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瓊,李 芳,張志強,余永婷,楊 勇
(新疆輕工職業技術學院,新疆烏魯木齊 830021)
“飲料生產技術”是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的一門主干核心課程,是對實訓技能要求較高的專業課。新疆特色林果產品和農副產品資源豐富,近年來初步形成以特色林果產品精深加工為主的產業格局,發展具有資源優勢的果蔬汁飲料、含乳飲料、植物蛋白飲料等特色飲料產品,對發展新疆地方經濟具有積極促進作用。根據飲料生產企業的崗位需要,制定符合人才培養模式的課程標準,培養飲料生產高端技能型人才尤為重要。對“4+0”應用型本科、專科與普通本科課程標準中的課程目標、課程設計思路、課程教學內容、課程考核評價內容4 個方面進行比較分析,研究不同課程標準的異同,為新疆輕工職業技術學院正在開展的“4+0”應用型本科課程標準建設、實施及進一步完善提供參考或借鑒。
根據飲料行業發展需要和完成職業崗位實際工作任務所需要的知識、能力、素質要求,對新疆輕工職業技術學院開設的“飲料生產技術”專科、應用型本科課程和新疆農業大學等本科院校開設的課程標準進行調研,研究課程體系模式和運行情況。三者課程標準的制定都體現了對學生專業能力的培養,知識、技能、素質協調發展和綜合提高,同時注重思想道德素質和心理素質的培養。但在職業崗位能力需要、實踐能力的培養、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等方面又有所不同。
以培養基層一線工作的本科層次飲料生產技術人才,具有從事飲料生產與工藝控制、技術開發、質量控制,生產加工中高端產品,能夠滿足食品中高端產業發展的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和實踐型高技能人才,使學生具備職業高技能素質的崗位能力、綜合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適應社會對多類型、多樣化人才的需求。
根據飲料企業職業崗位群設置理論課程,與企業崗位職責緊密對接的技能訓練課程,培養學生具有運用基礎理論,分析和解決飲料生產中各種實際問題的能力。但是,專業理論知識體系不夠深入和全面,學生的學習潛力不足,創新能力不強。
培養具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良好的科學文化素養,掌握飲料生產技術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具有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能進行飲料生產領域的科研、生產設計、產品開發、質量控制的工程技術人才[1],能夠在飲料生產技術領域從事生產營銷管理、技術開發的科學研究型人才。普通本科注重理論講授,突出強調的是人才的學術素質與理論修養,但課程體系設置與企業職業能力銜接不夠緊密。
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課程的設置應與生產實際緊密相連[1]。課程體系的建設是實現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基本途徑,是人才培養方案的基本落腳點[2]。根據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通過對飲料生產企業的廣泛調研,完善并優化現有課程體系,更新和優化教學內容,明確實訓和實踐教學各環節的教學目標,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保證知識體系的連續性、系統性、完整性。
通過分析職業能力確定課程設置,根據職業能力之間的關系確定課程內容的選取和實施途徑。將學生的知識、能力和素質培養融為一體,突出課程的綜合性、職業性和發展性。通過“旺入淡出,工學交替”的人才培養模式深化工學交替,將職業素質培養融于教學中。按企業典型產品的生產為主線進行教學,結合企業崗位工作需要,設置相應教學內容,強化職業技能。課程設置與企業實際工作任務相匹配,針對新疆飲料生產企業主流產品的操作工序,按照工作過程的實際需要精選典型工作任務設計教學內容。設計了兩大教學項目,項目一是飲料生產典型崗位,項目二是典型飲料生產。其中,項目一是根據飲料生產企業真實工作任務要求設計,共設計12 個學習任務;項目二是根據飲料生產企業工藝條件控制要求設計,共設計8 個學習任務,這種以實際工作任務重新整合課程內容,將知識、技能、創新設計等綜合素質訓融于真實產品的生產過程中,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教師主導,主要采用理實一體化的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技術應用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
