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亞楠
(江蘇省泗洪育才實驗學校 江蘇 泗洪 223900)
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閱讀與寫作的能力是在學生掌握字詞基礎后的關鍵任務。讀寫融合,閱讀中熟悉且掌握相關寫作知識與方法,增加語言積累,同時提升學生感悟能力,幫助寫作能力的增長。在寫作訓練中,深化素材了解,豐富學生的情感理解,活躍學生的平時積累和思維,逐步讓學生在教與學過程中構建語文知識結構,提升語文核心素養。
“重純粹閱讀、輕讀寫結合”是當前小學語文閱讀與寫作教學課堂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教師將閱讀作為獨立于寫作的知識點來進行訓練,使得學生在閱讀上更偏向于理性思維,缺乏表達,感性思維逐漸缺失,割裂了讀與寫兩者間的聯系。這也就將學生在寫作中的相關問題逐漸暴露出來,如作文中用詞不當、語言缺乏活力、內容偏于空洞、情感平淡單薄、閱讀時新意匱乏、無法打動人心等。此外,教師在課堂中對學生干預過多,導致學生閱讀時的自主性缺失,為了在一定時間內完成閱讀任務而采用過分干預的方法,讓學生無法主動發現閱讀樂趣,長此以往,學生會陷入閱讀疲勞和學習疲勞狀態,失去閱讀積極性的同時降低閱讀創造性。基于課標的閱讀要求,教師一般會采取課后作業的形式進行預習和主題閱讀,這種情況下學生對閱讀內容只能形成自己的想法而無法確定自己的觀點是否存在偏差。因此教師布置相關閱讀任務后需要一定的指導和追蹤,確保閱讀對學生的語文素質培養有所裨益。寫作訓練是將平時的積累揮發的過程,閱讀積累的多少與學生的寫作表現息息相關,借助閱讀的訓練,反作用于學生的寫作能力提升,在習得寫作知識的同時溫故閱讀的相關知識。
在小學語文教材的一個單元內,若干閱讀文本組成了一個統一的整體,其中可供選擇的讀寫結合點是多種多樣的。那么,就教師而言,我們究竟應該選擇哪一個作為讀與寫的最佳結合點呢?首先,要認真研讀教材,領會編者意圖。小學語文教材,在雙線組元思想的指導下,從三年級開始,力圖在各個單元內部,從“導語”、課文后面的習題、語文園地中的“交流平臺”欄目、某些單元的“語句段運用”,到“小練筆”和“習作”本身,步步深入地闡述教學目標,落實語文素養。其中核心的目標以及習作的要求,往往就是讀寫結合點。如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主題是“可愛的動物”,導語要求“體會作家是如何表達對動物的感情的;寫自己喜愛的動物,試著寫出特點”。寫作題目為“我的動物朋友”,要求是“向朋友介紹自己的動物朋友,嘗試從幾個方面寫,寫出特點”。當然,導語或者寫作要求,對讀寫結合點的表述有時會比較抽象,這就需要教師進一步通過單元內的各個板塊和欄目,從不同的角度加以深入領會、貫徹執行。其次,教師應深入研讀閱讀文本,追尋最為適切的讀寫結合點。在研讀教材、閱讀文本、追尋讀寫結合點之時,可以有三個追問,對應三個標準:第一,是否緊扣住了單元最核心突出的主題,以及是否是單元學習的最關鍵的核心知識或技能?第二,與自己班級學生語文能力提升的真實需要是否相符?第三,選“點”是否切合學生認知水平,緊密關聯學生生活?在三大標準之下,文本解讀應該遵循兩大原則。第一,文本的解讀應當精確化。如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主題為鄉村風景,習作是“我的樂園”,以篇章結構的仿寫為重點,要求學生寫若干景色或場景,并運用總結句。解讀文本可以發現,無論是《鄉下人家》,還是《三月桃花水》,短句、對偶、比喻、排比等語言風格和修辭手法,是該單元文本的一大特點,因此,領會教材以篇章結構作為讀寫結合點的同時,教師也可以把語言修辭的仿寫作為重點,或者兼而有之。再如,四年級上冊第八單元主題為歷史人物故事,四篇閱讀文本為《王戎不取道旁李》《西門豹治鄴》《扁鵲治病》和《紀昌學射》,習作題目是“我的心兒怦怦跳”,記自己的一次經歷,寫出自己激動、緊張、害怕等心理感受。