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馨
(河南工業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鄭州 450001)
為打造具有“高階性、創新性和挑戰度”的一流課程,落實“以學生發展為中心、以學習成果為導向、持續改進”的教學理念,各高校專業在教學開展過程中的改革創新持續深化并進一步根據自身專業特色進行不斷完善與調試。其中,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成為轉變傳統教學模式、提升線下教學效果的嘗試路徑。尤其在近年來由于疫情影響導致的各地高校線上教學實踐中,凸顯了網絡教學的資源豐富性、技術多樣性、互動靈活性的同時,直接暴露出學生學習主動性與積極性不高的嚴峻問題。因此,如何將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的優勢有機結合、如何科學設置與分配教學環節、如何深度挖掘學生的學習能動力以有效支持高校畢業要求,成為實踐教學改革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以《文藝作品演播》課程的實踐教學改革入手,分析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改革策略。
《文藝作品演播》作為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課程,旨在提升學生對散文、詩歌、寓言童話、小說、廣播劇等多種文藝體裁的作品鑒賞素養及綜合演播能力,致力于豐富學生的表達技能、增強語言的感染力和表現力,助力學生實現一專多能。該課程以小班授課形式進行,課堂能夠圍繞不同類型文藝作品演播的知識點講解、學生的指定材料演播訓練、師生及生生互評等環節展開,且課程考核已由試卷走向專業實踐,在結合專業每日練聲打卡情況的基礎上,主要以平時的演播作業以及期末的文藝作品演播為考核方式,已經十分注重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及創新能力的培養,但在課程實施過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需要解決的現實問題。
一般而言,在傳統教學中,課程期末成績所占比重最大。《文藝作品演播》課程是由學生根據自身聲音特質以及興趣偏好,自選一類文藝作品進行演播的形式進行。在考試中,學生往往會選擇難度系數較低的單人作品進行考試,兩人及以上的合作形式不多,更是缺乏以班級或以整個年級為單位的文藝演播串聯。這導致學生大多各自為戰,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及實踐創新能力,實戰效果不佳。因此,從學生協作與創新思維層面上看,需要加強學生對文藝演播活動的創意策劃與統籌調度能力,從學生實戰能力層面看,需要提升結課環節的演播儀式感、作品競賽性、展演舞臺化等,以激發學生對作品演播的投入、重視程度,不斷積累實戰經驗。
這主要表現為在有限的面對面課堂時間以外,在學生知識點掌握情況尤其是對重點難點的理解程度、課下的理論復習及實踐練習情況、實際認知并解決自身演播問題的能力等方面,僅對一小部分學習積極性、主動性較高的學生的學情有較多了解,未能實現對全員學情信息的全方位有效掌握。因此,對于學生的課后學習,缺乏更為全面的跟蹤和全過程干預,也不利于教師及時地調整后續教學進度與教學難度。
由于《文藝作品演播》課程在教學實施過程中,特別是實訓環節,需要進行大量的生生互評,這不僅是學生相互學習、共同提升專業能力的重要環節,更是不斷拓展文藝作品鑒賞品評能力、提升即興口語表達能力的有效途徑。但傳統課程中,由于時間、環境有限,開展的專業互動靈活性及有效性不高,部分學生的課堂討論積極性有待提升,存在被動發言的傾向。一些學生的點評內容流于形式、實質性內容不多,更是缺乏對自身演播問題自查自糾等方面的深度思考。
