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診斷性評價過程中,基于測評系統大數據進行教學評價分析和教學行為改進是有效教學的重要環節。要發揮診斷性評價對教學的反撥作用,一方面要科學設計評價量表(試題),另一方面要基于數據促進教師通過反思調整教學行為,對學生實施精準的個性化診斷,通過反饋幫助學生提升學習能力。
關鍵詞 診斷性評價;數據分析;個性化反饋;教學行為改進
中圖分類號 G633.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5995(2022)04-0045-04
一、引言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應處理好評價與教、學之間的關系,推動教、學、評一體化實施。[1]學生日常學習的階段性評價,亦是教學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應充分發揮其診斷性評價功能,著重考查學生特定時段的學習成效,及時發現其存在的不足。教、學、評一致性的起點是對學生學情的診斷,教師需要通過診斷性評價來了解學生的學情,以便做出適當的教學調整。
隨著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普及和推廣,測評系統被廣泛運用于診斷性評價?;诖髷祿治龅臏y評系統是開展科學教學評價的工具,充分發揮該測評系統的評價功能,調動一線教師主動參與并改善教學行為,可以形成以測評數據為核心的“以評促學”模式。[2]“雙減”背景下,教師要在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減輕學生作業負擔上下功夫。然而,當前教師在解讀和使用測評系統大數據時存在一些問題。例如,教師只關心評價的整體難度系數,只解讀“平均分、優秀率、及格率和低分率”等基本指標,只關注學生的最高分或最低分,忽視診斷性評價所反映的學生學科能力情況、個體學習優勢和劣勢、教師教學行為上的問題以及學生后續學習行為改進等因素。因此,教師有必要研究如何利用測評系統的大數據分析結果,發揮診斷性評價對教學的反撥作用,促進教師反思和調整教學行為,通過對學生實施精準的個性化診斷,幫助學生提升學習能力。
二、基于測評系統的診斷性評價和數據采集策略
基于測評大數據實施精準教學,必須充分認識診斷性評價的目的和意義,研究診斷性評價的工具和功能。要獲得反映學習真實情況的階段性評價數據,筆者認為要做好以下三個方面。
(一)根據課標和教材,確定評價內容
診斷性評價用于課程教學的不同階段,是依據課程教學目標來命題的標準參照性質的測試。學校教研組應該定期組織教師研究英語課程標準、年段教學目標、教材,明確重點、難點,為診斷性評價命題打下基礎。
首先,教師要依據《課程標準》,了解英語學科能力表現指標體系模型,熟悉英語學科能力要素和能力框架,深入研習“學習理解、應用實踐、遷移創新”等層級和“感知注意、記憶檢索、提取概括、描述闡釋、分析論證、整合運用、推理判斷、批判評價、創造想象”等維度的具體內容。[3]命題時,教師應將英語學科核心素養融入英語學科能力指標中,以測評來考查和診斷學生英語學科能力的發展情況。
其次,教師要學習課程分級目標,梳理年級教材結構,確定診斷性評價重點,明確考查范圍和內容。以外研版英語教材九年級上冊第一模塊為例,階段性教學內容和目標如表1所示。
(二)遵循命題原則,優化評價工具
診斷性評價要遵循命題原則,所命制的試題應符合語言測試學的基本理念和發展方向。命題內容應遵循適綱性、適度性(難度、梯度、區分度、信度和效度)、整體性和規范性原則。[4]教師應熟悉命制試題的基本流程,在編制試題之前,教師應該通過集體備課的形式,結合階段教學重難點和學科能力結構框架,擬訂命題雙向細目表,這有利于克服命題教師在選題、命題、組卷中的主觀隨意性,保證評價標準的準確性和一致性,控制命題工作的誤差。
測試材料的選擇是命制試題的一個重要環節,命題者可以從雜志、報刊、網絡或語料庫中選取素材,以保證命題的質量。命題教師所選取的語篇材料應與學生的生活和學習經驗相關,具有真實性、時代性和教育性。[5]
