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農業廣播電視學校 張慶慶 付爭艷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離不開農業農村現代化,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關鍵在科技、在人才。本文借鑒國外農業發達國家農民教育培訓的經驗做法,希望能夠在結合國情農情和資源稟賦差異的前提下為我國農民職業教育培訓的發展提供借鑒。
東亞模式以人均耕地面積較少的日本、韓國為代表,形成農民職業教育的頂層法律法規保障體系,教育系統和農業系統內多層次教育體系,以及政府主導、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多元資金投入體系。日本農業教育針對不同培養對象形成5 個教育層次:大學本科教育、農業大學校教育、農業高等學校教育、教育和農業指導士教育;韓國在教育系統內部形成初、中、高等農民職業教育,在農業系統內設置了農業推廣教育、農業指導教育、農業實踐教育和農業培訓教育。
西歐模式以家庭農場為主要經營主體的英國、法國為代表,政府、學校、科研機構和農民培訓網有機結合,注重農民教育的高、中、初不同層次的銜接教育;充足穩定的經費支持使農民學員既能免費接收教育,又能以突出表現獲取職業培訓機構獎勵。英國學位證、畢業證、技術證相互結合,正規教育與業余培訓相互補充。法國的農業從業人員準入制度要求獨立經營農場者必須獲得農業技術員證書等相關農業教育證書,通過由中等農業職業技術教育、高等農民教育和農民職業培訓構成的農民教育培訓體系來培養不同類別的農業從業人員。
北美模式以機械化和規模化程度比較高的美國為代表,美國的農業教育注重實踐性,形成正規農民教育與短期農民培訓雙規并行的農民職業教育機制。盡管各發達國家根據國情在具體教育培訓發展歷程、表現形式上有所差異,但從本質上呈現出了一些共性特征:都注重宏觀層面、政府層面的政策法律支持和保障,強化頂層設計;政府高度重視,農業部門和教育部門有效協調、密切合作;呈現多元化的培訓主體、資金投入主體,以及培訓對象的層次化;強調培訓的實用性和針對性,重視農業相關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的建立;輔之以政策優惠、財政補貼、經濟鼓勵等激勵保障措施。
借鑒國外經驗,從國家層面制定農民職業教育(中等職業教育和高等職業教育)和農民培訓(高素質農民培訓和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相關法律法規,建立健全教育培訓內容、層次、模式、對象、資金等政策引導,增強配套措施的可操作性。加強農民職業教育體系內部中等、高等職業教育的融合貫通和農民培訓與農民職業教育的有效銜接;探索建立農業系統和教育系統分層分類的教育協作機制,以教育來促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相結合。
當前我國的農民職業教育培訓主體呈現多元化,包括農業廣播電視學校(農民科技教育培訓中心)的專門機構、農業職業院校、農技推廣機構、農業科研院所等公益組織部門和農業企業、農業園區、農民合作社等社會企業部門。各類教育資源需要進一步整合,形成政府引導、機構主導、行業企業共同參與的一主多元教育培訓協同機制。
英國、法國、美國等國家完善的農民教育培訓體系都具備充足穩定的資金保障。雖然中央財政在農民職業教育和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高素質農民培訓等方面的經費投入不斷加大,但依然滿足不了各級農民教育培訓經費和師資能力提升、教育教學設備條件改善的需求,需要進一步探索鼓勵社會資本參與的多元化資金支持和保障機制。
近兩年,國家、各地方政府相繼提出關于職業教育、農民培訓、高素質農民培訓等提質增效行動計劃。如何提質增效,是教育培訓主體和被教育培訓對象的雙向奔赴,相關部門應借鑒國外農民教育培訓體系的實用性、實踐性和針對性,分類施教、精準施教。我國從事農業及農村地域二三產業的農民年齡跨度大,文化程度差異較大,在教育培訓中鮮有區別對待和分類施教。基于此,就教育培訓的內容、形式等逐步探索供給側和需求側有效結合,既能夠提供與時俱進、適合本地農業發展特點的學習培訓內容,又能夠激發農民學習的積極性,達到提質增效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