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雨 顧 蕊 周柏萍
(山東健康集團棗莊中心醫院/手術麻醉科 山東 棗莊 277000)
臨床常見的一種惡性腫瘤為肺癌,致殘率較高,目前尚不明確發病因素。近幾年來,肺癌發病率越來越高,給人們生命健康構成嚴重威脅[1]。臨床治療肺癌患者以胸腔鏡肺癌根治術治療為主,具備術后恢復快、切口小等優勢,然而,手術過程中患者易出現不同程度疼痛,影響治療效果,延長患者術后恢復。臨床多采用阿片類鎮痛藥物予以處理,以減輕手術產生應激反應,但經臨床研究證實效果較差,且容易引發不良反應。有研究指出,肺癌手術患者實施連續胸椎旁神經阻滯復合全身麻醉效果顯著[1]。本研究選取于我院接受手術治療肺癌患者100例,對其實施連續胸椎旁神經阻滯復合全身麻醉,探究其臨床應用效果,現詳細報告內容如下。
1.1臨床資料
選取于我院接受肺癌手術患者100例,入院時間2019年3月至2022年3月,根據麻醉方法將患者分為硬膜外阻滯組(n=50)與胸椎旁阻滯組(n=50)。硬膜外阻滯組男女比29:21,年齡43至72歲,平均年齡(58.46±4.37)歲,ASA分級:23例II級,27例I級。胸椎旁阻滯組男女比30:20,年齡44至75歲,平均年齡(59.31±5.23)歲,ASA分級:21例II級,29例I級。納入標準:(1)經MRI與病理學檢查均確診為肺癌;(2)接受腹腔鏡肺癌根治術治療;(3)ASA分級:I~II級;(4)各項臨床資料齊全;(5)患者簽署知情書,主動參與此次研究;(6)研究通過醫院倫理審核且獲得許可。排除標準:(1)麻醉藥物過敏;(2)凝血功能障礙;(3)認知功能異常;(4)臟器功能嚴重不全;(5)伴有嚴重感染性疾病;(6)手術禁忌癥。2組患者ASA分級、年齡及性別等一般資料對比,無統計學差異,P>0.05,存在可比性。
1.2方法
硬膜外阻滯組患者予以硬膜外阻滯復合全身麻醉,密切監測患者各項生命體征,實施麻醉誘導,經口插入雙槍支氣管導管,對參數進行調節,腦電雙頻指數:40至60,呼吸末CO2:35至45mmHg,追加順苯磺酸阿曲庫銨(江蘇恒瑞醫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0869,規格10mg),用藥劑量0.03~0.06mg/kg,充分考慮患者體重情況予以液體補充5mL(kg·h),泵入丙泊酚注射液(北京費森尤斯卡比醫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J20171055,規格20ml),吸入七氟烷(上海恒瑞醫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70172,規格120ml)、瑞芬太尼(宜昌人福藥業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20030200,規格1mg),維持患者呼吸通暢。
胸椎旁阻滯組患者予以連續胸椎旁神經阻滯復合全身麻醉,取患者仰臥位實施麻醉誘導,于手術區域取適宜胸椎旁間隙實施神經阻滯,常規消毒后于目標椎旁間隙棘突外側約5cm處放置超聲高頻探頭,確定肋間隙、壁層胸膜以及肋骨位置,向脊柱方向移動探頭,確認橫突位置后,應用平面穿刺法將患者皮膚刺破,回抽未回血后,實施局部麻醉,用利多卡因(山東華魯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7022147,規格5ml),在超聲引導下,保證針尖到達橫突處,退針期間要對進針方向進行調整,置于椎旁間隙,待回抽未回血后,予以羅哌卡因(齊魯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2716,規格75mg),若胸膜移動提示成功阻滯,觀察10min,對麻醉平面進行確定,取患者仰臥位。
兩組麻醉誘導方式:取患者平臥位,0.6~0.9mg/kg羅庫溴銨,0.4μg/kg舒芬太尼,1.0~2.0mg/kg丙泊酚,0.05mg/kg咪達唑侖。術中麻醉維持予以0.1~0.2μg/kg瑞芬太尼,4~6mg/(kg·h)丙泊酚。
1.3 觀察指標
手術時間:對2組患者手術時間進行記錄。
麻醉藥物用量:詳細記錄2組舒芬太尼、瑞芬太尼以及丙泊酚用量。
平均動脈壓:分別于麻醉前、手術0.5h、術后1h及術后6h對2組患者平均動脈壓進行檢測。
心率:分別于麻醉前、手術0.5h、術后1h及術后6h對2組患者心率進行檢測。
疼痛:分別于麻醉前、術后1h及術后6h對2組患者疼痛程度進行評估,采用視覺模擬評分量表,分值0至10分,患者評分越高表明疼痛越劇烈。
不良反應:對2組患者不良反應進行詳細記錄,包括嗜睡、嘔吐、惡心。
1.4 統計學分析
本研究中各項數據對比均由統計學軟件完成,采用軟件以SPSS25.0統計學軟件,t用于對比2組手術時間、麻醉藥物用量、平均動脈壓、心率及疼痛,χ2用于對比2組不良反應,當P<0.05時表明有統計學差異。
2.1 2組手術時間與麻醉藥物用量對比分析
2組患者手術時間對比,無統計學差異,2組瑞芬太尼、丙泊酚、舒芬太尼用量對比,胸椎旁阻滯組明顯較少,組間對比,有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1。