同時,教師要樹立科學的命題理念。階段性診斷評價要對教學和課程改革起到積極的導向作用,要發揮評價激勵學生學習的作用。教師要精細把握試題的難度系數,優化評價工具,從而發揮診斷性評價監控教學過程和反饋教學信息的作用。
(三)科學管理測評,精準采集數據
為了保證診斷性評價的科學性和有效性,教師要確保評價工作的嚴謹性、客觀性和公平性。在主觀試題的網絡閱卷過程中,要嚴格參照試題評分標準,統一要求,以雙評、甚至三評的方式來降低評分誤差。特別是對書面表達題的評分,閱卷教師應采用“內容要點、語法句型、語意結構、書寫規范”的維度評分法,確保所采集數據的客觀性和有效性。
三、基于測評系統的大數據分析和教學行為改進
陳明選等人構建了基于測評大數據的有效教學框架,其中包括精準把握學習起點、動態組織教學內容、靈活調整教學策略、個性化反饋和推薦個性化學習等重要環節。[6]因此研讀測評數據、梳理共性問題、聚焦疑點難點、精準分析反饋和個性化精準指導是評價之后教學行為改進的核心內容。
(一)研讀數據,審視測評結果
診斷性評價后,測評系統會生成學科評價分析報告,該報告涵蓋區域、校級、年級和班級的各項相關診斷數據。以Q系統為例,閱卷結束后教師可以獲取區域層面的數據報告,得知學科的總體情況、各校之間的數據對比情況及各校在區域中的相對位置。此外,通過研讀這些數據,教師還可對比上一個階段并計算各校學科教學質量的增量情況,從而評判本次評價中學科總體目標和難度值的達成狀況。
(二)對照分析,找到各班教學的共性問題
語言學家Hughes(2000)認為,測試是課堂教學的自然延伸,可以為教師和學生提供有用的信息,從而促進教與學。教師根據課程的特定教學目標檢測學生的掌握情況,從而有效地制定下一步的教學方案。[7]通過測評系統,教師可以快速獲得全面的診斷性評價的分析數據,從而精準地找到當前階段教學的共性問題,發現各班乃至各校學生學習上的短板及問題。
(三)聚焦能力,找到學生學習難點和疑點
結合測評系統數據,教師可以梳理教學班級的得分明細表,診斷并發現學生的學科能力缺陷,然后進行試卷評講課的教學設計,這樣就可以做到有的放矢。以S校1班(30人)為例,測評系統自動顯示需重點分析的第23小題。在平臺上雙擊該欄目,即可進入該小題的講評頁面,頁面顯示班級第23小題得分率為40%,12人正確,14人選A,4人選B。該題考查的知識點為“完形填空——辨析形容詞last”,對應的學科能力要素為“分析論證——能根據語篇所承載的信息,比較、分析、判斷人物或事物之間的關系”??疾辄c所在的語境和具體語句如下:
由此可以推斷,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捕捉前后段落中的關聯事件和線索的能力較弱(“which wasthree times the value of”是前一段落中所提到的最后一次報價)。教師應重視該小題所反映的學生能力缺陷并積極采取對應的教學改進措施。
(四) 分析反饋數據,優化教學策略
在試卷講評和分析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了解命題的意圖和考點分布,使學生逐步建立結構化的認知。同時,教師需根據評價反饋,通過同類型練習題、變式訓練來提高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37和41小題為S校1班學生閱讀理解板塊的焦點問題,1/3的學生在“提煉作者寫作意圖”和“提煉文本標題”兩個能力維度上存在缺陷(見表2)。
教學策略1——精準分析問題。教師首先要分析學生答題中的困難是在題干、選項的語句理解方面,還是在對全篇文章的整體把握方面。從診斷結果(10人選擇C項)來看,學生主要是因“以偏概全”而判斷錯誤。所以教師應幫助學生提升文章主旨概括能力,幫助學生從全文視角和作者立場提升對文章的整體理解能力。
教學策略2——同類題匹配訓練。上述分析之后,教師可同步推送類似的閱讀題,并以單篇單題的形式進行快速檢閱(如圖1)。目的是讓學生能夠以“全文視角和作者立場”來推斷分析作者寫作意圖。
此外,課后鞏固練習需捆綁該專項訓練,要求學生進行對應的答題分析和反思,促進其形成推理判斷力。
(五)注重個體分析,實施精準指導
