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迎燕 湯永紅
(江西農業大學外國語學院,江西 南昌 330045)
互聯網時代,現代信息技術迅猛發展,推動了教育領域的巨大變革。自上而下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能滿足具有一定學習能力學習者的需求,教師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也必須與時俱進,不斷更新。在此背景下,翻轉課堂應運而生。翻轉課堂(“Flipped Classroom”)是一種新型的課堂教學組織形式。它起源于美國科羅拉多州洛基山林地公園的高中,是由喬納森·伯爾曼(Jonathan Bergmann)和亞倫·薩姆斯(Aaron Sam)兩位著名的化學教師研究后提出的,他們發現將教學PPT和演示的視頻上傳于網絡,作為缺課學生完成自學的材料,效果奇特,便將其推廣從而引起大眾關注。2011年,薩爾曼·汗(Salman khan)創立了“汗學院”(Khan Academy),大量“翻轉課堂”實踐性教學案例,進一步推動了“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發展。2014年,《翻轉學習:如何更好地實踐翻轉課堂與慕課教學》一書首次提出了翻轉學習的教學模式,這是對翻轉課堂模式的深入變革和延續。至此,“翻轉課堂”成為全球教育界備受關注的教學模式之一。
國內有關翻轉課堂的研究時間不長,相關研究于2013年嶄露頭角,之后三四年快速增長,到2019年,對翻轉課堂的研究日趨成熟。這主要是因為與慕課有關的教學法研究在國內逐漸受到人們的重視,并且2016年教育部十三五規劃明確提出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相融合,進一步推動了翻轉課堂相關研究。大量的學者和教師對課堂教學模式進行了剖析和研究,例如,何克抗探索了翻轉課堂的本質[1],張躍國、金陵研究了翻轉課堂的內涵和特點[2][3],陳怡、趙呈領等探索了翻轉課堂模式的教學設計及應用等[4]。這些研究激發了人們對翻轉課堂的本質和英語教學模式的思考和探索。
翻轉課堂是一種體現“學生中心”理念的新型教學模式,它的程序是由教師搭建資源共享平臺,并且在平臺上提供豐富多樣的學習資源,學生根據自身程度完成自主學習任務,然后教師在課堂答疑解惑,小組合作共同學習,在學習中實現能力提升。這種學習模式側重學習者知識的建構和能力的培養,要求學生主動思考和學習而非被動接收。翻轉學習實質上就是將部分課堂教學內容轉變為學生自學內容,通過動態和交互的學習環境,讓學生感受到知識的應用和輸出,感受到學習的趣味性。
翻轉課堂的引入和推進給教學帶來了四個方面的變化:①師生角色的變化:教師從知識的傳遞者和課堂管理者轉變為學習指導者和促進者,學生成為學習執行者,雙方的職責互換,學生主動性大大提高;②教學時空的變化:傳統教學以課堂為知識傳播場所,翻轉課堂中,課堂更多是交流和答疑場所,網絡學習平臺和教師提供的多媒體學習材料成為傳承知識的載體,可供學生在適宜時間自主完成;③教學設計的變化:“先教再學”轉變為“先學后教”,學習順序的改變也推動了教師課堂內容的安排與設計;④考核方式的變化:翻轉課堂模式下的考核呈現多元化特點,教師可結合學習平臺數據、在線作業、學生自評、教師考評等方式進行綜合考核。
翻轉課堂的出現具有其必然性。計算機、多媒體和網絡通信技術等現代信息技術被大量地運用教學當中,為學生學習和技能訓練創造了條件。而且大學英語課堂相對其他階段的英語課堂來說,綜合性更強,自由度更大,靈活性也更強。同時,學生知識水平、對新科技的接受度和使用程度明顯優于初級和中級階段的學生,所以,科技與教育結合的產物——翻轉課堂更適合在高校推廣與實行[5]。國內教學研究者對翻轉課堂的研究都是在一定的理論高度解析翻轉課堂的可能性,而其與大學階段實踐課堂相結合仍有待進一步研究和探討。
