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曉宇
(山東省海陽市方圓學校 山東 海陽 265100)
在新課改理念不斷深化的背景下,現實中的數學教學實踐反映出較多的問題。如學生在思維和應用等方面的能力較差,創新意識不強,缺乏探索的主動性等,這些均是影響小學數學教學效果的重要問題。教師采取任務驅動的方式參與教學活動,可明顯激發學生參與學科知識探索的主動性,有效發展學生的思維、探究和交流能力,真正實現新課改的要求。
從學科教學的角度分析,任務驅動教學手段是以解決具體的任務為目標,學生以獨立或者合作的方式完成學習活動,運用不同的策略和方法,通過積極的探索完成學習目標的形式。任務驅動方法也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和啟發下,自主探索和總結知識的過程。
從學科角度來講,多數的數學知識均與生活存在一定的相關性,且不同知識點之間也存在較為緊密的聯系,探究特征較為明顯。因此,教師便可選擇任務驅動的方式實施學科教學活動。任務驅動的實施流程為:教師依據具體的教學目標設計出相應的學習任務,讓學生主動發揮個人的知識儲備和學科能力來分析并完成任務。在此期間,學生可充分調動以往掌握的知識內容,自主研究出解決問題的策略,不斷提高自身的主動性,在教師的逐步啟發下完成任務的分析和探索,基于多元的評價反思來提高學習活動的實施效率。
2.1 任務驅動方式需以學生產生好奇心理為前提,不斷激發學生探索知識的興趣。教師可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設置任務,這樣便可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知識內容中,讓學生以高度的自信參與到任務的探索活動中。如教師可通過播放生日短片來進行“年、月、日”知識的教學,并結合視頻內容提出問題:為什么一個12歲的小朋友卻過了三次生日?這樣,學生便產生了強烈的好奇意識,愿意主動思考來探索答案。
2.2 任務驅動方法也可對學生的情緒產生明顯的影響,有效提高課堂活動的靈活性和趣味性。在教師使用任務驅動方法時,學生的情緒可隨著教學內容而變化,或疑惑,或驚奇等,均可引導學生擺脫以往安靜、被動的學習狀態,讓學生在意料之外獲得知識和情感的體驗。如教師可運用小故事作為課堂導入內容,通過美洲大陸的蟬的故事解釋質數方面的知識,這樣學生便可形成積極的探索態度。
2.3 教師采取的任務驅動方式還可充分鍛煉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任務驅動方式側重對學生主動探索知識的意識和能力進行培養,借助具體的問題將不同層次的知識轉化為具體的任務內容,讓學生自主思考解決的方案,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逐步完成各層級的任務內容。
3.1 師生互動,提升學習效果。在小學階段的學習過程中,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也會對其身心發展產生巨大的影響,課堂教學是學生與教師共同參與下進行的。師生間的良好互動會對教學成果產生巨大的影響。師生間的互動不僅能夠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課堂中,也可以幫助教師及時掌握其聽課的情況,從而及時調整授課的方式。小學階段的學生,由于年齡還比較小,因此自主學習能力以及分析理解能力還有待提升,同時在學習的過程中也非常的渴望得到教師的鼓勵與贊揚,教師的鼓勵與贊揚就是其不斷前行的動力。因此在當前的小學數學分數教學中應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使小學生能夠集中注意力,有效提升學習的效果。
例如在:“分數的意義”這一課知識內容進行講解時,教師要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比如可以拋出問題:“同學們你們知道分數可以分為哪幾類嗎?”從而能夠使其陷入思考,帶著問題對教材所提供的知識內容進行學習,從而得到答案,分數分為:真分數、假分數和帶分數,真分數的分子比分母小;假分數的分子大于或者等于分母;帶分數,分子不是分母倍數的假分數,可以寫成整數和真分數合成的數。針對學生地回答教師可以進行補充,從而使其在學習中集中注意力,提升學習效果。
