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凡
(宜賓市農業農村局 四川 宜賓 644000)
根據規模化、工廠化養豬行業的迅速發展,偽狂犬病逐漸呈日益增長的趨勢,在家畜中以豬的發病比較高,其中成年豬癥狀輕微,較少出現死亡。仔豬發病率較高,死亡率達到40%~60%,尤其初生仔豬大多數為急性發病,有明顯的神經癥狀,死亡率幾乎達到100%。
偽狂犬病病毒是一種皰疹性病毒,具有泛嗜性,可以在多種動物體內進行生長繁殖,對環境的適應性較強,在污染的豬舍中存活時間可以達到1個多月。偽狂犬病毒只有1個血清型,但是不同毒株之間的毒力有很大的差別。該病毒耐低溫,對熱、乙醚、紫外線等比較敏感,一般的消毒藥可以將其殺死[1]。
2.1 易感動物。偽狂犬病易感動物比較多,多種家禽與許多野生動物都可感染。豬是主要的天然宿主,最容易感染,而且不同年齡與品種的都能被感染。病毒在豬場中經過豬群傳播,會促使毒力增強。患病母豬能夠經過乳汁傳染給仔豬,會導致疫情爆發流行。
2.2 傳播途徑。病豬、帶毒豬排出病毒,污染空氣、飼料以及用具等等,健康豬經過呼吸道、消化道感染而發病,也能夠經過交配、皮膚傷口以及胎盤等渠道進行感染。例如母豬能夠經過胎盤將病毒傳給胎兒。
2.3 流行方式。此病一年四季都有可能出現,特別是冬季與春季2個季節,大部分呈現散發性或者地方性流行。1月齡以內的仔豬發病率比較高,根據相關報道發病仔豬最小的是9 d,最大的為65 d[2]。
3.1 臨床診斷。和狂犬病相同,豬偽狂犬病也有潛伏期,一般為3~6 d,也有少數可達10 d。豬偽狂犬病的臨床表現也會由于不同的生長階段而有所不同。出生2周內的仔豬,主要表現為體溫升高、呼吸困難、唾液增多,還會出現神經系統障礙,發病后期無法站立且不能正常行走,直到死亡。成年豬感染豬偽狂犬病毒后臨床癥狀比較輕微、死亡率較低,會出現一過性發熱、咳嗽、飼料的利用率降低,生長變得緩慢,感染豬會長期帶毒并不斷向外排毒。對于母豬而言,感染豬偽狂犬病毒后主要表現為繁殖障礙,會產生不孕、流產以及死胎等情況,處于哺乳時期的母豬還會存在弱視、厭食等癥狀。
3.2 實驗室診斷。按照上述的特征與臨床癥狀能夠做出初步診斷,想要確診要做動物接種試驗。取疑似病例的腦組織將其磨碎,用生理鹽水1∶10進行稀釋,并且加入青霉素、鏈霉素各500~1 000 IU,接種在家兔的腿外側皮下,48 h后,若家兔體現出不安,接種部位發癢,會用嘴啃咬,體溫升高到40℃,大概持續2~3 d后,接種部位奇癢無比,隨后出現顯著的神經癥狀,四肢麻痹,據此癥狀表明是偽狂犬病。
4.1 引入種豬要嚴格檢疫。最好利用自繁自養的飼養方式,降低生豬的流動,這是防控此疾病的最好方式。若需要引入種豬,不要從疫區或不同的幾個豬場引種,以防止增加引入病毒的機會,危害到豬的安全。引種時需要嚴格檢疫,開展血清學與免疫學檢測,對陽性豬一律淘汰,不能引進。入場之后,要隔離飼養1個月,未出現異常之后才能夠混群飼養。
4.2 及時開展疫苗預防接種。防控豬偽狂犬病,疫苗接種是最佳且高效的防控措施。當前主要使用滅活苗、弱毒苗以及基因缺失苗等防控豬偽狂犬病。滅活苗應用劑量較大,容易出現過敏表現;弱毒苗安全性較差,會出現病毒毒力加強的可能性。最普遍使用為基因缺失滅活苗,不僅方便利用,而且便于檢驗。
4.3 凈化豬群,培養健康種群豬。對于陰性豬群而言,每半年開展一次血清學檢驗,掌握豬群的免疫水平與抗體水平,發現問題及時處理。對于檢驗的陽性豬一律淘汰,不留下當做種豬。對于陽性豬群產下的仔豬,出生之后就開展免疫接種,斷奶之后進行隔離飼養,16周之后開展血清學檢驗,陽性豬淘汰,陰性豬間隔1個月再進行檢驗,如果陰性可以留種,間隔2~3月進行復檢,仍然為陰性,才能夠創建無病的健康豬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