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新
(江蘇省通州中等專業學校 江蘇 南通 226300)
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市場競爭的加劇對于職業人職業技能的要求有著進一步的提高,我國對于職業人的培養一直是我國教育界中的一個重要構成部分,如何對中職人員進行具有工匠精神的核心素養的培養,是新時代賦予中職教育的教育目標。新形勢下,隨著科技水平的提高,產業升級轉型背景下,中國制造等重大的國家發展戰略目標的構想,都對職業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因此,中職院校需要順應時代的需求,提高對人才培養的創新目標,加強對中職人員的工匠精神的核心素養的培養,保證中職人員在未來的就業過程中能夠更好地適應新時代工作要求。本文通過以工匠精神引領下的中職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有效途徑進行分析,提出在新時代背景下,中職學生核心素養培育的有效途徑,豐富相關的理論基礎[2]。
1.1 工匠精神。工匠精神自古以來就被我國的人民所傳承,存在著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蘊,并且工匠精神所指代的內涵也比較豐富,既能夠對生產制造者對于自己生產的產品的精細程度精益求精的高標準進行表述,又能夠指代出專心、敬業為核心的職業素養。因此工匠精神具體來說是一種指代精神追求的詞匯,表現著職業人在工作中的追求完美的一種職業要求和自我約束,是較高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基礎上表現出來的職業思維和職業操守。工匠精神在外面的表現形式是造物,而在造物的過程中體現出自身職業技術的精湛以及對于職業的無限尊重[3]。
1.2 職業素養。職業素養一般來說指的是職業人在工作過程中的存在的一種對于職業要求來說比較專業的任職能力。職業素養包含了職業理想、技能水平、道德約束能力以及職業尊嚴守護和對于職業的未來規劃、就業過程中的創新意識和能力幾項內容。職業技能是職業素養中能夠客觀呈現出來的一種要素;職業道德、思想、習慣等方面是職業素養中的隱性因素。從中職生的角度來看,職業素養就是中職學生在學校學習職業技能的過程中,不斷的完善自我的綜合素質的整體[4]。
1.3 中職學生核心素養。職業教育和普通的高等教育有著本質上的區別,是不同的兩種教育形式,并且教學的目標也有著本質上的不同。中職院校的培養目標是為國家的各行各業培養專業性的技能型人才,例如在制造業、服務業或者農業幾個方面提供高水平的技能型人才。培養的學生需要有同等于我國的高中階段的文化水平,甚至積極考取更多的技能證書,需要擁有良好的職業素養以及道德底線。既需要掌握扎實的文化知識又需要掌握專業技能。目前中職院校承擔著就業升學的雙重任務,需要為國家和社會培養專項工作人員,輸送合格的職業技能型人才。因此中職院校需要對中職學生提供更加完善的綜合素質的職業能力培養的條件,文化知識和專業技能是中職院校的基礎,未來的市場經濟的變化和需求,需要中職院校增加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在保障專業技能的同時需要更加注重中職學生的職業素養,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業能力,保證中職學生能夠不斷的變更轉移和自謀職業的能力。
