要教師進一步應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廣泛利用多媒體來有效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將枯燥的語言文字轉化為相關影像課件資料,進而有助于學生對語文課堂更好地進行參與,還能進一步促進學生對文章的深入閱讀,對閱讀習慣的培養起到促進作用。例如,在對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三中的《蜀道難》一課進行講解時,教師應結合所要學習的文言文內容,借助多媒體尋找并播放作者李白的相關簡介資料,了解本詩在創作之時的社會背景及作者的寫作目的,進而助力學生學習興趣得以激發的同時,使學生對課文進行主動閱讀和深入思考。對文言文重點知識進行進一步學習和記憶,有助于學生對經典古文的積累,使綜合語文能力得到提升,進而幫助學生培養閱讀習慣。在改善授課手段的過程中,教師也要引導學生有計劃地進行閱讀,在閱讀的過程中規定文章的數量、閱讀的時長等,這樣才能讓其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在講解一些名著文章時,需要注意高中生對名著閱讀還尚未掌握正確的閱讀方式,所以應該讓他們閱讀2~3本名著作品,并且將閱讀的時間控制在15~30分鐘,長此以往,良好的閱讀習慣就可以養成。
(4)營造閱讀氣氛,促進交流討論學習
為了幫助高中生減輕學習壓力,使其在學習之余擁有進行放松的空間,教師可以在班級內為學生建立圖書角,結合高中階段學生所需要學習和閱讀的相關書籍,將之進行收集和擺放,供學生在學習之余,為其營造濃厚的班級閱讀氣氛,動員大家共同進行閱讀,并通過交流討論學習,幫助學生進行共享,開闊彼此視野,豐富思想的同時,促進學生閱讀,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例如,在對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二中的《荷塘月色》一課進行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師鼓勵學生對課文的內容進行了解學習,通過班級內的圖書角幫助學生進行知識的擴展。通過深入的交流和討論,進一步促進學生對題目含義的理解,以及作者對自由境界的向往,進而獲得深入的閱讀心得和閱讀體驗。結合課堂教學內容,為學生營造濃厚的閱讀氣氛,不僅有助于學生對閱讀內容進行交流和討論,還能在分享、交流的過程中進一步理解作者心理變化過程,對學生的思想進行不斷豐富,強化語言交際能力和閱讀能力等,進而促進學生良好閱讀習慣得到穩定培養。此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圍繞閱讀文章中的某一問題或者中心內容進行分析和討論,在過程中體會作者或文章人物的思想情感和內心感受,與其產生心靈上的共鳴,加深閱讀體驗。
(5)制訂學習計劃,有計劃地組織閱讀活動
目前中學的語文課上,學生的讀書習慣只能在教室里培養,這種學習方式很大程度上制約了他們的思考,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的學習意識也會逐漸消退。因此,教師應指導他們進行有計劃的讀書,要對自己的閱讀進行規范,也就是說,在閱讀的過程中,要保證自己的閱讀量和時間。比如,在教授《論語》的時候,教師可以安排學生進行一次有計劃的朗誦,因為這是一節經典著作的引子,因此,每一名學生都要在課外進行,因為他們還沒有形成一個成熟的學習方式,名作閱讀過多,也可能會產生相反的作用,因此,高中生一年看兩三本經典著作即可。
(6)加強素質培養,提升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語言積累、梳理和探究”是新課標中“語言結構與應用”的核心能力的基礎。根據語文課程的特性,“語文學科的特色是以培養學生對母語的理解和應用為基本目標,而語文課程的目標就是要提高學生的語言文字素質和使用能力。”這一過程的重點是“理解和應用”,“理解”是先決條件,應用是目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大量地閱讀、積累大量的語言資料,使他們能在特定的上下文中領會詞匯的含義,理清古今詞義的差異,掌握語法規律,并注意培養學生使用語言的能力。例如,在教學《竇娥冤》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戲劇的形式來進行教學實踐。一部戲有四個部分,學生可以分組討論,分角色、寫臺詞、選擇道具、表演各種場景。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語言表情、動作神態,適時地加入討論中,并針對他們的需求提出意見。通過實驗,筆者發現,學生的討論非常活躍,每個人都投入自己的角色中,想要將自己的角色作用發揮到最大。學生的親身經歷,要比教師的講解更加深刻。通過這種實踐活動,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訓練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組織和表達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
(7)課外閱讀延伸,養成良好閱讀習慣
隨著現代化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生活步調逐漸加大、加快,越來越多的人很難坐下來靜心閱讀,從閱讀中體會文字的魅力以及閱讀的樂趣。因此,高中語文教師在開展教育過程中,不僅要對文本知識進行講授,還要與學生共同探究、分析,結合相關知識對學生進行拓展和延伸,進而有效促進學生對拓展的課外資源進行閱讀,并在此過程中實現對良好閱讀習慣的養成。例如,在講授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三中的文章《祝福》時,教師以文本內容及相關知識作為學習基礎,對學生進行課外的閱讀延伸,進而引導學生對魯迅的小說集《彷徨》《故事新編》《吶喊》等書籍進行拓展閱讀,豐富學生的語文知識;促進學生進行獨立閱讀和深刻思考的學習環節,逐漸幫助學生規范閱讀行為,進一步促進對文章的學習,重點找出祥林嫂的形象特點,探究造成祥林嫂悲劇的社會根源。并通過長期有計劃的閱讀活動,來有效引導學生對自身閱讀習慣進行培養,進而有效引導學生博覽群書,加深對語言文字魅力的體會,進而逐漸促進學生閱讀習慣的養成,使個人修養以及語文水平都能得到進一步提升。除此之外,教師還要讓學生養成記錄的習慣,讓其在自主閱讀的過程中,將自己難以理解詞語和詞匯進行圈點和評注,加深對相關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并在此基礎上針對閱讀中生動形象、描寫細節到位的語句進行摘抄,進行朗讀和背誦,分析其寫作手法和內容等。
(8)構建班級閱讀圖書角,提升閱讀水平
為了進一步營造閱讀氣氛和環境,教師可以發動班級全體學生的力量,建設班級閱讀圖書角,按照圖書不同的種類,如夢幻科學、史詩作品、童話故事、詩歌、人物傳記、小說等,讓每名學生提供1~2本不同題材且自己喜歡的圖書,在此基礎上為學生提供閱讀的機會,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將自己的閱讀感受和心得記錄下來,并且與提供本書的同學進行交流和探討。通過這樣的閱讀方式,一方面可以提升閱讀水平和能力,讓其在此過程中闡述自己的想法和見解;另一方面可以感受到閱讀的快樂和愉悅,促進閱讀。除此之外,教師為了鼓勵和激勵學生熱愛閱讀,可以在教室中設置每月閱讀之星展示欄,粘貼優秀學生的讀書筆記、讀后感、閱讀標語和評價等。
4.結語
綜上可知,在高中時期的課堂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所需擔負的教學責任不單單是促進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獲取和掌握,還需在此基礎上培養學生多方面的學習能力,進而促進閱讀習慣的養成。閱讀能力可以幫助高中生完成學習任務,能通過豐富的閱讀資源并結合實踐訓練,促使自身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進而強化閱讀能力的形成和發展。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的成長和發展特點,并加之高效的培養策略和教學方案,進一步促進學生對閱讀環節產生濃厚的興趣,進而實現閱讀習慣的形成。
參考文獻
[1]張子涵.高中生語文閱讀習慣自我培養策略研究[J].新課程(中學版),2018(11).
[2]賈健麒.淺析高中語文教學中學生閱讀習慣的培養[J].中國校外教育,20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