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漢杰 馬曉路 劉 青
(鹽山縣農業農村局 河北 鹽山 061300)
小麥條銹病俗稱“黃疸病”,小麥銹病主要分為3種:條銹病、稈銹病、葉銹病。條銹病是一種近幾年發病越來越嚴重的小麥病害,并且該病害具有高流行性和傳染性,給小麥產業帶來巨大威脅。在我國該病主要發生于陜西、甘肅、四川、西藏林芝地區、河北、山西、山東、河南、湖北等地,小麥條銹病發生會嚴重侵染旗葉和旗下葉,由于營養物質的供給受阻,導致千粒重下降,影響其發育和灌漿,因而使麥粒秕瘦,影響產量和品質,一般減產20%~30%,最嚴重時減產50%以上。2021年5月,鹽山縣常莊鄉李士道村、小莊鄉十四戶中村、韓集鎮鄭莊村、慶云鎮大楊村等地,部分地塊點片零星發生。由于其傳播速度較快,危害性大,因此必須高度重視,及時進行麥田統防統治,以控制病害的區域擴散蔓延。
小麥條銹病主要發生在葉片上,其次是葉鞘和莖稈,穗部、穎殼及麥芒上也有發生。苗期染病,幼苗葉片上產生多層輪狀排列的鮮黃色夏孢子堆。成株葉片初發病時夏孢子堆為小長條狀,鮮黃色,橢圓形,比稈銹病、葉銹病的夏孢子堆都小,與葉脈平行,且排列成行,常常幾條結合在一起成片著生,呈虛線狀;后期表皮破裂,出現銹被色粉狀物。
小麥近成熟時,在葉鞘上和葉片的背面出現圓形至卵圓形黑褐色夏孢子堆,散出鮮黃色粉末,即夏孢子。后期病部產生黑色冬孢子堆。冬孢子堆短線狀,扁平,常數個融合,埋伏在表皮內,成熟時不開裂。田間苗期發病嚴重的條銹病與葉銹病癥狀易混淆。
2.1 小麥條銹病病原菌為條形柄銹菌,夏孢子單細胞,球形,鮮黃色,表面有微刺。小麥條銹病菌是活體營養寄生菌。小麥條銹病菌生長發育和夏孢子萌發需要較低溫度,菌絲體發育適溫13℃~1 6℃,夏孢子萌發適溫9℃~11℃,適溫下潛育期10 d左右,高溫可以抑制菌絲體發育和孢子萌發。主要依靠夏孢子世代完成其生活史。一般此菌在山上越夏在山下越冬來完成其生活史。此菌不耐熱,凡夏季最熱一旬的平均氣溫超過23℃的地區,此菌就不能越夏。
2.2 小麥條銹病是一種典型的遠距離氣流傳播病害,主要以夏孢子在小麥上完成周年的侵染循環。條銹病的孢子堆可持續產孢8~10 d,每個孢子堆每天可產孢1 800個,世代重疊,相互交叉流行。其侵染循環可分為越夏、侵染秋苗、越冬及春季流行4個環節。越夏區產生的夏孢子經風吹到麥區,成為秋苗的初侵染源。病菌可以隨發病麥苗越冬。春季在越冬病麥苗上產生夏孢子,可隨著風力和氣流擴散傳播,造成點片侵染,形成發病中心,迅速傳播蔓延開來。
2.3 在黃淮海冬麥區,如河南、山西等條銹病主要流行區,春季旬平均氣溫上升到2℃~3℃后,越冬病葉中的菌絲開始顯病,緩慢發育,產生夏孢子,繼而侵染新生葉片,田間出現新病葉。新病葉產生夏孢子,繼續侵染周圍葉片,形成由幾片到幾十片病葉組成的發病中心。
2.4 在華北平原北部(含鹽山縣),條銹病不能越冬,春季發病較晚,需待外地的夏孢子隨風大量傳來后,田間才普遍出現病葉。大致在4月下旬~5月中下旬;小麥生長的中后期,幾乎大面積發病,病情直線上升,但病葉分布均勻,發病多限于旗葉和旗葉以下。
3.1 選用抗病品種,種子包衣,合理布局,定期更換品種。選用抗病慢感品種,鹽山縣推薦鑫麥296、衡136、石麥15號、山農27、濟麥22號等品種。種子包衣處理是防治小麥條銹病的基礎,種子包衣劑:三唑類、烯唑類、咯菌腈等,以有效成分計拌種用藥量,為種子重量的0.03%,要混拌均勻。
3.2 農業防治措施
3.2.1 冬小麥適期晚播。防止播期過早,培育冬前壯苗。壯苗標準達到主莖5~6片葉,分蘗2~3個,次生根8條左右。
3.2.2 大力推廣“氮磷鉀配方肥+微量元素硼鋅等+腐熟有機肥”的施肥路線,實現穩氮減磷增鉀,搞好氮磷鉀合理搭配,增強小麥抗逆性抗病力。尤其注意速效氮不宜過多、過遲,防止小麥貪青晚熟,加重條銹病的侵染危害。
3.2.3 逐年深耕,提高整地質量。由于連年的13 cm左右的淺旋耕,造成犁地層加厚,根系無法正常下扎,植株長勢減弱。在有條件的地區推廣逐年深耕模式,由20 cm逐步加深到30 cm左右。土壤深耕翻以后,要淺旋鎮壓,達到上虛下實的土壤結構,提高整地質量,力爭一播全苗,為豐產豐收搭好堅實的架子。
3.2.4 合理灌溉。重視小麥底墑水、拔節水、灌漿水的澆灌時間和澆水量,尤其是小麥中后期,土壤濕度過大,有利于條銹病菌的大面積傳播蔓延。
3.3 化學藥劑防治措施。小麥條銹病防治的主要時期是旗葉伸長至抽穗期、拔節后期,連年發病的地塊,當條銹病病葉率達到5%~10%時,化學藥劑噴霧是綜合防治的重要一環。常用殺菌劑:三唑酮、烯唑醇、戊唑醇、乙唑醇、氟環唑、丙環唑等,嚴格按照規定計量倍數處治即可。條銹病雖然傳播速度快、致病性強,但并不可怕,重點是要勤觀察早發現,提前預防病害的發生。防治原則:發現一點控制一片,及時控制發病中心,普通地塊可以防治1遍;條銹病嚴重的地塊,要求7~10 d后重新防治1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