作為顛覆傳統教學的新型模式,翻轉課堂在實施過程中一定會遇到種種問題,并會對實施雙方提出新要求。首先,翻轉課堂實施對學生的自主性有一定要求。對英語語言基礎較好、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而言,課前自主學習沒有太大問題。加上教師課堂設計科學合理緊湊,學生會被激發起更高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課堂上積極參與討論、回答教師問話等,語言輸出能力得到充分鍛煉。相反,如果學生英語語言基礎較弱,課前的自我學習就會顯得有些吃力,需要投入的時間也會拉長,學生的焦慮感增加,自主學習的要求不但不能增強他們的學習興趣,反而會使他們失去信心,學習效果變差,更別提為課堂的語言輸出做準備了。其次,學生的學習風格具有個性化差異,并非所有學生都能適應并喜愛這種方式,有的學生習慣傳統的教師主導課堂模式,有的側重學習的自我內化而不善言談,有的喜歡應試導向教學,通過做習題方式去提高自己。這些差異需要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注意并盡最大能力去解決。最后,翻轉教學對教師的知識素養和教學能力也有更高的要求,教師不但需要善于關注學生的個性化差異,更需要有較強的教學設計能力和課堂組織與掌控能力。這些困難和問題是客觀存在,有待教師在摸索過程中逐步解決的。因而,大學英語教學應逐步改革創新,以適應新的發展要求。
大學英語是旨在提高學習者綜合運用能力的較高層次的語言學習,對學習者的自主能力要求較高,最適宜采用翻轉課堂教學形式,而翻轉課堂必須借助網絡學習平臺才能實現。網絡學習平臺,能為學習者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和學習過程信息記錄,為教師考核提供參考和依據,是實現翻轉課堂、保證學習效果的最佳途徑。目前,大量網絡學習平臺如雨后春筍般涌現,比如,中國大學MOOC(慕課)、學堂在線、騰訊課堂、TED平臺、網易云課堂、超星學習通等。這些平臺不但可以提供不同層次的課程學習,還能根據需求開設虛擬課堂,學生在虛擬課堂中不僅能聆聽教師授課,還能參與課堂討論,進行問答等。可以說,現代信息技術為翻轉課堂學習創造了良好條件。
網絡學習平臺的優點是較多國內外優質課程可供選擇,師生也可以在虛擬課堂互動。但各種平臺資源目標群體繁雜,不利于學習者快速準確地獲取所需信息。因此,為某些特定人群建設相關數字化資源就成為必須。
數字化教學資源是指以計算機技術為基礎,設計、開發、存儲與傳播基于信息化環境傳遞的教學資源。教學資源庫,顧名思義是指能夠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也能為教師創造良好的教學環境和條件,按照特定的要求和規范建立起來的學習庫。數字化英語教學資源庫必須以校園網為媒介,為教師提供教學資源參考,傳授英語聽、說、讀、寫、譯五項基本技能方面的知識,同時,為學生提供英語學習所需的各種語篇、視頻音頻材料以及圖片下載、上傳和交流等多種功能。出于學習系統性和便利性考慮,建設適宜大學生層次和程度的數字化資源是有十分有必要的。
由于數字化教學資源具有共享性、即時性和廣泛性特征。任何人、任何地點、任何時間,在連接網絡的情況下,就能獲得網上數據化的資源。這就要求數字化資源庫收集的知識和學習資源必須具有豐富性、廣泛性和富有啟發性。具體地說,數字化資源庫應包含英語語言基礎知識、語言聽說讀寫譯等技能訓練、各類語言等級考試訓練及職場英語等內容。如英語語法和詞匯學習,公共英語四、六級考試,專業四級、八級考試訓練,閱讀進階訓練,聽說能力訓練,職場英語等。學生可以根據個人需求自主選擇和把控。同時,教師可以定期對China Daily,VOA,BBC,滬江英語網、普特英語聽力網、大耳朵英語網等英語網站進行訪問,及時將國際國內最新時事和熱點納入資源庫,還可以把一些涵蓋前沿思想和觀點的學習視頻也加入其中。比如,美國一家私有非營利機構錄制上傳的TED演講,眾多來自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領域的杰出人物分享他們的精辟觀點和各行業的最新成果。這些觀點極具創造性,有利于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創新性思維,理解、包容異域文化。教師可將這些真實的語料上傳至數字化教學資源庫,供學生學習,以此促進學生培養自主學習能力。
英語數字化資源庫建設應該遵循以下四個原則:
1.協調合作原則
