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傳軍
(渦陽縣融媒體中心(渦陽縣廣播電視臺),安徽 亳州 233600)
現代科技的日新月異、傳媒領域的深刻變革,以及受眾信息接收與瀏覽習慣的改變,使得廣播電視臺等傳統媒體處于機遇與挑戰并存的環境中。對外,承受著更激烈的競爭壓力;對內,面臨著新聞采、編、發等各項業務活動的全面調整與升級改造。采編是新聞內容生產的前端環節,信息收集是否全面、新聞策劃是否科學,都將影響新聞的傳播效果。因此,要想使廣播電視臺獲得可持續發展動力,廣播電視臺記者需要提升自身的采編能力。本文重點闡述廣播電視臺記者采編能力的提升措施。
融媒體時代是多種媒體相互借鑒與融合的時代,大眾的閱讀及審美需求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已經由原先的大塊文字閱讀轉向碎片化閱讀和圖片、視頻的閱讀。與新媒體相比,廣播電視存在著時效性低、內容老化、新奇感較差等缺點,難以吸引更多的年輕受眾。廣播電視在行業發展中面臨著較大的阻力,新聞記者必須提升采編能力與技巧,編制出受眾喜聞樂見的節目作品,給受眾帶來觀看的美感、愉悅感,從而不斷提高收視率。
融媒體是一種全新的媒體理念,可以將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結合起來,利用二者之間的互補性,實現揚長避短,賦予單一媒體更強的競爭能力,充分整合互聯網、廣播電視等多種媒體形式所具有的優勢,進一步升級媒體運作的功能,整合物力資源與人力資源,將原本各自服務的方式轉變為共同服務的方式。以廣播電視為例,其可與網站進行合作,雙方采編人員實現互通,進而建設融媒體式采編中心;廣播電視記者外出開展采訪工作時,可以攜帶數碼相機、錄音筆等采訪設備,給網絡平臺和廣播電視臺同時提供新聞稿,實現新聞資源共享,同時還能節省人力成本。在網絡新媒體的支持下,新聞信息的傳播范圍得到拓展,新聞的影響力得到提高,網絡上的新聞稿件也可保持原創性與權威性。融媒體時代,新聞記者必須要順應媒體發展趨勢,對自身的工作模式做出調整,以適應當下新的媒體環境。
新時期各類媒介如雨后春筍般不斷出現,從最開始的微博、微信訂閱號,到現在的抖音、快手、今日頭條等,這些新的媒體會給傳統廣播電視行業帶來挑戰和壓力,會直接影響到廣播電視行業未來的發展走向。越來越多的互聯網用戶在接收新聞信息時已經不僅僅依賴于單一的媒體渠道,而且角色也發生巨大的變化,互聯網用戶不再是信息的接收者,更多的是信息的打造者和傳播者,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小型的廣播電視臺,對自己獲得的信息進行制作與傳播,所以廣播電視媒體將面臨前所未有的激烈競爭。如果廣播電視媒體仍然采用傳統的內容、形式,必然落后于時代,落后的內容及傳播形式都將導致廣播電視媒體被時代淘汰。廣播電視媒體為了增強自身的競爭力,就必須加強與新媒體的融合,這是大勢所趨。
新聞記者需要保持強烈的新聞敏感性,能夠第一時間以正確的價值觀對各類社會熱點事件進行深層次的挖掘,突出事件報道的重點內容,巧妙地利用社會熱點事件所具備的新聞價值,對社會輿論進行正向引導。當前,許多廣播電視臺的新聞記者雖然長期處于新聞工作一線,有著豐富的從業經驗,卻普遍存在思想落后和懈怠的情況,而新入職的、年輕一代新聞記者由于閱歷較淺,在新聞捕捉和采編能力上存在欠缺之處,進而導致行業內人力資源專業素養方面出現不足的情況。另外,部分媒體和新聞記者雖然明知新聞事件報道需要真實客觀,但是為了吸引觀眾的眼球,常常會使用夸大其詞的方式進行報道,這樣不僅違背了職業道德,更會在一定程度上導致行業信譽受損。
當前大多數廣電新聞記者依舊采用傳統的工作模式,即視頻加主持人講解的模式,久而久之受眾就會感到審美疲勞。尤其是一些年輕的受眾,更喜歡輕松、幽默的表達方式,如果新聞記者做出的節目依舊氣氛嚴肅,內容陳舊,那么勢必難以在激烈的競爭中取勝。還有一些新聞記者制作的節目無法滿足年輕人的審美需求,內容枯燥乏味,缺少現代氣息和青春氣息,換來的必將是受眾的流失。
