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勇
(汝南縣園林綠化中心 河南 汝南 463300)
不少地區及地域地形跨度較大,有山區、山前沖積角、平原、濕地等,造就了土壤類型的復雜性。不同的植物對土壤有不同的要求,所以,適地適樹是園林綠化成敗的關鍵。而土壤種類及其性質的差異,提醒著園林工作者在挖掘鄉土樹種和進行適地適樹的設計實踐中,應認真研究本地區的土壤地帶性特點。
2.1 土壤質地。土壤質地分為四大類,即沙土、壤土、黏土和石質土。其中壤土肥力好,既通氣透水,又保水保肥。改良土壤質地常用的是物理摻合法,即沙質土摻和黏土,或黏土摻加沙土,此類土壤適合大多數植物生長。
2.2 土壤結構。團粒結構的土壤最好,浸水后不易散碎的團粒為水穩性團粒,是肥沃土壤的標志,其特點是孔隙適當,透氣透水性好,而且保水保肥。腐殖質、黏粒、鈣離子是團粒的膠結劑,因此,常用的改善土壤結構的有效措施有:增加土壤有機質、秸稈還田、往缺鈣土壤中加鈣、鹽堿地增施石膏、酸性土增施石灰等,均可促進形成水穩性團粒結構。
2.3 土壤表觀密度。土壤表觀密度是指單位體積的自然狀態下土壤的干重,單位是g/cm3。土壤表觀密度數值可作為土壤肥力指標之一。土壤表觀密度值一般為1.0 ~ 1.8 g/cm3,黏質土為1.1 ~ 1.6 g/cm3,農業耕作的土壤表觀密度以0.9~1.2 g/cm3較好。而大多數盆栽花卉對基質表觀密度要求要小于1.0 g/cm3。
2.4 土壤孔隙度。土壤孔隙是指土壤顆粒或團粒之間的空間,分為毛管孔隙和非毛管孔隙。毛管孔隙常充滿水,非毛管孔隙常充滿空氣。結構不良的土壤總孔隙度僅25%~30%,結構良好的土壤總孔隙度為35%~65%,富含腐殖質的團粒結構土壤總孔隙度可達70%,草灰土總孔隙度可達90%。非毛管孔隙以占總孔隙的1/5~2/5 為好,這樣可保證良好的通氣透水性。
2.5 土壤物理性質改良措施。采取客土法,改良土壤質地;增施有機肥,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加強中耕除草,保持土壤疏松;增加圍檔和增加透氣鋪裝,減少踐踏;擴大樹木栽植坑,改換栽植土;雨水允沛的地區和黏重的土壤在栽植坑底建立透氣排水設施。
3.1 土壤酸堿性的測量
3.1.1 取土樣。必須在同一時間內采取樣品,一般不采用表層土。采樣品時,最好采10 個以上樣品。
3.1.2 制標準液。取5 g 被測土樣,放入50 ml 的燒杯中,用量筒取25 ml 蒸餾水,倒入加土樣燒杯中,攪拌1 min 完全混合后靜放30 min 左右,過濾下的清液為待測液。
3.1.3 測試。簡單比色法:試紙盒上有14 種顏色的標準色板。撕下一張試紙,蘸一點待測液,試紙很快顯色。將其與比色板顏色對照,取相同顏色位置,即是被測土壤的pH 值。隨著科技的發展,也可用探頭的表針式或數字式儀器測量pH 值。
3.2 土壤中可溶性鹽分的存在特點
3.2.1 鹽分積累對植物的傷害。地下水分上升至地表蒸發后將鹽分留在地表,形成鹽分積累,土壤中可溶性鹽對植物的生長可產生3 個方面影響:一是對植物有害的鹽分引起的傷害;二是影響根的水和養分吸收;三是因鹽分過高而導致磷、鐵等營養元素處于無效狀態,造成植物營養元素缺乏,最終導致死亡。
