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黎恒
(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西林縣民族實驗小學 廣西 西林 533500)
在農村的小學教育當中,對于學生文明習慣的養成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是非常重要的。近幾年來,由于新課程的要求,對于農村教育教學資源的配比也越來越豐富化,平均化,而對于農村的孩子來說,他們所獲得的成長經歷以及教育資源也越來越接近城鎮區域的學生。那么對于農村教育的側重點應該要放在農村學生的文明習慣當中,要讓學生養成良好的文明習慣,提高農村人口綜合素質,才能實現全民素質的提升,在實踐中讓學生去提升自身的文明習慣。
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贬槍r村小學生文明習慣養成教育,最重要的一點便是通過建立規章制度的方式來對學生的言行進行規范,以此來為文明習慣養成教育提供制度保障。作為農村地區小學生,受其年齡影響往往會存在從眾心理,并且還極易受到其他學生的行為感染,為此,教師可以從學生的生長特征為出發點,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通過在班級中制定《班級公約》《課堂常規要求》等規章制度,來對學生的日常文明行為習慣進行規范,同時教師還需要充分發揮輿論制約的作用,便于學生良好文明行為在鼓勵的作用下不斷的發揚,而不好的行為習慣在制度的約束下可以得到有效的抑制。除此之外,農村地區小學教師還可以制定“班級日志”,每天安排不同的學生對當日的課堂紀律、好人好事等進行記錄,即可以強化學生文明習慣養成教育的參與性,又能夠讓學生形成自我管理與教育的良好習慣,有助于學生自主形成良好的文明行為習慣[1]。小學生文明習慣的養成是一場持久的戰役,尤其是對于農村的小學生來說,他們所接觸到的事物可能并沒有那么豐富,相對于教師來說,讓他們養成良好的文明習慣也是比較困難的一個事情。因此教師要對于學生有耐心,加強學生的文明習慣養成,讓學生對于養成文明習慣的養成認知更加清楚。教師在加強學生的學習能力的同時,也要讓學生養成良好的文明習慣,在良好文明習慣的加持下,再去進行教育教學,使學生的發展水平提高,讓學生對于學習更有動力,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促進學生發展。教師在日常的課堂教育教學當中也要建立相關規章制度,去約束學生的行為規范,讓學生在有管理制度的條件下去進行學習,使學生變成一個合格的,有紀律的公民,加強學生的文明行為,讓學生在教師的管理之中養成良好的文明習慣。同時在于學生進行日常交流或者學生之間進行日常交流過程中,教師也要注重學生的文明行為的養成,讓學生在日常的言語交流當中,使用文明用語,在促進學生的表達能力與實踐能力同時,讓學生養成良好的文明語言習慣。在日常學習過程當中,教師建立相關的規章制度,同時,在學生文明習慣的養成過程當中,也要設置相應的規章制度與獎懲機制,讓學生在學習文明習慣的養成過程當中,去了解自身的問題以及自身的優勢。學生表現好的時候,教師對于學生可進行適當的獎勵,而在學生有犯錯誤或有不文明的行為出現的時候,教師可利用懲罰機制去進行適當的批評教育,在此規章制度下去加強學生養成良好的文明習慣。
由于農村地區的教育資源較為匱乏,這就需要教師在小學生文明習慣養成教育中結合農村實際情況對教學資源進行開發,并通過督促與引導的方式來實現對小學生文明習慣的養成教育。例如,教師可以從農村小學生的家庭實際生活為切入點進行教學資源的開發,具體需要落到實處的良好文明習慣主要有:早晚刷牙、洗凈臉、勤剪指甲、服裝整潔、鞋子干凈;禮貌待人、尊重老師、團結友愛;愛護花草、愛護校園環境;孝敬父母、學會感恩、與父母主動交流;學習態度端正、遵守學校罪狀制度;等等[2]。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從學生的日常行為上進行教學資源的開發,以便對學生的日常行為習慣進行規范與訓練,如,上下樓梯靠右走,不可以相互擁擠,要彼此謙讓,課件追逐要注意安全,教室與樓道間不可以大聲喧嘩,等,在開發教學資源并付諸于行動的過程中,教師一定要起到很好的督促與引導作用,要向學生講明為何要遵守這些規則,便于學生對文明習慣養成的理解,以此來促進農村小學生良好文明行為習慣的養成。