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玉娟
(江蘇省宿遷市泗洪縣上塘鎮中心小學 江蘇 泗洪 223900)
美術教學實際上是引導學生欣賞美、發現美及創造美的過程,小學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學會辨別美,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為此,教師需要通過美術鑒賞課指導學生掌握感受美、鑒賞美術作品的相關技巧。教師需要通過運用圖像,直觀、生動地為學生展示小學美術課堂教學的內容。該文結合圖像在小學美術鑒賞課中的應用開展實踐探究,以期為廣大小學美術教育工作者的教學實踐提供參考。
在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教師運用圖像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審美素養。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是小學美術教學重要的目標,教師需要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使學生通過對藝術作品的觀察、探究和分析,感受到古往今來優秀藝術家的思想,以及經典作品傳達的精神力量,豐富學生的內心情感認知。同時,在小學美術鑒賞課中運用圖像可以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教師在為學生展示相應的圖像后,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小組交流,營造良好的討論氛圍[1]。在小學階段,教師需要為學生打下良好的審美基礎,為學生構建整體知識框架。當前,部分小學生難以用一些較為專業的術語表達內心的感受,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其他方式開展美術鑒賞和表達,如圖畫、手工作品等,甚至可以讓學生通過作品對比表達相應的內心感受。教師需要認識到圖像運用在小學美術鑒賞課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在教學的過程中,部分教師采用的教學內容與形式單一,缺乏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活動,難以激發學生欣賞美術的興趣。為此,教師需要以圖像為基礎,向學生講解相應的教學內容,將較為晦澀、難懂的抽象概念直觀、具體地呈現給學生,在提升學生美術素養和審美能力的同時,將美術教學內容與其他學科融合。這樣,學生在學習美術鑒賞之后,也能夠在其他學科的學習中學會欣賞圖像,從而使學生將掌握的知識融會貫通,最終實現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
2.1 激發學生欣賞情感,提升學生的審美判斷能力。教師在美術鑒賞教學活動中,需要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進行欣賞與感悟。教師在展示圖像之后,不能夠操之過急地將相關的理論知識地灌輸給學生,而是需要給予學生一段感悟的時間,給學生充分表達自我的機會。在學生回答之后,教師基于學生的回答進行相應補充,結合相關的理論和鑒賞技巧,對學生的回答加以總結、升華。此外,教師還需要為學生提供多元化的討論方法,如對比、探究等,這能夠幫助學生進行圖像識讀,提升學生的審美判斷能力。以《你會設計郵票嗎?》一課的教學為例,在課程導入階段,教師可以為學生講解郵票的歷史,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現相應的郵票圖像。此時,教師不能急于求成地直接講解相關的鑒賞技巧和鑒賞方式,而應給予學生一定的時間,讓學生通過欣賞圖像獲得感悟,并且為學生提供思考和探討的空間。教師根據提供的郵票圖像提出相應的問題,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并與其他學生交流、探討。在學生深入討論的過程中,其想象力能夠得到充分提升。在此過程中,教師可引導學生結合郵票設計的歷史與名稱,根據圖像分析郵票的外觀設計、結構設計。在學生思考、討論之后,教師再加以總結,為學生進行細致的講解。教師在小學美術鑒賞課堂教學中應用圖像,通過提問和小組討論的方式讓學生對郵票圖像開展個性化分析,提高了學生的課堂參與度,能夠培養學生的想象力與創造力,使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進行美術鑒賞。
