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遠 逯明宇 余 濤
(吉林農業大學 吉林 長春 130118)
近年來,職業教育如何創新發展越來越被相關部門、教育工作者及社會各界相關人士所重視,創新教學模式成為了職業院校教育工作者的研究重點。而在教學中注重以學生發展為中心,著眼于學生學習感受、教育體驗,開展教學理論、教學內容、教學方式的創新,以此制定課堂教學優化方案是提升職業院校學生學習效果的重要因素。
針對這樣的創新變化,職業院校應該注重應用體驗式學習理論,注重“以學習者為中心”,注重學生全方位的學習體驗,并開展教學方式、教學理念、教學內容、教學平臺的創新,以此提升學習者的學習效果[1]。
2.1 傳統教學模式無法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處于主導地位,學生處于被動地位,教師單方面向學生傳授知識,受到學習能力等諸多因素影響,每個人的學習效果都不同。過于陳舊的教學方法,會導致學生對課程學習產生壓力感,長此以往會降低學生學習的積極性[2]。職業院校農業類專業在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設計上更重視技能、實踐應用,諸多因素的影響讓學生也產生了“重實踐、輕理論”的想法,學生對于理論課程學習積極性不高,所以理論課更加成為學生學習的難點。
2.2 傳統課程考核評價方式無法滿足職業院校全過程的人才培養需求。經調研,職業院校農林類多數課程的考核方式依舊采用試卷的形式,這樣考核形式易導致學生學習存在階段性,如在平時上課中只是保證課程基本出勤率,但課上不認真聽講,只在期末考試前突擊復習。這樣的考核方式導致學生忽視了過程性學習積累,甚至在理論課學習上過度關注學分、成績等問題,而忽視了本門課程應掌握的實踐技術。因此,現有的傳統課程考核方式對于職業院校農林類人才的全過程培養產生了一定的消極影響。
2.3 線上教學建設落后,無法滿足學生的信息化要求。目前,職業院校線上教學平臺較為落后,部分院校沒有專屬的線上教學平臺,線上教學多采用三方應用平臺,教師在無法完成線下授課時,才采取直播、錄播的形式完成課程授課任務。在線下教學恢復后,線上教學成為備用方案,沒有建立起完整的線上教學體系及技術平臺。再加上線上教學過程中,受技術、平臺等因素影響較大,直播過程無法順利進行。
3.1 積極應用教育技術,推進翻轉課堂教學模式。近年來,隨著教育技術的快速發展,MOOC、SPOC線上課程得到了大范圍的普及,眾多教學單位都建設了精品線上課程。隨著5G網絡的發展,VR、AR等新技術也不斷融入課堂教學中,特別是在2020年疫情防控期間,從高等教育學校到基礎教育學校紛紛開展了線上授課,在疫情常態化防控背景下,各類院校也開始了線上線下混合教學優化策略的研究。翻轉課堂能將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深入融合,強調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對“以學習者為中心”的理念進行了充分的落實[3]。
3.1.1 翻轉課堂重新構建學習順序。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是學生線下提前預習課本上的內容,教師課堂上講授,然后學生對課堂學習內容進行梳理總結,課后進行復習,學生對這些知識的理解僅停留在課本上,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習效果。通過翻轉課堂教學,學生可以有計劃的提前到圖書館或者線上查詢相關視頻、課件進行課前學習,觀看其他教師、學生的實驗操作,對于產生的疑問進行記錄,待教師課堂教學時,再重點關注。由于翻轉課堂改變了原有理論課先于實驗課的順序,可以讓學生的學習更加有針對性。
3.1.2 構建全面的課程評價體系。傳統的課堂評價體系,重點考核的范圍是課本上的理論知識,多為試卷形式,學生在期末考試前,通過短時間、小范圍的復習記憶可以取得很好的成績,教師無法全方位地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利用翻轉課堂進行線上線下混合教學后,教師通過線上可以完成部分視頻課程、作業的布置和審閱,讓很多教學工作有據可循,節約了線下教學時間,線下教學時可以布置更多有創新性的活動,如實操分享、主旨發言、模型展示、小組匯報等[4],讓學生有更多全面展現自己的機會,教師也有了更多評價學生的依據,讓課程評價體系更加全面、完整。
3.2 發揮技術優勢,提升軟硬件設施建設
3.2.1 發揮新興技術優勢,打造智能品牌課堂。隨著5G網絡的發展,VR、AR等新興技術也得到了飛速發展,職業院校農林類課程在授課內容上可以著重沉浸式課堂教學環境建設[5]。將傳統的課件、圖文等通過數據處理傳至VR技術平臺,學生通過VR體驗館可以直接身臨其境地體驗書本上的內容。以《植物學》課程為例,該門課程介紹了細胞、種子、根莖葉等形態與結構問題,在傳統課堂上學生大多通過書本及教師PPT課件進行學習,通過沉浸式課堂建設,將書本上的知識以全景圖片、視頻形式上傳至系統,學生通過相關設備設施,更加全方位了解學習內容,這對于學生來說是新奇、有趣的體驗方式。對于教師而言,通過前期沉浸式課堂的建設,也是學習最新技術、先進教育理念的過程,有助于教師提升信息化教學能力,為新時代職業人才培養奠定基礎。
3.2.2 建設智能化教學平臺,為教學提供數據支持。現有的教學管理平臺,針對教師,有成績發布、課程安排設置等功能,針對學生方面有選擇課程、查看課表和成績、教師教學評價等功能,這些功能設置大多是輔助學校教務管理部門完成教學管理工作,針對教學水平提升的平臺建設較少。多數職業院校在線上課程建設方面缺乏經驗,學生聽取的網課多為其他院校的課程。針對這一情況,職業院校應該加強智能化教學平臺建設,除原有部分教學管理任務外,應開設線上課程學習、線上作業、線上討論、線上聊天室等功能,在功能完善的基礎上對教學數據進行整理,讓教師能夠實時觀察到學生在學習上的難點、對課程的建議等,為教師后續教學設計提供數據支持,以此提升學生的學習體驗。
3.2.3 提升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建設系列微課。有了智能化教學平臺、沉浸式課堂的建設,職業院校教師培訓部門應注重提升教師信息化教學水平,通過邀請校內外專家學者進行相關技術指導、校內骨干教師經驗分享等活動提升信息化教學能力。高校教學管理部門也可以建立獎勵機制,將教學信息化建設與教學工作量等一并納入評比獎勵范圍內,與職稱評定、評獎評優等掛鉤,提升教師信息化教學建設的動力。
在此基礎上,鼓勵教師拍攝錄制具有本校、本專業教學特色的系列微課程,課程時長建議為10~20分鐘,課程時長設置較短,學生可以有更高的專注度,時長過長,容易導致學生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知識點難以記牢等負面問題。教師通過簡短的課件可以凝練課程精華,也減少了備課的壓力。
教學新技術的發展、職業教育新政策的出臺,是職業院校發展的新機遇,職業院校發展應該抓住機遇,重視教學發展,推進符合本校發展特色的創新課堂教學模式建設,為師生提供更加暢快、體驗感更優的教學模式,提升職業院校的人才培養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