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劍濤
(平潭綜合實驗區質量計量檢測中心,福建福州 350400)
魚類位于水中食物鏈的頂端,通常魚類在代謝過程可能經由食物、水及淤泥而富集重金屬,因此魚類通常被當作研究生活環境中重金屬含量的重要生物指標,以評估廢水及廢棄物等排放可能引起的生態和健康風險[1]。蟹類等軟體動物則呈現與魚類不同的生物富集模式,因為蟹類生長在水底,居住在沉積物的表層,并在附近區域捕食,形成另一種生物指標。因為有毒金屬元素能輕易地被生物組織吸收及富集,當人類食用被污染的水產品后,便可能對健康產生潛在性威脅[2]。
重金屬元素因種類的不同,毒性會對人體產生不良反應,包括行為、生理和感覺等[3]。尤其鎘被視為一種極具危險的金屬元素,會對健康造成非常嚴重的副作用。鎘會對呼吸道產生刺激,長期暴露會造成嗅覺喪失、牙齦黃斑或漸成黃圈,鎘化合物雖不易被腸道吸收,但可經呼吸被體內吸收,積存于肝或腎臟從而造成危害,尤其以對腎臟損害最為明顯,此外還可導致骨質疏松和軟化。
平潭東臨臺灣海峽,有良好的天然漁場,水產資源豐富,漁業是其重要的支柱產業,本地居民也喜愛食用水產品,但食用受污染的水產品將會使人體遭受重金屬危害[4]。本研究的目的是調查2021年度平潭地區流通領域水產品中重金屬鎘的含量,監測其是否符合國家相關標準,并為市場監管及衛生健康標準修訂的參考[5]。
本研究所用樣品于2021年6—12月抽自平潭地區各海鮮批發市場、水產攤販、大小商超等流通領域共113批次產品。其中魚類50批次,包括黃魚、鯧魚、海鱸魚、黃姑魚、秋刀魚、帶魚、鯛魚、多寶魚和鳀魚;淡/海水蝦、蟹33批次,包括對蝦、小龍蝦、蝦蛄、毛蟹和梭子蟹;貝類及其他水產品30批次,包括花蛤、文蛤、貽貝和魷魚(見表1)。

表1 本次調查的水產品分類、批次及名稱
依據《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2762—2017)食品中鎘限量指標對檢測方法的要求,采用配套檢測方法《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中鎘的測定》(GB 5009.15—2014)原子吸收光譜法進行檢測。
樣品制備時魚類樣品去除頭部、內臟、骨和刺,蝦蟹及貝類去殼、內臟,得到可食用部分,用水洗凈后打成勻漿均質。在干凈的微波消解管稱取制備好的樣品0.5 g,加入優級純硝酸5 mL、過氧化氫 2 mL,石墨消解儀預消解30 min,冷卻后上微波消解儀按程序消解;完成后在石墨消解儀趕酸至液體少于1 mL,冷卻后移入50 mL容量瓶,用超純水潤洗消解管數次,定容至50 mL,混勻備用,同時做空白實驗。
使用有證標準物質鎘單元素標準溶液GBW08612,按照要求配制成10 ng·mL-1鎘標準工作液(配制時注意將稀釋介質的硝酸酸度控制在2%,以接近基體消解液酸度)。將原子吸收光譜儀(型號:賽默飛世爾iCE3500)切換至石墨爐自動進樣器,調至最佳狀態,用儀器自帶的自動進樣裝置用程序稀釋配制標準系列,標準系列溶液不少于5個點的不同濃度的鎘標準溶液,相關系數R2≥0.995;之后進行樣品溶液的測定,測定結束后按公式計算分析結果得到各樣品中鎘的含量。
2.1.1 重金屬鎘含量的平均值
本計劃檢驗水產品樣品113批次,包括海水魚(魚類)50批次,淡/海水蝦蟹(甲殼類)33批次,貝殼及其他水產品(雙殼類、頭足類)30批次。結果顯示,海水魚(魚類)50批次鎘含量總平均值為 0.002 mg·kg-1(N.D.~0.026 mg·kg-1)、淡/海水蝦蟹(甲殼類)33批次鎘含量總平均值為0.311 mg·kg-1(N.D.~5.6 mg·kg-1)、貝殼及其他水產品(雙殼類、頭足類)30批次鎘含量總平均值為0.431 mg·kg-1(N.D.~3.3 mg·kg-1),見表2。