2.2 融入生活,探尋作品真諦。在美術鑒賞課堂上,要想高效地運用圖像開展教學,教師就要在為學生展示圖像之后創設相應的教學情境,將美術鑒賞課程教學與學生的生活相結合,讓學生感受到藝術作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在美術鑒賞課堂上,教師需要引導學生走進創作者的內心世界,探尋作品的真諦,深入感受圖像的精神內涵,讓學生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必須認真觀察、細心感受圖像的內涵。教師在為學生提供圖像時,需要盡可能選擇還原度較高、較清晰的圖像。如,在《老房子》一課的教學中,教師需要先為學生創設相應的導入情境,再為學生展示一些老房子的圖片。這些圖片都是教師在網絡上搜集的高清圖片,能夠讓學生從視覺上感受到直觀的沖擊。之后,教師通過圖片,帶領學生形成對老房子整體的視覺印象,并從不同角度展示圖片,讓學生觀察圖片中老房子的整體構造和局部細節,在為學生講解的同時引導學生回答問題,并根據學生的回答加以總結。以徽派建筑中的天井為例,教師先用圖像為學生展示天井,進而講解天井指房屋與房屋或者房屋與圍墻之間圍合而成的露天空地。徽派建筑的整體設計是封閉的,而天井與天地相通。學生根據教師的講解,結合自身對圖像的觀察,能進行相應的聯想,形成一定的共鳴。有學生通過學習,感悟到老房子設計的獨特之處,認為其中的一些功能凝結著先民的智慧,古樸、有趣。教師通過對圖像的運用,可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美術知識中的生活氣息,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感受到美術融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很多學生能夠在美術鑒賞課程中與圖像產生情感上的共鳴,豐富自己的審美情趣。
2.3 利用多媒體教學,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當下,多媒體教學已經融入了教學的各個方面。美術鑒賞課需要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的優勢和特點,采用視聽融合的方式開展教學。教師可以適當地在美術鑒賞課中融入一些前沿的技術,帶領學生感受科技時代為美術鑒賞課程教學帶來的便利,同時也可以有效地運用圖像提升學生美術學習的效率。以《非洲雕刻藝術》一課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先為學生播放視頻,讓學生欣賞非洲歌舞表演,感受其中獨特的韻律。接著,教師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感受,引導學生初步感知非洲藝術的直率、力度和神秘感。之后,教師通過多媒體展示,引導學生進一步了解非洲,向學生展示非洲的自然風景和集市場景。在集市場景中,學生能夠看到非洲雕刻藝術的圖片。學生通過近距離地感受到非洲雕刻藝術夸張、變形、簡潔的藝術特點,能夠產生強烈的視覺感受,獲得愉悅感[3]。教師利用多媒體開展圖像運用教學,可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使其獲得真實的體驗感。這樣,學生就能夠主動探究,提升美術學習的效率。,在講解《畫壇巨匠》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先運用多媒體技術向學生展示達·芬奇的《蒙娜麗莎》這一作品,引導學生鑒賞這幅享有盛名的肖像畫,講解畫家是如何塑造畫中人物的形象的。同時,教師還可以簡單地介紹與這幅作品相關的故事,講解其是如何失而復得的,提醒學生應該保護藝術品。接著,教師可以講解一些基本的色彩搭配原理,使學生運用自身的知識模仿教材中的一些名家作品,并且開展自主創作。在學生繪畫創作的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通過細致觀察作品,養成良好的作畫習慣。這不僅可讓學生學到知識,而且可以培養他們的良好品格,充分實現德育的滲透。教師應將真實的案例融入課堂教學過程,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所學知識。又如,在鑒賞西方繪畫、雕塑等作品之時,教師可以展示西方藝術不同時期、不同流派藝術家的作品,如凡·高、畢加索的作品等,讓學生通過這些作品直觀地體會到創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情感,幫助學生開闊眼界,發展審美情趣,完善自身的人格。再如,在講解《兵馬俑》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展示傳統藝術作品,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我國悠久的歷史和優秀的傳統文化。在開展欣賞活動后,教師可組織學生查找資料,并且講解這些作品背后的故事,引導學生從正面了解這些藝術作品蘊含的精神力量。小學美術教材每一冊都有不同的鑒賞教學內容,教師需要精心設計課堂教學,正確引導學生進行美術鑒賞,在增強學生民族自豪感的同時,培養學生愛祖國、愛藝術的情感[4]。鑒賞課中提及的眾多作品飽含教育意義,教師應當深入挖掘、充分分析這些作品的思想內涵。如,潘鶴《艱苦歲月》這一雕塑作品通過雕刻兩位紅軍的形象,表達了革命戰士的樂觀主義精神。教師應引導學生積極欣賞、評價這些藝術作品,讓這些藝術作品充分起到教育作用。