而在教學過程當中,對于教學資源的發掘,教師也要加強教學資源的開發,在利用教學資源的過程中,去強化督促學生,引導學生去養成良好的文明習慣。教師要充分利用好學校的教學資源,同時也要去開發教學資源,讓學生在豐富的教學資源中學習到文明習慣,從而引導學生養成善于樂于助人,文明待人的行為習慣。對于學生的日常學習活動,教師要加強學生的實踐活動教學,讓學生在實踐當中去加強自我管理,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同時在實踐活動當中去發掘更多的教學資源,使學生在豐富的教學方式以及教學資源當中去學習良好的行為習慣,讓學生之間互相交流學習,從而啟發學生的思考。小學生的成長資源主要來源于學校,而對于小學生文明習慣的養成不僅是在學校的課堂,班主任去教育學生,要求學生尊師重道,教師要進行禮儀教育,思想教育,讓學生理解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意義。同時教師也要重視每周的班會以及例會等,讓學生去學習思想品德教育,在課堂上展開相關思想教育,讓學生不僅在行為上養成良好的習慣,同時在思想上轉變學生的觀念,讓學生對于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有深刻的認知,加強學生文明行為習慣的養成的。在教學過程當中,教師還要注意學校各個方面的教學資源。同時,教師可利用微量的教學資源去展開文明習慣的養成,讓學生在僅有的教學資源之中去學習到更多的文明習慣,加強學生的文明行為,使教學資源充分利用,強化學生文明行為。
環境教育能夠在潛移默化中起到促進學生文明習慣養成的作用,并且還能夠對學生不好的行為習慣起到約束與矯正的作用。環境教育分為兩種,一種為物質文化環境,另一種為精神環境,通過兩種環境的相互結合促進學生文明習慣的養成。其一,物質文化環境。校園環境中蘊藏著豐富的教育資源,作為農村小學教師,一定要對校園中每個角落都能夠成為促進學生文明習慣養成的資源,實現讓每一面墻壁都說話,進而為學生營造養成教育的物質文化環境,并逐漸形成獨特新穎的門廳文化、教師文化、操場文化以及走廊文化等,如,在教室、走廊中粘貼“請講普通話”“上下樓梯靠右行”“在教室無喧嘩”等,并將其作為師生共同遵守的行為準則。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通過自編的方式創造別具一格的提示語,讓學生在相互影響中形成良好的文明習慣。與此同時,在走廊、門廳的位置還可以設置好習慣評比欄,使學生能夠在潛移默化中通過無聲的語言成為學生良好文明習慣養成的催化劑;其二,創建文明習慣養成精神環境。每學期開學的第一周學??梢越M織各班級學生開展“國旗下的講話”活動,并通過在該活動中演講關于良好文明習慣養成的重要性、方法等來增強小學生文明習慣養成意識;各班級可以在開學之后結合課程安排選定一周為“文明行為習慣養成教育周”,設置文明禮儀示范崗,在每周的星期一都安排兩名學生進行文明禮儀示范展示,而文明禮儀示范崗對于小學生文明行為習慣養成有著重要的激勵與促進作用;除此之外,學校還可以定期組織各班級開展關于“好文明習慣積累卡”“我的良好文明習慣”等記事主題活動,并評選出文明行為習慣表現優異的學生,同時對每次養成教育活動的成果進行整理與匯集,便于學生體驗成功,以此來不斷的提高農村小學生的文明習慣養成精神方面的教育水平,讓學生在精神環境的熏陶下自我反思與改進,進而逐漸養成良好的文明習慣。物質文化環境與精神環境的創建與營造蘊藏著豐富的育人內涵,同時還能夠提高農村小學的辦學水準,有助于學校特色的凸顯以及先進辦學理念的凝練,進而為農村小學生文明習慣的養成教育提供保障。在學生的教育過程中當中有良好的環境是非常重要的。在良好的教育環境當中,學生可以更好的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同時在教育環境當中,學生對于文明習慣的理解會更加透徹,讓學生養成良好的文明習慣,是作為農村教師應該有的基本素養。在良好的教育環境當中,讓學生去加強自身的管理,提升自我,讓學生正視文明行為習慣,從而加強文明習慣的養成。