表2 本次調查的各水產品中鎘含量
2.1.2 重金屬鎘含量的分布情況
113批次的水產品,以貝類及其他水產品(雙殼類與頭足類)的平均鎘含量0.431 mg·kg-1(N.D.~ 3.3 mg·kg-1)最高;海水魚(魚類)的平均鎘含量 0.002 mg·kg-1(N.D.~0.026 mg·kg-1)最低。最高鎘含量是來自淡/海水蝦蟹(甲殼類)的一個梭子蟹樣品,其鎘含量高達5.6 mg·kg-1(見表3)。

表3 本次調查的各水產品中鎘含量
目前,《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2762—2017)對鮮、凍水產動物中鎘限量指標主要分3個水產類別的限量參數,分別為魚類 (0.1 mg·kg-1),甲殼類(0.5 mg·kg-1),雙殼類、腹足類、頭足類和棘皮類(2.0 mg·kg-1,去除內臟)。
本研究分析113批次水產品樣品中,未檢出鎘的總計59批次,檢出鎘但低于1/2限量的44批次,鎘高于1/2限量不超限的5批次,鎘超限的5批次(表4)。

表4 本次調查的各水產品中鎘含量和限量的對應情況
結果顯示,鎘高于1/2限量不超限和超限的均集中在甲殼類、雙殼類和頭足類;33件淡/海水蝦蟹(甲殼類)的鎘平均含量為0.311 mg·kg-1、30件貝殼及其他水產品(雙殼類、頭足類)的鎘平均含量為 0.431 mg·kg-1。其檢測結果較高,可能是因為甲殼類與雙殼類產品生活在泥沙地底或淺灘淤泥處,容易濾食重金屬等污染物,導致其重金屬鎘的檢出濃度較高。此外,頭足類多以甲殼類與雙殼類為食物,可能因此蓄積較高含量的重金屬。
因此,本研究報告的結果顯示,2021年度平潭地區流通領域水產品重金屬鎘含量合格率為95.6%,大部分均符合國家標準要求。惟部分甲殼類、雙殼類和頭足類鎘含量較高,應減少食用。平潭居民喜愛食用海鮮,為避免本地居民食用遭重金屬鎘污染的水產品,除了加強環境污染防治外,未來仍應持續監測,以保障消費者的健康。
本研究針對2021年度平潭地區流通領域水產品113批次,分析其重金屬鎘(Cd)的含量,依據國家標準進行檢測。50批次海水魚、33批次淡/海水蝦蟹、30批次貝類及其他水產品的鎘含量平均值 分 別 為0.002 mg·kg-1(N.D.~0.026 mg·kg-1)、 0.311 mg·kg-1(N.D.~5.6 mg·kg-1)、0.431 mg·kg-1(N.D.~3.3 mg·kg-1)。113批次流通領域生鮮水產品的重金屬鎘(Cd)的含量平均值為0.206 mg·kg-1(N.D.~5.6 mg·kg-1),合格率達到95.6%。
因此,消費者只要注意飲食的食用安全及衛生,少食用來源不明、未經檢測的甲殼類、雙殼類和頭足類水產品,就無須擔憂攝取高量的重金屬鎘。為了確保食品安全,市場監管部門應持續對流通領域水產品重金屬鎘以及其他重金屬(如鉛、無機砷、甲基汞等)的含量定期嚴密地監測。同時,也可增加監測的檢測依據,如將對各類重金屬均有較高效檢測效率的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譜法加入配套標準作為檢測依據;衛生健康部門也可對如甲殼類、雙殼類和頭足類的易超標水產品采取針對性措施,以保障消費者的健康為前提,促進本地漁業 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