教材的習作設計充分聯系學生實際,難度適中,教師可以在此基礎上進行巧妙設計,讓讀寫之間結合得更緊密。學生在閱讀、解讀文本之時,情思上的觸動尤為強烈:王戎小小年紀,力排眾議,獨立思考;西門豹上任伊始,機智勇敢,嫉惡如仇;蔡桓侯一而再、再而三,諱疾忌醫、不聽忠言;紀昌虛心學習、腳踏實地、持之以恒、刻苦訓練。這些都給學生留下了深刻印象,成為他們效仿的榜樣和反思的對象。因此,該單元的習作要求,也可以是圍繞文本,記述其中一件或者若干事件,寫出學生自己的性格和觀念,或者寫出思想觀念上的強烈觸動和反思。第二,文本的解讀還應當具體化、深度化。如,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為神話文體單元,神奇的想象是該單元各文本的共同特點,也是神話文體必備的顯著特點,符合該年齡階段學生的心理特征。教材把它作為該單元讀寫的重點,拿捏得當,把握精準。但是,如何展開神奇的想象?這就需要教師進一步將其具體化、明確化。
3.1 夯實基礎,著色語言。許多教師在進行寫作教學時經常遇到學生面對題目無從下手、冥思苦想的現象,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為學生的基礎不夠扎實,語言和詞句的積累不足。哪怕學生生活中有新穎的素材,也難以將其加工成為寫作的材料。語言是人類進行交流最基本的工具,而寫作是學生利用所學知識通過語言來實現表達的一種訓練語言的方式。寫作從思想、學識、智力等多個因素對學生進行訓練,與這種訓練聯系密切的正是學生的日常積累,即語言材料。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這是新課標的要求。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對學生通用的教學方法是:首先記憶背誦一些佳作名篇及好詞好句,在閱讀中養成做讀書筆記的習慣,即摘錄一些具有賞析價值和經典的詞句,并且進行簡單的分類,諸如修辭手法、細節描寫、議論抒情等,要求學生反復閱讀記憶;其次學生需要模仿所學課文中的修辭手法和表達手法,學習教材內課文作者創作時的長處,如句子一類中就可學習長句、短句、長短句并用、反問句、陳述句、關聯詞句等,句子一類中就紛繁復雜,其作用也就具有多樣性,效果也各不相同。通常在教學中,學生需要按照課內名篇所使用的手法為例來實現遷移,再加以訓練,感悟情感,提高語言表達。以部編版六年級上冊《草原》為例,說明其中所蘊含著的閱讀要點和可讀性?!办o寂的草原熱鬧起來了:歡呼聲,車聲,馬蹄聲,響成一片”。教師在教學時可以給學生做好閱讀小提問:在閱讀時找出一兩句優美的句子,不改變句子原意,采用適當的修辭手法給句子換個說法。有的學生會這樣寫:靜寂的草原熱鬧起來了:歡呼聲,車聲,馬蹄聲飄散在草原的空中,千百米外都清晰可聞;其他的同學有采用比喻的手法,也有運用反問的方式來給句子增色。抓住一句話,轉換句子的形態,鍛煉了學生對于素材的加工能力,訓練了學生的語言能力和思維。
3.2 體會情感,升華文旨。興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在教學中可以發現學生對一個科目感興趣,便會花費較多精力在這個科目中,這一科目的能力會較為出色。作家所創作的作品是汲取生活點滴作為素材,并加以感悟和改造后創造出能夠引發讀者共鳴的作品,其中有鮮活的細節描寫、優美的辭藻雅言、生動的人物刻畫,這些都在學生閱讀時給予學生巨大的精神沖擊,這也在意識層面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和寫作興趣。教師進行教學時需要注重挖掘潛藏于作品中作者的情感和深意,帶領學生一同體驗閱讀樂趣,刺激學生的興奮點,觸發學生的創作熱情。以部編版六年級上冊第十三課《窮人》為例,其中對桑拿、漁夫兩個人進行了成功的塑造。教師可以通過拿捏這篇節選的小說中所表達的主題來啟示學生,讓學生產生情感共鳴,從而啟發學生在寫作中對人物塑造體現主題這一方法進行思索,激發學生的創造活力和寫作興趣。教師可以這樣啟發:像課文中的桑拿和漁夫這樣的人在我們身邊有沒有呢?大家可以想一想,然后一起交流一下。學生在獲得這一目標后會聯想到學習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用心感受身邊人的行為所蘊含的情感,以此實現在平淡中尋找“美”的目的。
