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孟琴
(福泉市農業農村局 貴州 福泉 550509)
辣椒是一種典型的經濟作物,也是人們餐桌中重要的食材,市場需求量大。辣椒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和較多抗氧化物質,具有促進血液循環的作用,有利于人們身體健康。在我國,辣椒種植面積大且品種雜亂,栽培技術難以滿足種植需要,嚴重影響了辣椒種植戶的經濟效益[1]。對此,應結合當地實際情況,探尋科學合理的栽培技術,從技術上保證辣椒的生產效益。
盡量選擇產量高、抗逆性強的品種,如線椒7 號、線椒8 號、長辣7 號、中椒209 號等。
2.1 適期播種。旱地種植辣椒,應結合當地晚霜期確定播種時間,保證播種后10 d 出苗[2]。過早播種,溫度較低,種子長時間埋在土壤中,缺苗、弱苗情況較為明顯。最佳播種期是土壤溫度達到12 ℃時,以保證露地種植出苗后不會遇到晚霜,地膜辣椒種植可適當提前1 周。
2.2 合理密植。播種前,基于土壤肥力、耕作水平,對預期產量及種植密度進行明確。一般情況下,每公頃確保種植6 萬~6.6 萬株幼苗。
2.3 起壟蓋膜,規格種植。選擇使用普通地膜,寬度控制在120 cm。壟面寬度控制在100 cm,壟高10 ~15 cm,溝寬20~30 cm[3]。露地栽培播種時,最好拉線畫行,規格種植。為了保墑,最好一邊整地施肥,一邊起壟與播種,一邊蓋膜。壟臺最好采取南北向排列方式。壟面保持龜背形,打細拍實土壤,表面保持平整,有助于排水。壟邊10 cm 處,根據株距,挖出直徑與深度1~2 cm 的播穴,然后進行點播。
3.1 澆水。緩苗后,基于田間具體情況灌水,不得盲目灌水,防止造成田間積水。在辣椒開花結果期,基于植株長勢、土壤及天氣狀況,第1 時間灌水,保持干濕均勻。一般情況下,從定植到采收結束澆水不得超過10 次。
3.2 追肥。采取“少量多次”的追肥理念。緩苗定植后,基于灌水情況追加尿素120 kg/hm2;當門椒生長到2 ~ 3 cm 時,追施磷酸二銨150 kg/hm2、尿素120 kg/hm2[4]。每采收1 次,結合灌水情況追施1次肥料,每次追肥量為磷酸二銨150 kg/hm2、尿素120kg/hm2。
3.3 整枝。采收門椒后,植株基部往往會生長出各種側枝,吸收大量的養分,對此應將其清除;開花結果后期,采收下部果實后應把植株下部老葉、黃葉、病葉予以摘除,保證透光通風,有效預防病蟲害的發生。
在辣椒各個生長時期,病蟲害均會發生,因此應加強病蟲害的防治。首先,深入分析不同時期病蟲害種類及特點,并制定針對性防控技術,做到對癥下藥。例如,炭疽病往往出現于高濕、高熱環境中,特別是夏天的雨季,一旦發生這一病害,應迅速噴灑寧南·嘧菌酯600 倍液或60%苯甲福美雙700 倍液;針對猝倒病、立枯病,可噴灑72.2%普力克水劑400 倍液防治,或64%殺毒礬可濕性粉劑500 倍液;防治蚜蟲和紅蜘蛛這些害蟲,可噴灑螺蟲乙酯4000~5000倍液或2.5%聯苯菊酯微乳劑2000 倍液。其次,對于辣椒病蟲害的防治,還可通過提高種植土壤質量得以實現,如對田間雜草進行定期清理,不僅可減少病蟲害發生空間,而且還能避免雜草吸收土壤中的營養。
對于露地辣椒栽培而言,應重點考慮品種特性、土壤環境、定植方法、施肥方式、病蟲害防治等一系列因素。種植戶應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制定合理的栽培計劃,保證能夠實現優質高產,進而獲取最大化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