2.1 工匠精神”引領下中職學生核心素養培育的方法。核心素養包含了三個方面的內容,留個比較大的要素,其中擁有著錯綜復雜的聯系。因此在針對于中職培訓不能夠將其進行單獨的割舍,又不能將其不顧,有的學者將核心素養和中職院校的素質混到一起,將核心素養的培養交給了德育管理部門,還有的學校將核心素養歸到了企業對于人們的技能方面的要求,中職院校學生的核心素養的內容主要包含了品行、技能水平等幾個方面的內容,中職學校需要全面的培養人才,需要結合中職院校的培養目標,對中職學生的職業道德、工匠精神、企業文化以及美育等方面,形成一個綜合性的教育活動,在時間上來看,需要從中職學生的入學軍訓作為核心素養的培訓起點,在基礎課程中設計到實習、技能等;在課程上需要包含對其的思政的教育、職業道德的教育等方面的安排;在學校的活動組織上將德育滲透其中,在對中職學生的勞動、體育等內容中滲透進核心素養培養,在活動中和日常的教學中滲透核心素養的教學,讓學生感受到核心素養的重要性,體會到職業工作的價值。
2.2 工匠精神”引領下中職學生核心素養培育的必要性。中職院校的學生的工匠精神引領下的核心素養的培育符合我國教育界對于中職院校的培養目標,能夠更好地幫助中職學生在畢業后順利地找到合適的工作并且勝任工作,為中職院校學生的職業能力提供保障。將工匠精神融入到中職學生的職業素養培訓中,符合職業可持續發展以及職業素養養成的自然規律,能夠幫助中職院校學生在未來從業過程中形成內部素養以及外在職業行為表現雙方面的工匠精神,對于學生對于自己未來職業的認知、從業態度以及職業道德的遵守保駕護航[5]。
2.2.1 利于中職學生形成正確的職業意識。職業意識是從業人員所具備的意識形態,對于從事的勞動內容的認知情況、評價情況以及情感認同情況等的綜合性質的反映。對于中職院校的學生來說,職業意識是其形成正確的職業素養的基本前提,也是形成職業素養的第一步驟,中職院校的學生在學校學習期間通過對自身的能力水平的不足與優勢進行準確的認知,認識到自己的特長以及職業傾向,通過與外界的市場環境等因素進行綜合評判,確定自己未來就職的范圍,飯后對未來的從業方向做出合理的規劃。中職院校的教師需要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對中職學生的教學中融入工匠精神,在中職學生學習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對于工匠精神融入到學識中,形成工匠精神的認同感,將工匠精神作為職業素養中重要的一部分。提高自我修養,增強職業意識。
2.2.2 有利于端正中職學生職業態度。職業態度指的是中職學生在就業后對于自己從事的職業的認同感,以及在從業過程中所展現出來的就業面貌,樹立正確的職業態度對于中職學生來說是其就業過程中基本前提。中職院校的學生在對職業素養進行培養的過程中,依靠學生自身情況,一方面能夠引導其形成正確的人生觀,還能夠通過工匠精神來不斷的約束其行為規范,逐漸引導其形成一個對工作專注、專心、負責的職業態度。
3.1 社會觀念束縛核心素養的培育。中職院校在我國民眾心中是我國教育界中“低等”教育類別。大眾對于學校的層次的認知中,以本科院校為上等院校,專科為中等院校,中職院校的學生則大部分是由于考不上本科和專科的學生來進行選擇的學校種類。社會大眾對于中職院校有著一定的偏見。家長們都希望子女成才,成才的標配是步入本科大學,或者是名牌大學。并且在各個企業的人員工資水平中,針對于學歷較高的人員的工資相對來說也比中職學歷工作人員的工資低,晉升的可能性也比中職學歷員工多。因此,中職院校中的學生很多有著不被社會所理解,不被社會所尊重的問題,這對于其在校期間的核心素養的培育有著一定的阻礙作用,中職院校中的學生能夠塌下心來認真研究職業技能的學生較少,大部分的學生以混日子,耗時間為常態,這種思想認知對于其在中職院校期間的學業有著很不好的影響。
