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有軍
(甘肅省平涼市涇川縣窯店中學 甘肅 涇川 744300)
目前,體育課程改革獲得了巨大突破。無論是在思想上還是在實踐上,教師都能夠在課程教學中積極的引導學生進行體育鍛煉,強化學生的身體素質。雖然課程改革帶來了新的教育形式,但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往實質卻沒有發生變化。教師希望通過自己的言行和舉止給學生帶來積極的影響,讓學生能夠相信自己,在體育運動中不斷努力。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教師會更加重視對于學生的引導,強化終身教育的理念,讓學習和運動成為裝點學生人生,提高學生人生質量的關鍵因素。
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往是一種互動的形式,也是促進教學進行的重要行為。因此,在體育課程進行的過程中,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往關系和學生的運動體驗,影響到課程教學的效果。其實,在多數體育課堂上,教師都十分在意與學生的交往的行為,希望通過恰當的形式來提高學生對于課程的喜愛程度,讓學生能夠全身心的投入到體育運動之中,但是有些教師在處理師生交往行為的時候,也會產生一些錯誤[1]。
1.1 師生交往行為缺乏實效。在授課過程中,有些教師想要通過有效的交往活動提高學生的注意力,避免學生在課堂學習中出現一些問題,因此會采用刻意詢問的方式,引導教學的走向。由于不同階段學生的課業壓力會更大一些,教師希望通過互動,環節學生的壓力,因此會采用關懷的方式,進行提問。其實,學生已經明確教師的這一提問并沒有實在意義,因為事實已經擺在學生面前,學生能做的回答老師的詢問[2]。更嚴重的情況是明明學生處于一種非常興奮和集中的狀態,教師采用這樣的交往方式就會造成學生的反感,學生對于教學的關注點也開始發生偏移。由于有些教師難以把控交往行為的有效性,而出現課堂教學氛圍變化、學生興趣被影響的情況。此時,學生就會問出一些與課程教學無關的問題,甚至會刻意破壞課程教學的正常秩序,讓教師和其他學生陷入尷尬的境地。師生交往行為的價值也體現在教師對于學生的不了解上,有的時候教師會一味的將學生視作小孩子,認為學生對知識不了解、不明白,因此會問出一些十分低級和幼稚的問題。這種問題對于學生來說是一種冒犯,他們不喜歡這樣的問題,或是不喜歡教師對待他們的方式,然后選擇沉默不語或是直接反駁的形式,表達自己的不滿。
1.2 師生交往的刻意為之。師生交往是一種即時產生的互動形式,教師可以在課程教學中生成交往的具體行為,但是由于有一些教師教學經驗不足,或者有些教師為了呈現出一些完美的課程,就會在課程設計的過程中設置師生交往的環節,甚至為了營造一種良好的課堂氛圍,而刻意選取一些話題進行師生交往[3]。這種刻意為之的交往形式或多或少的會讓人認為包裝過重。比如在進行團體協作項目的時候,雖然在這一過程中能夠體現出團隊的團結性,但是教師也不必刻意的去宣揚這種精神品質,而是讓學生自己去感受。如果教師一味的在課堂教學中講大道理,就會讓學生感到十分的不舒服,這也與體育課程教學的初衷相背離,儼然成了一節思想政治課或是語文課。除此之外,有些教師還會嘩眾取寵式的選擇一些外語作為與學生交往的方式,這種水土不服或是過于刻意的行為就會拉大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讓學生在體育課程中感受不到輕松和快樂。
1.3 師生交往的有失公平。為了能夠實現每一個學生的綜合發展,在體育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要秉持著公平的原則,平等的對待每一個學生。作為學生,也希望在運動中能夠得到教師的關注和認可。那么如果教師只針對少部分學生進行輔導的話,就會引起其他學生的不滿。在以往的教學經驗中,多數老師由于體育課程教學經驗不足,沒法顧及每一個學生的感受,因此就會造成其他同學的誤解。這種不利的交往方式,讓那些沒有被關注的學生受到了心理上的傷害。這種情況是大家所不想看到的。如何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就需要教師對于班級里的學生進行充分的了解,知道他們擅長什么樣的體育運動,他們的性格是怎樣的,體育教學能夠給這些學生帶來怎樣的幫助。基于這樣的思考,教師才能夠認識到自己行為上的缺陷。從這一點來看,這類教師也缺乏專業的心理學知識,對于學生成長的特點不夠了解。
