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凡欽
(重慶三峽融媒體中心,重慶 404100)
一直以來,電視紀錄片都發揮著獨特的社會文化效能,在我國文藝事業的發展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在近些年,伴隨著新媒體的崛起,傳統媒體的主體性地位日益降低,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的出現與應用,展現出了諸多個性化、開放化、互動化等優勢特點,從而使得以往傳統媒體的受眾被新媒體分流,也瓜分了不少的流量紅利,受到上述因素的影響,傳統媒體的發展面臨著一定的阻礙。而且新媒體的飛速發展,整個傳媒業,而且也使人們的思維和理念發生很大的轉變。那么面對著新媒體對傳統媒體的沖擊,傳統媒體就必須要做出積極整改,實現與新媒體之間的“+融合”,比如《人民的小康》《非凡的領航2021》等專題節目在宣傳策劃以及創新實踐等維度,將新老媒體結合,構筑了立體的內容結構和多元化的溝通平臺。在這樣的創新背景下,節目冠名、廣告、圖書、音像等統合發力,從而達到了整合營銷的目的。鑒于此,如何幫助電視紀錄片在新時代背景下能夠獲得長效發展,就成為每個業內人員應當考慮的問題,而這其中有關攝像的思維與創新便成為了關鍵所在[1]。
電視紀錄片在發展的過程中,有著諸多類型,但總體來看大致有三類,即人文、歷史與地理。而這其中人文類紀錄片是最常見的,也是最重要的,主要又細分為以下三個維度的主題:首先是人與社會。具體來看,人與社會關系的電視紀錄片就是探討人與社會之間的互動,包括人與社會的矛盾、協作等等。其次是人與自然。人與自然講的是人類在自然世界中的生產、生活,以及所產生的一系列影響。比如,人類由于過度開采放牧導致的干旱、洪澇等自然災害,抑或是積極植樹造林對自然界帶來的利好影響。最后是人與歷史。人與歷史的電視紀錄片更多地著眼于人類的發展歷程,涉及到人類的起源、歷代王朝的演變等等,通過這樣的內容形式,讓人們更加了解到歷史演變的真相。同時,由于人與歷史的電視紀錄片中包含有大量的故事性元素,因此頗受觀眾喜愛,比如2021年我國的人文歷史類紀錄片《敦煌:生而傳奇》,講述了從大漢起一直到晚唐,眾多與敦煌相關的歷史人物的傳奇故事。跟隨著紀錄片,我們能一起見證敦煌是如何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邊陲小鎮,成為了交通、經濟、文化繁榮發達的輝煌之地,該片一經播出便引發了業界廣泛好評,成為“爆款”。
新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與進步,使得信息內容的體量呈現出幾何級的增長趨勢。另外,由于電視專題片數量眾多,質量參差不齊,這就導致了電視專題片的系列問題頻出,比如內容的同質化、傳播的低效化、渠道的單一化等等,而這便阻礙了電視紀錄片的良性發展。同時,由于新媒體時代的各種短視頻、微視頻等內容層出不窮,觀眾容易被各類新奇的內容吸引注意力。因此,也就降低了對電視紀錄片的興趣。特別是當下年輕群體是內容收看的主力軍,如果這類群體對電視紀錄片的觀看缺乏興趣,必然會很大程度上影響我國電視紀錄片行業的正常發展。為了改變這種局面,作為電視紀錄片的拍攝人員,就一定不能被以往的拍攝思維固定住,而是應當打破框架、創新發展,去重新定位電視紀錄片的攝像思維。而有關電視紀錄片的攝像思維創新,首先便是要以受眾需求為主,但同時也不能架空現實,要以事實性為原則基礎。另外,在節目播放的過程中,應當盡量避免與其他熱門節目在時間段上發生沖突,以免影響節目的收視率。此外,一些紀錄片為了追求經濟效益,制作人員在創作內容的過程中違背真實性原則,在內容中填充各種有違常理、脫離實際的內容,這樣不但會對自身公信力的樹立造成影響,同時還有可能在整個社會形成不良風氣。特別是一些有關政治、歷史類的紀錄片,特別要注重把握好真實性原則。這些類型的紀錄片如果其中有虛假的因素,不但會對我國傳統文化的有序發展構成威脅,而且還會混淆受眾群體對現實與作品之間的判斷,影響我國良好社會風氣的形成。因此,為了能讓受眾更進一步接觸并了解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電視紀錄片的拍攝就必須要秉持真實性原則,讓電視紀錄片成為展示我國風貌的獨特窗口。
