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婷 高秀清
(山東醫藥技師學院 山東 泰安 271016)
工匠精神是一種重要的境界,也是一種情懷,不但和工匠的技能有一定關系,而且也非常重視工匠在制作過程當中所表達出來的一種對職業的敬畏感,工匠精神的本質就是在實踐中利用更加熟練的技術以及創新的手段讓根本性問題得到解決。工匠精神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職業道德文化,因此技工院校必須要對其重視起來,在培養學生的過程當中融入工匠精神,使學生能夠成為目前社會更加需要的人才。
首先看到“工匠”這兩個字,大家肯定腦海中第一時間出現的字眼是鞋匠、木匠、鐵匠等等傳統職業,從事這些職業的都是擁有一門專業的手藝,并且可能一輩子都在從事這個事業。現在可以在一份職業或一件事業上奮斗終生,這需要有濃烈的信念感。對于現如今的環境下,很少有人能夠做到如此,那對于這些老一輩的手藝從業者,是什么能夠讓他們長久堅持下去呢,這就需要“工匠精神”的精神支柱。工匠精神主要是指一種追求極致的精神,它的主要內涵在于不僅僅把工作作為賺錢的工具和跳板,而是始終保持這份職業的敬畏之心,并在工作中不斷進取向前、認真負責,一直追求工作的完美極致。因此,工匠精神對于現代社會來講,是一種難能可貴的優良品質,這對于現代快節奏工作壓力的人們來說,需要大家好好去領會并學習。教師經常被比喻為花匠,一直進行辛苦勞作,培養國家的發展希望。所以,對于技工院校的教師來講,在教學當中就要將工匠精神結合起來,這在新時代發展下具有重大意義。
對于工匠精神來講,巧奪天工、匠心獨運是最高的贊賞和肯定,這不僅說明從業者的技藝高超,而且對待事情擁有自己獨特的見解看法。對于技工院校來講,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就具有重大發展意義。
2.1 時代發展的迫切需求。目前的國際市場之下,工匠精神是國家發展的時代需求,而且刻不容緩。目前我國正在全面推動改革創新,要努力從“中國制造”邁向“中國智造”,這樣才能有效提升我國的綜合國力。為什么要走向中國智造呢?這正是由于目前國家正在面臨低價低質的制造困境,使得我國經濟發展停滯不前。與之相比,“德日制造”卻一直在發展傳承工匠精神,所以如何讓中國制造轉向中國智造,需要全社會以及個人的關注。這更需要每個人時刻保持一顆赤誠之心,只有這樣才能提升我國的經濟發展速度。
2.2 發展職業教育的新動力。由于目前我國的技工職業教育并未得到更進一步的發展,這和專業技能型人才沒有得到相應的重視具有很大的關系。除此之外,國家政策引導方面存在很大不足,而且工匠精神帶來的工作優勢感還是很重要的背景因素。換言之,技工院校在培養教育人才時,不僅僅只注重人才的專業技能素養培養,更要將工匠精神融入到教學工作。這樣才能促使學生在走上工作崗位之后,將工匠精神準確運用在自身工作當中,這樣技工院校的教育教學成果就會得到全社會的認可肯定。
2.3 有助于樹立正確工作觀。對于技工院校的學生來講,樹立正確的工作觀就顯得尤為重要。目前的教學內容中,我國人社部已經將工匠精神教育課程納入技工院校教學的必修課程當中,這樣才能有效的讓國家從制造大國發展成為制造強國,更進一步地向智造強國邁進,培養現代高素質專業技能人才。通過學習工匠精神,促使學生擁有正確認知和感悟的能力。這樣學生就會形成工匠精神的自覺意識和積極情感,促使學生在工作崗位當中更加熱愛自己的事業并不斷鉆研行業知識,形成執著堅定的高尚品質。長此以往,不管是在工作崗位還是生活學習當中,勢必會養成獨立思考、不輕言放棄的良好品質,并始終保持積極思考創新。
由于大部分的學生選擇進入技工院校學習,是因為這些學生普遍存在著初高中文化成績差或者厭學情緒明顯,這就導致在初高中學校可能出現差別對待。因此,對于這些學生來講學習是一件令人厭煩的事情,在學習過程中總是出現負面情緒。所以在現階段的技工院校學生學習過程當中,學生總是對學習提不起興趣,缺乏動力,導致教師在教學上的困境。學生對學習的消極影響主要表現在:
3.1 學生厭學現象嚴重,學習主動性差。學生對于學習往往會產生一定的畏難情緒,上課的注意力不夠集中,布置的課后完成作業不理想,交作業較晚甚至會不交作業,遇到一些不懂的知識并不會主動去詢問授課教師,這也會讓知識面出現嚴重脫節的現象。而且很多學生選擇進入技工院校進行院校,大都是由于父母考慮到孩子年齡小,無法在社會上立足,造成學生進入技工學校的原因之一[1]。由于學生年齡小,沒有判斷專業的能力,而且對于自己的人生沒有明確的規劃,只是選擇當下容易就業的專業進行學習。因為在專業選擇上存在一定的盲目跟風程度,這就很容易造成學生在學習過程當中出現厭學心理和悲觀情緒,這主要是專業的選擇與自己期望的大都正好相反。
3.2 學生缺乏吃苦耐勞的精神。作為技工院校的學生,主要是進行專業技能的學習,因此之后的工作環境都相對比較艱苦,這是由于大都需要在一線場景進行工作。就如同從事鐵路軌道的工作人員需要一直在室外,進行風吹日曬,而且大都工作時間久。再比如公路施工員,通常也是面臨惡劣的工作環境,工作也比較辛苦。因此,對于技工院校的學生來說,面對這種工作環境很多都會選擇退縮。在很多專業的實習過程當中,進行相應的實踐訓練,學生往往表現怕吃苦、怕累。這也是為什么每年培養了大批的學生進行專業學習,然而真正走到工作崗位當中的人員卻只占少部分,甚至會出現專業崗位人才緊缺的情況,這與學生是否具有吃苦耐勞精神有很大關系。
3.3 部分教師教學理念與時代脫節,欠缺“工匠精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往往只是老師進行課程講述,學生被動的接受學習知識,這樣就很容易造成教育資源的嚴重浪費,學生提不起學習興趣,自然而然對學習知識的理解度不強。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只是一味的按照課程內容設置,不關心學生是否在學習時遇到不懂的地方,沒有發揮學生在課堂教學上的主體地位,長此以往,就會造成學生產生學習抵觸情緒。而且很多教師在授課的過程當中,內容較為落后,和時代之間有所脫節,育人的意識比較淡薄,教學也較為敷衍,更加注重書本知識,缺少企業實踐能力。教師對于學生的生活和學習等并沒有過多關注,只是更加注重學生的學習成績,在工作上很難將工匠精神體現出來。
如果技工院校要想培養出高專業素質人才,首先一定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課堂教學當中以學生為中心,開展課程內容。如何才能培養學生的興趣,第一,考慮學生的年齡特征,進入職工院校的學生大都是十五至十八歲,對于這個年齡段的學生來講,主要特點表現為想象力豐富、注意力不集中等等。特別是專業詞匯的理論課堂,這就要教師在課堂當中運用形象的舉例或者多媒體教學等其他方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升課堂教學質量以及效率。第二,調整學生心理認知。很多學生會給自己貼上進入技工院校就是差生的標簽,往往會認為自己學習能力不行、不受其他人喜歡等等。這時,就需要教師不僅要關心學生的學習成績,更要在生活以及學生的思想態度上予以幫助。學生在感受到教師以及他人的重視時,就會讓學生快速轉變,并調整自身的心態問題,從而找回自信心,幫助學生正確的認識自己。因此,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至關重要,只有認識到興趣培養的重要性,才能讓學生在專業知識學習上具有主動自覺性。
勞動人民可以被叫做匠人,工匠對于自己的崗位非常熱愛,不管在任何的情況之下,始終都會堅守崗位,這也是一種極其負責任的表現。工匠精神對責任意識培養非常重視,所以工匠精神以及技工院校的工作責任感教學之間保持著一定的一致性,愛崗敬業的精神,當代大學生需要具備并且需要不斷發揚。匠人在其自身崗位和專業領域當中,需要始終堅持精雕細琢,不斷地將工藝進行改進,追求產品當中的完美和驚喜,這也正是匠人精神最重要的體現。充分的體現出匠人的專業精神非常重要,對于當代的學生來說,精益求精也是發揮自身價值,給國家做出貢獻基礎的表現。因此需要對工匠精神重視起來,教學的時候注意以下幾點。
5.1 立體構建技工學校培育學生當代工匠精神的土壤。這些年以來,技工學校的生源受到了很大的挑戰。學生大多都是來自于初中學校當中的雙困生,挑選技工學校也是家長無奈之下的選擇,長期以來的挫敗感使得學生能無法在學習上獲得積極性,性格也會產生一定的偏差。技工學校如果想要培育工匠精神,就必須要付出更多的努力[2]。