成果導向,即OBE(Outcome-based Education) 理念,是在學習產出理念的基礎上提出的,最先應用于澳大利亞和美國的基礎性教育工作中[1]。該理念認為,學生通過教育過程取得的學習成果是教師進行教學設計、組織教學實施的重要目標,強調教學過程應圍繞學生學習成果進行設計、組織和重構[2]?;谶@一教學理念的《文藝作品演播》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改革,主要圍繞教學目標、教學模式及考核方式三個方面展開。
在教學設計中,將原有課程安排轉變為可測量的教學目標,在低階認知技能基礎上,設置高階認知技能。通過具體教學目標的達成,激發與培養學生在文藝作品演播過程中解決復雜專業問題的綜合能力與策劃文藝演播活動的創新性高階思維。具體而言,課程可從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技能目標、綜合素養等四個維度,致力于復合型專業人才的培養。教師在學期伊始,向學生發布課程執行大綱,詳細講解并舉例說明執行大綱的各部分內容以及學生需要著重關注的難點,使學生充分了解每一節課的課前、課中、課后需要完成的具體任務及預計實現的教學目標,明晰課程的考核方式及評價標準,以及如何基于自身專業能力及興趣愛好,獲取相關的學習拓展資料及課程成功的技巧。
在教學實施過程中,開展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導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既要充分運用多元化新媒體平臺,建設網絡課程資源,又要基于網課的運行,打通學生的一系列學習活動,完善過程化教學管理,包括課前預習、閱讀資料、課堂聽講、觀看視頻、課堂討論、課堂實訓、一對一指導、同伴互評、合作學習、復習總結、課后作業等,通過這些活動來有效訓練學生各層次認知技能的提升,保證學生課上課下學習全過程追蹤,并在學生學習后可以完成評價,在不斷完善與改進中保證學法與教學目標和評價的一致性。
在現有的教學評價設計基礎上,進一步豐富過程性評價,設置開放性、多元化專業實訓環節,以形成性評價加強對學生平時學習結果的檢驗,并適時適度調整與完善教學方式。同時,重點改革期末評價方式,以文藝作品演播展演的專業呈現形式,激發學生的演播創作熱情與學習投入程度。
在具體的教學改革實施過程中,《文藝作品演播》課程依托學習通平臺自建了網絡課程資源,又基于網課的運行,打通學生的一系列學習活動,完善過程化教學管理,實現了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與課前、課中及課后環節的有機結合。
在《文藝作品演播》的實踐教學改革中,多維度、深層次教學目標設置是在完成傳統教學目標,即,學生在課程結束后理解并掌握文藝作品演播基礎知識與文藝作品演播綜合應用能力的基礎上,加強對于學生高階思維目標與素質目標的實現。因此,細化專業技能目標與綜合素養目標并使其具體可操作尤為重要。如,在技能目標上,要求學生通過課程學習,提升對文藝作品演播的鑒賞能力:能夠科學評價他人文藝作品的演播水平、闡述具體演播技巧的運用、發現具體問題與不足并根據作品類型提出合理的解決及優化方案。在綜合素養目標上,要求學生通過課程學習,增強在社會競爭中的綜合實力:在文藝作品演播及相關專業實踐中,通過與他人的演播團隊協作與配合,不斷深化演播技巧、強化有效合作,積淀文學素養、提高演播技能、優化個人形象,在社會競爭中具備專業優勢與綜合競爭力。
為有效銜接課前、課中及課后的各個教學環節,《文藝作品演播》以演播任務的完成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在學生完成線上微課學習后,布置指定稿件的演播任務,并指定部分學生以單人獨立、或多人合作完成的形式進行練習,并在線下課堂進行現場演播展示。此時,教師根據學生對于演播作業的完成情況及演播效果,針對學生出現的演播問題,進行重點難點講解及示范,結合課堂師生討論、生生互評,探討存在的演播問題及演播優化途徑。在此基礎上,為學生布置一定的強化實訓時間,然后將最佳演播呈現于網絡平臺,并與其他同學再次針對演播問題進行討論與互動,以鞏固所學演播要旨、提升演播技能。學生在演播任務驅動下,能夠自主探索學習并與小組成員進行合作學習以解決問題、完成任務。