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興泉
(貴州省遵義市播州區鴨溪中學 貴州 遵義 563000)
新課標對于初中歷史學科教學提出全新要求,教師教學設計需要遵循系統化和可行性等原則。應用主線設計方式能夠調動學生興趣,讓課堂教學更加高效。歷史課堂,教師選擇主線設計方式還有助于學生時空觀念的形成,通過教學主線培養學生邏輯思維,完善其知識框架,將片碎化的歷史知識進行整合,課堂學習更加高效。
1.1 落實初中新課程標準的需要。隨著我國課程改革的深入,《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增加了對歷史教師的需求。迄今為止,課程主要集中在學科體系上,從教師教育的角度來表達教育在課程中的作用。新階段的重大課程改革計劃推進以學生為中心的課程設計和學生學習標準。在學習方面,以知識、能力、情感、態度、欣賞等形式展示通過學習達到的核心標準和學習者具體的成長要求。新時代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歷史改革和課程發展的核心思想,是歷史課程發展的基礎之一。在《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多次強調“點——線結合”,要“展現歷史發展的 基本線索”。這對歷史教師來說是個大問題,歷史教師把歷史基礎知識作為“地標”的結合體來學習,歷史學生立場明確,思路清晰。因此,呈現中的“點”并不是一個單獨的“點”,而是在“點”與“點”對應的基礎上變成了“線”,使“點”明“線”實使得基本的史事與歷史進程有機結合。
1.2 初中歷史教材編排特點的需要。歷史課程分為六個學習部分:中國古代史、中國近代史、中國現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現代史。按照歷史發展順序,采用“點與線”相結合的方式。“點”是一個具體的、生動的歷史事實。“線”是歷史發展最重要的痕跡。從“點”與“點”的關系中認識“線”,從對史實的認識中認識歷史發展的過程。“點與線”結合的關鍵是“點”?!包c”是歷史發展過程中最根本的歷史事實,代表了特定歷史時代特定類型歷史事件的主要特征,如“商鞅變法”“孝文帝改革”“百日 維新”“光榮革命”,點”也是一個歷史故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喚醒他們的思維。編歷史教科書時,應該顯示這樣一個點,但要把這樣一個有利“點”的呈現需要用“線”將其串聯,將這些“點”放在歷史線索里去觀察,才能理解“點”與“點”之間的聯系,這一切都需要創造性教師的創造性教學設計。
主線設計需要將教學目標作為出發點,主線應該和教學目標緊密關聯,而教學目標應該按照歷史課標相關要求,根據學情特點和教學需求綜合設定。與此同時,還需要根據教學資源、社會形勢進行確認。目標明確之后,即可展開主線設計。教師應該注意,目標的設計需要明確,并且具有高度的可操作性,教學主線整體設計應該圍繞目標而層層深入,以教學目標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1]。
歷史課標對于教學目標的劃分存在三個維度,分別為知識能力、過程方法、情感態度,三者之間相互統一,以學生綜合發展為核心目標。在《五四運動》這節課教學設計當中,知識能力目標設定為“掌握五四運動史實,讓學生對于該運動的性質進行了解,不但為反帝反封建類型愛國運動,而且還是新民主主義革命重要開端,能夠理解此次運動擁有的歷史意義,讓學生形成分析、評價歷史事件能力”;在過程方法目標的設定方面,“要求學生可以閱讀歷史材料,從中提煉重點信息,經過概括和歸納以后,通過五四運動這節課學習,掌握歷史信息的分析方法”;情感態度目標的設定上“要求學生學習本節課以后,能夠學習五四青年的精神,受到愛國主義的熏陶”。
主線設計核心內容即為教學主線的提煉,提煉過程,需要注意如下幾方面:首先,從教學目標出發,根據目標來對主線內容進行提煉;其次,因為主線設計為落實教學目標的重要前提,所以,教師可以選擇豐富的主線設計方式,考慮中學生認知特點、心理特點和學習情況確認設計思路;再次,主線設計應該圍繞三維目標開始展開,將核心素養三維內容凸顯出來;最后,主線需要體現授課重難點,既要搭配合理,又要詳略得當。
根據上述分析,來設計《五四運動》的教學主線。因為此運動是新、舊民主主義革命的分界點,屬于愛國運動,也是思想運動。該課程當中歷史線索相對較多,既有革命和文化線索,也有思想和政治線索,更有人物和地點線索。所以,按照課標要求,教師應該對這節課的歷史線索著重篩選。選擇人物線索來設計能夠通過“以小見大”的方式呈現歷史。因為歷史是由各個人物而組成,活化歷史內容,可帶領學生走進歷史情境[2]。
