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麗君
(廣東省東莞市南城陽光第一小學 廣東 東莞 523072)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語文課程致力于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為學好其他課程打下基礎。”語言文字的運用就是語用,強調語言文字的綜合性、實踐性。在閱讀課中普遍的做法就是讀寫結合,而讀寫結合更多的應用在中高年級的語文教學中,語用空間更為寬廣,課堂中的語用效果也更為明顯。而低年級的課堂中語用教學略顯蒼白,但是“語文課程應激發和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豐富語言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初步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具有適應實際生活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這一點對于低年級的語文教學尤為重要。
作為低年級的語文老師,應該探索在低年級的課堂中,如何尋找語用點,幫助學生積累語言素材,加強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練習,最終達到能靈活運用語言文字進行交流的目標,也為中高年級形成良好的語文素養打下基礎。
低年級的教學以識字與寫字為主,明確提出“認識”和“學會”兩個不同的目標,體現多“認”少“寫”的理念,所以我們首先選取的語用點也是在“認”的基礎上下功夫。認的字越多,達到一定的識字量才能盡快地進行自主閱讀。漢字中的“字”是漢民族文化中一個特有概念。一個漢字代表一個音節,它在多數情況下具有意義。同時,它有很強的構詞能力。有的常用漢字一個字就能構成幾百個漢字。這導致了漢字極高的“使用效率”,2000左右常用字即可覆蓋98%以上的書面表達方式。如,一年級上冊的識字量是400個,如果將這400個漢字再進行組詞,一個字組一個詞,400個的識字量馬上就變成了800個,如果再進行拓展,那識字量將是以400的倍數遞增。識字教學就是學生“輸入”語言文字材料的過程,有大量地“輸入”才會有源源不斷地“輸出”。
六七歲的孩子是識字的高峰期,所以,要運用多種識字教學方法,如集中識字、分散識字、注音識字、字理識字、字族文識字等,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創設適合兒童特點的教學情境,例如以角色扮演的形式讓學生介紹生字,貼近學生的自身經驗,從生字的字形、讀音、意思等方面進行介紹,還可以介紹關于生字的小故事、同音字、形近字等方面,拓展生字的面,把生字學實、學厚,也能激發新的學習延伸點,從而提高識字的教學效率,也增強了學生識字的興趣。同樣,課外的拓展識字也是識字的主陣地,課外識字形式更加多樣,可以制作識字轉盤、識字撲克等,將同音字、形近字、多音字等都可以通過游戲的形式加強學生的識字力度,形式多樣讓學生感受到漢字的多樣性、趣味性。課堂上識字教學的“輸入”起到“知識點”、“興趣點”、“拓展點”的作用,日常生活中就能形成知識“面”,從課內到課外,由點到面,由淺到深,識字教踏實了,就點燃了學生學習興趣的小火苗。
吳忠豪教授說:“小學階段是兒童語言積累和發展的關鍵期,也是兒童語言習慣形成的初始期。因此小學語文教學需要的不僅是默讀和涵泳,可能更需要強調多朗讀,多積累,多運用,多讀書。”生字認識了,如果不適用,生字的記憶只有幾天,如何利用識字前三天至關重要。運用生字來進行進一步的學習,提高生字使用率,可以使用兒歌、童謠、故事等兒童喜聞樂見、熟悉的語言素材,如《好媽媽兒歌400首》、《新編兒歌365》、《日有所誦》等書籍,篇幅短小,語言富有童趣,讀起來朗朗上口,貼合兒童的生活情境,低年級的孩子們喜歡扯著嗓子讀、拍著手讀、跺著腳讀、分角色讀、小組讀、親子讀等等各種形式地讀。書中的語言文字成了他們生活中的口頭表達,既達到復習鞏固、拓展的作用,又能積累豐富的語言素材,為今后的學習打下基礎。