1.3 師生交往缺乏真情實意。學生能夠敏銳的感受到教師對自己情感的真實性。有些教師為了獲得良好的教學口碑,而刻意的對學生十分親善,但是有沒有對學生的行為予以足夠的關注。在這種情況下,學生不僅不會喜歡這位老師,甚至會反感與教師的交往行為。而真正的關懷也不是刻意為之的,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真正的發現學生身上所存在的問題,找到交往的切入點,才能夠對學生作出良好的啟發和引導,讓師生交往獲得更好的效果。為了做到這一點,就是必須要尊重學生,如果教師始終無法把學生放在與自己平等的地位上,就很難獲得學生的認可。當然還有其他的情況,比如有些教師年紀較輕,參加工作的時間不長,對于課程教學的經驗不足,因此他也不知道該如何與學生建立良好的交往關系,更不知道如何去關愛學生。作為初中生來說,他們的個性較為突出,而且自尊心很強,如果教師的引導的不到位或是關懷方式的不正確都會造成他們的反感。為此,教師也要積極的提高自己的思想認識,從學生的成長特點出發,給學生提供恰當的幫助。
2.1 公平性。師生交往的最重要原則就是公平和平等。首先學生和教師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有些教師之所以認為自己比學生有絕對的權威,是因為教師沒有正視新型師生關系的積極作用。雖然教師在課程設計中占據主要地位,但是在課程進行的時候,需要與學生進行積極的互動,學生才是實現教學目標的關鍵[4]。那么,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師就必須要扭轉自己的教學思路,正視自己與學生在交往之中的平等性。這種平等也有利于實現交往的長期性和有效性。與此同時,教師還要秉持著公平、公正的原則去對待每一個學生,讓學生在課堂上發現自己的價值,認為教師能夠正視自己的表現,并且積極的參與到課程學習之中。為了真正實現課程教學與交往中的公平性,教師也要規范自己的行為,嚴格遵照教育管理的基本原則,在給學生帶來幫助的同時,讓學生感到真正的溫暖。公平是維持師生之間良好關系的關鍵,同時也是實現學生個體發展的有利因素,只有讓學生感受到自己被尊重,才能真正形成健全的人格,并對自己的學習和生活充滿信心[5]。
2.2 互動性。互動是教師與學生交往的基礎,那么在互動的過程中,教師的威信水平與教師的行為態度是成正比的。如果教師以權威的方式出現就會顯得過分冷漠,不容易接近。那么,教師可能也會給學生帶來不良的情感影響。學生可能不喜歡上體育課,或者是在課堂上表現的十分消極。在互動中,教師也要向學生傳遞自己的情感,這種情感的深淺也決定了學生的接受程度,如果教師能夠以真誠的態度和親切的語言與學生溝通,學生就更利于更愿意參與到體育活動。這樣課堂氣氛也會變得更加和諧和融洽[6]。如果教師在與學生交往過程中淺嘗輒止,則會影響學生的情感體驗。有些教師甚至會選擇無交流的方式進行授課,這就會導致課堂缺乏生機和活力。與此同時,教師的語言也會影響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效果。如果教師能夠以表揚、肯定的積極情緒去影響學生,就能讓學生感受到教師對自己的關注,從而以更加飽滿的精神態度參與到學習中。如果教師更善于使用嚴厲或是消極、否定的方式來批評學生,那么就會讓學生抵觸課程,不接受教師的教學和交流。