第一,學校需要把當代的工匠精神實施在教育的全程當中。無論是課程的設置或者是頂崗實習等相關的環節,都需要融入工匠精神,比如學校可以通過打造實訓基地文化等相關方式,營造出一種技能寶貴,勞動光榮的文化氛圍。從多個不同的方位來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為培育學生的工匠精神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
其次,如果想讓工匠精神能夠融入學生的心目當中,就必須要獲得家長的支持,給培養學生營造一個更好的環境。技工學校的家長大多對于學生的關注都比較少,因此學校必須要及時扭轉局面,和家長共同溝通,使工匠精神能夠在學生的心目當中不斷的提升地位。想要解決這一問題,就必須要避免家長會被時間或是空間限制,要在互聯網加的背景之下,通過智能手機當中的視頻等相關的應用體系,讓家長可以在線上和線下都能夠獲取到教育部門以及學校對于技工人才需求的信息。家長可以更加密切地和學校相互配合,從而讓學校的工匠精神教育能夠多層面的落實下去,使其實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2 推行現代學徒制。和傳統的學徒制比起來,現代學徒制作出了一定的改進,是目前很多國家,特別是一些發達國家培養技工的基礎模式。傳統的學徒制更加注重教師和學生社會實踐達成共識,然后教室里有面對面培訓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技術方面的傳授。現在的學徒制更加注重學校以及企業相互聯手,讓教師和企業當中的師傅能夠共同授課,不但使學生提升了對知識的理解,同時也讓學生對實踐有所認知。現代學徒制可以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在這樣的體系之下,學校對學生多崗位操作將會重視起來,從而使課堂上面的一些所學能夠轉換成為學生學習的動力,讓學生能夠在某一技術層面成為擅長者,對于學生的職業素養等都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在這樣的新型師徒教學模式當中,想要培養工匠精神,就必須要把工匠精神和雙體系課程體系相結合,通過健全雙主體的方式,強化教學模式,讓工匠精神能夠充分的發揮出價值[3]。
5.3 培養“雙師型隊伍”。技工學校需要和企業進行積極的溝通,打造一個更加專業的雙師型的隊伍,讓企業和學校都可以在培養技能型人才方面發揮價值。雙師型的隊伍,可以讓技工學校的人才教育得以實現,也可以提升教育的質量,也是技工院校能夠在市場上獲得核心競爭力的最重要的標志。政府在打造雙師型教育的時候,必須要進行頂層設計,要能夠探索和學校之間更加密切的隊伍建設途徑,讓技工人才內涵有所提升,從而使工匠精神也能夠因此而得到培養[4]。
5.4 把工匠精神教育作為學生的一門必修課,納入技工院校的基礎教學計劃中。教師首先需要將課堂教學的作用發揮出來,把工匠精神的教學當做是學校教學的重點內容,將工匠精神作為載體。利用解讀大國工匠故事的方式,使學生能夠充分的把握到工匠精神當中的內涵。其次就是要讓工匠精神以及技工院校就業相互結合,利用學生比較熟悉的素材,以及學習和作品了解工匠精神的能力,從而充分的意識到工匠精神在未來發展過程當中能夠起到的價值。第三就是要將工匠精神以及第二課堂相互緊密合作,按照學生認知以及成長的規律,根據工匠精神形成特指科學的安排主題教育活動,利用展開活動的方式磨練學生的技能,讓學生擁有報效國家的情感,從而為其職業素養的打造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5]。
5.5 構建職業核心能力課程模塊,系統實施“工匠精神”為核心的職業素質教育。職業素質教育在技工院校教學的過程當中,是重點的教學目標,也是高素質的技能人才進行培養的最重要的一項教學內容。很多技工院校對高素質教育非常重視,也成立了專業的職業核心能力開發團隊,對同類型的院校進行總結,并且以此為基礎調查用人單位的實際情況和學生的特點以及未來發展的情況相結合,從而積極開發校本教材,在教學的過程當中逐漸囊括了幾個不同的學習模塊,讓學生能夠重拾自信,并且形成健全的人格,樹立其職業理念。通過這樣的方式落實職業素質教育和工匠精神,能夠有效地幫助學生不斷的創新,使學生能夠在溝通和團隊合作的各方面都獲得提升,讓學生的職業素養獲得顯著發展[6]。
