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晗 趙彩霞
(鶴壁職業技術學院 河南 鶴壁 458030)
目前我國對于困難家庭學生的幫扶不論形式和力度都在不斷優化加強,僅高校資助體系中,就包含了“獎、貸、勤、補、免”五種基本形式,涵蓋了獎學金、助學金、高校助學貸款、綠色通道、勤工助學、學費減免、自主擇業退役士兵學費代償等豐富的資助政策。這些資助項目基本覆蓋到了需要幫扶的各類學生,除了解決了他們支付學費的困難,在生活中也為其提供了一定的物質保障,讓他們可以沒有后顧之憂的接受教育,通過學習擁有自立的能力,改善家庭貧困的現狀,真正通過教育改變命運。許多學子通過受資助順利完成學業,回報社會。與此同時,也有一些不和諧的現象暴露在公眾的關注中,這些現象讓我們不得不正視高校學生感恩精神的缺乏。勞動教育旨在提升學生的勞動素養,這其中包含了能力、態度、價值觀等內容,因此研究感恩精神的培育可以從勞動教育入手,對感恩精神地培育起到助力作用。
1.1 感恩精神概述。感恩精神是接受他人給予自己的幫助,并發自內心的產生感激之情,同時表現在行為中的一種情感。感恩教育有助于將感恩精神根植于學生心中,培育倫理道德情懷,高校作為培養學生的主陣地,感恩教育是必不可少的。目前我國對于大學生的資助政策有力而豐富,大部分高校學子不存在因為經濟問題而喪失學習機會的現象,除此之外,豐富的資助政策還可以幫助這些寒門學子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困難,廣泛的覆蓋范圍為更多的困難學生帶來生活上的改善。但是我們也看到,雖然物質層面的扶貧成果顯著,精神層面的扶貧卻不盡人意,接受資助的學生一些缺乏誠信道德的行為屢見不鮮,學生缺乏感恩意識的行為伴隨在資助的全過程中。
在貧困生的認定階段,為了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隱私,不再要求學生開具貧困證明。一些學生及其家庭,將國家為了解決貧困生切實困難的資助,看作一次免費的午餐。然而當學校對貧困情況進行隨訪評定后,將有限的名額分配給最需要的同學,這些現象屢見不鮮,感恩精神的缺失已經成為影響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絆腳石。
1.2 勞動教育概述。勞動教育旨在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點和勞動態度,熱愛勞動和勞動人民,養成勞動習慣的教育,當前高職院校的學生基本上都是“00后”,他們從小缺乏勞動教育,不愛勞動也不懂如何勞動,因此勞動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顯得尤為突出。通過勞動教育,學生可以掌握勞動技能,正確認識勞動,通過勞動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為高職院校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打下基礎。當下高職勞動教育的形式逐漸豐富,除了勞動過程的實踐體驗,也更加重視理想信念教育,同時與專業相融合,將勞動教育與人才培養過程結合起來,結合生活與學習實際,對于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助益極大。
2.1 有助于保持學生身心健康。進入大學之后,很多第一次參與集體生活的學生面對家庭經濟水平之間的差異會產生心理落差感,尤其是一些來自于貧困家庭的學生,他們的原生家庭不能夠為其提供充裕的物質,當獨自生活感受到衣食住行等費用的增加時,本就不富裕的生活更加捉襟見肘。雖然國家和學校給予了這些同學一些幫助,解決了基本生活的困難,但是長期接受資助會給這些同學帶來心理上的負擔,內心感到自卑和焦慮,承受能力差的同學可能會引發心理疾病,對身心健康都有極大影響。而感恩精神的存在可以幫助這些同學正確對待生命所賦予的困苦,用更加積極的心態面對他人所給予的幫助,將內在的力量轉化為外在的動力,積極面對生活和學習。大學階段是人格發展逐漸穩定的時期,價值觀念、人生準則、人格特征的發展都處于關鍵時期,感恩精神的培育對學生培養健全的人格至關重要,高校可以通過感恩教育促進學生身心全面發展。
