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建偉
(四川省資陽新聞傳媒中心,四川 資陽 641300)
以報紙、電視臺、電臺為主體的傳統媒體,平時注重常態化的文圖傳播、聲畫傳播、聲音傳播,在推進媒體事業發展中幾乎都是以自我為中心、各自發展,普遍存在傳播時效不夠即時、信息內容不夠新穎、傳播形態不夠多樣等共性問題,且原有受眾也逐漸隨新媒體的興起而漸漸流失。全媒體時代,信息無處不在、無所不及、無人不用[1],改變了傳統媒體平臺間各自為政、各相發展的“單打獨斗”的傳統發展模式。鑒于此,傳統媒體應探索打造集文字、圖片、聲音、視頻、音頻等形態于一體的全天候、無地域限制的全媒體傳播格局。全媒體時代的信息傳播呈現簡單、快捷、多元等鮮明特征。
新聞是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即時傳播是它的一個基本特征。近幾年來,隨著信息化的普及,互聯網科技已經走進了人們日常生活的各個領域,特別是以新聞APP、快手、微博、門戶網站、社交網站等為主體的新媒體如雨后春筍般發展壯大起來,并以其信息量大、互動性強、不受時間規定、不受地域限制等特有優勢,通過簡單、生動、犀利的多形態內容,以及碎片化、個性化、廣泛化的微平臺傳播方式,即時地向社會大眾傳播當地正在發生或已經發生的新聞事件、表達自己對這一事件的評價和觀點、主張,滿足了大眾的多元化、個性化的信息需求和言論自由要求,在較短的時間內受到公眾的廣泛關注和轉載[2],新媒體也由此逐漸成為廣大網民獲取外界信息的一個主要信息源。因此,即時性傳播是全媒體時代信息宣傳的一個主要特征。
當前,為迎合社會大眾對多元化新媒體產品的需求,搶占新聞信息傳播的制高點,各家媒體因勢而謀,紛紛打破傳統媒體一貫的新聞發布定時化、新聞內容常態化、新聞形態單一化等傳統宣傳特性,積極借助現代信息技術的資源優勢和科技優勢,從受眾角度入手,立足受眾的生活方式、閱讀路徑、文化需求等所需所要,不斷創新新聞內容的多形態,拓寬信息傳播的多渠道,讓當地事關發展大局、國計民生的重大新聞、民生新聞、突發新聞,有針對性地適媒打造成多元化、娛樂化、趣味化的新聞報道,通過微屏傳播方式進行即時推送,深受廣大受眾的喜愛和青睞。
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互聯網已成為人們學習、工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時,智能手機、電腦等科技產品也隨著信息化的發展遍及而不斷推陳出新。這些由新互聯網技術研發出來的新產品,讓廣大受眾尤其是年輕受眾越發鐘愛。為迎合當下年輕人自我個性、追求時尚、喜歡新潮、善于互動等現實喜好,今日頭條、微博、微信、快手、客戶端、門戶網等新媒體有針對性地在其微平臺上推出一些時尚新潮、生動活潑、引人入勝的新媒體產品,在受眾特別是年輕受眾中逐漸形成互動傳播的良好局面,既及時傳播了新聞信息,又收獲了一大批年輕的受眾粉絲。
全媒體時代,信息瞬息萬變,出現了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新聞信息內容形態也日益多元化、趣味化、互動化,要求傳統媒體的新聞記者必須要緊跟時代潮流,應勢而動、順勢而為,牢固樹立互聯網思維和全媒體宣傳意識,充分學習和因地制宜地運用信息時代帶來的科技優勢、技術優勢,以人民為中心,把滿足人民群眾的所需所要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3],堅持受眾為本、導向為魂、創新為要、內容為王、移動為先、渠道為勝的原則,迅速收集信息素材、迅速采寫新聞稿件、迅速整合資源編輯信息、迅速適媒進行發布傳播。因此,全媒體時代的到來,對傳統媒體的新聞記者的新聞策采編發標準和要求更高,只有認清并掌握了互聯網的發展形勢和媒體傳播的變革規律,才能進一步提高新聞信息的質量和傳播時效,更好地適應融媒體的發展需要。