這一階段能夠讓學生以獨立或合作探索的方式,鍛煉演播合作能力、思辨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及演播技巧靈活運用的能力,也能有助于達成更為深入、多元的教學目標。同時,每章節演播任務的設置都圍繞課程思政進行,所要演播的文藝作品包括了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展現家國情懷、銘記革命先烈等主題的稿件內容。在演播任務的完成過程中,通過演播知識的傳授,強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流價值引領,加強演播技能與學生情感價值、成長體驗的關聯度,根植理想信念,培養關鍵能力,實現價值觀塑造,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為了實現對學生學情信息的全方位有效掌握以及對于學生學習更為全面的跟蹤和全過程干預,《文藝作品演播》課程對傳統考核方式進行改革,以全過程考核形式,鼓勵學生在整個學期內都努力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
一方面,日常考核注重學習的投入度與持續性。日??己税ㄈN考核方式:一是線下專業練聲,有利于督促學生保持良好的專業熱情與用聲習慣;二是線上學習,包括章節學習、討論互動、章節測驗等(這一部分貫穿日常教學全過程,能夠使教師及時掌握學生的課前、課后學習情況,并有針對性進行重點教學,也有利于及時督促學生按時完成線上任務、保持“功夫在平?!钡膶W習狀態);三是線上線下相結合的階段性考試,以課程期中考試的形式進行,考察學生獨立完成某一類文藝作品演播的技能運用情況。
另一方面,期末考試側重學習的挑戰度與創造性。《文藝作品演播》課程在改革中增加了期末考試的難度,以個人或搭檔形式完成一篇文藝作品的演播廳現場演播展示,考核學生包括作品選擇、演播要旨的掌握、舞臺表現力與感染力、團隊協作等綜合專業能力。因此,期末考試是從強化學生合作與創新思維層面,加強學生對文藝演播活動的創意策劃與統籌調度能力。尤其是在演播廳進行的實戰能力檢測,具有一定的挑戰度,學生在準備的過程中,需要對考試流程進行策劃、撰寫節目臺本、設計節目單、注重服化道設計,也進一步提升了結課環節的演播儀式感、作品競賽性、展演舞臺化等,以激發學生對作品演播的投入、重視程度,不斷積累實戰經驗。
通過線上線下課程建設,《文藝作品演播》實踐教學取得了一定的改革成效:一是學習評價過程化,通過混合式教學的開展,能夠清晰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態,實現課程的過程化管理與全過程考核。其中,課堂討論、互評的參與、章節小測驗、階段性考核及期末考試都成為重要的教學評價方式,保證了學生課上課下學習全過程追蹤,并在學生學習后可以完成評價,在不斷完善與改進中保證學法與教學目標和評價的一致性。二是教學資源信息化。教學團隊充分依托信息技術,建設了網絡學習空間并充分借助豐富的網絡資源,優化學生的學習體驗。在此基礎上,重視過程性考核留痕,使學生能夠進行階段性自我對比與學習反思。通過多元化教學資源及多樣化教學開展,推動學生進行有效學習,并保持學習的持續性與一慣性。三是實踐形式多樣化。學生除了能夠在課堂活動中進行個人與小組的實踐訓練,還充分運用多媒體平臺開展多樣化演播實踐,進一步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動力。尤其是在結課考試中,給予學生舞臺實戰訓練的機會,不僅提升了學生解決復雜演播問題的綜合能力和策劃文藝演播活動的創新能力,更加強了學生在團隊協作中與他人合作的能力。
但同時,在實踐教學改革中,還存在一些有待改進及優化的地方。特別是基于成果導向的結課方式改革中,文藝作品演播匯演的形式確實能夠極大地鍛煉學生的實操能力、豐富學生的舞臺演出經驗,但并不完全適用于學生們通過自主選擇而呈現的各類文藝作品呈現。如,現場考核可能使學生的一些演播設計無法施展,雖有現場,卻無法實現各種細膩、生動的影視化處理效果等。因此,在追求教學改革成效的同時,應格外注意改革方案的不斷調整與適配,及時根據教學過程實施情況及學生反饋情況合理優化實踐教學的進一步開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