利用人物線索完成主線設計,歷史人物的合理選擇至關重要,人物可以是真實人物,同樣可以是虛構人物,只要符合教學內容、歷史情境即可。若要選擇虛構人物,還需要保證其所生活環境、信奉思想等在歷史當中真實存在過。而真實的歷史人物應該是和五四運動相關人員,在課堂情境創設過程,人物事跡能夠查到,最好人物生平要比該事件持續時間長,可將人物生平貫穿于課堂始終。綜上分析,選擇“羅家倫”這個人物作為主線人物,以不同場景將五四運動全程加以串聯,利用信息技術展示各類史料信息和圖片,配合精彩講解,讓師生、生生之間能夠高效互動,帶領學生深入了解事件全程。課后,還可以設計探究問題,讓學生體會五精神,形成愛國情感。
教學方法選擇是主線設計結合點,因為主線設計屬于教學系統,實施階段應該保證方法運用合宜,才有助于主線設計的實施,發揮二者相輔相成的作用?!段逅倪\動》這節課,筆者選擇情境創設、史料分析、問題教學、分析討論、多媒體教學等方法,結合教學內容、學情特點,根據歷史人物,重點運用情境創設的方法,和教學主線進行搭配運用。史料分析則與多媒體教學融合,創設生動的歷史情境。配合討論分析、問題教學等方法進行輔助,鍛煉學生思維,培養其自學能力。方法選擇能夠體現學生主體地位,不同環節過渡則利用問題教學方法,難點知識的講解使用分析討論教學方法,引領學生探究問題,實現深度學習[3]。
串聯課堂教學內容為主線設置落實點,也是主線設計最終環節,所有的前期準備都是為課堂串聯提供服務。所以,在串聯課堂內容的過程,需要教師把握主干,讓各教學環節能夠和主干之間相互配合,使主線能夠和教學始終貫穿,注意教學環節連續,過渡語運用也較為合適,這樣,能夠保證教學過程流暢進行。
5.1 導入階段。筆者將羅家倫這一人物向學生介紹,將《五四運動》引入課堂,運用語言描述的方式講述羅家倫的故事“他誕生于99年前,為五四運動經歷者,不但是五四運動領袖,也是首次將‘五四運動’提出之人,有‘五四健將’之稱。羅家倫曾說過‘中國在五四運動之前奄奄一息,在五四運動以后天真活潑’,可見,是五四運動讓中國‘動’熱起來,那么該時期到底發生哪些事情,才使中國發生這樣的巨變呢?下面通過本節課來尋找答案”。
5.2 新課講解。
5.2.1 場景一。筆者利用多媒體,給學生呈現1919年,22歲的羅家倫在北京大學的外文系就讀,他的老師是胡適、陳獨秀,羅家倫和學生代表于5月3日聚集在禮堂,組織5月4日的示威和游行活動。
要求學生閱讀上述信息,之后教師提問“究竟是發生了怎樣的事情,使得羅家倫和其他大學生在5月3日作出如此決定?”而后要求學生閱讀歷史教材課文,尋找答案。學生閱讀以后,快速說出“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失敗”然后筆者將巴黎和會圖片展示出來,引領學生將中國人對于巴黎和會期望和結果說出來,讓學生了解此次外交失敗成為導火索,讓“五四運動”全面爆發,該事件產生本質原因為民族危機深化,北洋軍閥統治黑暗。曾經有人說道“若無巴黎和會,那么五四運動也不會發生,同學能認同這種觀點嗎?”教師拋出問題,之后展示“二十一條”,日本侵略中國,導致民族危機日益加深;“二十一條”被袁世凱批準,反映北洋軍閥難以維護國家的主權,甚至出賣國家。
最終總結,處于內憂外患背景之下,巴黎和會外交失敗使得中國人民期望幻滅,羅家倫及其同學在悲憤交加的心情之下,作出了此項決定。5月4日,這項愛國運動拉開序幕,中國人民徹底憤怒,下面讓我們領略一下“五四運動”現場的場景。
5.2.2 場景二。筆者呈現《每周評論》在1919年對于“五四運動”的報道,還原事件場景,同時,可以用PPT,將事件現場圖片展示出來,并呈現《北京學界全體宣言》的史料信息,向學生提出問題“該事件爆發時間、事件口號、事件主力、事件結果、事件地點分別是什么?”要求學生以表格的形式,分別說出問題答案。
筆者向學生介紹,“1919年5月4日注定不平凡,大學生在民族存亡的情況下表現出來頭可斷血可流的勇氣,如此壯舉真是可歌可泣!那么此運動首日進行是否順利?”并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找到運動的結果。學生閱讀后,找出事件結果為“北洋軍閥出兵鎮壓,抓捕30名學生”。筆者繼續引導,“所有行動都朝著特定目標而努力,如果你是其中的學生,那么你希望實現怎樣的目標?”要求學生討論,給出答案以后,教師進行總結:一是拒絕在和約上簽字,二是懲辦曹陸章,三是將被捕的學生釋放。受到軍隊的鎮壓,羅家倫這群愛國學生該如何應對?