因此,筆者認為,全媒體條件下的融媒體發展,讓互聯網信息技術遍及千家萬戶,方便社會大眾學習、生活和工作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地改變著傳統媒體的輿論格局和生存環境,改變和影響著受眾的生產生活方式、個人思維和行為模式,已逐漸成為受眾了解時事、閱讀民生、知曉身邊事的主要傳播信息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毙畔⒒瘲l件下的融媒體時代的到來,是科學技術發展進步的時代產物,也是新時代推進媒體融合的生動實踐,這就對我們傳統媒體的新聞記者的個人綜合能力素質提出了更高的標準和要求。因此,筆者認為,傳統媒體要成功實現轉型創新發展,更好地服務于受眾、服務好用戶,就要結合媒體事業發展實際,與時俱進、不斷探索,在提高新聞記者的互聯網思想認識、培育良好政治素養、提升融媒體專業技能、增強創新意識等方面下功夫、做文章、求突破,著力打造出一支既具有互聯網思想,又能勝任融媒體傳播業態崗位的“一專多能”型全媒體新聞記者隊伍,才能切實提高主流媒體的新聞輿論的傳播力和引導力。
新聞記者,記錄著時代的發展變化和人民的喜怒哀樂。曾,傳統媒體的新聞記者,每天只需要按部就班地完成本單位和上級領導交辦的新聞采編工作就可以了,無須考慮諸如媒體融合之類的戰略問題。
新技術帶來了新媒介,新媒介意味著新變革。隨著全媒體時代的到來,微信、微博、新聞APP、門戶網站、社交網站等新媒體的傳播載體應運而生,它們在加快改變著當下的傳播方式的同時,也同步改變著人們獲取新聞信息的渠道。這些新興應用程序立足于社會大眾群體的喜好和需求,有針對性地將一條條信息源適媒打造成多個多樣化、娛樂化、趣味化的新聞信息,并通過碎片式、個性化、廣泛化的微屏傳播方式即時進行推送和傳播,這種簡單而快捷的全媒體傳播模式,越來越受到社會大眾特別是年輕人的喜愛。因此,在當前的全媒體大環境下,我們傳統媒體的新聞記者如果不能主動順應時代發展潮流,沒有互聯網思維,沒有主動“融”的意識,就難以適應全媒體宣傳事業的發展需要,難以采寫出形態多樣、生動活潑、傳播廣泛的融媒體優質新聞產品,難以在媒體融合發展的進程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和新聞理想,最終會被社會所淘汰。
隨著媒體融合改革向縱深推進,各家新聞媒體的傳播平臺也越來越多,所需要的新聞記者力量也隨之增加。同時,隨著新媒體的迅猛發展,媒體商業化趨勢日益明顯,媒體市場的競爭與利益驅動也越來越激烈,新聞記者的采編工作隨時都面臨著一定的風險挑戰,稍有不慎,新聞記者就有可能出現違背新聞職業道德的不良采編行為。因此,推進媒體融合發展,持續提升新聞記者的政治素養十分重要[4]。
作為新時代的新聞記者,要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聞輿論工作的重要論述為指導,加強學習國家的路線、方針、政策等時事政治,不斷夯實個人的政治理論基礎,牢固樹立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切實增強自身的政治敏銳性和政治鑒別力,確保始終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輿論導向和新聞志向,做政治堅定的新聞工作者[5]。要常態化加強國家法律法規的學習,始終以法律為準繩,從思想上擰緊“總開關”,講規矩守紀律,講程序講原則,時時處處事事嚴于律己,爭做學法、尊法、護法的新聞記者。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按照增強“四力”的教育實踐要求,持續轉作風改文風,深入基層一線、深入田間地頭,把筆端和鏡頭瞄準人民群眾,面對面溝通、心貼心交流,真正把黨的聲音傳播下去,把人民的呼聲反映上來,做黨信任、人民群眾歡迎的新時代新聞記者。
俗話說:“打鐵還需自身硬。”作為一名新聞記者,自身沒有過硬的本領,就難以提高新聞報道質量,難以勝任全媒體時代下的融媒體宣傳崗位的工作。因此,面對新形勢和新要求,新聞記者要有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勇于進取的奮進精神,立足融媒體發展形勢和傳播規律,克服本領恐慌,正視自身存在的不足,進一步加強學習、提高認識和增強本領,不斷創新,盡快完成由傳統新聞記者向全媒體新聞記者的轉型。
1.要加強互聯網知識的學習