3.3 以說帶寫,加深表達。寫文章跟說話是一回事。用嘴說叫說話,用筆說話叫寫文章?!秾懳恼赂f話》中葉圣陶先生深刻闡釋了說話與寫作之間存在的共性。口語交際是對學生說話訓練的方式,于學生在寫作中也會有所表現,有效的口語交際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提高寫作能力,更是培養學生情商的重要途徑??谡Z表達中存在著多樣的弊病,同時口語表達相對于落筆更加便捷,能夠讓學生盡快確立寫作主題、捋清寫作思路構架。教師在教學中需要著重在課堂上關注學生的發言,開展以小組形式的討論,乃至開展簡單辯論,培養學生自信的同時讓學生的語言弊病暴露,進而幫助學生在語言表達上逐漸符合“明白、條理、連貫、完整”的要求,奠定學生的寫作基礎。以部編版三年級上冊《胡蘿卜先生的長胡子》一文為例,教師可以啟發學生關注到胡蘿卜先生在行走過程中的所見所聞來展開想象:當胡蘿卜先生的胡子還在風中飄動的時候,他會遇到誰呢?他們之間又會發生什么對話呢?請同學們展開想象,把想到的畫面用自己話說一說。之后教師通過提問學生,為什么會想到這個畫面呢?再組織班級里的學生展開交流。在這些環節中,首先學生的想象力得到了培養,其次,學生的語言表達得到了鍛煉,此外,學生在交流中會發覺自己的表達失誤并及時改正,鍛煉了思維能力。
3.4 借鑒手法,豐富創作。在閱讀過程中,學生往往會被內容所吸引,產生寫作沖動,但是卻無法發現寫作切口,難以落筆。因此,在寫作的過程中,若要將粗糙的素材、閱讀的感悟與清晰的條理結合起來,離不開一定的寫作方法。在閱讀過程當中,教師需要加強學生對文本的賞析和引導,讓學生在閱讀中能夠主動分析歸納一些簡單的話題,并逐漸產生興趣,隨著時間的增長,學生會加深對于材料的理解,進而進行寫作練習,表達心中的感受。以部編版四年級上冊第三課《現代詩兩首》為例,這兩首詩歌描繪了生動的景象,充滿著童真童趣,教師在引導學生閱讀前需要提出幾個小問題,讓學生的閱讀不流于形式,更加貼切地感受。如“詩人每一節都描寫了什么景物?”“這些景物詩人運用了什么手法?”“詩歌的節奏有什么特點呢”等,啟發學生發現詩歌的寫作特點,同時讓學生展開想象:仿照著這首詩歌,你也來嘗試著寫一首詩吧!在閱讀過程中,首先要做到把文本內容闡釋清楚,讓學生能夠理解其中的構造,在鑒賞之后就能有所體會,進而帶領學生進行知識遷移和寫作訓練,在遷移中創造,在創造中提高。
3.5 在閱讀中模仿寫作,強化學生寫作技巧。模仿是小學生寫作過程的基礎,在小學階段的學生才剛剛開始寫作。因此,教師希望從模仿教學入手,通過在自己的寫作中應用自己喜歡的短語和寫作技巧來幫助學生提高寫作技巧。然而,小學生的閱讀理解水平相對較低,因此教師需要有效的閱讀理解,讓學生能夠標記正確的句子并徹底嘗試,以幫助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比如《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一文,就用了幾種不同的方式來展現當時中國的衰落。因此,在閱讀時,教師應要求學生寫文章,并在以后的寫作中模擬其使用。
3.6 積極落實課外實踐,豐富學生的文章內容。每個老師都知道,中國小學的課外教學、閱讀和寫作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在未來的教育中,教師應了解學生的休閑教育,在終身教育的過程中加深對學生閱讀文章的理解,同時讓學生進行修改。面向未來學生的內容和寫作。建立良好的基礎。最后,教師應鼓勵學生積極綜合和概括閱讀和寫作規則,以進一步擴展學生的知識面,并與文章內容緊密匹配。例如,在一個國家項目中,老師可能會要求學生更多地了解自然,探索保護環境的方法,并撰寫文章。為了保護環境,融入自己的真實情感,進而豐富學生的文章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