由于農村地區學校針對小學生文明習慣的養成教育其在教學理論上相較于城鎮而言還是較為落后的,這也進一步導致不管是教師,還是家長在文明習慣養成教育觀念上都存在一定的封閉性,所以,農村學校領導則需要通過加強理論教育的方式來不斷提高教師與學生家長的思想觀念,進而使教師與家長意識到小學生文明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重要性。針對教師的理論教育,學校可以組織教師開展關于“小學生文明習慣養成教育”課題研究、座談會等,還可以讓教師參與相關的講座,除此之外,學校還可以帶領教師參觀在小學生文明習慣養成教育中取得顯著成效的城市學校,以此來不斷的提高農村教師的思想水平與認知能力,進而意識到對于農村小學生文明習慣養成教育的緊迫性。而對于農村家長的理論教育,各班級主任可以采用家訪、電話聯系等方式來為學生家長講解關于小學生文明習慣養成教育的意義以及對今后學生發展的重要影響,此外,定期開展家長會,鼓勵家長在會議中談一談關于小學生文明習慣養成的認識,讓學生家長之間進行相互交流,同時在家長會中教師還可以宣傳小學生文明習慣養成教育的優勢以及養成教育的實施方法,以此來增強學生家長的理論認知,以便為農村小學生文明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實施起到促進作用[3]。在教育環境當中,教師可利用實際的教學引導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比如張貼一些文字或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播放相關視頻,讓學生在視頻當中去學習文明習慣,使學生對于文明習慣的養成更感興趣,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當中去養成良好行為習慣,加強學生對于養成養良好行為習慣的喜愛。同時,在養成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過程當中,教師也要學會利用好教育方法,教師要在深刻了解學生的性格特點之后去設置相應的教育方法,讓教學方法能適應學生的發展水平,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加強學生文明禮貌用語,增加學生對于教育的接受度。對于農村小學生,文明習慣的養成不僅只是讓學生在行為習慣、語言舉止上有文明表現,同時對于學生的理論教育也要加強。在理論教育當中,讓學生去了解到相關文明習慣養成的策略以及方法,讓學生在文明習慣的養成規章制度下去發展學生的文明行為,學生在理論教育以及行為教育的雙面加持下去養成文明習慣,使文明習慣深入學生的日常生活以及課堂教育教學當中,讓文明習慣深入學生的生活以及學習當中。在日常課堂的教育教學過程當中,要融合理論教育,讓學生在教師教學過程當中了解到文明習慣的養成。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當中也能加強理論教育基礎,對于文明習慣養成的認知變得明確。同時在學習過程當中,教師可讓學生之間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學生之間進行小組研究,讓學生在合作中交流探討,互相學習身上的優點,進行自我提升。學生可在于其他人互相交流的過程中去發掘別人的閃光點與優點,同時進行自我反省,了解自己身上的缺點,從而進行改正,提升學生綜合素質。
家校合作有助于農村小學生文明行為習慣養成的實施與開展,并且還可以確保其實施效果,便于形成教育合力,而家校合作中家庭的教育態度、行為準則等都會對小學生文明習慣的養成產生直接的影響,所以,在農村小學生文明習慣養成中進行家校合作是非常有必要的。作為學校要通過成立家長委員會、開展家長會活動、致家長的一封信等方式來向農村小學生家長宣傳關于小學生文明習慣養成的意義與作用,由于農村學生家長整體素質不高,所在,在多樣化的宣傳活動中還需要教授家長文明習慣養成的方法,使小學生在家校共同努力下養成良好的文明行為習慣。此外,在家校合作中,家長還需要為孩子創建良好的學習環境,并通過以身作則的方式從言談舉止、思想等多方面為孩子提供示范,以此來為小學生提供榜樣示范,有助于小學生文明習慣的養成。在落實小學生文明行為習慣養成教育中表現突出的家長,學校可以以“優秀家長”評選活動的方式,將在小學生文明習慣養成教育中取得有效成果的家長講授養成教育方法,以此來不斷的提高學生家長的整體素質。通過家校合作,讓學生不管是在學校還是校外都能夠做到言行一致,進而實現小學生良好文明行為習慣的內化。