2.2 有助于民族文化的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感恩情懷,“一飯千金”、“結草銜環”、“投桃報李”等故事感人至深,經過千百年流傳至今,仍然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但是由于西方文化的廣泛傳播,對新興事物更加敏感的青年人在提到感恩時更多想到的是西方的“感恩節”,每當節日臨近時,許多學生會以不同的方式向身邊的人表示感激之情。雖然感恩節的存在為激發學生的感恩意識起到了積極作用,但也使得學生過于關注西方文化中感恩精神的起源與發展,進而忽視了我國傳統文化中豐富的感恩精神。新時代下,我們愈發強調文化自信,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蘊含了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具有極強的滲透性、持久性,文化自信也是綜合國力的體現。感恩精神以無形的意識深刻影響著有形的現實,體現了人們對于精神價值的推崇和美好生活的追求,培養感恩精神、弘揚傳統文化是高職院校培養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人才的必然要求。因此,高校要創新教育理念、契合時代要求,將傳統文化中的感恩觀念賦予時代內涵,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幫助受資助的學生在思想上更加自信自強,更有助于當代大學生堅定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軟實力。
3.1 豐富課程勞育,融合感恩精神。高職院校的培養目標旨在為社會輸送更多高素質的技術技能人才,人才培養體系中課程的安排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效果。中華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勞動思想和比較完整的勞動教育措施,具備了完整的知識體系,滲透到各個領域,將勞動教育內容融入課程體系,是新時代人才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將感恩精神的培育融入其中與勞動教育所倡導的價值觀是契合的。除了將勞動理念融入現有課程體系,許多高校也開設了系統的勞動教育課程,不僅培養學生一些生產生活的勞動技能,也可以使學生群體將勞動精神傳承發揚。為了推動勞動教育的開展,許多教育者編寫了與專業相匹配的勞動教材,筆者所在的二級學院也在完善并試行勞動教育的活頁教材,除了向學生普及生活和學習中的勞動知識,還引用經典案例吸引學生進行反思,融入價值觀的思考,努力在勞動教育的過程中融入更多感恩思想。同時,學生也可以在勞動課程的學習中轉變觀念,正確看待社會和學校所給予的幫助,形成勞動最光榮、“勞有所得”的思想,摒棄“不勞而獲”的錯誤觀念。
3.2 筑牢思政勞育,引領感恩教育。學生人才培養計劃,除了專業課,還涵蓋了豐富的公共課,其中就包括思政理論課。作為高校立德樹人的重要手段,思想政治理論課應豐富教學手段和課程拓展,包含勞動方面的知識。比如在思想道德與法律修養課程中,學生樹立遠大理想,離不開腳踏實地的努力,培養學生形成熱愛勞動、尊重勞動的觀念,才能正確看待他人的勞動成果,懷著感恩之心去學習和生活,才能實現實現遠大理想。
除此之外,對于學生入黨的考察也要融入感恩精神的培育。入黨積極分子通常是集體中優秀學生的代表,這支隊伍在學習和實踐中要以發揮模范帶頭作用為目標和宗旨,在思想上體現政治水平過硬、理想信念堅定的特點,對待學習勤奮努力、堅持全面發展,在生活中紀律嚴明,以實際行動來不斷增強黨性修養,在學生群體中起到風向標和領頭羊的作用。對于這些同學來說,思想的進步是毋庸置疑的,道德的優良顯得更加可貴,感恩精神的培育至關重要,在其選拔、培養、考核等階段都要融入感恩精神培養的元素。在對這些學生的考核中,除了基本的理論學習、思想動態、課程成績等要求外,還增添了勞動教育考評項,包括但不限于打掃衛生、整理內務、志愿服務等活動,旨在讓學生既能胸懷理想抱負,又能付諸行動,在勞動中磨煉心智與毅力,培養責任心和感恩意識。