“語用學是關于語言使用與理解的一門學科。”任何語言的運用都離不開具體的語言環境,也就是我們說的語境。低年級的語文教學一直有“字不離詞,詞不離句”的規則,但是具體的句子應該是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才能達到更好的理解運用的作用。
例如,部編一下《小公雞和小鴨子》一課中,我們給生詞練習說句子,選取同課生詞“小公雞、小鴨子、一塊、捉蟲子”讓孩子們進行組合句子訓練,孩子們很容易就組合成功“小公雞和小鴨子一塊捉蟲子”,教師順勢引導這樣的句型就是“誰干什么”。在繼續添加“在哪里”的詞語,孩子們繼續組句,語感較好的孩子很快就可以完成,但是語感稍差的孩子需要多練習幾次才有可能成功,在練習的過程中不僅在鞏固識字,同時,也形成了句子意識。再繼續添加“怎么樣”,句子一步一步的具體生動,如果還要進一步,可以讓孩子拓展練習說話:
小公雞和小鴨子在__________一塊____________的捉蟲子。
小公雞和小鴨子在__________一塊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
從生詞組成句子,再到“誰干什么”——“誰在哪里干什么”,有層次的拓展訓練,將句子意識逐步建立在學生的腦海中。學生在這樣的訓練中,不僅復習了生字,還在學生的腦海中形成了句子、形容詞的概念。由詞到句,句子形式由簡單到豐富,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一邊理解一邊運用,一邊嘗試一邊實踐,一邊學習一邊交流,“在做中學”,這就是低年級實用、高效的語用點。每篇課文基本上都能選取出來,有目的的進行教學,可操作性強。如《大還是小》這一課,我們可以反過來,在熟悉的句子中提出語用點。利用“我覺得自己很大”這句話,問孩子在什么情況下你會覺得自己怎樣?一年級孩子是形象思維,非常活躍,他們會進行想象,能說出很多例如:在讀課文的時候我覺得自己很棒;在打掃衛生的時候我覺得自己很厲害;在幫爸爸修理電動車時我覺得自己很強壯;一個人走在回家的路上時我覺得自己很大等等。這樣一來“我覺得自己很大”這樣一個表達方式就非常形象地在學生的腦海里扎根了,語法知識點到為止,語言訓練扎實有效,語用能力逐漸提高。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教學生學。”因此,我們可以理解為“教學”的含義即“教學生學”。低年級的語文教學就是“教學生學”,一點一滴,從字到詞,由詞及句,再到篇。簡單的課文教厚實,在朗讀的基礎上尋找語用點,給學生創設語境進行語用能力的訓練,形成語言文字“輸出”的習慣,而我們老師要做的就是尋找語用點,進行“輸出”訓練。
例如:部編一年級上冊《青蛙寫詩》是一首極富情趣、結構工整、朗朗上口的小詩,作者用豐富而又合理的想象,把池塘里的景物擬人化,并把它們生動地想象成逗號、句號和省略號。一年級的學生,天生就對動物有著莫名的情感,這樣一首小詩,找準一個切入點,根據生活中的已有經驗,已經具備了素材的儲備,順利打開他們的話匣子。
教師設計第一個“輸出”訓練,在初讀了詩歌,了解了詩歌大意后,學習第二小節。青蛙要寫詩了,小蝌蚪來幫什么忙?引導學生讀句子:“小蝌蚪游過來說:‘我要給你當個小逗號’”師出示小蝌蚪和逗號的圖片,進一步引導學生仔細觀察一下,有什么發現,進行說話訓練:小蝌蚪的腦袋( ),尾巴( ),就像( )。
一年級階段的學生對小蝌蚪是最熟悉的了,利用說話訓練,結合生活經驗,他們很快發現了小蝌蚪和逗號之間的相似點,并且通過說話訓練完成自己的“輸出”訓練。
在第三小節的學習中,師繼續詢問水泡泡來幫什么忙?并出示句子:池塘里的水泡泡說:“我能當個小句號。”同樣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圖片,了解水泡泡和句號的形狀,進行說話訓練:水泡泡( ),就像( )。通過兩次說話訓練,結合圖片,聯系生活實際和課文的內容,學生很容易理解了小蝌蚪和水泡泡都是因為外形和逗號、句號相似才來給小青蛙幫忙。在語境下理解了課文的重點問題。
而在學習第四小節時,以同樣的問題詢問學生:一串水珠來幫什么忙?引導學生讀好句子:我們可以當省略號。相對于句號和逗號,省略號使用的比較少,所以學生有點難理解,由此先來理解:“一顆水珠”和“一串水珠”,通過圖片,用上合適的量詞來說一說。教師再次順勢講解“串”的字形演變,幫助學生理解“串”的意思。在基礎上,提出下一個語言訓練點:你知道生活中還有一串什么?從圖片理解“串”,到字形演變理解“串”,再到最后的生活知識遷移運用,學生在一系列的學習活動中,將“串”字理解透,在通過運用來達到訓練的小高潮。通過圖片,學生會說:一串珍珠、一串葡萄、一串糖葫蘆、一串鞭炮等等。拓展理解了一串,由此也理解了文中“一串水珠”就像省略號教學難點。