2.3 融合性。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往會涉及到許多因素,比如教師的威信、情感的交流、語言的溝通,或是學生的參與意識。那么在互動的過程中,教師和學生到底誰能夠獲得自我提升呢?其實答案是皆有[7]。二者都可以在互動交往中獲得自我發展。正所謂教學相長。良好的互動形式能夠促進學生和教師之間的相互理解,讓他們有更強的默契。那么從這一角度來看,良好的互動其實也是一種融合的過程,這種融合是基于個體間差異的互動。由于教師和學生之間存在認知和技能上的差別,學生與學生之間也是有所差異的。因此,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溝通都是一種互融的行為。要想達到一種和諧的境地,就必須在思維、技能、品格上進行融合。這一融合過程并不是一帆風順的,起初不同性格的人聚在一起必然會出現一些問題,那么教師就要作為引導者來磨合同學之間的關系,解決這些問題。那么該如何提高這種默契度呢?教師就可以在課程教學中利用一些有趣的活動,提高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了解,這樣就能破除人與人之間的隔閡。此外,教師和學生也要明確互動與融合的價值和意義[8]。如果沒有體育課程作為紐帶,可能學生和教師之間就會缺乏足夠的了解。那么當教師設計有趣的活動,引導學生參與課程的時候,就是無形中將自己的運動思維與學生的思維相互分享和交換。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能更好的了解教師的想法,教師也能夠更加體諒學生的情緒。這種融合不是教師將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學生,而是真正的發現學生身上的優點,讓學生能夠自主參與到課堂活動之中,變成獨立的個體,具有堅強的意志,最終成為優秀的人才。
3.1 創設平等地位。無論是師生互動,還是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都需要建立在平等互助的關系上。在以往的體育課程教學中,教師始終處于主導的地位,學生無法在教學課堂上發表自己的意見。這種不平等的關系使得教師成為了絕對的權威者,學生只需要依照教師的命令進行學習和操作就可以了。因此,學生開始處于被動的地位,消極的進行體育活動。但是,在課程不斷改革和發展的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雖然教師是活動的組織者,但是必須要為學生構建良好的對話平臺,讓學生能夠以平等的身份與教師進行溝通和交流。基于共同發展的理念,教育學的這種雙邊活動也在不斷的實踐中得到了應有的完善。為了實現立德樹人的目標,就必須發揮教學相長的優勢[9]。基于這樣的思考,教師和學生間的交往活動也是一種補充活動,學生可以通過向教師學習獲得更多的知識,提高自己的技能。教師也可以在與學生的交往中發現自己學習教學中所存在的問題,積極的改正這些問題,促進自己的專業成長和自我提升。因此,在組織體育課程教學的時候,教師有義務去構建民主的師生交往關系。除此之外,教師與學生的交往還可以促進情感的交流,去除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隔閡,讓教師和學生能夠越走越近,更好的成就彼此。
3.2 改變傳統觀念。有些教師之所以很難與學生取得良好的互動,構筑良性的交往關系,就是因為教師的雜念太多,他們所要獲取的東西太多,而不是將關注點放在如何教會學生知識,引導學生進行體育鍛煉上[10]。為了避免這種不良情況給教師教學帶來的阻礙,就必須要扭轉原有的思想,將提高學生身體素質,磨練學生堅強的意志,作為課程的根本出發點,讓學生能夠在課程學習中獲得身體上的成長和心理上的發展。對于學生健康水平和行為習慣的關注,也是暢通教師與學生交往行為的有效手段。歸根結底,教師就是應該把學生當成課程教學的主體,讓他能真正的發揮自身的優勢。在交往中也是一樣的,只要教師真正的關心學生的成長,學生就能夠感受到教師的這份關懷。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培養的是學生的主體觀念和自覺意識,這種主體性的增強,能夠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煥發新的生機和活力。初中體育課程之所以要重視提高學生的主體地位,就是要敦促教師能夠認清體育教學的基本要求,讓更多的學生從體育運動中獲得成長。