3.2 相關部門和中職院校忽視核心素養培育。我國是有著悠久歷史的四大文明古國其中之一,有著久遠的農耕文化,從古到今,對于農耕和勞作有著崇高的敬意,但是針對于工匠有著一定的偏見,認為奇技淫巧和農本工末的認知大有人在,因此,這種世俗的偏見對于工匠職業的發展有著一定的影響。但是隨著改革開放,流水線機械化的工作對于人們的認知起到了沖擊作用,這種模式對于傳統的工匠手藝的挑戰是巨大的,工匠在機械化時代幾乎沒有競爭力,被大機械時代所沖擊和取代。工匠的作坊生產水平有限,生產周期較長,不能夠滿足新時代人們對于產品的需求,工匠被人們所遺忘。因此工匠精神也被時代所忽視。但是隨著人們對于產品的需求和使用過程中,有的工匠精神的產品,與機械化的產品對比起來,也有著其獨特的優勢。尤其是生產者擁有工匠精神,在生產過程中,嚴格要求自己,對于產品處于高度負責的態度來進行生產加工,完成工作,這種精神在未來的各個項目中,是十分重要的。精益求精,精雕細琢是工作態度,也是處世哲學。國家針對教育不斷進行著改革和創新,在傳統的教育結構中,針對于中職類院校的關注較少,并且針對中職類院校的投資情況和發展規劃的重視也相對不高。多年以來我國的中職院校的教育對于社會的人力資源來說沒有起到較好的作用,中職院校的辦學初衷和目標沒有得到更好地實現,中職類院校的畢業的學生的工作能力以及核心素養水平并沒有表現出更加專業的狀態。這一國家的重視以及中職類院校對于學生的核心素養的培養的重視的欠缺有著緊密地聯系。
3.3 學校就職實踐存在不足。中職院校在教學中安排有就業實踐活動,就學實踐對于中職院校的學生在真正就業之前能夠體驗真正的就業情況,面對就業實踐中的各種工作內容能夠預先進行體驗,就職實踐的目的是讓中職院校的學生們更好地了解就業過程中專業知識的應用以及綜合素養的不足,然后繼續學習完善自我職業能力。但是在目前的中職院校的就業實踐活動的開設中,走過場的形式主義比較明顯,就業實踐針對中職學生的工匠精神的綜合素養的培養效果不夠明顯,不僅達不到工匠精神”引領下中職學生核心素養培育的目的,還會帶來時間上的浪費。還有的中職類院校通過職業實踐活動來收取費用,通過了實踐才能夠發放畢業證書的制約條件,給學生們產生了花錢買畢業證書的錯誤理解。打破就業的傳統體制,改革就業過程中的傳統觀念,提高中職院校的畢業生在就業過程中不同崗位的地位和威望,提升工匠職業威望。如果中職院校的學生在畢業后能夠進入到國家的體制內進行工作,那么背人們看作是比較光彩的工作,但是如果進廠作為工匠,做著手工活,會被人們所不屑。這種人們對于職業的偏見,不利于中職院校的畢業生的就業以及工匠精神的形成。比如說善于制造的德國,針對于一個手工巧妙的工匠,人們認為他的工作與價值不低于一名航天員,同樣受到人們的尊重。這表明了,如果想要提升中職院校的人們的工匠精神,首先要引導社會大眾對于工匠有一個比較公正公平的態度,中職院校技術性人才的培育,是工匠精神的核心,需要中職類院校對于學生進行正確的認知上的引導,隨著時代的發展進步,對于各種工作需要提高責任心,依托于興趣來實現自我的工作的價值,工匠精神也與此有著相似之處,中職院校在培育工匠精神的匠人的同時,需要重視中職院校學生對于工作價值和自我價值的正確認知。
4.1 平衡不同種類院校的社會地位。國家教育針對不同院校種類有著不同的教育目標,不同種類的院校對于人才的培養方向有著不同的目標,在傳統的認知中,想要通過中高考改變命運的思想已經被社會所淘汰,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市場對于人才的需求呈現出了專業、創新等新型的需求標準,每一行每一種職業都被社會所需求,被人們所尊重,在自己的行業中做佼佼者,做行業的領頭人,才是未來市場經濟中所需要的真正的人才。近些年我國針對中職院校的教育和中職院校的社會地位的重視越來越高,總理對于中職院校的存在和價值進行了肯定,在這種社會背景下,中職院校需要利用良好的社會環境,認真分析學校的教學目標,找到中職院校存在的社會位置,重視自我價值,將這一理念正確地傳遞給學生以及學生家長,讓中職院校的學生們有正確的學習態度,認真去接受工匠精神”引領下中職學生核心素養培育。