伴隨著我國的不斷發展,大量短視頻、微視頻等泛娛樂化,這改變了電視紀錄片發展的模式,擠壓了電視紀錄片的生存環境。此外,由于娛樂性內容的不斷涌現,也讓人們逐漸失去了對傳統嚴肅類紀錄片的觀看興趣。另外,伴隨著電子游戲產業的蓬勃發展,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將注意力轉移至電子游戲方面,這也對電視紀錄片產業發展形成了極大的沖擊。針對這些問題,盡管電視新聞紀錄片的拍攝人員在拍攝技術方面努力創新,但如果受眾的思想得不到更新,還是會令電視新聞紀錄片的發展陷入窘境當中[2]。
真實性是電視紀錄片的所要秉持的首要原則,但一部分紀錄片創作者盲目地追求經濟效益、增加節目收益,出現了種種不合乎行業內部規范以及準則的拍攝情況,導致紀錄片中摻雜了許多虛假內容。上文中提到過,紀錄片的創作多涉及人文、歷史等,能夠讓受眾厘清社會發展脈絡,而如果紀錄片的創作摻假,那必然會引起受眾的認知偏差,從而在整個社會范圍內形成不好的社會風氣。特別是當年輕受眾群體接觸到這些內容時,必然會對其價值觀的塑造造成阻礙,影響其健康成長。
相較于其他類型的綜藝娛樂節目,電視紀錄片更加強調真實性,著重反映事件的本源。那么電視紀錄片這樣的真實性特征,就要求拍攝人員能夠秉持相應的真實性原則,以保證紀錄片的良好口碑[3]。為達成這樣的目標,拍攝人員在拍攝紀錄片時,也可以合理地進行一些再創作或者再編輯。重新對電視紀錄片的攝影思維進行定位,打破舊有的攝像思維理念。伴隨著國際間的交往與合作愈發頻繁,我國的紀錄片也有不少走出國門,成為展示我國風貌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窗口”,甚至有不少紀錄片斬獲了國際獎項,比如由江蘇省廣播電視總臺與英國雄獅電視制作公司聯合攝制的紀錄片《抗擊新冠肺炎:生死前線》(FIGHTING COVID-19:LIFE AND DEATH ON THE FRONTLINE)獲得了第43 屆美國泰利獎(The Telly Awards)電視紀錄片銅獎,這是中國抗疫題材紀錄片首次獲得該獎項。在當前國際形勢下,該片獲得國際評委的認可,充分表明真實的中國抗疫故事具有強大的感染力、傳播力。又如中國青年導演張文倩的首部紀錄長片《五口之家》(A Long Journey Home)在灼光單元(Burning Lights Competition)獲得評委會大獎(Jury Prize),該片把鏡頭對準一戶五口之家在一間120 平方米的房子里生活,分隔的家庭空間組建起他們的日常,導演將具有強烈情感共鳴的全家福編織在一起,彌合了當代中國及其他地區的代際鴻溝。這些紀錄片都深刻地反映了我國的真實情況,因此就務必要求導演或創作人能夠在秉持真實性理念的前提下,改變電視紀錄片的攝影思維,能夠讓電視紀錄片的最終呈現能同時迎合國內以及海外受眾的口味。再舉個例子,就拿人文自然類的紀錄片來說,國內外在鏡頭表達、內容呈現、敘述方式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區別。例如,著名的自然風光紀錄片《長江之戀》《三江源》《未至之境》等等,更多的是利用宏觀的鏡頭背景去展現我國的大好河山,而海外自然風光類紀錄片如《地球脈動》《藍色星球》等,多使用一些專業性的解說詞,側重于對自然風光的解讀,以及觀察和分析,以此來表現對自然風光的喜愛與贊賞。因此,為了將我國紀錄片推出國門,在創作紀錄片時,就要以受眾為導向,利用不同的拍攝手法,增強本土紀錄片在國際領域的核心競爭力。
有關于電視紀錄片的攝影藝術,首先要求攝影師能夠具備強烈的攝影敏感意識,即世間萬物是不斷變化著的,而攝影師無論提前做了多么充分的準備,在拍攝現場總會碰到許多難以預測的情況,而這就對攝影師的敏感意識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要求攝影師能夠敏銳地抓住一瞬即過的事物,從而展現出于區別于其他紀錄片的內涵來。另外,攝影師還應當具備多維度的感知能力,即在復雜的拍攝環境中,還能夠保持清醒的頭腦,對拍攝過程的前后做一個準確的規劃,以及根據拍攝主題,去制定科學且合理的拍攝方案,并將方案切實貫徹到拍攝實踐中,從而完成最佳化的效果呈現。第二,要明確拍攝事物之間的關系,這樣的關系并非一成不變的,而是實時關聯互動著的。而如果在拍攝的過程中拍攝的事物之間毫無關聯,那么拍攝出的作品也相應地會變得十分零散,無法體現內容的整體性。最后,要注重好聯合拍攝,對于變化過程的變動范圍,通過紀錄片拍攝方式捕捉,結合相應的需求關系,分析拍攝方法與方式的可行性。通過此種拍攝藝術,可以滿足電視紀錄片動態需求,其美學意味較強,并且對拍攝反應能力要求非常高。
