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季曉敏

我國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教育理念,他認為“生活即教育,一日生活皆課程”。生活是課程的來源與基礎,在真實、自然的生活中,幼兒能獲得經驗、得到發展。《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在游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的。教師要珍視游戲和生活的獨特價值,創設豐富的教育環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需要。基于此,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時期,筆者根據幼兒在生活中的興趣點,開展了“今天你量體溫了嗎?”線上探究活動,以期豐富幼兒的生活經驗,讓幼兒得到更好的發展。
因疫情防控需要,筆者所在的幼兒園無法正常開學,幼兒與教師無法如約見面,微信群中幼兒稚嫩的語言深深透露出他們對教師和同伴的思念。于是,筆者根據幼兒的需要,開展了“小石頭直播間”活動,每天與幼兒在直播間進行視頻聊天。
在每天半個多小時的視頻聊天中,幼兒暢所欲言,講述自己“宅”在家中的所見、所聞、所感。在活動過程中,筆者開始思考如何利用線上對話,挖掘幼兒當下感興趣的事情,并根據幼兒的興趣點生成一次“漫步云端”的探究活動。
有一天,在視頻聊天過程中,一名幼兒突然問筆者:“老師,為什么我媽媽每天都要給我量體溫呢?”這個問題引發了幼兒的興趣,各種各樣關于測量體溫的問題接踵而來。對此,筆者沒有直接解答幼兒的疑惑,而是根據幼兒的興趣點,拋出更多的問題,充分激發幼兒的探究欲,促使幼兒圍繞“測量體溫”進行更加深入的思考。接著,筆者將幼兒提出的問題進行了匯總和提煉,并發送到班級群中,由此開啟了“今天你量體溫了嗎?”的“云端”探究活動。
陶行知先生提出了“教學做合一”的思想,他認為教師的責任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學生學,主張解放幼兒的頭腦、眼睛、雙手、嘴巴、空間和時間,以幼兒為本,鼓勵幼兒去發現問題、探究問題,積極動手、動腦解決問題。基于此,筆者借助一系列問題,與幼兒一起開啟了體溫計的探索之旅。
筆者根據幼兒的好奇心和興趣點,在班級群提出了“每個家庭的體溫計是否一樣”的問題,并鼓勵幼兒介紹自己平時用的體溫計。在家長的協助下,有的幼兒上傳了體溫計的圖片,有的幼兒發送了介紹體溫計的語音。班級群瞬間變成了“體溫計展示館”,很多幼兒驚奇地說:“原來體溫計有這么多種啊,有的我都沒有見過呢。”同時,通過展示與分享,幼兒還發現不同的體溫計使用的方法也有所不同,他們紛紛討論起來。
隨著探究活動的深入,幼兒開始思考“體溫計是怎么使用的”“體溫計是怎樣讀數的”等問題,并在家長的幫助下進行了線下調查和探究。在這一過程中,幼兒會時不時地將自己的發現分享給群里的小伙伴,進行思維的碰撞。例如,在某次視頻聊天中,辰辰驚喜地告訴大家他會看水銀體溫計上面的刻度了,細心的皓麟告訴大家水銀是有毒的,使用水銀體溫計的時候要注意安全。幼兒都不禁感嘆原來體溫計里面還藏著這么多的奧秘。接著,筆者請恒恒媽媽給幼兒詳細介紹了各種體溫計的用法。在聽完恒恒媽媽的介紹后,皓麟說:“我覺得電子體溫計最好,讀數方便、使用也安全。”有的幼兒表示不認同皓麟的觀點。于是,筆者決定開展一場線上辯論賽,組織幼兒就“電子體溫計好還是水銀體溫計好”進行辯論。在辯論過程中,幼兒分成不同的隊伍,大膽說出自己的觀點,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與語言表達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發展。最后,幼兒達成了共識,即不同的體溫計使用方式不同,用處也不同,它們各有各的長處。
