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心
民間美術資源主要指城鎮、鄉村等非專業美術工作者創造的美術作品,通常具備生活化、藝術性強、地域特色明顯等重要特征,不僅能夠反映當地的生活特色,也能體現一定藝術文化,是進行美術教學的重要資源。在小學美術教學過程中,由于部分教師存在美術教育理念不科學、忽視民間美術資源等問題,導致民間美術資源與小學美術教學課堂的融合度不高,影響實際教學效果。美術教師應該始終堅持問題導向,利用民間美術資源豐富教育內容、提高學生實踐能力、進行鑒賞教育、創新教育方式,全方位發揮民間美術資源在促進學生藝術素養上的積極作用。
互聯網能夠為課堂提供豐富多彩的補充資料,打破了美術學習的時空限制,是美術教師拓展美術資源的重要工具。小學美術教師必須關注互聯網信息媒介作用,借助微課、民間美術紀錄片、電影片段等形式,將與民間美術資源有關的內容滲透進課堂之中,豐富學生美術知識儲備,激發學生對民間美術的興趣。
以《認識美術工具》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根據大部分地區的民間美術都有自己獨特的繪畫工具或者制作工具這一實際,利用互聯網將課本內容與民間美術資源串聯起來。首先,教師要帶領剛接觸美術學習的學生認識油畫棒、彩筆、鉛筆、水粉等等,讓學生初步認識相應的美術工具;其次,教師可以展示幾幅地方木刻畫、木質手工的圖片或相關講解視頻,提出問題:“這些內容算哪一類美術?完成這些作品用到了什么工具?如何評價這些作品?”等問題,讓學生在思考中認識到,美術工具的種類是多種多樣的,美術作品的形態也是多種多樣的,民間美術要運用多種工具,進而為學生補充美術知識、促進學生美術素養發展。
在新課改背景下,美術教育不僅要關注學生課內知識的學習和掌握,更應該關注互聯網課外美術教育資源的拓展,豐富課堂內容,將“提高學生美術素養”作為教學目標的首要內容。
在傳統美術課堂上,教師往往更加關注學生美術技巧的學習和掌握,課堂教學嚴重依賴課本和美術工具,缺乏對其他教學方式或工具的思考,特別是在結合地方民間美術進行教學時,學生難以在抽象的講解中發掘美術資源背后的知識和文化,影響課堂教學效果。針對這個問題,教師可以將美術作品作為切入點,一方面借助實體美術作品讓民間美術走進教室,給予學生近距離接觸和欣賞的機會;另一方面通過制作民間美術作品集、相冊、書簽等方法,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吸引學生美術興趣。
以《美麗的印紋》的教學為例,教師在展開教學時可以充分考慮學生對花瓶、窗簾、印花、服飾等內容較為熟悉的實際,利用相關實體美術作品抓住學生注意力。比如,教師可以結合當地特色,選擇學生常見的當地傳統印花服飾帶入教室,鼓勵學生對衣服的花紋進行評價,結合課本知識說明花紋在衣服上的作用,引導學生關注民間美術的生活化應用,在學生討論過程中明確印紋的形式美感,并通過模仿、添加創作成畫;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將民間美術資源中與花紋有關刻畫、印花等元素印制成美術書簽,在上課時發放給學生,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理解和認識對印花和花紋進行描述,在吸引學生興趣的同時滲透素養教育。
美術作品可以提高美術教學的直觀性,讓學生在近距離學習和觀察中獲得關于民間美術資源或美術元素的直接認識,進一步強化美術教學效果。
手工課程是美術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決定了教師可以通過設計豐富多彩的手工課程引導學生認識和重視民間美術資源,促進學生美術素養發展。教師利用民間美術資源展開手工教學課程時,一方面要關注到民間美術資源與美術教材教學目標的匹配度,選擇合適的作品類型作為手工課參考;另一方面要關注到學生本身的美術基礎,選擇的美術資源和手工素材要與學生的實際能力、興趣相匹配。
