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瓊花
(惠安縣市場監管綜合執法大隊,福建泉州 362100)
茶葉在投入銷售市場前,對其進行科學合理的質量和安全檢測是確保飲用者身體健康的關鍵。因此,相關單位與檢測人員一定要重視茶葉的質量和安全檢測,并采用合理的技術措施進行檢測。通過這樣的方式,才可有效確保茶葉質量及其安全性,在保障飲茶者健康的同時提升茶葉的銷量及其市場地位。
如今,茶葉走進了越來越多人的日常生活。但由于目前的茶葉大多為人工種植,其質量和安全方面難免存在一些問題。其中,最常見的質量和安全問題包括農藥殘留、食品添加劑過量、重金屬污染、生物和微生物毒素污染等。如果這些問題沒有得到及時有效的檢測與解決,茶葉的質量和安全將難以得到保障,飲茶者的身體健康乃至于生命安全都將受到很大程度的不良影響[1]。為避免上述問題的發生,在茶葉投入銷售市場之前,相關質檢單位和技術人員一定要使用先進的技術措施對其質量和安全進行檢測。通過這樣的方式,才能及時發現不合格的茶葉產品,避免其流入市場,從而有效確保飲茶者的身體健康,并進一步推進茶葉市場的健康良好發展。
為實現茶葉質量的良好保障,并對其進行科學的質量等級劃分,質量檢測技術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經以往的質量檢測發現,不僅僅是不同種類的茶葉具有不同的質量等級,即使是同一種茶葉,其質量等級也存在不同。因此,為實現茶葉質量等級的科學檢測與劃分,可通過近紅外以及高光譜成像技術對其進行檢測。其中,近紅外光譜是分子振動情況下由基態躍遷到高能級產生的光譜,它可對分子內的單個化學鍵極品振動倍頻及其合頻信息進行記錄,從而實現X-H含氫基團振動倍頻及其合頻吸收的測量。在茶葉質量檢測中,通過紅外線照射,可使其中的有機物和一些無機物分子內的含氫基團被激發,從而形成共振,并將一部分光所具有的能量吸收。而對其吸收光的情況進行測量,便可實現近紅外圖譜的獲取,通過這個圖譜,便可觀察出其主要特征。由于茶葉中含有咖啡堿、蛋白質、氨基酸和茶多酚等有機化合物,這些有機化合物都屬于含氫基團。因此,通過近紅外光譜檢測技術,便可對這些成分的含量進行測定。表1是某茶葉的近紅外檢測中咖啡堿樣品集的定標集及其驗證集 情況。

表1 某茶葉的近紅外檢測中咖啡堿樣品集的定標集及其 驗證集情況
而高光譜成像技術則是將光譜技術與二維成像技術相融合,以此來實現被測物質內外信息獲取的一種檢測技術。通過高光譜數據,可對茶葉的顏色、紋理及其光譜特征進行提取,再將其光譜、圖像以及兩者的融合特征作為依據,通過SVM(向量機法)進行建模,以此來實現茶葉品種及其質量的識別。在具體識別中,主要是對茶葉的顏色、紋理及其形狀進行識別,以此來實現其外觀品質的科學描述[2]。對于不同種類的茶葉,甚至是同一種類、等級不同的茶葉,通過高光譜成像技術獲得的外觀品質也會不同。
在茶葉安全檢測中,免疫膠體金試紙檢測技術是一種比較常用的檢測技術,該技術的檢出限比較低,檢測速度很快,其主要原理是使茶葉中的特異性抗體和膠體金試紙表面上的受體產生交聯。在此類試紙上,共設置了測試線以及控制線,其中的測試線通常為一條或若干條,用來判定檢測結果,它主要是將特異性抗原和抗體之間結合所形成的三明治結構作為顯色反應的基礎,否則將不會顯色。因為此試紙的表面帶有負電,所以對于抗體具有物理吸附性能,當pH值在7.0以上時,試紙就會將抗體吸附并固定在其表面,且能夠良好地保留抗體活性。檢測中,技術人員可直接判讀接口實現目標物質的初步篩查。目前,該技術在茶葉農藥殘留的快速檢測中非常適用。
在對茶葉進行安全檢測的過程中,酶聯免疫檢測技術也屬于一種快速檢測技術,該技術具有較低的檢出限,在對樣品進行前處理后,通過微生物擴培,便可使其快速達到反應下限,再迅速實現抗原和抗體之間的結合反應。通過此種檢測技術,可實現茶葉中農藥殘留和致病性微生物的檢測,同時也可進行轉基因判定。例如,在通過酶聯免疫檢測技術進行普洱茶葉中的黃曲霉毒素B1檢測時,需要稱取5 g茶葉,將其加入25 mL甲醇水溶液中,振搖15 min。將4 mL的濾液移取到具塞西林瓶內,量取4 mL的稀釋液樣品,振搖混合均勻后放入冰箱保存,其儲存溫度控制在4 ℃。稱取3份茶葉,每份5 g,將濃度為0.2 μg·mL-1的標準AFB1溶液加入其中,加入量分別為1.25 μL、3.75 μL和5.75 μL,靜 置 12 h,再分別將25 mL的甲醇溶液加入其中,振搖15 min后過濾,再分別將各種濾液量取出4 mL,將4 mL樣品稀釋液加入其中,振搖混合后儲存在冰箱中備用,其儲存溫度為4 ℃。在多孔檢測板上選擇3組平行的7孔,然后將50 μL濃度分別為0 ng·mL-1、0.10 ng·mL-1、0.25 ng·mL-1、0.50 ng·mL-1、1.00 ng·mL-1以及2.00 ng·mL-1的AFB1系列標準溶液加入其中,在450 nm處對其吸光值進行檢測[3]。表2為本次通過酶聯免疫檢測技術測定的普洱茶葉樣品黃曲霉素B1的吸光值情況。