3.3 做到以身垂范。教師專業素質和基本技能是學生效仿的模板,教師必須能夠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和豐富的運動經驗,這樣才能給學生帶來更好的指導。如果教師本身就缺乏專業本領,只會照本宣科的講解課程內容就會失去學生的信任[11]。因此,教師本身就要不斷的學習知識,汲取養分,在課程教學不斷改變的情況下,教師要緊跟時代的潮流,改變自己的認知結構,吸收新的思想和方法,能夠在把握課程精神的情況下,調節自己的教學行為,帶動學生的發展。教師通過自身的努力就能夠給學生帶來積極的影響,學生也樂于與教師進行溝通和交流。由此可見,如果教師在課程教學中發現問題,那么并不能一味的去指責學生,也需要從自己的身上找問題,發現自己的缺點,然后積極的改正,并且運用積極向上的精神去感召學生。相信只要教師充滿魅力,就能夠以自信的態度征服學生,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課堂之中。
3.4 尊重個體差異。對個體差異的關注是為了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在體育課程中受益。為此,教師必須要充分了解每個學生的身體條件和素質,明白學生對于哪些方面的運動項目感興趣,并且具備哪些運動技能[12]。根據這些不同的特點來幫助學生選擇適宜的學習項目,那么教師也需要結合這些調查了解班級中哪些孩子的比重較大,以此來設計所對應的教學內容,提高課程的科學性和針對性。這種行為也是出于教師對于學生的負責態度。只有讓大多數學生能夠在課程學習中完成學習任務,獲得成長,才是教師的根本目的。有些學生可能不擅長體育運動,因此在體育活動中常常遭受失敗,針對這種學生教師既要在運動技能上進行引導,還要在心理上予以撫慰,讓他們明確運動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我們可以通過克服困難來提高自己的運動技能,從而獲得運動技巧。當然,有些學生可能樂意在課堂上表現自己,有些同學卻不愿意。那么針對這種情況,教師也不要盲目的下結論,不要認為不樂于參與體育活動的學生就是對體育運動反感,而是要耐心的詢問學生的學習需求,引導學生找到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并且積極的參與其中。比如,在進行跳高訓練的時候,可能有些學生本身彈跳能力不足,即使他們再努力也沒法獲得理想的成績。對此,教師也要予以積極的肯定,應該用欣賞的態度和眼光去看待每個學生,給學生帶來情感的撫慰。
3.5 優化活動內容。良好的活動內容能夠促進師生之間的交往。有些活動形式學生可能不夠擅長,那此時教師就應該對于學生進行積極的引導,但是最為關鍵的是要給學生更多的權利,讓學生能夠進行自主性訓練。自主是一種自由的表現,學生權利的自由是教師對于學生的尊重[13]。那么,在選擇教學內容的時候,教師就要盡可能的選擇一些可供學生支配的活動方式。學生與教師之間的良性交往取決于教學和活動的有效性。許多學生之所以反感體育課,就是因為教師選擇的活動不恰當,學生很難從活動中獲得快樂的感受。對此,教師必須要從學生的需求角度出發,給學生帶來新的體驗。以往的體育活動偏重于集體性,教師會帶著學生進行大量的集體訓練,學生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少之又少。慢慢的,學生就認為體育課程已經不是他們喜歡的科目,教師才是課程的支配者。有了這種想法,學生自然不愿意參與體育運動。如果教師能夠改變這種情況,讓學生自主的選擇想要參與的活動,就能夠極大的激發學生的熱情,讓學生從內心感受到體育運動的快樂,這也為師生平等、和諧互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14]。
因此,為了營造更好的課堂教學氛圍,促進師生之間的交往,教師應該從彼此尊重角度出發,提高學生的地位,讓學生能夠在課堂學習中認可自己,相信自己。師生交往存在共識上的差別,教師應該在交往過程中做好引導者的角色,幫助學生解決思想上的困惑,用更加專業的知識和方法幫助學生在體育課堂上獲得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