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春
(新疆和田市伊里其鄉阿熱勒小學 新疆 和田 848000)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閱讀占據了較為重要的教育地位。教師應重視閱讀教學,有效的提高小學生的閱讀能力,真正的發揮閱讀的教育價值與意義,讓學生對文章的理解能力與認知能力得到穩定的提升。教師在創設閱讀課堂時應采取全新的教學方式,從小學生的閱讀角度出發,開拓小學生的閱讀視野,培養小學生的文化底蘊,在閱讀中積累更多的寫作素材,避免學生在今后的寫作中出現無從下筆的尷尬情況。
高效課堂是教師與學生在原有的教學基礎上進行優化的過程,是現階段教師追求的教學目標之一。教師通過語文閱讀課堂教學,提高小學語文課堂的教學質量與效率,調動小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主觀能動性,讓小學生積極的參與到課堂閱讀環節當中。在新時代素質教育與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學語文閱讀課堂教學出現了諸多問題。
1.1 教師沒有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在傳統的語文閱讀課堂當中,教師無法考慮小學生在課堂的閱讀方式與感受,教師利用機械式的閱讀方式代替了學生的自由閱讀時間,導致學生的閱讀興趣逐漸下降,無法在綜合性的閱讀課程中體驗到學習的快樂。此外,諸多小學語文教師的灌輸式教學模式,讓學生被迫接受模板式閱讀,以至于學生在閱讀中無法對知識進行理解與認知,導致學生的語文知識學習能力逐漸下降,最后產生了較為嚴重的厭學心理。
1.2 教師沒有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小學階段學生的各項學習能力處于萌芽時期,此時學生的學習特點仍然以模仿為主,需要他人的引導與輔助。但是部分教師無法從學生的個性特征與年齡特點展開教學,教師認為小學生的學習能力較為淺顯,在備課時教師無法安排合理的課堂教學時間,就會將這一教學環節進行舍棄。此外,部分教師雖然設置了閱讀環節,掌握好了課堂的各個環節教學時間。但是在閱讀內容以及問題的提問中出現了較多的問題,教師過于重視學生的學習能力,在閱讀理解內強調大量的修辭手法進行教學,這類超出學生理解范圍的內容導致了學生的負面情緒逐漸增長。若是教師仍然無法解決這一教學弊端,只會給小學生帶來更多的壓力與煩惱。
1.3 重視知識技能的培養。小學正是學生思維與情感發展的黃金時期,教師應在語文課程中建立學生正確的三觀與道德品質,結合小學語文閱讀內容對學生進行全方面的思維培養。而小學語文是學生鍛煉自身思維與道德品質的重要課程之一。但是很多教師無法意識到閱讀教學的重要性,在課堂中忽略了對學生的情感思維的培養,在閱讀中更加重視學生的知識技能,無法從全方面培養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2.1 可以間接提高小學生的理解能力。在小學語文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從幫助學生理解文本內容進行教學,這是現階段語文教師的重要教學任務之一。然而在這一個語文教學中,語文教師經常出現較為迷茫的教學心態,原因是學生無法了解教師講述的知識內容,導致教師的教學熱情逐漸下降,使每個學生吸收到的知識出現混淆。教師應轉變這一教學心理,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展開教學,正確認識每個學生之間出現的參差。小學階段學生對文章的理解能力較為淺顯,無法根據教師的講述理解文章內容。教師應基于學生自身的知識儲備量,采取多元化的閱讀教學方式,使學生能享受閱讀。并在閱讀中強化學生的理解能力與認知能力,充分利用課外閱讀時間,幫助學生找到更好的閱讀思路,產生全新的獨特見解,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2.2 幫助學生提高寫作能力。在小學階段讀與寫是相輔相成的教學關系,教師應采取以讀促寫的教育方式,培養小學生的寫作能力。在以往的語文課程中,閱讀與寫作是困擾教師展開高效教學的因素之一。學生在閱讀時無法理解文章內容,導致在寫作時出現無從下筆的尷尬情況。小學生出現這一情況的原因是缺乏知識儲備量與生活閱歷。教師應轉變以往較為傳統的教學方式,展開高效的語文閱讀課堂,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來豐富生活閱歷。學生可以從書籍中尋找到豐富的哲理與生活內涵,在閱讀時深入了解作者寫作的中心主旨,并與之產生較為強烈的情感共鳴,在日積月累的閱讀學習中豐富了小學生的寫作情感,積累了較多的優美詞匯,有效的利用閱讀提高了學生的寫作水平。
