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輝
(山東省東營市實驗小學 山東 東營 257091)
1.1 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將趣味教學法應用在小學數學的教學過程中,能夠有效吸引學生的學習注意力。教師在課前導入環節應用趣味教學法,結合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展開教學活動,能夠有效促使學生集中注意力,并且主動地參與到課堂學習活動中,在感興趣的基礎上潛移默化地掌握相關的數學理論和定理知識,真正增加學生對數學課程的喜愛程度,為學生之后更加深入的學習奠定基礎。
1.2 提升教學效果質量。將趣味教學法應用在小學數學的教學過程中,能夠有效提升小學數學的課堂教學質量。眾所周知,在數學知識中,有許多與我們實際生活息息相關的知識,將趣味教學方應用在數學課堂上,能夠在講知識與生活緊密聯系的基礎上,提升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強化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記憶與應用能力,進而數學課堂的教學效率就能在此基礎上得以全面提升,這對學生邏輯思維能力以及核心素養的培養有著強大地促進作用。
1.3 構建良好師生關系。小學階段的學生由于年齡較小,他們的好奇心與求知欲也處于最強烈的階段,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有著很強的向使性,會在無形中對教師的行為舉止進行模仿。教師可以借助學生這一特性,在深入分析與了解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學習能力的基礎上,通過趣味教學法的應用來吸引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拉進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提升學生對教師的認可度和信任度,進而創造出良好的課堂教學環境。
2.1 注重寓教于樂,培養學習興趣。數學知識的學習不同于其他學科學習,小學階段的教學更不同于學生其他學習階段的學習,有著自身的特殊性,所以特殊化的屬性就要有特殊化的教學方式。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教學工作來說,教學重點就要以培養學生對知識的學習興趣位置,只有在教學中做到寓教于樂,才能引導學生發現數學知識的學習魅力,才能有效提升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學習興趣。
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由于他們的年齡還小,在學習的過程中也極易會受到周圍任何事物的影響,在學習中無法良好地集中自己的學習注意力。所以,教師將學生的注意力轉移到課堂上最有效的教學方式之一就是“以趣導學”。而需要教師注意的是,“趣”絕不是在教學中給學生講講笑話那么簡單,重要的是教師要通過趣味性地引導來幫助學生主動進入到學習狀態中,利用各種新鮮而刺激的信息,使學生對數學知識產生結構矛盾,并且及時抓住學生渴求知識的欲望,由心理產生對知識的好奇,進而使學生從“要我學”轉變為“我想學”的狀態。
2.2 做到循序漸進,培養思維意識。思維意識的培養是提高數學教學的關鍵之處,無論哪一階段的數學教學,教師都應該圍繞學生數學思維的形成來構建相應教學方法,以循環漸進的教學方式提高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學習興趣和動力。學數學就是為了用數學,小學的數學教育不僅僅是在課堂上對學生思維的訓練,更注重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積累,孩子們通過將學習過程中的發現、質疑、猜測、結論等元素整理在積累本上,久而久之學生就能由思考產生獨到的見解,這對學生的終生學習都大有裨益。
例如,在數學知識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會讓學生提前準備好一個“錯題本”,讓學生將自己在練習、作業中所做錯的題目整理在本子上,這對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以及數學思維有著重要作用。當一個單元或者一個階段的數學知識學完了,學生就能通過翻看自己的錯題本發現自己的不足之處,再針對自己的薄弱點進行針對性的復習,這對鞏固數學知識有著良好的推動作用。同時,教師還會讓學生對自己所學的數學知識進行階段性的整理,制成一個“整理本”,在這個“整理本上”,教師會讓學生將一些數學知識有分類地記錄在里邊,當學生再次翻看這個本子時,其實就不只是對知識的復習了,而是能夠通過對這些數學知識的記錄和整理,在已經掌握的基礎上對這些知識進行更加深入的學習和探究。這樣一來,這個整理本不僅能夠讓學生將所學習過的數學知識進行整理,同時學生還能在腦海中對這些知識進行比較,形成一個科學的架構,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提升對數學知識的理解程度,還能深化學生的數學認知。另一方面,整理本還能幫助學生揭示數學知識規律,讓學生在一目了然的數學知識中總結數學方法,提升自身的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分析問題、發現問題的能力,進而培養學生形成一種優秀的數學思想。