3.2 根據情境任務,提升學生合作探究學習能力。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知識創設教學情境,并根據所創設的教學情境設計任務,同時,讓學生使用合作的方式完成情境任務,以此不但可以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能力,還可以鍛煉學生探究學習的能力,從而可以達到提升小學數學知識教學氛圍,并為提升學生綜合能力打下基礎的目的。
例如:教師在帶領學生學習“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時,可以先拿出一個一平方厘米的長方形和一個一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并向學生提問:“如果測量這兩個圖形的面積,可以怎樣測量?”當學生回答:“拿尺子測量。”后,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問:“如果測量一個邊長是40厘米的正方形的面積,可以怎樣測量?”并讓學生以組隊討論的方式進行回答。在學生討論并回答后,教師可以再向學生提問:“想要在紙上裁剪出一個邊長是三十厘米的正方形,并根據同樣的面積裁剪出長方形,可以裁剪出多少種長方形?”并讓學生以小組的方式進行合作討論并對問題進行探究。小組在探究時,教師可以觀察小組的探究情況,并進行相應的指點。在小組探究結束后,教師可以點名讓小組內的學生進行回答,并根據學生的回答進入教學。教師以此制定情境任務,并進行教學,可以使學生掌握教學知識,并提升學生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從而可以為提升學生綜合能力打下基礎。
3.3 根據生活任務,幫助理解知識與生活的聯系。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知識與生活的聯系,設計生活任務,并引導學生對任務進行探究,以此不但可以使學生在探究中掌握教學知識,還可以使學生在探究中了解生活與知識的聯系,從而可以達到幫助學生理解知識與生活的聯系,并鍛煉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的目的,最終可以達到提升學生學習效率,并提升教學效率和質量的目的。
例如:教師在帶領學生學習“統計”時,可以講解本課的基礎知識,接著,教師可以先提問學生:“如果想要給本年級所有的學生都發放一套校服,并將校服分為男生校服和女生校服兩種,需要準備多少套男生校服和女生校服才剛好夠發放呢?”并引導學生回答:“統計后才知道。”之后,教師可以使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本年級每個班級男女生的人數,并讓學生進行統計。教師設計這樣的生活任務并進行教學,不但可以幫助學生了解教學知識與生活的聯系,還可以鍛煉學生運用教學知識的能力,從而可以達到提升小學數學知識教學效率的目的。
教師使用上述策略制定任務,并應用任務驅動教學法開展并進行教學,不但可以提升學生的合作探索和運用知識的能力,還可以提升學生自主探索并學習的能力,更可以培養并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從而可以達到提升小學數學知識教學效率和質量,并為學生今后學習發展奠定基礎的目的。
3.4 設置預習任務,提升學習效果。預習環節在整個學習活動中較為關鍵,可作為學生初步接觸知識的著手點。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是數學教師重要的工作內容之一。學生在參與課堂學習活動前,需通過自主預習來初步掌握知識內容,明確即將學習的知識核心和難點部分,從而更有針對性地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如果學生在預習環節遇到困難,便可及時向教師請教。教師利用課堂教學時間進行針對性的講解和啟發,這樣便可輔助學生全面解決學習中的問題。
如在講解“長方體、正方體”的知識之前,教師可引導學生自主完成下述預習任務:在生活中尋找長方體或者正方體的物品。上述預習任務的難度并不大,學生可憑借生活經驗來完成預習內容,找到牛奶盒、磚頭、魔方等物體,并進一步思考不同物體的面有幾個,分別有哪些特征等。如果學生在自主預習的過程中遇到難以解決的問題,則可向教師請教。這樣學生便可為課堂學習活動做好準備。