表1 2組手術時間與麻醉藥物用量對比分析
2.2 2組平均動脈壓不同時間點對比分析
2組患者平均動脈壓麻醉前、術后6h對比,無統計學差異,P>0.05,手術0.5h及術后1h對比,胸椎旁阻滯組較高,有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2。

表2 2組平均動脈壓不同時間點對比分析
2.3 2組心率不同時間點對比分析
2組患者麻醉前心率對比,無統計學差異,P>0.05,手術0.5h、術后1h及術后6h對比,胸椎旁阻滯組較高,有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3。

表3 2組心率不同時間點對比分析
2.4 2組疼痛不同時間點對比分析
術前2組患者疼痛評分對比,無統計學差異,P>0.05,術后1h及6h對比,胸椎旁阻滯組較低,有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4。

表4 2組疼痛不同時間點對比分析
2.5 2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分析
胸椎旁阻滯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4.00%,與硬膜外阻滯組20.00%對比,胸椎旁阻滯組較低,有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5。

表5 2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分析[n(%)]
臨床常見的一種惡性腫瘤為肺癌,是造成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3]。臨床治療肺癌以根治性手術治療為主,手術治療作為應激反應的一種,加之使用麻醉藥物,給患者機體帶來一定損傷[4]。因此,根治術治療肺癌時,應合理運用麻醉方式。
肺癌根治術治療時通常采取全身麻醉方式,能夠起到較好麻醉效果,然而,術中為了提高鎮痛效果,需要應用大量阿片類藥物,不僅容易引發不良反應,還給患者機體免疫功能帶來一定損傷[5]。硬膜外阻滯麻醉是臨床常用的麻醉方式,雖然能夠起到一定效果,但給患者平均動脈壓及心率帶來一定影響,導致其出現較大波動[6]。近幾年來,越來越多研究指出,胸椎旁神經阻滯復合麻醉效果較好,可減輕患者疼痛,不會導致患者心率、平均動脈壓出現較大波動[7]。本研究結果表明,麻醉前、術后6h平均動脈壓對比,無差異,手術0.5h、術后1h對比,胸椎旁阻滯組較硬膜外阻滯麻醉組高。提示胸椎旁神經阻滯復合麻醉不會給患者帶來較大損傷。研究結果表明,麻醉前2組心率對比無差異,手術0.5h、術后1h及術后6h對比,胸椎旁神經阻滯組較高。胸椎旁神經阻滯復合全身麻醉能夠準確測定測定神經深度,隨后應用局麻藥物,可起到較好止痛效果[8]。本研究結果表明,麻醉前2組疼痛對比,無差異,術后1h及術后6h胸椎旁神經阻滯組明顯較低。另外,胸椎旁神經阻滯起到較好止痛效果,可減少麻醉藥物使用,且大大降低不良反應發生。
綜上所述,肺癌手術患者實施連續胸椎旁神經阻滯復合全身麻醉可減少麻醉藥物使用量,起到較好鎮痛效果,且不會導致患者心率、平均動脈壓出現劇烈波動,減少不良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