英語課程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的工程量巨大,需要英語教師和計算機專業技術人員合作完成。首先由英語教師收集相關數據和資源、文檔、教學PPT、學習音頻視頻等,整合以后交給計算機專業技術人員進行錄入、網頁制作、后臺維護更新等,以確保英語課程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的順利開展。同時,教師與學生之間也需要協調與合作。
2.分類優化原則
為了確保學生可以進行針對性的學習,整個數字化資源建設過程中,所有的知識點都要做好分類,方便每一位學生的學習。比如,英語語法、詞匯等知識可以放在一個模塊,針對大學英語考試類的資料放在一個模塊,課堂視頻、音頻放在一個模塊,職場英語知識放在一個模塊,這樣學生就可以根據自身的水平有目的、有選擇性地去學習。
3.資源共享原則
英語課程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的目的是讓學校的每個學生,不同層次和水平的學習者,能夠在同一個平臺隨時隨地進行英語學習,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資源共享。因此,在數字化資源建設時要最大限度地實現不同系統之間的共享,方便每一個人的有效使用。
4.簡單可靠原則
英語課程數字化資源建設的目的是學習,因此在頁面設置時不用過于花哨和復雜,系統的操作指令要簡單易懂,內容上要具有可靠性和梯度性,學生運用起來得心應手。
翻轉課堂雖然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中心,但是教師的指導和介入卻是必不可少的,具有引領性和推動作用。下面以《大學英語聽說》課程為例,了解數字化資源與翻轉課堂是怎樣有效結合,相輔相成的。
2020年初,特殊事件出現,線下教學處于停滯狀態。但是,所有高校本著“停課不停學”原則,積極開展線上教學。首先,學院教研室組織全體教師以小組合作方式,查找與課程單元主題相關的素材,由于是聽說課,教師查找的素材基本都是音頻和視頻形式的內容。而且為了滿足教學需求,有些素材是需要制作和修改的。例如,《大學英語聽說》第二冊第二單元的教學主題是水資源,教師們找到一篇介紹全球水資源分布及其利用情況的音頻材料,這段音頻涉及水資源的循環利用,非常符合單元主題,但是音頻語速偏快,對學生的理解造成一定困難。針對這一問題,教師運用技術手段,對音頻進行語速調整,并且根據學生實際英語水平,設計填詞練習和單項選擇題,適當降低了難度又為學生準確理解音頻內容提供了線索,較好地解決了素材難度大的問題。準備好素材之后,教師按照教學要求,設計教學PPT,并把準備好的音頻視頻材料都以超鏈接形式融合在教學PPT中,然后教師再將這些教學PPT發送給學生,供學生上課前自習,這些素材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實踐練習材料。但是光有材料是不夠的,聽力過程中涉及相關文化背景、聽力技巧、難點解釋等,還需要教師介紹和解答,這部分就成為課堂學習討論的內容,即教師指導和答疑解惑。而課堂交流是通過超星學習通、慕課、釘釘、騰訊課堂或騰訊會議等,以直播或語音、文字交流方式完成。課后,教師在學習平臺上發布作業,平臺將會對作業自動批改,并且給出提示,幫助教師找出學生知識薄弱之處。可以說,網絡學習平臺就像及時雨,滿足了線上教學的需求。而數字化教學資源庫,則為學生課前自我學習和訓練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和途徑,課后,教師的作業布置也有了更多選擇。
教師在突發性的緊急情況下,集結先進的現代技術和教學手段,完美地演繹了新興教學模式和新興教學手段的結合與統一。未來,隨著翻轉課堂模式的深化和信息技術的進步,數字化資源將更加凸顯其不可或缺性。
依托目前成熟的網絡系統,建設好大學英語課程數字化教學資源,不斷從各個方面優化平臺資源,將有效彌補教學過程中的薄弱環節,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優化教師的教學設計和安排,為夯實學生語言知識基礎,推動我國高校英語教學質量提供有力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