新媒體時代,傳統電視臺媒體新聞采編工作也在積極努力地尋找創新化轉型路徑。但平心而論,由于大多數傳統電視臺記者從業年限較長,受傳統媒體新聞報道采編方式和采編流程的影響極深,一些固化且單一的采編思想理念根深蒂固,缺乏創新思維與開闊視野,不愿主動學習和運用先進的新媒體理念、新媒體技術和新媒體平臺,導致失去多元化、多樣化的信息資源支持。此外,傳統電視臺新聞記者在日常新聞采編、制作、報道與傳播過程中也缺乏與受眾之間的積極交流、互動與溝通,導致新聞報道缺乏交互性與親民性,媒體黏性日漸削弱,電視媒體的新聞關注度和影響力也必然會大幅度下滑。
在全媒體時代,記者、攝影、編輯等職位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新聞傳播領域對全媒體人才的需求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為促進記者職業的可持續發展,適應全媒體時代的變革,廣播電視臺記者需要從采編發一體化角度看待自己的工作。首先,在主題選取階段便融入策劃意識,以受眾需求為導向選擇具有教育、指導、啟發意義的新聞主題,以增強媒體對話語權的把握能力,使自己創作的新聞內容能夠起到正確引導輿論的作用。其次,在新聞內容整理階段,要加強團隊協作,保證新聞內容的廣度、深度,打造的新聞必須是豐富、有價值、有內涵、值得受眾認真閱讀或觀看的,這樣才能夠確保廣播電視媒體的可持續發展。最后,在新聞編輯階段,要創新編輯方法,適當借鑒新媒體新聞傳播的成功經驗,做到融會貫通、靈活應用,保證所創作的新聞作品能夠在各類平臺上廣泛傳播,通過創新的方式為受眾輸出新鮮的內容,保持節目的生命力,讓受眾感受到節目的誠意,進而他們才會給予廣播電視媒體更多的關注和理解,并積極參與廣播電視媒體的活動。
培養新聞記者的新聞敏感度直接關系到新聞記者的專業能力提升。新聞敏感度是指新聞記者是否可以在第一時間內敏銳地抓住新聞信息,挖掘熱點事件的內在價值。在日常的采訪過程中,記者應善于觀察和思考,能夠對常見的一些事物進行深層次的剖析,進而挖掘其內在的新聞價值。廣播電視臺新聞記者也需要具備獨特的新聞視角,能夠在全新的利益和角度上開展新聞報道工作。針對這一方面的能力培養,廣播電視臺可以采取主動的方式,通過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訓,引導新聞記者對各類新聞信息進行分析。這不僅能夠夯實新聞記者的技術基礎,而且能夠使新聞記者保持思維慣性,提高預判能力。同時,廣大新聞記者也需要注重自己的知識積累,在日常工作中,鍛煉自己從不同角度進行分析的能力,盡可能避免主觀思維的束縛。
“跑新聞”是新聞記者最基礎的工作,即使身處融媒體時代仍舊不能松懈。但是,目前部分記者過度依賴網絡,僅僅想通過便捷的網絡溝通渠道來獲取與新聞相關的信息,深入基層進行采訪的積極性有所降低,雖然網絡溝通渠道更加便捷高效,但是記者仍然要堅持深入基層,踏實做好采編工作。新聞工作者的服務對象是全體受眾,是人民群眾,所以其必須樹立服務意識,通過深入基層一線來真正地融入群眾之中,了解群眾在實際生活中的具體訴求,幫助人民群眾反映他們的問題與困難,通過新聞來還原真實的社會百態,并在發現問題的基礎上持續跟進,確保群眾在新聞中反映的問題能夠得到解決,用報道新聞的方式來維護群眾的利益。此外,新聞記者應當發揮自身在新聞報道中的專業性優勢,真正參與到基層采訪實踐活動中,立足現場獲取最真實的信息,進而使新聞作品更加貼近群眾,增強其感染力。記者在進行采編工作時,必須始終堅持群眾性工作原則,除了聚焦基層、挖掘與群眾相關的新聞事件外,還要注重后期新聞編輯工作,無論是在廣播電視媒體還是新媒體平臺上發布新聞,都要選擇簡單、樸實的語言,完整地呈現新聞信息,以此來凸顯新聞的輿論引導作用。