5.2.3 場景三。教師利用PPT,呈現《申報》片段,內容是和五四運動當中學生團體有關的報道。根據報道信息,教師加以講述,五四運動是在北京發起,得到了高校學生強烈擁護,迅速擴散到200個城市,所有學生全部罷課,支持這場愛國斗爭,在罷課風潮的快速擴大之下,帝國主義、封建軍閥對運動進行打壓,在日本帝國主義挑釁之下,北洋政府抓了一部分學生,陳獨秀起草《北京市民宣言》,呼吁學生、勞工和商人共同參與,勇于接受社會改造。之后教師將《北京市民宣言》截圖呈現。據此進行提問“五四運動此時陷入危機,那么中國人會放棄嗎?面臨敵人的壓迫,五四運動后期發展如何?”
5.2.4 場景四。截取1919年6月6日《申報》中的片段,內容是上海的工人罷工和商人罷市的報道。因為“五四運動”雖然受到敵人打壓,但是卻激起了更多人的激昂斗志,各階層人們均參與其中。上海出現了“三罷”斗爭,最終斗爭擴展至全國,將五四運動發展的圖片給出,要求學生觀看以后總結“五四運動發展特點?”學生回答的“五四中心的中心是從北京到上?!保拔逅倪\動的主力是從學生到工人”。之后教師為學生介紹此次運動的轉折點就是“六三事件”,前期運動主要在北京展開,以學生為主力,在六三事件爆發以后,五四運動中心向上海轉移,主力也變為工人,規模也不斷擴大,涵蓋學生、工人、商人各界人士。
5.2.5 場景五。為學生展示三張圖片,第一,1919年的6月5日,日本政府將五四運動被捕學生全部釋放;第二,1919年6月10日,曹陸章被免職;第三,巴黎和會中國代表拒絕簽字。在上述情境之下,提出問題“同學們是否記得五四運動最初目標是什么?”要求學生回想“運動目標是否實現?”學生回答“實現了”,教師總結,五四運動最開始的所有目標都實現了,這就是五四運動的成果,因為三個目標反映出當時人們迫切要求,然而,人們心中還有長遠愿望,可以脫離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永遠脫離殖民主義的奴役,讓國家主權獨立完整。
最后,教師還可以設計探究問題,讓學生思考五四運動、辛亥革命之間的共性與差異,要求學生小組討論,通過對比,體會五四運動為新民主主義開端這一知識點。和辛亥革命不同,五四運動既有新領導,又有新思想,更有新階級和新前途。由于此項運動的歷史意義重大,所以,被刻成浮雕置于天安門廣場紀念碑之上。
5.2.6 場景六。展示1976年羅家倫所寫《對五四運動的感想》,其回想自己年輕的這段經歷,永遠充滿感慨。當前,距離羅家倫說出這句話經歷半個世紀,請同學們思考“何為五四運動精神?”,“你心中中國現代化是指什么?”利用PPT呈現五四精神、中國現代化二者關系,讓學生知曉中國現代化的實現,必須應該將五四精神繼承與發揚,同時落實到實踐當中。最后,播放“五四運動”獻禮視頻,升華課堂主題,讓學生既能聯系過去,可能聯想未來,課堂最后將習近平對于青年學生寄語附上,讓學生深度體會五四精神。
總之,初中歷史教學應該將學生興趣的培養作為主要目標,突出學生主體地位,運用系統化的設計方式,整合零散知識,形成清晰的主線,讓教學體系能夠不斷被優化。主線設計可從教學目標出發,結合教材提煉出核心主線,根據學情選擇教學方法,將課堂內容有機串聯和重組,將主線設計有效落實,培養學生時空觀念,提高歷史課堂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