3.3 融促實踐勞育,發展感恩教育。勞動教育的開展其目的在于引導學生參與勞動,讓學生熱愛勞動、動手實踐,通過勞動磨煉意志、形成正確的價值觀。足夠的社會實踐是培養人才的重要方式,從多方面考慮,高職院校都要鼓勵學生在課余時間盡可能多的開展勞動實踐活動,還可以在人才培養中增設勞動實踐教育選修課,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到勞動的魅力。除了可以提升個人實踐能力,加深對所學勞動理論的理解和運用,也可以通過責任心的培養來培育學生的感恩精神。
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學校可以將社會實踐的參與以多種形式融入其中,對于受資助學生,其形式可以更加豐富。高職院校可以利用網絡技術,為學生進行社會實踐備案,記錄學生參加過社會實踐的類型和時長,作為培養計劃考核的一部分。筆者所在的學校,學生的考核中添加了社會實踐的要求,并通過手機APP記錄,畢業之前要修夠一定的分值。對于資助對象的評選,家庭情況必然是首要考慮的因素,但同時加強對學生個人行為的考量,參考學生的志愿服務時長,在同等條件下優先考慮,使獲得資助的同學轉變觀念,形成獲得就有付出的意識,改變學生眼中資助是“免費午餐”的錯誤印象,也可以減少學生不合理的消費欲望,從根源上避免感恩意識缺乏的現象。
3.4 穩定文化勞育,內化感恩精神。多樣的校園文化豐富了學生的生活,潤物細無聲地影響著學生的觀念,在校園文化中融入勞模精神、工匠精神等勞動教育的內容,可以從這些美好地品質出發,引導學生崇尚美好、感恩生活。比如將勞動模范請進校園,使學生有機會近距離感受到榜樣的力量,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能夠正確對待金錢、對待誘惑,促成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減少資助工作中感恩精神缺失的現象。筆者所在學院去年開展了“弘揚勞動精神”為主題的學生活動,組織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比如組織“給廢品一個美麗的家,變廢為寶”活動,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重組改造廢棄閑置物品,實現二次利用,達到培養學生養成勤儉節約的目的。此外通過微信公眾號、視頻號、抖音短視頻等新媒體平臺大力進行宣傳,開設勞動教育專欄,定時發布活動,吸引學生參與,寓教于樂,對學生價值觀的塑造起到了強化作用,正確的價值觀可以減少感恩缺失的現象。
4.1 充分利用師資資源,打造專兼結合的師資隊伍。目前高職院校不論是勞動教育還是資助工作主要以行政人員及輔導員為主,缺乏擁有專業勞動背景的教師,在條件有限的情況下,要結合高職院校的育人特點,與專業相結合,充分發揮專業課教師的作用,在傳授專業的同時,強化對技能的指導,在實際操作中增強學生的責任感,為自身的行為負責,正視不良行為帶來的后果,降低誠信和感恩缺失的可能。
4.2 建立長效機制,穩步發展發力。高校建立勞動教育體系后,要利用自身特色將勞動教育融入日常學習生活中,構建長效穩定的培養機制,建立考核和評價機制,將勞動教育融入相關課程,讓勞動教育更具整體性。除了勞動技能的培養,更加注重勞動精神的培養,將感恩精神滲透其中,從勞模精神、工匠精神汲取力量,將內化的感恩意識轉化為外化的感恩行動,促使受助學生能夠盡其所能回饋社會,實現“受助—自助—助人”的轉變,達到資助的真正目的。
在國家精準扶貧政策的支持下,高職院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收到了來自家庭、學校、社會多方面的幫助,更需要將內化于心的感恩之心外化于行,深刻認識到感恩精神的重要性,消除自卑心理,勇于面對困境,建立健全人格,用實際行動將溫暖和幫助傳遞下去,向社會反饋正能量。高職院校的教育工作者,要善于抓住勞動教育的契機,通過在勞動中培養學生塑造正確價值觀,形成知恩圖報的理念,引導學生在勞動中領會感恩的真諦,以實際行動回饋社會,以勞動實干成就美好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