在探究過程中,幼兒對體溫計的興趣越來越濃厚,紛紛表示以后每天上報的體溫都要自己來測量和記錄。在后續的活動中,筆者觀察到幼兒能夠較為熟練地給自己測量體溫。于是,為了推動探究活動的深入開展,筆者問幼兒:“身體不同部位的體溫是一樣的嗎?”子辰說:“我覺得不一樣,因為我有時候覺得自己的額頭熱熱的,但手卻涼涼的。”嘉嘉說:“我覺得應該是一樣的吧。”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成人要善于發現和保護幼兒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實際生活機會,引導幼兒通過觀察、比較、操作、實驗等方法,學習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基于此,筆者鼓勵幼兒自主設計記錄表,測量身體各個部位的體溫并記錄,通過比較的方式來驗證自己的猜想。最終,幼兒發現身體各個部位的體溫是不一樣的,但都在36.6度左右,不會超過37.3度。熱情的麟麟帶來了專業的解答,他從家里找出了一張“身體各部位正常溫度參考表”,讓其他幼兒了解到雖然身體各個部位的溫度有所不同,但只要在正常范圍內就可以。這時,有名幼兒表達了自己的疑惑:“我每天都是用水銀溫度計測的腋下溫度,但為什么每天記錄在表格上面的溫度是不一樣的呢?”關于這個問題,筆者鼓勵幼兒與家長一起利用互聯網尋找答案。
關于探究活動的源頭——“為什么要每天測量體溫并上報?”有的幼兒說:“因為現在外面有新型冠狀病毒,發燒就是生病了要隔離。”有的幼兒說:“體溫正常說明我們是健康的。”還有的幼兒說:“如果體溫超過37.3度,我們就要去看醫生。”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時期,幼兒也對新冠病毒有了一定的了解,并通過多種途徑了解了保護自己的方法。為了解幼兒是否牢記保護自己的方法,筆者提出了如何讓自己的體溫保持正常的 問題引導幼兒用繪制思維導圖的方式,展示他們了解到的保護自己和他人的方法,并要求幼兒將繪制好的思維導圖發送到班級群。從幼兒上傳的作品中,筆者發現他們對相關的防護措施掌握得比較好。有的幼兒還把一些好的方法編成了兒歌,并把動作示范的視頻發送到班級群,這不僅加深了幼兒對相關防護措施的印象,還豐富了幼兒的生活經驗。
“今天你量體溫了嗎?”是筆者圍繞幼兒在聊天中的熱門話題生成的探究活動。在此次活動中,筆者以問題為牽引,鼓勵幼兒利用多種方式自主解決問題,并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斷發現新的問題,從而讓幼兒在活動中有更多收獲。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幼兒的動手能力、探究能力、問題解決能力都得到了發展。在與同伴進行線上分享與交流時,幼兒落落大方、自信勇敢,語言組織能力、傾聽能力和交往能力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通過自主設計體溫記錄表和繪制思維導圖,幼兒不僅獲得了豐富的感性經驗,還增強了自身的邏輯思維能力。當然,最主要的是幼兒通過此次探究活動,學會了遷移經驗,獲得了受益終身的學習品質。
開展線上探究活動是一次全新的嘗試,整個活動需要家長全程參與和配合。在探究活動接近尾聲時,筆者進行了線上的反饋與總結。其中,有位家長這樣說道:“以前了解孩子在幼兒園的生活往往是通過家長開放日,當時,我關注的更多是孩子是否開心、和誰交朋友了、有沒有人欺負他或今天學到了什么。而這次探究活動我是全程參與的,剛開始我也不理解為什么要孩子自己探索,直接告訴他們答案不好嗎。但全程參與下來,我發現比起教科書式的說教,孩子在自我探索的過程中更加快樂,收獲也更多。看到孩子的進步,我很欣 慰,同時,通過這次探究活動,我和孩子的關系更加親近了,話題也變多了,更重要的是我明白了什么樣的教育方式才是最適合孩子的,以后我也會多傾聽孩子的想法。”
這位家長所說的正是大部分家長的心聲。家長在探究活動中不僅看見了幼兒的成長,其自身也形成了正確的教育觀念,掌握了正確的教育方法,從而保障了家庭教育的質量。
這是筆者第一次在線上開展探究性活動,這種活動形式雖新奇,但存在很大的挑戰。在活動初期,筆者通過視頻聊天,發現了幼兒感興趣的話題,并借助一些問題逐步推進活動的深入開展。在活動過程中,筆者引導幼兒提出新的問題,并組織幼兒進行集體討論,促使幼兒自主解決問題,從而達到培養幼兒問題解決能力的目的。
開展線上活動需要家長的大力支持與配合,為了達到活動的效果,讓幼兒自主動手、動腦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筆者必須讓家長明白“以幼兒為本”的教育理念。所以,在開展探究活動的同時,筆者要對家長進 行教育指導,讓家長明白這個年齡段幼兒的學習方式和特點,適時、適當放手,從而讓幼兒更好地成長。
因疫情防控的需要,幼兒園一次又一次延遲開學,幼兒不得不繼續“宅”在家中,但這并不意味著幼兒與外界完全切斷聯系。在這種情況下,教師應利用“宅”家時光,牢牢抓住幼兒當下的興趣點,追隨幼兒的步伐,開展適宜的活動,與幼兒共同探究、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