強化實踐性教學環節,突出技能訓練,整合實驗教學內容。課程設置注重模塊化和整體優化。結合新疆地域特色,結合飲料產業發展對職業能力提出的新要求,以職業崗位基本技能的培養為主線,強調學生職業能力的養成,培養學生對知識的實際運用能力。立足企業生產實際,在不同飲料典型產品中學習,主要采用理實一體化的教學方式,做中學,學中做,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升職業能力。
課程體系強調專業能力掌握程度,學科體系知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培養學生的實驗設計、過程質量控制、科學研究及實際動手能力[3]。每個產品從基本概念、配方、工藝流程、操作要點及生產中容易出現的問題和解決方案這些方面進行學習。具備科學、合理地選用飲料原輔料、包裝容器、設備選型的能力;對各種飲料的生產工藝、飲料配方進行獨立設計;對生產過程中出現的產品質量問題進行分析,并用合理的措施進行控制。主要采用多媒體教學方式,提高課堂師生之間的互動性,課后組織學生就飲料新產品研發進行資料查閱與討論,鼓勵學生創新和實踐。采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在注重理論教學的同時,開設具有典型性的產品實訓,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學習興趣,使學生在實驗中增強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認識。
大專和本科所需要的職業能力與其培養目標崗位要求是一致的[4]。職業能力包括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專業能力是飲料生產實際操作能力及相關理論知識;方法能力是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獨立學習新技術的能力和評估總結工作結果能力;社會能力是溝通協調、團體協作、職業道德、環境保護意識等。要實現高職本科課程體系內涵的整體優化,遵循人才培養的客觀規律,就必須構建面向應用、能力為重、理論和實踐深度融合的課程體系[5]。根據飲料生產企業對人才的需求,選取與職業能力相匹配的教學內容。
課程共設置34 個課時,理論20 個課時,實訓14 個課時。根據新疆特色林果產品的成熟季節安排教學內容。課程安排在第5 學期,即8~12 月的秋季學期。1~5 周學習飲料生產典型崗位,6~17 周學習典型飲料生產內容,18 周進行終結性考試。依據產品生產期,靈活安排學生到企業進行生產實習或在學校的果蔬制品小試生產車間進行綜合實訓。強化實踐性教學環節,突出技能訓練,整合實驗教學內容,既注重飲料生產技術專業基礎理論又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加強創新能力的培育,以“綜合素質”為核心內容,典型工作任務的選擇要體現生產工藝和技術的先進性,知識結構與課程體系整體優化,在實踐中加強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加強綜合應用和實驗創新設計能力。
課程共設置64 個課時,理論32 個課時,實訓32 個課時。課程內容由突出強調實踐技能的獲得,強調操作技能的“任務本位”的能力,以模塊形式開展產品制作訓練,項目內容由易到難、從單一技能訓練到綜合訓練,培養學生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實訓內容參照國家相關職業資格標準,以職業能力培養為重點,以企業崗位任務和職責為依據,合理選擇教學內容,科學設計工作任務單,針對崗位職業能力設計教學內容,結合新技術、新工藝、新方法的應用,及時調整教學內容,課程實施采用項目導向、任務驅動等教學模式。引入素質知識教育模塊開展項目教學,技術技能教育教學以實訓、實際生產實踐技術項目為載體、以小試單元、生產流程季節和生產為主線編排教學內容。
課程安排在第7 學期,共設置32 個課時,理論26 個課時,實訓6 個課時。通過課程學習培養學生具備綜合職業素養,以果蔬汁飲料、含乳飲料、植物蛋白飲料、碳酸飲料、茶飲料、包裝飲用水、固體飲料和特殊用途飲料等幾大類主要飲料為主要內容,使學生掌握飲料生產基本技能和相關知識,能初步完成主要產品生產的基本工作任務,同時為學生創造學習、溝通、交流平臺,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鍛煉學生語言表達、團結協作、社會交往等能力和實際動手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使學生獲得一定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增強學生實踐能力、創新能力,鍛煉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加深學生對課堂上所學內容的理解和記憶的同時,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的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