2.3 拓寬學生的眼界。在時代不斷進步與發展的現下社會中,學生每天的生活局限于家庭與學校這兩點一線中,對這個世界缺乏一定的認知,無法意識到世界存在的奧秘。此時,教師便可以利用閱讀拓寬學生的眼界,將經典名著推薦到學生的閱讀課堂中,強化學生的閱讀思維。學生在經典的閱讀內容中感受身臨其境的學習,了解大千世界的精彩之處,豐富了小學生的閱歷,提高了學生的閱讀積極性。
3.1 倡導學生展開小組合作閱讀,打造高效課堂。根據實踐研究表明,小學生在展開語文閱讀的過程中,參與到小組合作學習模式閱讀,可以更好的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與質量。教師在創設小組合作學習時,不但要成為小組中的一員,更要在小組中引導學生展開積極的溝通與交流,提高小學生此時的人際交往能力,學會在合作中與他人融洽相處。在這種閱讀教學模式下,小學生將會提高自身的閱讀興趣,主動參與到小組合作閱讀當中,進而有效的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此外,教師應重視小組合作閱讀模式,結合課程的教學目標將學生進行合理的分組,給予學生恰當的閱讀目標與任務。在完成任務后學生對閱讀內容進行總結與歸納,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與態度,并在總結歸納中思考文章的中心主旨。教師應結合小學生的個性發展,提供創新型的集體閱讀平臺,讓學生能在交流中激發自身的學習潛力,學會活躍課堂中的閱讀氛圍,營造良好的小組合作閱讀環境。教師應在小組中積極的指導學生閱讀,將文章中人物的內心情感充分表達出來。
3.2 多媒體輔助教學。隨著時代不斷的變化,信息技術逐漸普及到了人們的生活、工作以及教育當中。在小學語文閱讀課堂內,多媒體教學也充分發揮了其最大程度的教育優勢。多媒體教學能積極的調動小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小學語文閱讀資源更加豐富。此外,多媒體能將閱讀內容直觀的呈現到學生的眼前,圖文并茂的向學生講解文章內容,真正的引導學生走進課本,打破了傳統的文字閱讀模式。在以往教師的教學設備與手段十分落后,教師在展開語文閱讀教學時,只能依賴黑板的書寫以及口述內容,課堂的閱讀氛圍較為沉悶刻板,學生無法長時間的集中注意力進行閱讀,自身的自控能力與自制能力較為淺顯。這時多媒體教學的出現解決了傳統閱讀的弊端,有效的調動了小學生的閱讀積極性,拓寬了小學生的閱讀思維,推動了小學語文高效閱讀課堂的構建速度。例如在《自相矛盾》這一課時當中,教師轉變以往的閱讀方式,結合多媒體播放《自相矛盾》的閱讀視頻,使學生初步了解寓言故事。并在閱讀視頻中了解故事的起因,說一說自己怎樣看待叫賣的人,體會“自相矛盾”的含義。
3.3 設計難易適中的問題。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活動中,教師創設問題式教學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教師在創設問題時需要結合學生的閱讀進度,不能盲目的進行文章內容提問,防止影響小學生的閱讀思維。此外,教師在創設問題時,需要結合小學生的閱讀情況與閱讀能力進行提問。教師可以創設問題情境,將小學生引入問題情境中展開閱讀,以閱讀核心目標為教育導向,設計出難易程度適中的問題。教師的教學問題若是過于嚴苛,將會導致學生失去閱讀興趣,從而無法得出閱讀結論影響學生的閱讀思維,阻礙學生的學習自信心成長。此外,教師提出的問題應具有連貫性以及銜接性,不能讓一個問題過于簡單,下一個問題便十分復雜,這樣學生在閱讀時將會出現思維混淆的情況。同時,教師在閱讀課堂中提出的問題應適當,把控好閱讀課堂的提問次數,創設符合學生閱讀水平,又能提高學生思考能力的問題。例如在《在柏林》這一課時當中,教師首先引導學生進行自主閱讀,并在閱讀后引導學生說一說自己對戰爭的理解。教師結合學生的閱讀情況進行問題創設“課文的題目有什么深意嗎?”引導學生進行思考,抓住文章深沉的情感與主旨。并結合文章中“婦女和孩子、老人、后備役老兵”的事件,使學生理解作者蘊含的情感,領會小說的寫作方式,為今后更高層次的寫作學習做好準備。
