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蘇靜逸
中國傳統節日是中華文明的縮影,具有豐富的文化內容和精神內涵,是一份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要求實施中國傳統節日振興工程,豐富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陽等傳統節日文化內涵,形成新的節日習俗。端午節作為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既貼近幼兒的生活,又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很適合用來開展幼兒教育活動。于是,筆者開展了“端午節”微主題活動,并以繪本故事為媒介,向幼兒介紹端午節的文化、習俗,以期豐富幼兒的生活經驗,弘揚中華傳統節日文化。
繪本具有主題突出、內容淺顯易懂、情節有趣等特點,符合中班幼兒的身心發展水平和認知特點。教師開展繪本閱讀活動,可以增強幼兒的語言能力、理解能力和審美能力,培養幼兒良好的閱讀習慣,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此外,繪本是幼兒認識世界和學習知識的重要媒介,對幼兒行為習慣的養成也起著重要的作用。鑒于繪本在幼兒教育方面具有眾多優勢,筆者決定利用繪本故事《端午節》開展微主題活動,借助繪本向幼兒介紹端午節的由來、習俗、文化意義等,以期增強幼兒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幫助幼兒樹立文化自信。
在閱讀繪本的過程中,筆者讓幼兒認真觀察繪本中的圖片,鼓勵幼兒自由講述自己對繪本的理解,并結合幼兒的講述,從端午節的來源和習俗兩方面講解繪本,以加深幼兒對繪本的印象。在講解結束后,筆者讓幼兒復述繪本的內容,并向大家介紹自己從繪本中了解到的關于端午節的小知識,以幫助幼兒深入了解端午節。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傳統習俗之一,幼兒對繪本中的賽龍舟活動很感興趣。于是,筆者根據幼兒的興趣需要,在班級中開展了“賽龍舟”活動,鼓勵幼兒自主討論龍舟的形狀,思考如何利用桌椅擺出龍舟的造型。在討論的過程中,幼兒發現建構區的長方形積木很適合作為劃龍舟的船槳,便收集了一些。接著,幼兒將桌椅擺放成了龍舟的樣子,并將長方形積木當作船槳,準備開展“賽龍舟”活動。在“賽龍舟”活動中,幼兒用表演區的小鼓在船頭打著節奏,喊著號子,感受了賽龍舟帶來的樂趣。在“賽龍舟”活動結束后,幼兒的興趣未減,在建構區玩起了搭建龍舟的游戲。筆者堅信幼兒只有親身經歷、親自體驗相關的內容,才能在心中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在以上環節中,筆者根據幼兒最感興趣的“賽龍舟”這一場景,利用現有材料,組織幼兒開展了“賽龍舟”活動,營造了濃厚的節日氛圍,讓幼兒對端午節的習俗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
在通過繪本、調查表等了解端午節的習俗后,有的幼兒問筆者:“艾葉是什么?為什么端午節要掛艾葉呢?”筆者一一回答了幼兒的問題,并開展了相關的活動。在活動中,筆者帶領幼兒收集艾葉、制作艾草包、掛艾葉,讓幼兒了解了艾葉的作用,知道了端午節掛艾葉習俗的由來,幫助幼兒進一步了解了端午節的習俗,提升了幼兒對傳統文化節日的認知。筆者認為這一活動中最有意義的一個環節就是制作艾草包。在這一環節中,筆者給每名幼兒都發了一個荷包,鼓勵幼兒自行用艾葉填充并裝飾自己的荷包。有的幼兒在荷包上畫了爸爸、媽媽、爺爺和奶奶,有的幼兒在荷包上貼了好看的貼紙。在幼兒裝飾好荷包后,筆者讓幼兒將艾草塞進荷包中, 鼓勵幼兒在回家后將艾草包送給自己的親人,并向他們講述端午掛艾草的習俗和自己制作艾草包的過程。
皮亞杰認為,興趣和需求在幼兒的心理發展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教師應該考慮每個年齡階段幼兒的興趣和需求。同時,他還強調了“活動教學法”和“發現式教學法”的重要性?;诖?,筆者根據幼兒的興趣與需求,開展了“粽從何來”的主題活動,具體活動過程如下。