診斷性評價的反饋過程中應積極鼓勵學生參與評價,把測試反饋變為學生自我反思和總結的良機。結合測評數據,學生可以更清晰地了解個人學科能力發展情況。以Q系統為例,評價后學生可以收到個體成績分析報告。S校1班學生H英語學科成績處于班級中等水平,其個人知識掌握情況分析表清晰地顯示了學生H 當前階段英語學習的關鍵問題(見表3)。顯然,教師在數據分析的支持下,可以設計并實施精準的、個性化的輔導方案為:加強H學生的聽力訓練,特別是涉及辨析對話中的人物及關系的聽力材料的聽力訓練;幫助學生熟悉主動語態和被動語態的語法知識并能夠判斷和運用;提升H學生的語句分析能力,對其著重補充有關賓語從句的連接詞和主從句構成的相關訓練。
顯然,結合診斷性評價數據所分析的輔導策略和教學方向是明確精準的,它有利于教師改進后續教學行為,幫助學生優化學習方法,提升學習能力。
另外,結合個人知識掌握狀況雷達圖(見圖2),學生能夠更清晰地認識當前個人的學科學習優勢和劣勢,反思個人能力塌陷維度,找準下一階段突破、整改的方向,最終獲得能力的全面提升。
四、基于測評系統的診斷性評價和教學應注意的問題
診斷性評價是學生英語學習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環節,可以使學校、教師及時了解英語課程標準的執行情況,促進教師改進教學行為,提高教育教學水平,也可以為學生提供自我反思和改進學習的方向。
(一)教學評價量表設計要科學合理,以獲得精準的教學反饋
在教學評價中,評價目標和標準的確定、評價內容和方式的選擇、評價方案的實施等均應以促進學生的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發展為指向,應符合學生的心理和認知發展特征。[8]測評系統具有較強的數據分析功能,教師要充分發揮其診斷評價作用,前提是能設計出科學的評價量表——試題。因此,學校要組織教師對課程標準和教材進行深入研究,同時提高教師的命題素養和命題能力,讓教師能夠命制高質量的試題。
(二)教、學、評一致性要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形成合力
基于測評系統大數據的“教、學、評”需要有學情分析的數據,基于學情分析開展教學設計,制定以提升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為重心的教學目標,設計以教學目標為依據的教學活動和教學評價,才能有效達成教、學、評一致性。[9]有了測評系統的支持,教、學、評工作才能形成更為一致的合力,形成良性循環。
五、結語
教學是一門綜合性的藝術,基于測評系統大數據進行教學評價分析和教學行為改進是有效教學的重要環節。在大數據的支持下,教師的試題評講應改變“逐題講解、就題論題、一講到底”的做法,不斷改進教學行為,充分發揮教學評價的診斷、激勵、強化功能。同時,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也是評價的主體。教師要引導學生分析診斷性評價系統的相關圖表和數據信息,幫助他們發現自己所獲得的進步和存在的不足,促進他們通過反思優化學習方法,提升學習能力。
(黃雪祥,衢州市柯城區石梁鎮中學,浙江 衢州 324000)
參考文獻:
[1][8]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77-83.
[2] 胡閔愛.基于信息化測評系統的“以評促學”模式的實踐和研究[J].教育傳播與技術,2020(3):66-70.
[3][9] 陳新忠,張艷萍.大數據下中學英語教學評一致性的實踐[J].教學與管理,2021(25):65-68.
[4] 魯子問,夏谷鳴,詹先君.英語試題設計方法與策略[M].北京:現代教育出版社,2011:22-23.
[5] 馬建鋒.初中英語階段測試中的問題診斷及建議[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15(11):43-48.
[6] 陳明選,耿楠.測評大數據支持下的有效教學研究[J].遠程教育雜志,2019(3):95-102.
[7] 董亞男.重視診斷性測試 促進教學反撥作用[J].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16(10):56-60.
責任編輯:毛盼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