以《對折剪紙》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根據民間剪紙較為普遍和學生對新年、婚慶主題的剪紙較為熟悉的實際,設計一個以對折剪紙為主要技能目標手工教學課程。首先,教師提出生活化問題:在生活中是否經常見到剪紙?這些剪紙有什么重要特征?引導學生得出結論:剪紙一般都是紅色的、完全對稱的;其次教學生對折剪紙的方法,讓學生初步進行簡單練習,為結合民間美術資源奠定基礎;最后向學生展示特色民間剪紙,特別是能夠體現不同節日特點的主題剪紙,讓學生在對比中選擇適合自己能力水平的一類作為模板,獨立進行嘗試,在下課前進行剪紙分享,通過這種方式培養學生美術自主學習能力,豐富學生美術知識。
小學生年紀小、性格活潑且動手能力強,對于手工課程具有極高熱情,教師必須從學生實際出發,尋找民間美術資源與手工教學的銜接點,構建高水平小學美術教學課堂。
由于美術學科本身具有一定的實踐性和綜合性,教師能夠將授課內容與一定形式的實踐活動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提升美術素養。教師在結合民間美術資源進行美術教學時,可以設計“民間美術我知道”“生活中的民間美術”“尋找民間美術元素”等為主題的繪畫比賽、探究類作業等,鼓勵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查找民間藝術相關資料,加深關于民間美術與所學美術知識的理解。
在《水墨游戲》教學中,可以根據“感受中國畫獨特的水墨韻味美感,增強民族自豪感,體驗探索的自由”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設計“民間美術中的水墨元素”為主題的美術探究活動,將學生劃分為小組,共同查找涉及水墨元素的民間美術作品或者地方美術派系,并總結其特點,了解不同地區水墨畫在表達情感、運用手法和主要內容上的區別,從而深化學生對水墨畫韻味、美感的認識。教師還可以結合“能控制水墨線條的變化,懂得調配墨色濃淡層次”的技能目標,設計一個班級學生參與的“民間美術與水墨畫”主題繪畫比賽,讓學生在課堂學習的基礎上借鑒教師展示的民間水墨畫元素進行創作,評選出優秀作品并進行鼓勵和表揚。
校園實踐活動是展開美術教學的重要補充形式,教師要利用好校園實踐活動、班級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參與中學習美術技巧,實現民間美術資源與校園美術教學的有機融合[1]。
教師可以利用民間美術資源進行鑒賞教育,通過組織藝術鑒賞活動,將民間美術資源與小學美術教學有機結合起來,構建有活動、有內容、有賞評的新型美術教學體系。
教師可以通過帶領學生走出校園、走進民間的形式組織藝術鑒賞活動。比如,教師在進行《家鄉的橋和塔》的教學時,可以根據學生對家鄉的橋、塔有一定認知,但對其中美術元素有所忽視的實際,組織學生走出校園、選擇一個具有代表性的橋或塔進行寫生和鑒賞活動,為學生講解橋和塔的結構、底紋設計等內容,讓學生在戶外寫生的過程中認識到橋和塔的結構美、造型美。作為人為設計并建造的建筑,橋和塔體現了民間美術特色,學生通過鑒賞,能從中感受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提高對家鄉的自豪感。教師還可以通過組織學生參觀專門的民間美術展覽館,強化學生對美術作品的理解和認識。在這個過程中,要注意滲透美術作品背后承載的地方特色文化,形成結合文化背景與地方特色鑒賞美術作品的意識,提高學生鑒賞能力。
鑒賞教育是新課改背景下的重點教育內容,不僅需要學生從構圖、內容等角度進行美術評價,更要求學生掌握作品背后的價值觀念和文化理念。教師必須把握當前教育導向,設計好、組織好美術鑒賞活動,助力學生能力發展。
教師可以從優化課程結構、設置專門鑒賞課程出發,將民間美術資源以圖片、視頻、實物作品的形式帶進教室,教授學生評價、賞析的方法,設計一定的課內賞析活動并定期對所評價和鑒賞的美術作品進行回顧,把鑒賞教育與課程教學融合在一起,助力學生美術素養發展。