與其他類型的影視內容相比,由于紀錄片需要耗費更多的精力與時間,也就相應地出現了部分創作團隊過多地聚焦于創作過程的投入,而忽略掉后期宣發的情況。而這就直接壓縮了紀錄片的傳播范圍,導致收視率不高。此外,受傳統紀錄片的單一化傳播所影響,以及單維度的時空所限制,紀錄片的發展面臨著諸多阻礙。而新媒體技術所賦予的高速率與強效能,以及所構成的全平臺發展矩陣,必然會化解掉這些難題,因此勢必會推動紀錄片的發展與變革,以適應新媒體傳播環境,從而能夠更好地滿足時代所需。具體來看,除去利用全平臺進行宣發,紀錄片還能夠借助社交媒體與受眾充分實現互動,根據受眾的意見和建議,完成對后續內容創作的優化與更新。另外,在創作完成以后,也能夠利用新媒體技術所形成的各種優勢渠道,進一步擴大傳播范圍,提升紀錄片的關注度,增強紀錄片的傳播力。最后,積極適應新媒體傳播環境,在利用新媒體平臺傳播的同時,還能夠吸引更多受眾的關注,在轉發與分享的過程中,完成對內容的二次傳播,更進一步擴大紀錄片對社會的影響力。
從某種角度來看,電視紀錄片更像是在講故事,且是真實發生過的故事,重點都在于處理細節,因此在拍攝紀錄片時,拍攝人員就必須要著眼于拍攝的細節,將拍攝的細節放大。原因是細節如果處理得當,就能夠成為紀錄片拍攝中最為亮眼的部分,而將這些最亮眼的部分串聯在一起,就能夠制作出一部紀錄片精品,讓受眾去感受作品內部最細致的部分,仿佛置身于紀錄片中一般。另外,電視紀錄片對導演把控畫面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并且這其中由于有相當多的自然環境類紀錄片,會使用大量專業性的器材,因此要想拍攝好內容細節,就要求拍攝人員能夠會用并熟用這些器材。
要實現電視紀錄片的創新,就必須要應用好先進的科學技術,原因是先進的科學技術的應用,不但能確保與受眾之間的交互性,而且還會為受眾帶來極為豐富的感官體驗。具體來看,在創作紀錄片時,應當科學且合理地運用先進技術,從而增強紀錄片的呈現能力,豐富內容呈現。第一,要時刻更新節目組拍攝設備,提升畫面飽和度,增強作品的觀賞性。比如,用無人機設備去拍攝一些宏觀的場景,央視大型系列紀錄片《航拍中國》,就利用無人機設備,并搭乘高清攝像頭去拍攝我國的大好河山,讓受眾通過影片,能夠深切感受到祖國壯闊的錦繡山河。第二,利用先進的設備,去填充紀錄片內容,讓紀錄片的呈現更具感染力。比如,在涉及到一些史前遺跡、滅絕物種、史詩故事時,可以利用計算機技術去搭建并還原相應的場景,讓受眾能夠更直觀地領略到當時的風貌。
較高質量的紀錄片策劃,是紀錄片增強自身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所在。因此,電視紀錄片一定要注重創新策劃與創意。首先,在創作的前期,必須要整理好足夠的素材與資料,吸納一些海內外優秀的拍攝手法、創作理念。比如,我國第一檔戶外探險紀實類系列紀錄片《侶行》,拍攝歷時9年,主創團隊的足跡遍布200 多個國家,足夠繞地球幾十周,包括海盜橫行的索馬里、戰亂頻繁的阿富汗和敘利亞、世界上最寒冷的城市雅庫茨克、核輻射地切爾諾貝利等危險地區。該紀錄片運用了“情景 + 現實”方式作為劇構方式,讓觀眾深刻體會到世界各地的奇聞景觀。其次,要著眼創新,采用多維度創作的方式,為受眾帶來前所未有的感官體驗。如由中央電視臺與故宮博物院聯合攝制的紀錄片《故宮》,其中有一段由3D 技術合成的完全鳥瞰鏡頭,帶領著觀眾穿越北京街道跨過正陽門,展現出當年故宮的車水馬龍、人間繁景,而當鏡頭直線穿越門洞時又把觀眾帶入了600 多年前的明代,這樣創新的技術手法得到了受眾的一致好評。
總的來說,新時代背景下的電視紀錄片要想取得長效發展,就必須要重視攝像思維與創新,具體可以從適應新媒體傳播環境、更新新媒體傳播理念、應用先進科學技術等維度出發,去幫助電視紀錄片的發展再上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