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國榮
(阜平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林業局) 河北 阜平 073200)
阜平縣是全國著名的大棗之鄉,棗產業是阜平縣最大的特色優勢農業產業,摸清阜平縣棗產業中存在的問題,加大投資力度解決好這些問題,能推動棗產業又好又快發展。
1.1 分布范圍和栽植規模。阜平縣的棗樹主要分布在縣城東部和東南部山區,重點產棗區有阜平鎮、平陽鎮、城南莊鎮、北果園鄉、臺峪鄉、王林口鄉、大臺鄉、史家寨鄉等8個鄉鎮135個行政村,涉及約3萬戶13萬人口。目前全縣棗樹種植面積25萬畝,年產鮮棗10萬噸,產量約占河北省10%。
1.2 生產管理水平。為適應國際、國內市場的需求,近幾年阜平縣著力于大棗產業的開發研究和無公害大棗的生產,按照國家無公害果品生產標準要求,制定出阜平大棗優質豐產無公害管理生產標準并規范運行,現已完成大棗無公害產地認定13.2萬畝,并進行了果品認證。通過試點示范、科技培訓,使該縣廣大棗農無公害管理意識和管理水平不斷提高。在棗樹管理上我們采取了“樹開心、枝拉平、精細管、肥平衡、無公害、質先行”的措施,改變傳統樹形結構,對全縣20萬畝棗樹進行了樹體改造,并嚴格按照大棗無公害生產管理操作規程執行,使阜平縣大棗在管理上有了質的飛躍。
1.3 大棗深加工。大棗加工產品有棗脯、棗茶、棗醬、棗醋、棗飲料、棗酒等八大系列30多個品種。全縣各類加工廠點400多家,年加工紅棗5 500 t,加工產品超過8 000多t,年生產總值2 700多萬元,其中年生產總值在100萬元以上的企業有20多家,加工產品廣銷國內十余個省市,并遠銷港、澳、臺及東南亞等地。
1.4 科技開發。與河北農業大學等高校和科研機構合作,針對全縣棗樹生產上存在的問題和發展需求不斷進行技術創新。先后開展了婆棗選優、避雨栽培、棗抗裂栽培及抗裂品種嫁接、棗瘋病防治技術、大棗優質豐產綜合技術和無公害栽培技術等研究,為棗產業的健康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
2.1 發展速度相對緩慢,規模優勢已經喪失。20世紀80年代,阜平縣曾是全國第一產棗大縣。但后來的發展速度相對緩慢,省內外的許多縣市先后趕超上來。
2.2 良種化程度低,品種結構不合理。阜平大棗主栽品種為婆棗,栽培歷史悠久,品種退化嚴重。近幾年,阜平縣開始調整種植結構,引進鮮食品種,但是重視程度不夠,進展緩慢。
2.3 裂果縮果病嚴重,管理水平不高。阜平大棗裂果縮果病發生嚴重,9月份成熟期雨水大,易裂果漿爛,經常導致豐產不豐收。由于大棗的經濟效益銳減,棗農管理的積極性不高,專業技術管理人員減少,導致大棗整體管理水平不高。
2.4 加工營銷落后,產業化水平低。加工方面小而全和低水平重復現象嚴重,產品檔次低,市場競爭力弱。此外,商標注冊、市場建設、產品包裝等進展緩慢,缺乏現代化營銷手段和穩固多樣的銷售渠道。增產不增收、棗賤傷農問題尚未解決。
2.5 投入水平低,產業發展缺乏后勁。近幾年,縣財政投入力度小,大棗產業處于“靠天收”的狀態。大棗生產加工企業投入低,規模分散,形不成產業發展的合力,沒有發展規模,招商引資基礎差。由于缺乏政府和外資的強有力推動,產業化發展緩慢。
2.6 宣傳力度不夠,阜平大棗品牌沒有打亮。一方面,對阜平大棗的內在品質和營養特點挖掘不深,仍停留在個大皮薄肉厚的一般認識上;另一方面,對阜平大棗的宣傳仍停留一般的、泛泛的和地方性的水平上。品牌不亮,錯過了很多發展機遇。
阜平縣棗規模大,有一定的知名度,但棗生產和產業基礎薄,產業鏈不完整,這些特點奠定了阜平縣棗產業有巨大的發展空間和潛力,發展前景十分廣闊。
