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 月,張曉紅
(1.江蘇省產品質量監督檢驗研究院,江蘇南京 210036;2.譜尼測試集團江蘇有限公司,江蘇南京 210036)
食品安全監督抽檢是指市場監督管理部門按照法定程序和食品安全標準等規定,以排查風險為目的,對食品組織進行抽樣、檢驗、復檢和處理等[1]。食品安全監督抽檢是確保人們飲食安全的有力手段[2]。食品安全監督抽檢以每年年初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發布的《國家食品安全監督抽檢實施細則》為依據,以保證工作的權威性、公正性和準確性。對食品安全監督抽檢數據進行歸類梳理和總結分析可以更好地識別食品安全風險因素,還能有效防控系統性、區域性及行業性的食品安全風險隱患[3]。
通過查詢江蘇省市場監督管理局官網(http://scjgj.jiangsu.gov.cn/col/col78963/index.html)2022年 度江蘇省省級食品安全第一季度抽檢結果的公布情況可知,該地區2022年第一批省級監督抽檢任務共組織開展各類食品抽檢3 500批次,抽檢地區覆蓋全省地級市,抽檢環節覆蓋生產、流通和餐飲環節,抽檢品種覆蓋29個食品大類,發現不合格樣品81批次,總體抽檢合格率97.69%。具體檢驗項目按照《國家食品安全監督抽檢實施細則(2022年版)》實施,檢驗項目主要包括質量指標、食品添加劑、農藥及獸藥殘留、生物毒素和微生物污染等,共檢出不合格項目85項次。本文只針對3 500批次抽檢結果進行分析,不對市場上各大類食品安全進行評價。
此次共抽檢了29個大類食品,平均不合格率為2.31%,其中餐飲食品的不合格率為9.80%,冷凍飲品的不合格率為7.69%,食用農產品的不合格率為7.30%,飲料、調味品、糖果制品等18個大類本次抽檢全部合格,合格率100%。
此次抽檢任務覆蓋了流通、生產、餐飲環節,以流通環節抽檢批次數最多,共抽檢樣品3 155批次,餐飲環節抽檢樣品178批次,生產環節抽樣167批次。餐飲環節抽檢批次數相對較少,但不合格率最高,達到了8.43%,具體抽檢結果詳見表1。

表1 2022年省抽第一批各抽樣環節食品安全監督抽檢情況
從表2抽樣業態看,抽樣場所分布不均衡,其中超市抽樣占比偏多,為71.20%。餐飲環節抽檢不合格率較高的場所為微型餐館、小型餐館和中型餐館,主要不合格細類是復用餐飲具(餐館自行消毒),不合格項目是陰離子合成洗滌劑(以十二烷基苯磺酸鈉計)和大腸菌群;流通環節抽檢不合格率較高的場所為菜市場和農貿市場,主要不合格的類別是食用農產品的各細類,不合格項目主要是農獸藥殘留、重金屬污染物等。

表2 2022年省級抽第一批任務各抽樣場所抽檢情況
本次任務全省平均合格率為97.69%,高于平均合格率的城市有7個地區。從抽樣區域類型看,覆蓋了城市、鄉鎮、景點、學校周邊等區域。城市抽檢比例較高為83.37%。鄉鎮抽檢的不合格率略高于城市抽檢的不合格率,分別為2.41%和2.30%。
2.4.1 主要不合格食品分布
2022年省級監督抽檢(第一批)抽檢發現的81批次不合格樣品共涉及11大類食品,累計檢出不合格85項次。其中,食用農產品、餐飲食品、糕點3類食品不合格檢出率較高,分別檢出36項次、16項次和15項次問題。
2.4.2 主要不合格項目及問題類別分析
(1)農獸藥殘留問題。此次抽檢過程中發現的農獸藥殘留超標問題主要來自于食用農產品。共檢出24項次農獸藥殘留超標問題,占總不合格項次數的28.24%,其中獸藥殘留共檢出11項次,主要涉及恩諾沙星、呋喃唑酮代謝物。恩諾沙星超標的原因可能是養殖戶在養殖過程中為快速控制疫病,違規加大用藥量或不遵守休藥期規定,致使產品上市銷售時的藥物殘留量超標[4]。農藥殘留超標共檢出13項次,主要涉及噻蟲胺、吡蟲啉、噻蟲嗪、啶蟲脒和毒死蜱等。農藥殘留超標的原因可能是種植戶在種植作物的過程中違規使用禁用藥物用于預防植物疾病,導致終產品中農藥殘留超標;種植戶在使用農業部批準使用的藥物時,用量和使用方法不合規,或從停止給藥到許可采摘和許可上市的間隔時間不夠,導致農藥殘留超標。