用信息化發展的新知識、新理論來武裝頭腦、指導工作,進一步樹立全媒體觀念和融媒體宣傳理念,為持續做好全媒體形勢下的宣傳報道工作打牢理論基礎。
2.要有全媒體編導意識
將全媒體宣傳理念貫穿于日常的信息收集、新聞策劃、新聞采訪、新聞編發等策采編發全過程,著力提升自身的信息收集、新聞策劃、新聞采編能力和水平,多生產出適合全媒體傳播的有思想、有情懷、有溫度且多形態、受歡迎的優質新聞產品。
3.要刻苦鉆研業務技能
主動學習和運用全媒體的新知識、新理念、新技術、新模式、新機制等優勢資源,學習全媒體形勢下的信息宣傳策劃、采訪、寫作、編輯制作、發布傳播等知識,爭做集“策、采、攝、寫、編、播”等技能于一體的“一專多能”型全媒體記者,并能熟練地借助互聯網帶來的新技術,在尊重新聞事實的基礎上,創造性地生產諸如現場直播、VR、AR 等各種視角的創意新聞,消除傳統宣傳中的大篇幅文字新聞、電視新聞、廣播新聞給受眾帶來的視角疲勞感,練就熟練的媒體融合傳播的真本領,持續鞏固主流媒體輿論引導的“主力軍”“主戰場”地位。以資陽新聞傳媒中心為例,為提升新聞記者的能力素質,該中心在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常規方式開展學習培訓的基礎上,采取小組每周定期學、部門半月會議固定學、分管領導每月集中指導部門學、崗位帶頭人一月一授課、業務骨干每周云授課以及老記者帶新記者、部門中層干部帶小組長、小組長帶小組成員等形式,在部門內部形成了濃厚的比學趕幫超的氛圍,使部門記者的個人綜合能力素質在短時間內得到大幅提升,促進了采集工作的高質量完成。
創新,是改革開放最大的動力,也是媒體最鮮明的主題和強勁動力。作為媒體創新主體的新聞記者,要積極搶抓、充分利用互聯網的獨特優勢,以推進媒體融合、構建“融為一體、合二為一”的全媒體傳播格局目標任務為契機,務實推進新理念、新內容、新模式、新機制等全方位創新,努力實現傳統媒體在變革中勇于創新,在創新中贏得未來。
1.要立足融媒體發展的形勢和傳播規律,持續培養敢為人先的創新職業習慣,不斷在工作實踐中培養創新意識
特別是在信息線索的甄別篩選、主題新聞內容的策劃采訪、生產新聞產品等方面,要勇于突破常規思維,打破常規慣性,創造性地開展策采編發等工作,才能生產出有力度、有深度、有看頭、接地氣的全媒體優質新聞產品。
2.要大膽突破媒體慣有的節目形式和內容
以往受眾的新聞信息,只能從傳統的報紙、電視、廣播中獲得,被動地接受著當地和國內外的一些新聞信息,而當下的全媒體時代,正加快地改變和影響著受眾的閱讀習慣和獲得信息的渠道,各種新興媒體可以不受時間規定、不受地域限制,全天候地利用微信、微博、現場直播、新聞APP、門戶社交網站等微屏傳播載體進行適時推送即時新聞,受眾只需要一部手機或一臺電腦就可以適時收看和收聽。因此,信息化的不斷普及和廣大受眾多元化的精神文化需求,要求我們的新聞記者要勇于正視傳統媒體傳播不夠及時、內容不夠新穎、形態不夠多樣等薄弱環節,從自身做起,大膽地突破傳統的節目形式和內容,有針對性地策劃打造一些諸如主題稿件配評論、突發事件現場直播、熱點問題大家談、民生話題網民互動,以及增加節目類型、增加新聞信息量、信息鏈接延伸新聞內容等新穎且能被人民群眾所接受的新節目、新內容,以這樣別具一格的媒體形象宣傳來增強受眾的參與性和互動性,拉近媒體與市民群眾的距離。
3.要弘揚不斷創新的進取精神
深化媒體融合改革,本身就是一場媒體革命,作為媒體改革中主體力量的新聞記者,個個都是主角、人人都是主人翁。因此,要緊跟媒體融合步伐,不斷探索進取,積極學習借鑒改革中的新經驗、新做法,堅決摒棄傳統慣性思維和“老套路”,加快實現傳統媒體記者向全媒體時代全能記者的完美轉型,助推媒體融合改革取得新成效。
推進媒體融合,建設全媒體,新聞記者既是主力軍,也是推動融合改革的責任擔當者。作為新時代的新聞記者,要主動適應全媒體發展的新形勢、新要求,積極對標融合改革的目標任務,以時不我待的精神狀態,進一步認清形勢、強化學習、增強本領,才能使我們主流媒體的新聞輿論持續具有強大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才能在媒體融合改革中貢獻記者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