3.5 借助任務驅動,安排合理課堂任務。在開展任務驅動教學活動時,教師需為學生提供不同的問題作為引導。在具體設置問題時,教師要注意問題的開放性和思考價值。所謂的開放性便是讓學生按照自己預設的思維方式思考問題,以此提高課堂教學的開放化程度,激發學生形成更為濃厚的學習興趣。思考價值便是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活動中,不但可以鍛煉學生思考問題的能力,同時還可增加學生在課堂中的自主意識。
教師在講解“圓”的內容時,便可將預習的任務共享到PPT中,讓學生依據具體的任務內容完成相應的活動。如教師可讓學生自主總結圓形在生活中的用途,畫出標準圓形的方法等。教師需注意,設置的問題要具有逐層遞進的難度,讓學生逐步提高自身的操作和思維能力。在學生完成上述預習任務后,教師便可將該部分學習內容的難點和核心發給學生,如計算圓形周長和面積的方法,如何應用上述方法解決具體問題等。教師可先向學生提出上述問題,讓學生結合教材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并自主表達對圓形周長和面積計算方法的理解。最后,教師便可全面總結上述知識內容,讓學生加深理解。以上教學活動不但可明顯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同時還可鍛煉其查閱和探索未知信息的能力,逐步體驗到學科知識學習的趣味性,從而形成更高的學習熱情。
3.6 借助任務驅動,安排合適實踐作業。如果僅依賴于課堂教學活動,則難以真正提高學生的學科技能與素養,因此教師需利用課余時間,讓學生完成課后的任務。課后作業不但能夠輔助學生加深對學科知識的理解,同時還可提高其學科思維。任務驅動方法的重要目的便是引導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形成相應的能力。課堂教學活動無法全面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而課后作業可以發揮出更為理想的效果,讓學生自主完成作業任務,從而鍛煉其學習的自主性。
如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前后,均會為學生布置相應的作業任務,設置預習和復習任務,難度同樣需循序漸進。在預習環節,教師可將具體的任務布置給學生。如開展“位置與方向”內容的教學時,教師可讓學生記錄自己玩耍時的方向,并自主描述,在家里選擇能夠描述位置信息的物體。開展課堂教學時,教師便可引導學生準確掌握不同方向的位置信息。完成課堂教學活動后,教師還可鼓勵學生自主描述表示位置的物體,并讓學生對比學習前后的能力差異。任務驅動的教學方法主要能夠引導學生自主思考,并掌握應用知識的技巧,形成更高水平的探究能力。這也是輔助學生提高學習效率的重要手段。
3.7 確保任務落實,提升學習效率。從教學實踐可知,學生在參與課堂學習活動時仍然無法有效控制自己的注意力,但教師使用任務驅動的方法,便可依據具體的任務內容來輔助學生明確目標,集中注意力,在自主探索中按照任務內容來掌握知識。
可見,任務驅動教學方法更為重視突出學生的核心地位,不斷激發學生發揮主觀能動作用參與學習,這樣不但能夠有效改善學生在課堂上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同時還可激發學生更強的探索和求知欲望。這樣,學生可緊隨教師的教學步驟,高效利用學習時間,同時還可優化學習的質量。
如在開展“負數”教學活動時,教師可先為學生布置教學任務,明確學習目標:認識負數,了解其內在的含義,把握負數概念的外延等。此后,教師可依據教材的順序,帶領學生認識和了解負數的相關知識,并從生活入手,借助具體的案例來說明負數的含義。
此后,教師便可帶領學生明確負數的讀法和寫法,并在此過程中設置不同難度的小任務,讓學生自主分析并解決。如判斷正負數的方法有哪些,如何比較兩個數的大小等。上述教學方式不但能夠依據既定的教學步驟完成相應的教學任務,同時還可明顯提高課堂教學的趣味性與靈活性,讓學生在既定的時間內準確掌握知識,并對知識形成扎實的理解,為后續準確應用知識提供了保障。
總之,任務驅動學習模式更加重視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教師在設置學習任務過程中,應結合學生的學習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設計,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為學生綜合水平的提高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