(2)微生物指標不符合標準要求。發現復用餐飲具8批次大腸菌群不合格,炒貨食品及堅果制品2批次霉菌不合格,糕點5批次菌落總數超標、1批次霉菌不合格,冷凍飲品1批次菌落總數超標,水產制品1批次菌落總數超標。微生物指標不合格說明食品的衛生狀況達不到基本衛生要求。消費者食用微生物指標不合格的食品后,很容易患痢疾等腸道疾病,也可能出現嘔吐、腹瀉等癥狀,危害人體健康[5]。微生物指標不合格的原因可能是個別企業未按要求嚴格控制生產加工過程的衛生條件,或者清洗消毒不到位;還有可能與產品包裝密封不嚴,儲運條件控制不當等有關。
(3)質量指標不符合標準要求。發現炒貨食品及堅果制品3批次過氧化值(以脂肪計)、2批次酸價(以脂肪計)不合格,糕點3批次過氧化值(以脂肪計)、1批次酸價(以脂肪計)不合格,食用農產品1批次酸價(以脂肪計)不合格,食用油、油脂及其制品1批次酸值(KOH)不合格。酸價/酸值和過氧化值是體現油脂和脂肪酸變質程度的指標。以油脂、脂肪為主要成分或油脂含量較高的食品如炒貨堅果食品、糕點、食用油等,可通過檢測其酸價和過氧化值指標來判斷其質量和變質程度。
(4)重金屬殘留超過限量值。發現食用農產品9批次鎘不合格、2批次總汞不合格,水產制品1批次鉛不合格。重金屬超標的原因主要是生產環境的水源、土壤、空氣中及生產使用的肥料、藥物中的重金屬在農產品中富集[6]。鮮百合的重金屬超標情況較為嚴重,全省共抽檢了10批次鮮百合,發現6批次不合格,不合格率高達60%。其中2批次涉及鎘和總汞兩個項目超標,2批次鎘檢出值超出限量值 (0.05 mg·kg-1)14~15倍。百合在種植過程中可能使用的有機肥和化肥本身鎘含量較高,導致施肥后的百合更易富集過量的鎘。同時,自然界中的鎘廣泛存在于硫化物、鋅礦石中,而在種植過程中常會使用含鋅肥料、含硫農藥,可能因此無意間加大了鎘的投入,從而加重了百合對鎘的吸收和 積累。
本次任務執行過程中因省內各地疫情爆發,各地的隔離管控措施較為嚴格,因此多家承檢機構開展了抽檢分離工作。在后期工作中發現,疫情造成的抽樣困難導致委托任務區域當地檢測機構抽樣的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靶向性不足的問題。流通環節因疫情城市停擺,貨品品種不全;生產企業及餐飲單位未完全復工復產,可選的抽檢點也不足;鄉鎮、城鄉結合部的環節因地方疫情防控措施不能順利進入。因此,建議監管部門嚴格對承擔抽檢分離機構的任務能力進行把關,必要情況下應對承擔任務的機構進行培訓,統一抽檢有關要求,保證抽檢工作的質量和提升抽檢問題的發現率。
被抽樣單位無法提供進貨票據,特別是食用農產品抽檢過程中遇到被抽樣單位無法提供進貨票據等此類情況較多,所抽樣品信息通過被抽樣單位口述獲取,如檢出不合格產品,難以對產品來源進行追溯。建議監管部門切實督促集中交易市場開辦者和銷售者嚴格落實主體責任,落實進貨查驗記錄制度,嚴格查驗產地證明和相關證明材料,保證市場銷售的食用農產品可追溯來源。
抽樣中發現部分產品標簽標識不規范,如標簽上標示的產品執行標準為已作廢標準并且無替代標準,該產品實際為無標生產;產品僅標識經銷商,未標識生產企業及生產許可證號,且明示產品為初級農產品,而實際產品應為蔬菜干制品(干豆角);樣品名稱為“休閑食品”,不能反應產品的真實屬性;復用餐飲具(集中清洗消毒配送單位消毒)未標識執行標準和保質期。建議監管部門加強對食品標簽的監管。
《食用農產品市場銷售質量安全監督管理辦法》第四條規定,食用農產品的市場銷售質量安全及其監督管理工作堅持預防為主、風險管理原則,推進產地準出與市場銜接,保證市場銷售的食用農產品可追溯。在抽檢過程中,多數食用農產品進貨來源均為口述,未提供進貨憑證,無法深度溯源,存在風險隱患。建議食品經營單位應把好原料采購關,嚴格落實索證、索票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