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麗麗
(福建省建甌市第二小學 福建 建甌 353100)
在《課程標準》中,指明習作教學的總目標是:“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據日常生活需要,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寫作。”以小學高段為例,具體目標是“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積累習作素材。能寫簡單的記實作文和想象作文,內容具體,感情真實。”
1.1 習作內容空洞虛假,缺乏真情實感。文貴有情,當一篇作文缺乏真情實感,就會如同一杯白開水平淡無味,真情實感是習作的第一要義。在小學高段習作教學中,我們常常會看到東拼西湊、千篇一律、感情缺乏、虛構編造,甚至只是生搬硬套湊字數的作文,是習作內容不具體、感情不真實的主要表現。為什么小學高段學生習作會普遍存在缺乏真情實感?我們首先要理清真情實感的最基本來源。真情實感,不是只把積累的優美文句寫在作文中,其最核心的來源是學生的生活體驗,思想來源于生活,真情實感必須以學生的經歷和體驗為基礎,否則再華麗的詞藻堆砌,再優美的文句拼湊,都只會讓作文變成無病呻吟、空洞乏味的詞句組合。
1.2 習作內容不具體,表面化單一化。在小學高段學生習作中,常常會出現不知道寫什么,湊字數寫流水賬文的現象,習作內容籠統泛化。例如寫春天到了,不少學生都是“小草發芽了、小花開了,滿眼都是綠色”,后續卻無從下手,不知道寫什么,只能生搬硬套地湊字數,或者羅列各種動植物湊字數。習作內容真實具體,就要有真實具體的生活體驗,有真實具體的生活素材。一些研究認為,小學生習作內容不具體,與其生活經驗較少有關,小學生的生活經歷并不豐富,因此缺少寫作素材。但我們在研究分析中發現,小學生的生活經歷并非不豐富,而造成小學高段學生寫作內容不具體真實的核心原因,也并非是因為小學生的生活經歷不豐富,實際上是由于小學生的感知體驗過于表面化、單一化現象造成的。
1.3 細節描寫粗糙,典型特征把控困難。細節描寫是指把人物、事件、景物存在與變化的具體狀態作精細的描繪,從而給讀者以真實、細致、生動、身臨其境的感受。寫作中細節描寫極為重要,細節描寫能使習作內容生動具體,具有更高的辨識度,是作文個性化、具體化的重要基礎。但在小學高段作文中,不少學生通常細節描寫粗糙,對典型特征把控不足。例如學生在寫同桌的時候,表面上看不少學生都寫出了自己同桌的日常狀態,但往往所寫的同桌看起來都似乎是一個學生,很多學生的同桌都有雷同的形象,這種現象就是由于學生在習作時對細節描寫過于粗糙,未能抓住典型特征所造成的,看起來事無巨細地都描寫了,實際上由于典型特征未能突出,使得習作內容不夠生動具體,辯識性較低,個性化不足。
2.1 多感觀參與,激發真情實感。學生在習作中缺乏真情實感,從而造成習作內容不具體現象,是因為其自身的真實感受因為模仿被掩蓋,因為規范化的立意格式被壓制,由此而出現其自我感知泛化、感知思維僵硬問題,這種影響一直延續到小學高段。著名哲學家梅洛龐蒂提出身體現象學這一理論,認為身體知覺是一切知識的來源,人認識世界的基礎是通過身體來知覺,全部的思考都來源于其非意識生活的生命體驗。[2]仿寫、模寫只是為了讓學生掌握習作的基本格式和表達方法,而不是讓學生去模仿別人作品表達的內容。在小學高段習作教學中,要糾正學生仿寫、模寫習慣,避免規范化、模式化的中心立意,充分調動學生多種感官的參與,來讓學生獲得豐富的感知,以此激發學生的真情實感,活躍學生的思維,讓學生的習作切實來自于自身的內心感受和生命體驗。