5.6 把工匠精神滲透到專業課教學和實訓教學中,強化學生工匠精神的養成。首先對專業教學內容的不斷發展需要重視起來,這也正是工匠精神最重要的一項內涵。技工教育的發展和我國各企業的工作都是有非常密切關系的,首先在設置專業的過程當中,技工學校必須要體現出時代特色,要能夠和企業發展相聯合,積極的開發一些新的專業或者是實訓模塊。其次就是要不斷地更新,讓教學內容更加充實和完善,也要引入一些新的知識點和材料,工藝等,讓各個專業都能夠獲得創新發展,從而幫助學生開拓視野,增強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和意識,讓學生能夠激發專業的激情以及進取心。
不僅如此,還要把技能大賽納入到正常的教學機制當中,利用組織技能大賽的形式,營造出崇尚技術的氛圍,讓學習能夠更具有積極性,從而以賽促學,以賽促教。這些年以來,學校將技能大賽的制度和教學活動相結合,已經組織了連續幾屆不同的技能競賽活動,每一年都會有學生通過半年的時間來組織技能大賽,并且有企業,學生和教師參與進去,比賽項目可以分成綜合素質以及專業技能兩個大類,參賽人數是極多的,參賽的項目也非常豐富,讓學校和企業共同競技,也讓學生的學習技能得到激發,從而培養了學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5.7 把“工匠精神”融入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過程當中,融入工匠精神,可以將教學課堂延伸到企業當中,讓學生在實際的生產環境里,充分的體驗到企業文化以及感受到品質,精神,獲取技術技能習得所帶來的成就感。學院自從發展以來,校企合作的工作一直在不斷地強化,通過實踐和不斷摸索,已經形成了一種較為成熟的工學交替教學的模式。將頂崗實習可以分成兩個不同的階段來進行,在學習當中企業的實訓階段,學校可以利用課題教學的方法和具體的實訓崗位相結合設計相應的實訓課題,實踐課題可以分成專業以及通用素質訓練兩個不同的類別。在進行實訓的過程當中,學生需要帶著問題在企業里進行實踐和思考,學生要到什么樣的企業進行頂崗實習,就必須要帶著這個課題,到企業當中完成相對應的課題。
5.8 加強對教師“工匠精神”的教育。技工院校當中的教師需要組織以及實施教育教學,這也正是對學生的世界觀以及人生觀會造成影響的重要的環節。具備一定的工匠精神,才能夠培養出高級技工。這些年以來,組織教師實踐的活動也在不斷發展,這也是教師的專業能力能夠得到促進的最重要的途徑之一,可以有效地提升教師職業教學的質量。技工院校也必須要讓自己的制度得到調整,無論是專業的教師或者是文化基礎課方面的教師,都必須要按時完成社會實踐的要求,讓教師能夠充分的感受到企業文化,并且深入的了解我國企業生產組織的方式等,及時的掌握所教育的專業,在實際生產的過程當中能使用的新的知識以及新的技術和工藝。企業需要培養教師的專業精神以及企業意識,不僅如此,要讓教師參與各種不同的競賽,在教室當中形成更加濃厚的工匠精神氛圍,要能夠身體力行,給學生傳導正能量,讓學生能夠更加積極的刻苦訓練,磨練自己的技術,讓工匠精神能夠發揮出價值,學生擁有更高的技能,把抽象轉換成為現實。
5.9 把“工匠精神”融入校園文化建設,努力營造校園“工匠文化”。利用文化建設的方式,能夠更加潛移默化的完成學生的養成教育,學院一直以來對校園文化建設都非常重視,也建立起了比較科學的辦學宗旨,制作了一系列和工匠精神相關的主題校歌,通過這樣的設計,可以讓工匠特色顯示出來。在建設文化環境的過程當中,學校也可以樹立一些古今中外比較著名的幾名工匠的塑像,比如魯班等,在學校正中,標志性的建筑物可以設置成為一些比較重要的工匠用具,比如游標卡尺上面鑲嵌一些激勵的話語。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讓技工教育的特色變得更加濃厚,將環境育人的作用充分的發揮出來。
綜上所述,工匠精神的形成,并不是一夕之間就能夠完成的,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因此社會,學校和家長都必須要密切的關注,技術人員所面臨的平臺機遇是非常顯著的,對于技校教育的要求也變得越來越高,所以必須要采取更加適合的方法,讓學生能夠培養工匠精神,為其未來的發展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