2.3 創新課后練習,深化學習感受。課后習題是為了加強鞏固學生已學過的數學知識,讓他們頭腦里留有對重點數學知識的印象。但是,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會格外重視“題海戰術”,這種教學方式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提升學生的學習成績,但是忽略了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對這種單調、重復的練習方式產生厭倦,導致學習興趣的下降。小學數學的趣味性教學就有力回擊了這一現象,教師可以從學生喜歡的題型入手,使題目更加符合學生的學習需求,以培養學生數學思維為根本,創新課后習題題型,幫助他們理解并掌握相關知識點,讓學生在解出創新題型后,獲得極大的成就感,進而更迸發出對數學的熱愛之情。
例如,在進行“混合運算”這部分知識的教學時,我就通過對練習題的創新展開了教學活動,以此來鞏固學生對這部分數學知識的學習。如這一道練習題:有一個油桶,油桶中放著30kg的食用油,廚師炒菜用去17kg,又往油桶中倒入38kg食用油,請問學生,現在油桶里有多少油?學生通過題干很容易就能夠列出并計算出30-17+38=51(千克)。這種列式方式不是不對,而是學生通過題干就能順勢解答題目,學生的思維得不到有效鍛煉。所以,我就將這道題目進行的創新:油桶中有一些油,廚師炒菜用去了17kg,后來又往油桶中倒入了38kg,此時桶里的油是51kg,那么這個桶中原來有多少油呢?這與學生平時所做的題目就有所不同,這樣將題目進行改編之后,就會出現三個已知數之間的關系,我就引導學生通過這樣的思路進行思考:現在是51千克,減去后來倒進的38千克,就是桶里原有的用去17千克之后的重量。那么再加上17不就是原來的重量嗎?學生在我的引導下列出算式:51-38+17=30(千克),然后我帶著學生進行驗算,得出30-17+38=51(千克),答案完全正確。
2.4 構建趣味課堂,激發求知欲望。趣味性數學課堂以其獨具特色的課堂氛圍來引導著學生不斷增加對知識的理解和接收程度。教師在課堂的構建中具有主導作用,所以作為學校層面,要重視對教師的培訓工作,讓教師在培訓過程中接收專業的教育心理學知識,增加教師對教學學段學生心理的了解,并鼓勵教師將獲得的專業知識在實際的課堂中進行運用,在對學生心理產生一定了解的基礎上,增加課堂的趣味性,以趣味性展開數學的教學,讓學生在極具趣味性的課堂中進行學習,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同時,教師在構建趣味性課堂時也應該主意,要對學生的好奇心進行充分的利用,引導學生的好奇心,為學生主動參與數學課堂奠定基礎。
例如,在進行“認識鐘表”這部分知識的教學時,我就通過構建趣味課堂的方式展開了教學活動。在教學之初,我對學生說:“有一天放學,天上下著小雨,老師把同學們護送到門口之后看著同學們遠去,心理還是七上八下、惴惴不安的,于是就發生了下邊插圖中的一幕,請同學們看這幅插圖并回答老師的問題:朵朵是什么時間到家的?云云是什么時候到家的?張明和林林又是什么時候到家的?進而筆者引出課題‘認識鐘表’,并且告訴學生們,要想知道他們是什么時候到家的,我們就要先學會認識鐘表。”學生們為了探究每一名同學的到家時間,就會對這部分知識產生一定的好奇,筆者通過詢問學生相關問題,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我準備好的插圖上,以插圖為切入點讓學生的好奇點打到一個統一的高度,進而形成體重活躍、善于思考的課堂氛圍。
2.5 創設學習情境,提升學習效率。趣味性的教學方法意在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增加學生與教師的課堂互動,以激起學生的積極性引導學生主動地參與課堂的學習,這也與情境教學的理念相一致,所以,教師要想發揮趣味性教學方法對學生的現實作用,就需要靈活地運用情境教學的方式,讓學生在教師設定的課堂情境中以興趣為引導調動自身的學習積極性。眾所周知,數學知識與學生所學習的相同階段的知識相比而言,其知識內容更為抽象,所以教師可以通過為學生創設學習情境的方式,將抽象的數學知識變得更為具體,降低學生學習知識的難度,以此來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在進行“認識人民幣”這部分知識的教學時,我就通過這個年齡階段學生的實際購物經驗,為學生創設了相應的購物情境,以購物為課堂教學的主要內容,并且將真實的人民幣運用在其中,給學生提供逼真的商品和購物環境,讓學生自行選擇自己所要扮演的角色,讓學生在交易、買賣中加深對人民幣的認識,進而來完成本次課程的教學目標。學生通過筆者所創設的逼真的教學情境,能夠讓學生產生參與學習活動的積極興趣,并且將所學知識運用在交易、買賣的過程中,進而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