表2 本次通過酶聯免疫檢測技術測定的普洱茶葉樣品 黃曲毒素B1吸光值情況
通過上述檢測結果可知,酶聯免疫檢測技術在茶葉中的黃曲霉毒素B1的吸光值檢測中具有較好的重現性,因此其檢測結果也具有較高的精確度,且檢測時間比較短。基于此,在茶葉的安全檢測中,相關單位和技術人員可采取此項技術進行檢測。
在對茶葉進行安全檢測的過程中,氣相色譜檢測技術主要用來對其中的農藥殘留進行檢測。由于應用在茶葉種植中的農藥主要為殺螨劑和殺蟲劑,這些農藥的化學性質不穩定,在pH值、水分以及溫度等因素的影響下,很容易發生水解、氧化或其他的異常變化。借助于氣相色譜檢測技術,則可從相應的異構體中分離出一些同位素,讓復雜的混合物得到快速檢測。此項技術具備非常高的檢測靈敏度,適用于茶葉中的常見農藥殘留檢測。表3為氣相色譜檢測技術在茶葉農藥殘留檢測中的主要應用 效果。

表3 氣相色譜檢測技術在茶葉農藥殘留檢測中的主要應用效果
由此可見,氣相色譜檢測技術在茶葉安全檢測中的應用效果十分明顯。基于此,在對茶葉進行安全檢測的過程中,檢測機構與技術人員也可通過該技術進行農藥殘留檢測,從而獲取足夠精準的檢測結果,盡最大限度確保茶葉安全性。
在對茶葉中的重金屬進行檢測時,X射線熒光光譜檢測技術是一種常用且有效的技術形式。當受到了高能射線激發后,重金屬原子將會呈現出具有特征性的X射線光譜,且不同重金屬元素對應的特征X射線光譜也會存在差異。基于此,在通過X射線熒光光譜檢測技術檢測茶葉中的重金屬元素時,只需充分了解待測樣品中的重金屬X射線光譜的具體波長,便可對其中存在的重金屬元素種類作出科學判斷,而通過其光譜強度,則可進一步判斷出被檢測茶葉中的重金屬元素含量。經以往的實踐應用和相關研究發現,X射線熒光光譜檢測技術在茶葉中的銅、鐵、鋅和鋁等重金屬元素檢測中具有非常顯著的應用效果,且其檢測技術的實施也十分便利[4]。因此,在茶葉安全檢測工作中,相關單位和技術人員可通過該技術檢測茶葉中的重金屬元素,確定其中的重金屬元素種類及其含量,防止重金屬含量超標對飲茶者健康產生不良影響。
生物傳感器技術主要是對抗體、抗原、激素、酶和核酸等各種生物成分加以利用,或對完整的生物體細胞、組織等加以利用,從而實現待測物質的科學識別。同時,借助于光電管、光纖、熱敏電阻器、離子敏場效應晶體管和電化學電極等信號轉化器對上述生物元件所感知到的生物信號進行轉換,使其成為物理信號或化學信號,再對其轉換后的物理或化學信號進行測量。通過這樣的方式,便可對茶葉中的農藥殘留做出科學精準的檢測。就目前的茶葉安全檢測來看,在生物傳感器技術的具體應用中,最常用的生物傳感器包括免疫傳感器、微生物傳感器和酶傳感器等,尤其是微生物傳感器和酶傳感器,更是在茶葉農藥殘留檢測中發揮著非常顯著的應用優勢。通過這兩種傳感器的合理應用,可使茶葉中的氨基甲酸酯類農藥殘留得到精確檢測,且其樣品制備和檢測方法都比較簡單[5]。因此在具體的茶葉安全檢測中,檢測單位和技術人員也可根據實際情況,對生物傳感器檢測技術加以合理應用,以此來實現茶葉中農藥殘留的科學、精準檢測,從而為茶葉安全提供良好保障。
綜上所述,在茶葉投入銷售市場前,檢測機構和技術人員需要對其質量和安全進行嚴格檢測。具體檢測中,可采用近紅外光譜檢測技術以及高光譜成像檢測技術進行茶葉的質量檢測與質量分級,采用免疫膠體金試紙檢測技術、酶聯免疫檢測技術、氣相色譜檢測技術、X射線熒光光譜檢測技術以及生物傳感器檢測技術等進行茶葉安全檢測。通過這樣的方式,才可及時發現茶葉的質量與安全問題,最大限度地避免質量和安全不達標的茶葉流入市場,從而有效確保飲茶者的身體健康,并為茶葉銷售市場的良性發展提供足夠科學性的技術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