對于小學生文明習慣的養成,不僅只是在學校內進行養成良好的文明習慣,同時也要在家庭中讓學生去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讓學生在家庭中與家長進行溝通交流的時候使用禮貌用語,也是提升學生文明習慣養成的良好方法。對于學生的行為習慣養成,也要家長努力教育,在平時與學生交流的過程當中,家長也要反思自己的行為習慣,不能讓學生學習到自己身上的缺點,家長要努力提升自己,將自己行為進行規范,使學生學習到家長自身的優良品質,從而提升自我,讓學生文明習慣的養成變得更加容易。同時,在養成小學生文明習慣的過程當中,家長也要注意孩子的情緒健康,讓學生在心態良好、輕松愉悅的環境下去養成良好的文明習慣,不要給學生太大的學習壓力。家長要加強與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在溝通中去發現學生的情緒問題,從而與學生之間進行情緒探討,了解學生身上所存在的問題,給予學生正確的引導,提升學生學習的自信心,減輕學生學習負擔,從而可以更順利的開展小學生文明習慣的養成。
農村小學生良好文明行為習慣的養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循序漸進,并且在小學生形成良好文明習慣的過程中還會出現反復現象,此刻則需要小學生依靠自身的意志以及身邊學生、家長、教師的一同鼓勵與監督,以此來鞏固農村小學生的良好文明習慣,所以,在此過程中則需要采用多樣化評價手段,讓小學生在自評、互評等評價中實現學生文明習慣的自主養成。評價是對小學生文明行為習慣養成的一種反饋,同時對于小學生而言也是一種行為上的激勵,有助于促進小學生文明習慣的養成。[5]其一,單項評價與綜合評價。單項評價主要是針對小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行為表現而開展的一種評價方式,如,禮貌之星、守紀之星、衛生之星等星級評價來激勵小學生良好文明行為習慣的促成。而綜合評價則是從小學生整體的行為表現進行評價,如學校組織的“文明習慣小明星”評選活動等;其二,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農村小學生文明習慣的養成是處于不斷變化與發展的過程,所以,實施過程性評價有助于幫助學生對不良行為習慣的糾正,進而使小學生在文明習慣養成中的不斷進步。而終結性評價則是對一個階段內小學生文明習慣養成的效果進行評價,以便為下一階段小學生文明習慣養成教育的實施奠定基礎;其三,校內評價與校外評價。校內評價需要學校組織各班級教師、學生進行內部評價,校外評價則是讓學生家長參與到評價中,進而對小學生的文明行為習慣以及學校養成教育的實施進行評價;其四,外部評價與自主評價。外部評價是學校、教師、家長對小學生文明習慣養成的督促與強化評價,自主評價則是小學生對自身文明習慣養成過程中各種表現的評價。多樣化的評價方式,既有助于農村學校文明習慣養成教育的實施與改進,同時還可以對小學生的文明習慣養成過程進行督促與引導[4]。同時,教師對于小學生文明行為習慣的評價,也要認真了解,要設置相應的評價機制,讓學生在合理的評價機制中去了解自身文明行為習慣的養成是否合格。教師要在多種評價手段當中去了解學生的特點,讓學生個性發展,促進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在評價行為當中,去激發學生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信心。
孔子云:“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良好的文明行為習慣應該從小培養,只有這樣才能夠保證在長大成人之后形成好的文明習慣,由此得知,小學階段的學生正是養成良好文明習慣的重要階段,以此來提高小學生的整體內在素質,為學生今后的學習、生活等奠定基礎。農村地區的小學在教育觀念上較為落后,所以,針對小學生文明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也會存在一定的短板,這就需要農村小學教育人員不斷的對小學生文明習慣的養成策略進行深入研究。[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