2.6 運用信息技術,簡化知識難度。現如今,多媒體技術已經逐漸滲透到各個領域,在教學中也有著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技術,不僅能夠使復雜的數學知識變得直觀可視化,還能使學生將抽象的數學知識理解的更為清晰,降低數學知識的學習難度,提升學習效率。
例如,在進行“分數加減法”這部分知識的教學時,我就通過多媒體來展開了教學活動,以此來降低這部分知識內容的抽象性與乏味性。首先,我通過多媒體給學生播放了一段動畫短片,其中的主要內容是過生日切蛋糕唱生日歌的場景。然后,筆者通過切蛋糕的動畫演示,給學生介紹了分數與整數之間的關系和區別,并且借助多媒體中對動畫內容進行移動、重疊、演示等功能,向學生介紹了分數加減法的運算規則,學生在筆者創設的多媒體情境中產生了積極的學習興趣,有效提升了課堂教學的趣味性。
2.7 借助小組合作,優化學習方法。在對小學階段的學生開展數學知識的教學過程中,小學生自身所存在的學習主動性不足問題,會對教學活動的有效性會產生不利的影響。所以,教師要結合這一問題,積極利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法,更好地引導小學生展開對數學學科的學習。
例如,在進行“圓柱與圓錐”這部分知識的教學時,教師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認識圓柱這種幾何體,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在借助信息技術向學生展示一些常見的圓柱體,例如蠟燭、燈籠、杯子,在圖片展示之后,就積極組織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借助合作學習來討論這些圖形所具有的共性特征。學生借助對圖形的觀察和討論,就會發現教師所列舉的幾種圓柱形物體都是由兩個底面和一個側面構成,兩個底面的面積相同,側面的高也相同的數學知識。為了強化學生的認知,教師再一次引導學生利用紙張制作一個圓柱形,學生在制作的過程中就會發現圓柱形的側面其實就是─個長方形,由此就能不斷強化學生對圓柱的認知。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展開對數學幾何知識的探索學習,不僅能夠使每一名學生更為積極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去,也能在教學方式的不斷優化中有效提升教學質量。
2.8 組織趣味游戲,突破學習定式。愛玩是小學生的天性,所以教師在教學中可以把數學知識與游戲進行融合,通過一些巧妙的數學游戲來開發學生的邏輯思維,培養學生積極動腦的學習習慣。趣味性的游戲教學不僅打破了傳統教學的局限性,還為學生創造了輕松、自由的學習環境,使學生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小學階段的學生正處于對事物充滿好奇的階段,因此教師可以把小學生熟悉的生活物品引入課堂中,將其制作成游戲的道具,并在游戲中加入和教學內容相關的數學問題,讓小學生在娛樂的過程中主動思考和探究,獲得更多的靈感和啟發。與此同時,學生的計算能力也是數學知識的教學重點內容,為了提升學生的計算能力,教師還可以通過在課堂上開展趣味性的計算競賽游戲,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例如,在進行“兩位數乘兩位數”這部分知識的教學時,由于學生在之前學習中已經學習過乘法知識,所以在將這部分知識講解完畢之后,為了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就為學生設計了一場“闖關游戲”。游戲的大致內容是:第一關教師會為學生設計口算乘法題,如“14×20、24×35”等,讓學生結合自身的口語技巧,以最快的速度說出不同的答案。在進行第二關游戲時,應以筆算乘法為主,教師讓學生利用列豎式的手段來解答“134×225、248×127”等問題。
總而言之,在小學數學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不斷更新其教學模式,促使學生能夠更加準確地理解所要學習的知識內容。通過對趣味性教學方式的有效運用,為學生營造─個生動、豐富的趣味教學空間,學生在有興趣的前提下,才會更愿意地學習數學知識,在學習過程中才會更加主動,才會在潛移默化中提升自身的學習能力,進而落實素質教育與新課程改革的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