3.1 國內外兩大市場對棗產品的需求強勁。棗是我國特產,占世界棗總產量的99%以上。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營養豐富的棗產品受到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青睞。隨著我國國際影響力的迅速增大,棗產品在國際市場的銷售越來越好,高品質的棗產品在國內外市場潛力巨大。
3.2 阜平大棗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力。阜平大棗是我國傳統的地方名優棗產品,有一定的知名度,有固定的銷售市場和消費群體,近幾年優質阜平大棗價格昂貴且一直供不應求。阜平縣另一個優勢是空氣、水質好,無污染,生態有機果品條件優越。通過進一步改良品種、推廣無公害和綠色生產技術,可以提高產品質量,進一步增強阜平大棗的市場競爭力。
3.3 阜平縣大棗在產量和品質及產業化方面有很大的發展余地。阜平大棗管理水平相對較低,缺乏系統的技術指導和資金投入,如果增加管理投資和引進先進的管理技術,產量和質量都將有一個質的飛躍。當前阜平大棗產業尚處于初級階段,拉長和壯大產業鏈任務大,有巨大的發展空間。
4.1 實現品種更新換代和結構調優。優良品種是優質高產的基礎,合理的品種結構是滿足市場需求實現高效益的關鍵。針對生產上存在的品種老化和品種單一問題,進行品種更新換代。調整制干和鮮食品種比例,適量引進一些早、中、晚熟鮮食棗品種和觀賞品種,實現棗產品多樣化,多功能化。拓展棗產品供應期,發展旅游觀光采摘園。
4.2 普及標準化和綠色化栽培技術。堅持部門統籌、捆綁使用的資金籌措辦法,大力推廣“機整地、路上山、窖蓄水、自流灌、統一治、分戶管”的基地開發模式,進行標準化栽培,加快基地連片開發、規模發展步伐。充分利用阜平縣遠離城市、工業污染輕、自然環境好的優勢,全面推行大棗無公害生產,并逐步推廣綠色和有機生產。制定《阜平縣大棗生產農用化學品使用管理辦法》,嚴格控制大棗農藥、化肥的使用,嚴禁高毒、高殘留藥品的使用。大力支持加工企業和合作經濟組織等申報無公害和綠色食品認證。
4.3 大幅度提高采后商品化處理水平。加快對阜平大棗保健功能和藥用價值的研究,積極開發適合國內外不同消費層次具有高附加值的功能性食品等。大力普及人工干制免洗紅棗生產技術和采后清洗、分級、滅菌包裝等采后處理技術,提升產品檔次。制定出臺優惠政策,鼓勵大棗加工企業向阜東產業園區聚攏,積極籌建大棗采后商品化處理和深加工區,同時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引進有實力的企業、集團入駐大棗園區,推動大棗產業規?;a業化進程。
4.4 大力培育多樣化龍頭企業。大力培育多樣化龍頭企業,鼓勵獨資、合資、股份制等各種民營經濟實體注入資金,促進種苗、種植、加工、營銷、科技服務等各種企業全面協調發展,重點支持帶動性強、有發展前景的骨干龍頭企業,逐步形成以骨干企業為支撐、大中小企業相配套、產權聯結緊密、產品各具特色的企業體系。支持阜裕等龍頭企業,引進智能化選果線和分級包裝生產線,提高鮮食果品檔次和增值能力。支持新型經營主體建設田頭貯藏、預冷保鮮、分級包裝、冷鏈物流、城市配送等設施。統籌推進初加工、精深加工、綜合利用加工協調發展,多元化開發果汁、果酒、果粉、功能食品等新產品,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
4.5 大力延伸大棗產業發展空間。在大棗主產區北果園鄉、城南莊鎮,以河北農業大學—阜平縣棗業綜合試驗站為中心,建設現代化大棗產業帶,將店房村軍事教育基地、城南莊革命紀念館紅色旅游和大棗綠色旅游結合起來,深挖棗傳統文化,建設棗鄉農家樂,走觀光、采摘、住宿路線,拓展產業發展空間,推動大棗產業良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