2.2 多感官參與,豐富習作素材。學生習作內容不具體,并不是因為其缺少生活經歷,而是由于其感知特征和感知習慣的局限,使得對事物的感知存在很大的表面性和單一性,從而出現習作內容表面化、單一化現象。知覺心理學認為:知覺是感覺體驗的整合過程,一定的刺激直接作用于感覺器官,形成感覺的集合,從而對各種感覺屬性進行概括,是多種感官共同活動所得到的結果。[3]大腦皮層具有復雜的分析與綜合功能,正是這種功能,使得對外界事物的知覺具備整體性和關聯性,人的各種感官分別對事物的各種屬性和特性作出反應,并在不同水平和不同層次上對不同刺激模式進行整合和綜合。[4]因此,在習作教學中,豐富學生的習作素材要調動學生多感官的參與,單一感官的作用勢必存在片面性和局限性,無法使學生大腦中積累起更具體更形象的習作素材。而習作素材的積累更多的依賴于學生平時的生活經歷,因此要著重引導學生養成多感官感知事物的習慣,尤其是以視覺感知、直觀感知為主的習慣,培養學生認知世界、感知世界的能力。例如習作《我家的貓》,雖然學生對家里的貓看似很熟悉,但習作時容易出現表面化、單一化現象,但調動多感官的參與,就能把握貓的外貌特征、聲音特征、性格特征、氣味特征等,從而對貓形成更為全面、具體、綜合的認知結果,豐富關于自己家里的貓的習作素材。
2.3 多感官參與,把握典型特征。事物的典型特征、個性化特征,是將一件事物與其它事物區分開來的根本,學生習作不具體、內容空洞不形象真實,往往也是由于未能把握事物的典型特征所引起的。正是由于典型特征把握不足,雖然看似事無巨細地都描寫了,但卻千篇一律。以雙胞胎為例,對于不熟悉的人來說,看到一對雙胞胎往往無法區分誰是誰,即便仔細記過兩者的外貌,往往再次看到依然無法明確區分,而對于其父母來說,通常能很輕易地分辨出來。
3.1 案例1:《記一次拔河比賽》。
【案例分析】
《記一次拔河比賽》是典型的記敘文,不少學生在寫這類作文時容易出現流水賬式作文現象,即便在課前舉行拔河比賽再由學生習作,也往往平淡乏味,缺乏真情實感,對整個拔河比賽的場面描寫不夠具體生動,無法讓人身臨其境,甚至出現統一的“這真是一場快樂、激烈的拔河比賽”這樣的情感基調現象。
【教學目標】
引導學生通過語言、動作、外貌、心理描寫,并抓住典型特征和細節,將一次拔河比賽完整、具體、形象地描寫出來,抒發自己的真實感情。
【教學策略】
多感官參與,激發學生真情實感。
【教學過程】
(1)真切感知。將學生分為四隊,抽簽決定對決組別,按一場決勝制,第一輪學生兩兩比賽決出勝負組后,第二輪勝組與勝組比賽決出冠軍,第三輪,給予第一輪兩敗者隊挑戰第二輪冠軍的機會,由敗者隊隊長決定是否挑戰。
(2)思維引導。事先制定好思維導圖,以起因、經過、結果為主線,引導學生回憶自己這一過程中所看到的、聽到的、聞到的、想到的及自己的身心感受。充分讓學生回憶自己在比賽中各感官參與后獲得的真切體驗。在思維引導過程中,不采用讓學生相互討論的策略,而讓學生按思維導圖自主回憶,以免學生因相互討論而出現感知干擾現象,最終習作內容并非自己的真情實感,而混雜了相互討論而來的他人的感知。
(3)習作完成。學生根據思維導圖,完成習作。
【教學反思】
(1)多感官的參與是真情實感的基礎。要激發學生的真情實感,多感觀的參與是關鍵點。在本案例中,我們通過拔河比賽的實際活動參與,充分調動了學生各類感官參與獲得真切的體驗,包括來自聽覺、視覺、嗅覺、觸覺、平衡感、疼痛感等體驗,并利用一場決勝制,讓學生獲得失敗體驗,再由敗組隊長決定是否挑戰冠軍,給予敗者隊、勝者隊隊員不同的內在心理體驗。學生在整個比賽中,通過多種感官獲得多樣的感知體驗,讓學生具備真情實感。
3.2 案例2:《我是月亮,我想對你們說》。
【案例分析】
《我是月亮,我想對你們說》是典型的想象作文,小學階段是發展想象力、創造潛能的最佳時期,而想象作文則能有效地啟發學生自由想象,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課程的總體目標之一是“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小學高段的習作教學目標之一是“能寫簡單的記實作文和想象作文……”但想象作文一直是小學高段教學的一大難點,學生雖然能想象,但往往天馬行空亂七八糟,習作內容不具體,想象停留在表面層次,表達內容單一。
【教學目標】
引導學生展開大膽、豐富、新奇的想象,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激發學生熱愛科學、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培養學生重點有序、主次分明地創作想象作文的能力。
【教學策略】