比如,教師在教學《美麗的花》時,就可以根據民間美術經常運用花元素的實際,在完成知識教學目標之后,設計一個以“花”為主題的美術鑒賞課程,利用多媒體或者畫冊為學生展示民族地區美術資源的花卉紋樣,明確中國歷來的花卉紋樣都以簡潔明朗的形態出現在民間工藝美術中.特別是牡丹、白玉蘭等,引導學生鑒賞傳統紋樣在各個歷史時期的不同意蘊和形態,品味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文化和生活氛圍。教師還可以在鑒賞課程上為學生布置鑒賞任務,讓學生根據所鑒賞的作品,創作簡短的鑒賞文章。教師根據學生評價的內容掌握學生當前鑒賞能力和水平,并提供針對性指導,塑造學生藝術鑒賞思維。
有效的鑒賞課程不僅有助于提高美術教學質量,更有助于發揮民間美術資源在提高學生審美能力上的積極作用,實現小學美術教學關鍵目標。
生活化教學指的是借助學生較為熟悉的生活工具、生活問題等媒介營造生活化氛圍,讓學生在熟悉的環境中強化知識理解。生活化是民間美術資源的重要特征之一,決定了教師能夠在民間美術資源中尋找生活化教學的突破口,根據學生實際,選擇合適的素材和元素營造生活化氛圍,實現民間美術資源與生活化教學的有機結合。
以《各式各樣的鞋》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根據民間美術在繡花鞋中的應用,展開生活化教學。首先,教師可以結合課程主題向學生提出問題:“你們在日常生活中見過什么樣的鞋子呢?”引導學生回答常見的鞋的樣式和功能,然后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展示幾張繡花鞋的圖片,引導學生思考:“繡花鞋的紋樣為什么各式各樣?不同的繡花鞋有什么樣的區別?這種鞋又有什么歷史和藝術元素呢?”讓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得出結論:“鞋是人類文化的縮影,不同民族,不同的時代,不同的身份,有許多風格迥異的鞋,特別是繡花鞋,承載的地域文化和民間特色最貼近生活,表現了勞動人民對生活的熱切期盼?!?/p>
生活化教學強調知識運用和理解,教師必須主動尋找民間美術資源與生活和美術教學的銜接點,發掘民間美術資源的重要教育價值[2]。
翻轉課堂是當前小學教學課堂中的常見方法,強調將課堂主體地位交還學生,讓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進行自主學習、分享式學習、互動式學習,教師在課堂上發揮主導作用,引導學生完成知識技能目標、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在小學美術課堂上,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民間美術資源設計翻轉課堂教學,結合課時教育目標和主題,設計主題分享會、分享式作業等,讓學生走上講臺進行展示,相互學習、相互評價。
比如,在進行《小圓點的魅力》的教學時,教師就可以根據圓點應用廣泛的實際,選擇“民間美術的裝飾品”為主要素材,讓學生在課下收集關于圓點在民間裝飾品中的應用實例,結合課本內容進行創作或者簡單將信息整合起來,選擇自己喜歡的一類作品進行展示分享。教師在課堂上僅僅扮演引導者的角色,對學生的展示進行正向評價,并把美術知識和鑒賞意識滲透進評價之中,在潛移默化中引導學生正確對待民間藝術。
教師要積極發揮主導作用,采取多元方法設計借鑒和利用民間美術資源的翻轉課堂,引導學生在自主學習、分享和評價的過程中提高美術能力。
民間美術資源作為美術教學資源的重要補充,在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提高學生鑒賞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價值。教師應該始終堅持與時俱進,將民間美術資源與現代教育手段相結合,既要關注民間美術資源走進課堂,又要鼓勵學生走出校園、走進生活,通過實踐活動直接感知和認識民間美術,通過雙向互動實現民間美術資源與小學美術教學有機融合,共同助力學生美術能力和興趣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