同樣,在教學部編一上教材《雨點兒》這一課時,理解“飄落”一詞。師先通過學生做動作來直觀辨別什么是“飄落”,學生可以通過紙張從高處扔下來理解什么是“飄落”,再聯系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說一說生活中還有什么是飄落的,并且按照文中的形式說一說:飄落的___________。由此訓練點再進行拓展句式訓練,雨點兒飄落下來,樹葉兒也來了!雪花兒也飄落下來了,借助圖片說一說:
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___,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從詞組的訓練到句式的訓練,在文中尋找語用訓練點創設語境,再通過語言練習進行表達訓練。學生套用這樣的形式練習說話,形成初步的言語表達能力,學以致用,轉化為自己的語言積累,形成表達技能。
除此之外,很多課文都可以尋找到語用點來使學生積累的語言素材進行“輸出”的練習,達成技巧,形成自己的語言習慣。如《媽媽睡了》中媽媽睡著了,引導學生合理想象,媽媽一天都做了什么,把媽媽一天的事情都說一說……在表達的過程中,學生不僅在語言上得到訓練,同時也明白日常生活中要關心體貼父母;《雪孩子》中,最后一個自然段:“雪孩子哪里去了呢?它飛到了空中,成了一朵白云,一朵很美很美的白云。”優美的語句,可以讓孩子進行拓展仿說:“雪孩子哪里去了呢?它飛到了水里,成了______,____________。”這樣不僅是句式的訓練,還是想象力的訓練;《開滿鮮花的小路》中,鼓勵學生替鼴鼠先生寫一封信給長頸鹿大叔,信中說一說包裹中種子的經歷,并對長頸鹿大叔表達感激之情。這樣一個形式的口頭書信訓練,既可以復習鞏固課文主要內容,還可以鍛煉學生的口都表達能力,一舉幾得。
形式多樣的表達方式,適合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也讓孩子有表達的空間,更重要的是孩子有機會將自己學到的“本領”進行運用練習,也就是交流。語用的最高層次應該是交流,不管這種交流是口頭還是筆下的,是朗讀還是寫作,是生生交際,還是師生交際,或者有更多形式的交流。在交流的過程中,不斷練習,不斷嘗試,不斷進步,內化語用技能,語用能力逐漸加強,最終形成個人的語文素養。
最好的語文教學就是從小培養孩子閱讀的興趣,特別是從低年級開始,就應該培養孩子熱愛閱讀的興趣和習慣。而低年級的孩子課外閱讀往往是從繪本開始的,繪本是當下一個非常熱門的主題,繪本對于孩子的作用良多:如拓展兒童的生活面,提供想象的空間,提供情緒緩解的渠道等等,單從低年級說話寫話的角度,繪本還具有提供豐富的說話寫話資源,潛移默化地滲透寫話技巧的功能。教師對繪本教學的探究就如同孩子們對繪本的熱愛,總是有不斷的發現,有不斷的驚喜,例如繪本《我喜歡自己》可以讓學生練習寫完整的句子;《我爸爸》可以讓學生了解什么是比喻,寫一寫比喻的句子;《和爸爸一起讀書》可以學習分段;《我的蠟筆》可以寫有顏色的句子;《蘇菲生氣了》可以寫有感覺的句子;《狐貍的新玩具》可以寫對話;《小真的長頭發》可以寫夸張想象的句子;《蚯蚓日記》引導學生了解日記。
繪本素材非常的多,需要教師自己去選擇,不同的教師選擇的繪本不一樣。即使是選擇同一本繪本,教師語用點不一樣面對繪本的取舍也會不同,所以同一本繪本,不同的教師,不同的學生,不同的教學點,會給孩子不同的感受,不同的體驗,不同的收獲。
總之,低年級的語文教學,無論是識字教學、詞句訓練、閱讀教學或者是繪本的探索,都不僅僅是識字和朗讀,在文本中尋找語用點,創設語用情境,使孩子在具體的語境借助已有的生活經驗去理解詞語意思、品味句子內涵、學習語言使用技巧、獲得語言提升,最終達到知識的遷移運用。可見,語用點選對了,每一節課上孩子們都能有一點進步,有一點收獲。聚焦語用,一課一得,低年級的語文課堂也可以別樣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