2.4 結合啟發式教學模式。啟發式教學模式要求教師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根據既定的教學任務與客觀的學習規律,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將啟發學生的思維作為核心,采取不同的方式,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這種模式是當前教育環境下一種較為常見的教學模式。教師如果想要將德育更好地與美術課堂教學相結合,就要注重采用啟發式教學,把握課堂教學的進度,找到合適的時機將德育融入其中。教師可以提出一系列的相關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在不知不覺中讓學生的道德水平得到提升,促進小學美術教育的目標得以實現。如,為了讓學生更加清晰地了解到工藝的重要性,筆者為學生講述案例:某山區里的土產蘑菇由于通常使用麻袋包裝售價很低,后經過包裝設計價格上漲、銷量增加[5]。在講述完這一案例后,筆者向學生提問:“同樣的蘑菇,為什么價格上漲后有更多人愿意購買?”有的學生回答:“人們都喜歡漂亮的包裝,因此會選擇購買包裝更好的產品。”有的學生說:“知識就是財富,我們應該更加努力地學習知識。”這在無形中進行了德育,同時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同時,教師還可以舉辦一系列不同主題的實踐活動,如書法展、攝影展、藝術圖片展等。在各種節日到來之際,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設計、制作禮物,如教師節、植樹節、母親節等,都可以組織相關的活動。教師應當引導學生關注一些地方性的美術活動,如皮影戲表演、各級各類藝術展,或是采訪一些本地知名的美術家等[6]。此外,教師還可以將美術實踐活動與學生的特長相結合。教師在開展美術綜合實踐活動的過程中可以滲透德育,從而更好地發揮美術教育的作用。學校會不定期組織一些德育專項活動,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參與這些活動。如,讓學生畫一些家鄉的建筑,講一講家鄉的故事,或者給自己尊敬的人作一幅畫,等等。通過這些各具特色的活動,教師可讓每名學生都發揮自己所長,通過美術綜合實踐活動不斷提升個人素養,將美術課堂教學與德育更好地結合,促使德育知識在輕松、愉悅的教學環境中得以傳播。教師在知識傳播的過程中應幫助學生懂得做人的道理,讓德育能夠“潤物細無聲”。
2.5 引導學生進一步發掘作品內涵。提高欣賞藝術的能力,不是經過幾堂美術鑒賞課程就做到的,需要不斷的積累和實踐。通過對各類作品的深入分析和評價,了解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發現作品的意義。如果你理解了作者所要傳達的思想和創作時的情緒,你就可以真正閱讀這篇文章了。在美術感知教學中,教師的首要作用是幫助學生加深和理解繪畫的內容。例如,列奧納多·達·芬奇的《蒙娜麗莎》數百年來一直讓許多藝術愛好者著迷,每個人都想知道主角微笑的深意。因此,教育應該讓學生不僅有機會了解一些專業的藝術內容,更應該從更高的角度與作品進行互動。并積極探索作品的意義。在課程中,老師遇到了不同藝術能力的學生。一些學生在學習之前沒有接受過廣泛的藝術培訓。因此,您從整體上評估藝術作品并依靠自己的評估,而不是從科學和客觀的角度評估作品。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從簡單的圖片入手,鼓勵學生識別和探索這些簡單圖片的內容和更深層次的含義。由表至深,由外至內,意象的意義逐漸加深。通過使用簡單、直接的攝影,您可以為學生創建一個欣賞藝術的框架。然后逐漸增加更深層次、更抽象的圖像,以提高學生欣賞和欣賞圖像的能力。
2.6 精選圖像,重點講解。隨著網絡和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人們越來越多地轉向獲取信息和圖像的渠道。這簡化了藝術教育,讓教師可以快速輕松地找到各種在線教學資源。當然,教師可以找到與其教育需求相關的學習資源,通過網絡方式來豐富自己的選擇面,這樣也能夠更好地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在教授藝術感知的過程中,教師要深入解讀各種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和圖像,使學生能夠廣泛而深刻地理解攝影的意義和意義以及作者所處的環境等。在教育中,課程內容不應僅限于理解圖片的外在內容,而應讓學生學會理解圖片和動作相關的更深層次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