在開展“粽從何來”主題活動前,筆者先與幼兒進行了晨間談話,詢問幼兒早上吃了什么。在小樹回答吃了粽子時,筆者順勢問其他幼兒:“其他小朋友吃過粽子嗎?”小陳說:“我吃過,粽子可好吃了!”小孫說:“我也吃過,我還見過奶奶包粽子呢!”這時,小董突然站起來自豪地說:“我奶奶會包很多不一樣的粽子,她還教我包粽子了!”筆者回應道:“你太棒了!那么,其他小朋友想不想學包粽子呢?”幼兒紛紛回答:“想!”筆者通過談話的方式,引出了本次“包粽子”的活動。
筆者選擇將“包粽子”作為介紹端午文化的第一個活動,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第一,粽子作為中華傳統美食之一,其影響大、覆蓋面廣,屬于生活中常見的食物,貼近幼兒的生活;第二,臨近端午節,很多家庭會包粽子或購買粽子食用,幼兒對粽子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認識;第三,包粽子、吃粽子是端午節的傳統習俗,也是端午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內容,幼兒通過“包粽子”活動可以更好地感受傳統節日文化。
在“粽從何來”這一活動中,筆者為激發幼兒自主探究和自我發展的意識,讓幼兒“在做中學”,幫助幼兒獲得了良好的活動體驗。當然,這一活動對中班幼兒來說仍具有一定的挑戰性,因此,筆者根據幼兒的實際情況降低了難度,并給予了幼兒一些必要的幫助。
在讓幼兒體驗包粽子前,筆者先在美工區投放了一些制作、繪畫粽子的材料,幼兒根據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驗,畫出了蛋黃粽、紅豆粽、肉粽等多種粽子,這些富有創意的表達,為之后的活動奠定了基礎。
在“包粽子”活動開始前,筆者將畫好的粽子制作步驟圖分發給幼兒,并帶領幼兒觀看包粽子的小動畫,以幫助幼兒明確包粽子的步驟。由于包粽子對中班幼兒來說有一定的難度,所以,筆者將全班幼兒進行分組,每組5人,且每組有一位教師進行指導,并在初步嘗試的基礎上進行了明確的分工,讓每名幼兒負責自己擅長的部分,如分米、包荷葉、打繩結等。
在小組合作包好粽子后,筆者讓每個小組的幼兒給自己包的粽子做上特殊的標記,并為他們拍照留念。之后,筆者將幼兒包的粽子拿到廚房請廚師幫忙煮好。在午餐時,筆者將煮好的粽子根據事先做好的標記分發給對應的小組,幼兒開心地品嘗著自己的勞動果實,也體會到了勞動的樂趣。
陶行知先生曾說:“勞動教育的目的,在謀手腦相長,以增進自立之能力,獲得事物之真知,及了解勞動者之甘苦。”在本次活動中,筆者合理融入了勞動教育,很好地培養了幼兒動手操作的能力,讓幼兒體會到了勞動的樂趣,為幼兒形成正確的勞動觀奠定了基礎。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在開展幼兒教育的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和家長保持良好的關系,還要利用好家長資源,與家長合力教育幼兒。繪本這一教育載體在家庭教育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家長開展親 子閱讀活動,不僅可以起到陪伴幼兒的作用,還可以增強幼兒的閱讀能力,培養幼兒良好的閱讀習慣。
在本次微主題活動的最后,筆者充分利用家長資源,鼓勵家長通過電視或其他新媒體工具,與幼兒一起觀看賽龍舟比賽,讓幼兒體驗包粽子、掛艾草等端午傳統活動,帶幼兒逛廟會、放紙鳶等,也可以了解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與端午的故事。
從家長的反饋來看,他們同幼兒一起學習了端午文化,度過了一段快樂的時光。有家長坦言,本次活動給他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思路,在其他的傳統節日里,他們也會按照本次端午節的活動,帶領幼兒感受其他傳統節日的文化與習俗。
在本次主題活動中,筆者以繪本為媒介,結合生活實際,開展了相應的教學活動,并通過閱讀、動手操作等方式,豐富了活動的內容和形式,培養了幼兒的各項能力。筆者認為本次活動的一大亮點在于活動內容貼近幼兒的生活,讓幼兒能遷移自己的生活經驗,用最簡單的材料體驗端午的節日氛圍,了解賽龍舟、掛艾葉、包粽子等端午節的習俗。這很好地豐富了幼兒的生活經驗,加深了幼兒對端午文化的印象。在活動的最后,筆者充分發揮家長的教育作用,延伸活動內容,與家長形成教育合力,有效增強了活動的效果,促進了幼兒的成長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