3.2.2 土壤溶液鹽分濃度表現特點。首先是淺層地下水灌溉用水的含鹽量直接影響土壤鹽分含量,如用深水井的“淡水”進行灌溉和洗鹽,可改善植物鹽環境。二是土壤鹽分濃度的位差,在干旱少雨、蒸發量大的季節,會使鹽分滯留在地表,形成土壤剖面自上而下的位差。控制地表水的蒸發量,用覆蓋地膜、樹葉、爛草,增加植物被覆蓋率等措施可減少鹽分在土壤表層的聚集。三是土壤培面鹽分濃度的變化規律受灌水和降雨量影響較大。如農田、苗圃的大水浸灌可使土壤表層鹽分通過重力水帶到作物根層以下,從而改善其根區土壤高鹽環境,四是地區土層結構對鹽分積累的影響。如果土壤耕作層下有沙礫層,地下水平位上升被隔斷,相應地上耕作灌水通過重力水將鹽分帶到隔離層以下起到了排鹽作用,造成根區土壤少鹽環境。五是土壤鹽分季節性變化規律對不耐鹽樹種的影響。春、秋鹽分在地表集中最嚴重,常見地表結成一層白霜,0~10 cm 土壤含鹽量可達達0.7%,會嚴重影響小苗和淺層根系的生長。
3.2.3 土壤鹽分測定及含鹽標準。在生產實踐中,土壤的鹽漬度是用標準狀態下的土壤溶液的電導率EC值來表示的,通常把土壤被水飽和至正好呈脫黏點時的土壤溶液作為標準狀態,如果這種飽和的浸提液在25 ℃時的電導率小于0.4 ms/cm,相當于土壤溶液中鹽分小于0.3%,對絕大多數植物不會產生鹽害;如果溶液的電導率超過0.8 ms/cm,溶液的鹽分大約相當于0.5%,只有耐鹽植物才可以生長。
4.1 石灰性土壤的特點。我國廣大半潮濕半干旱地區的半淋溶土和鈣質土,因淋溶作用較弱,土體中普遍有碳酸鈣沉積,屬石灰性土壤,呈中性至弱堿性(pH值7.0~8.8),北方由次生黃土形成的土壤(潮土)碳酸鈣含量一般可達100 g/cm2。在山麓及沖擊扇地形的黃土壤,其碳酸鈣含量低于50 g/cm2。石灰性土壤比酸性土壤具有更好的形成團粒結構的條件,對改善土壤物理性、保水保肥性和提高耕作質量有重要意義。
4.2 鹽堿土概念及其區域特點。所謂的“鹽堿土”在土壤學中也稱為鹽漬土,廣義的概念是,在鹽土和堿土外還包括鹽化和堿化了的其他各類土壤,這些土類的主要特點是含有大量可溶性鹽類,阻礙了一般植物正常生長。鹽土可按鹽分的類型(即所含鹽的種類)進行分類,如碳酸鹽、硫酸鹽、氯鹽等。我國的鹽堿土主要分布在沿海和內鹽湖區,主要有:濱海海浸鹽堿土區(即從北到南沿海岸線一帶的濱海沖積平原)、黃淮海斑狀鹽堿土區(即黃河下游、海河、淮河流域中下游等地),此類地區具有土地低平、排水不暢、高礦化地下水等特點。
5.1 土壤管理。松土可切斷土壤毛細管,減少水分蒸發,改良土壤通氣狀況,促進微生物活動,有利于難溶養分的分解,提高土壤肥力,同時還可有效防止土壤次生鹽堿化。因此,雨后、澆水后及時中耕除草是鹽堿地地區綠化養護管理的一項重要技術措施。
5.2 水分管理。鹽堿地區的地下水礦化度較高,不僅植物無法吸收利用,而且危害植物根系生長,樹木生長發育所需要的水分只有依靠外界提供。因此,及時適量供水是保證樹木健壯生長的重要措施之一。
5.3 養分管理。土生芽、氣生根,加強肥料管理是保證樹木正常生長的關鍵。及時松土、增施有機肥,不僅可以保持土壤水分,改善土壤結構,還可以減少返鹽現象的發生。追肥時應選擇施用生理酸性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