多感官參與,豐富習作素材,讓學生的想象作文有堅實的基礎,而不會天馬行空、亂七八糟的空想,使想象有深度、更豐富。
【教學過程】
(1)多感官參與積累習作素材。以法國著名作曲家Claude Debussy的《月光(Claire de Lune)》為背景音樂,教師講述嫦娥奔月的故事。故事講述結束,以此為引,導出事先制作出的月亮、美國登月、我國載人航天及登月航天器發展相關圖片和視頻。月亮相關內容以夜晚月景、月食、月球表面照片等為主,同時就月球景色與地球景色進行對比,讓學生在觀看的時候能產生聯想想象;美國登月視頻和圖片播放,描述當時的國際環境,我國當時所面臨的國際形勢,我國的經濟情況;我國載人航天發展及登月航天器發展視頻及圖片播放,在突出我國航天技術發展的同時,著重點出當前我國還未能載人登月,無數科學家經過了漫長、艱苦的奮斗,終于建成了自己的空間站,并計劃在2030年載人登月。在視頻和圖片播放中,根據所需要表達的內容和信息,選用不同情緒色彩的背景音樂,以傳遞情感氛圍,充分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感官,激發學生情緒展開想象,帶著感情的想象。
(2)自主想象,素材融合。通過前一階段的多感官參與積累習作素材,學生在這一過程中已經有了一定的感悟,此時進一步地引導,使學生進行自主想象,將第一階段積累的素材融合起來。例如,月球的景色怎么樣?地球的景色又怎么樣?鮮明的對比,引發學生對環境保護,愛護環境的想象。美國登月時,我國還遠不如西方,連火箭都還沒發射成功,引發學生對國家強大、民族自強的想象。我國科學家經過數十年的努力,終于建成了我們自己的空間站,并計劃在2030年左右實現載人登月,引發學生熱愛祖國,為祖國建設和發展貢獻力量的想象等。最后引出作文題目《我是月亮,我想對你們說》
(3)習作訓練。學生根據自己觀看視頻后自己的感悟和想象,以月亮的視角,將自己的感悟和想象寫出來。
【教學反思】
(1)多感觀參與積累素材,是避免想象表面性和單一性的有效策略。習作素材的積累,主要依賴于學生的生活經驗,但由于小學生缺乏有意感知積累,且知覺的精確性、全面性不足,無意感知又通常以視覺感知為主,因此我們要著重培養學生利用多感觀來感知事物,在自己的生活經歷中積累素材的習慣。如果僅依賴于課堂上的講解,引導學生多感觀參與積累素材,學生的素材終究非常有限,在寫作時容易陷入“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窘境,即便是寫作能力很強的學生,也會由于素材不足而只能表面化、單一化地寫作,甚至編造內容進行寫作,造成內容不具體形象的現象。
(2)集體討論會造成跟風寫作現象。在本案例的教學中,關于學生觀看后的感悟和想象,我們采用了老師引導提問,學生自主發言以及討論的方法。這一方法能對擴散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的想象更豐富有一定幫助,但同時也會發現很多學生在最后的習作時,會拋棄自己原本獨特的想象,而跟風其它學生(尤其是優秀學生)的感悟想象進行習作,使其個性化被消磨,獨特的情感體驗被拋棄。對此,我們在后續拓展思維的教學中,加強了對學生個性化發展的關注,盡可能地尊重和保護學生的獨特情感體驗,對改變跟風習作、模仿習作現象起到了較好的效果。
習作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模式化、流水化、空話套話現象較為普遍,在學生的習作中往往缺乏真情實感,習作內容空洞虛假、表面化、單一化嚴重,不夠形象生動具體。造成這些現象的原因,并非是因為小學生的生活經歷不夠,實際上主要是由于小學生的感知特征所造成的,小學生形象感知較為突出,尤其又以視覺感知為主,缺少有意感知、利用多感觀感知積累的觀察習慣,再加上在小學低中段模寫、仿寫是習作訓練的主要方式,學生在進入高段后還有無意識模寫、仿寫的習慣。要使學生習作內容具體化,使作文生動形象,就要充分調動學生多感觀參與,激發學生的真情實感,積累來自多個感官獲得的習作素材,并學會通過多感官來把握事物的典型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