3.4 采取多元化的評價方式。在小學階段多元化的評價是推動學生內在閱讀興趣的重要因素,教師應在語文閱讀課程中重視教學評價,采取多元化的方式激發學生的閱讀熱情與閱讀積極性。在以往的閱讀課堂中,教師采取較為單一且籠統的評價方式,小學生在完成任務后教師僅靠一句“你真棒”評價學生的閱讀能力,長期以往學生將會認為教師是在敷衍自己的閱讀方式,教師逐漸失去學生的依賴與信任。教師應改變這一教學弊端,結合學生的閱讀熱情進行及時的評價,利用語言激發起學生的閱讀信心,營造良好的課堂閱讀氛圍,培養小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教師在評價時可以選取學生的某一個優點,例如“你在閱讀文章時十分認真,真是一個喜歡閱讀的孩子呢!”,增強學生的閱讀興趣,樹立正確的閱讀觀念。例如在《狼牙山五壯士》這一課時當中,教師利用狼牙山的風景圖引出課題,使學生展開自主閱讀,感受文章中壯士們可貴的品質與愛國思想。在閱讀后教師利用問題“在閱讀后,你對文章內容了解了多少呢?”展開小組交流討論,說一說五位壯士的英雄事跡,并回答教師的問題。教師結合學生的閱讀態度與習慣進行評價“你閱讀文章的態度十分認真,對文章的理解也十分正確!”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
3.5 充分研究學情。學情是老師在備課時的依據,基于此才能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方法等。在實際教學時,每個學生在課堂上都會明顯的表現出不同的個性。在學習上有比較大的差異性,比如對知識的理解能力、記憶力等,有些學生在寫作上會有極高的天分,但是有些學生在寫作上卻一竅不通。因此,老師就需要根據學生實際學習能力,選擇適合的教學方法,充分激發學生的潛能,吸引學生主動參與到語文學習活動中。所以,老師在教學時需要充分研究學情,了解學生實際的認知水平、已有的語文基礎、知識經驗等,根據學生需求進行備課才是保證教學質量的關鍵,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為學生服務。
3.6 創設教學情景。和學生之間建立良好的關系,將學生的學習情感充分調動出來,是讓學生保持語文學習興趣的重點。要想將學生的學習情感調處理啊,就需要創設合理的教學情景,一方面,培養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自信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另一方面,能夠提高語文教學效果。在創設教學情景時,老師需要注意以下兩點:
第一,明確創設情景目的,每節課都需要制定明確的教學任務。老師創設的語文情景,需要有利于學生學習,提高學生認知能力、培養學生情感態度,進而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老師需要圍繞教學目標進行情景創設,在保證情景作用發揮的同時,引導學生從情景中提煉語言,提高語言應用能力。在問題情景中,老師需要提出明確、詳細的問題,同時需要帶有啟發性,不能提出籠統性問題,如“你發現了什么?”等。
第二,根據學生年齡特點、生活經驗設計情景內容與形式。教學情景有多種多樣的形式,比如故事情境、問題情景等。這就要求老師根據學生心理年齡以及認知能力進行設計,讓語文情景更加貼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對低年級小學生,老師可以創設故事情景、游戲情景等;而對高年級小學生,老師可以創設競賽情景、交流情景等。
3.7 有效課堂練習。課堂練習是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是學生鍛煉語言能力的關鍵。通過課堂練習,學生可以更好的感受和領悟文本語言,也可以幫助學生形成創造性思維和情感體驗,增強學生個性化表達。課堂練習不但是檢查學生對本節課知識掌握情況的尺碼,而且還是有效的課堂反饋。通過課堂練習,一方面可以鞏固所學知識,另一方面,活躍課堂氛圍,提高教學效果。
比如,在學習《春天的小雨滴滴滴》時,老師可以讓學生根據課文想象春雨像什么?有些學生會說像絲線、像頭發等等,這時,老師就需要點頭給予肯定和鼓勵,并讓學生繼續想象、這時有些學生會說像蠶絲、像鐵釘等,這時老師可以像學生提問“春雨細細、密密,微微的風就能將其吹到,如果像鐵釘怎么會被吹斜?怎么會滋潤大地?”學生就會進行新的思考,說像牛毛、像琴弦……
設計合理的練習能激發學生對生活的思考,提高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能夠激發學生的創造力與想象力,實現學以致用目的。
又比如,在教授《母雞》時,老師出示這樣的訓練題:為了孩子,母親(母雞)可……以……,這一訓練題目,既升華文章主體,又能夠進行語文和文字的訓練,可以讓那個學生更好的理解課文。
綜上所述,閱讀是語文課程重要的組成部分,教師應制定高效的教學目標,采取全新的評價機制,有效的提高閱讀課堂的教學質量與教學效率。教師應利用閱讀內容,樹立小學生正確的學習觀念,展現閱讀課堂的教學價值與意義,促進小學生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