新聞媒體具有社會輿論引導作用,電視記者在新聞采編時也應關注新聞的價值取向,其自身也要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假如新聞記者價值取向存在問題,其在新聞報道中可能會有意或無意地傳遞錯誤的價值理念,會影響廣大人民群眾,對其造成誤導。電視媒體應對廣大人民群眾進行正確的輿論引導,積極地傳播正能量。電視記者要端正工作態度,保持初心,不懼黑惡勢力,勇于承擔社會責任。當前,一些新聞從業人員為獲得更高的新聞點擊率、搶占頭條而嘩眾取寵,甘作“標題黨”,搞眼球經濟,忽視核實新聞事件的真實性,直接轉載或使用網絡新聞素材。此外,也有不少新聞采編人員缺乏腳踏實地的品質,在枯燥且勞累的新聞采編工作中敷衍應付,不愿意東奔西跑采集素材。也有一部分記者缺乏愛崗敬業的精神,工作中持無所謂的態度,這些都是缺乏正確價值取向的表現。記者要盡量選擇弘揚社會正氣的新聞素材,分析新聞報道的可行性,使民眾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和氛圍。這是電視新聞采編人員應盡的責任,也是其職業價值的實際體現。
隨著互聯網及移動通信網絡的迅猛發展,現如今,全世界人民之間的距離在無形之中不斷被拉近,并且如同一張龐大的“信息蜘蛛網”,任何消息、任何新聞一旦發生,都能夠在最短時間內在全球范圍快速傳播。同時,微博、微信等新媒體通信工具的全面普及與廣泛應用,使國內外的新聞動態能夠同步報道與同步推送到廣大受眾及媒體用戶眼前。在這種媒體環境下,電視臺新聞記者想要創新思路、完美轉型,就應當從多角度、全方位來甄別與判斷“海量化”信息的內容與價值。在“碎片化”當道的信息傳播時代,任何一個有效新聞在某種程度上都能夠對整個經濟、政治等重大方針政策的制定與決策產生重要影響。因此,電視臺新聞記者應當不斷提升自身的新聞敏感性與新聞判斷力,從多角度甄別信息的價值,進而確保新聞信息更具社會影響力與傳播力。
鑒于綜合素養對提升廣播電視新聞記者采編藝術水平的重要意義,以及很多廣播電視新聞記者采編業務有待提高的現狀,在工作實踐中,要做到以下幾方面。第一,廣播電視新聞記者要夯實自己的職業基本功。擁有扎實的文字功底是一個記者必備的素養之一,記者要多閱讀一些經典報道,多學習新聞語言,在實際編寫工作中不斷提高文字表達能力,同時也要對標點符號的運用、修辭手法、語句結構等熟練掌握。第二,記者要博覽群書,不斷拓寬自己的視野。好的選題、好的創意都不是憑空而來的,需要大量的知識與技能的積累。沒有大量的閱讀做鋪墊,若要提高節目的質量無異于天方夜譚。因此,記者平日要充電,不斷夯實自己的文藝功底,建立起較為健全的知識結構,為提高節目的內涵與水準奠定基礎。第三,記者要提升自己的溝通與表達能力。在實際的采訪工作中要事先列好采訪提綱,在采訪過程中學會傾聽,提升提問技巧,營造和諧的采訪氛圍。第四,融媒體時代記者要具有一定的融合能力。記者要徹底打破單兵作戰的思想藩籬,加強與其他媒體平臺的合作與交流,不斷拓寬信息融合渠道,獲得更多有價值的資料和信息。例如,某抖音用戶在抖音上傳了一段520 集體告白的短視頻,某記者在刷抖音的時候看到了這一視頻,職業敏感性讓他瞬間挖掘到了這一視頻的價值。
綜上所述,新媒體時代電視臺記者日常采編工作會面臨各種問題與挑戰。想要有效解決問題,提升自身綜合素養和采編“硬實力”,電視臺記者就必須積極主動地學習各類先進的新媒體理念與技術,并且能夠加強與受眾之間的交流、互動與溝通。還應該做到端正媒體態度,豐富采編思維與知識體系,真正做到采編工作為人民服務,確保新聞工作內容為王,進而通過不懈努力與無悔付出,為廣大受眾提供更優質、更新鮮、更生動、更親民的電視媒體服務,力爭讓自身媒體的權威性、影響力和市場競爭力能夠在未來邁上一個新的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