社會地位,對于人們的工作價值以及自我價值有著很重要的影響,社會的認可以及工作崗位上受到優待和尊敬對于一個中職院校的學生在就業過程中的心理有著積極的影響,長久以來,中職院校作為人們認知中的差等生的聚集地,給人們不好的印象,但是在當今社會,這種錯誤的認知需要進一步的本打破,學校的存在是為了社會的需求,學校教育為的是能夠滿足社會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所需,中職類院校在培養人才的時候需要提高培養的力度,提升學生的技能水平,以及對于工作的尊敬和興趣,培養學生形成專業的有著匠人精神的職業素養,在就業的崗位中能夠精益求精的完成高水平的工作,逐漸樹立良好的職業形象,改善人們對于中職類院校的偏見,讓中職類院校與其他的本科等院校同樣位于時代的浪潮中,成為人們愿意就讀的學校,并且在工作中實現自我價值。
4.2 提高對核心素養培育的關注。中職院校對于學生的培養過程中,傳統的培養的目標是為社會供給專業的職業人才。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對于職業院校的教育需求讓職業院校的教學目標進行了改變,新時代的中職院校以培養綜合型人才為培養目標,重視對中職學生的核心素養的培養,重視中職學生的工匠精神,保證其在未來的就業中能夠愛崗敬業,用更高的要求來要求自己,并且能夠享受自己的工作,尊重自己的工作。中職類院校對于人才的培養,除了對于專業技能的培養的重視以外,對于中職學生的核心素養的培養同等重要,技術需要的不僅僅是技能上的水平,還需要良好的完善的職業素養保駕護航,職業素養能夠引導從業者以較高水平的要求來自我要求,并且能夠保持數十年如一日的工作水平和質量,職業素養是對于職業的尊重和熱愛,是與匠人精神有著相似之處的自我追求,擁有良好的職業素養,能夠克服困難,迎難而上,并且能夠在興趣的引導下,以一種完美的要求來面對工作。另外在中職院校的日常教育工作中,需要將工匠精神深入到培養中職學生的核心素養的教學體系中,也就是建立核心素養在教學中的聯系。核心素養指導著學校家偶爾的課程安排,另外核心素養也需要中職院校的各學科的教學內容中進行滲透,依托于各學科的教學實踐來逐步的滲透核心素養的工匠精神。因此,將學生的工匠精神的培養滲透到學科教學中,將職業能力的教學滲透核心素養內容,注重各個技能環節中的工匠精神,將工匠精神這個無形的精神層面的素養落實到中職技能操作中,才能夠實現工匠精神在中職學生未來工作中形成一個習慣,認真的落實在今后的工作中。具體的操作建議有首先通過核心素養培育作為教育的主線,以此來推進中職課程的整合。其次是將工匠精神作為培養的目標之一,進行中職教學的內容安排;最后通過一核心素養作為教育的主導思想,從而實施課堂教學,將工匠精神作為教學的一部分,落實到教學活動中;最后將核心素養中的工匠精神作為教育的評價指標,對其教育的效果進行評價。
4.3 保障中職院校就業實踐效果。就業實踐的初衷是好的,為了能夠讓中職學生在真正如入社會進入崗位之前對崗位的工作狀態進行實踐,了解自己專業技能的缺陷,清楚自己的真實水平,但是真正的就業實踐活動效果并不理想,很多學校的形式主義將就業實踐變成了雞肋。因此針對中職院校的實踐活動的問題,建議中職院校將就業實踐進行正確的分析,將就業時間的途徑、效果進行調查,在了解到真正的問題后針對問題提出改善的措施。另外建議學校聯系往屆的中職學生,往屆的中職學生已經在自己的崗位上工作一段時間,可以邀請這部分學生回到學校進行就業實踐分享活動講座,增加就業學生與應屆學生之間的聯系渠道,提供信息交換平臺,這樣能夠讓應屆學生在就業過程中有比較合理的就業指導,少走彎路。就業實踐是培養工匠精神的最佳實踐形式,在教學過程中對于工匠精神潛移默化的滲透,在就業實踐過程中能夠得到檢驗,在這個環節中建議教師增加對工匠精神以及核心素養的評價制度,更好地引導中職學生在真正參與就業之前樹立正確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對職業從業過程中的一種極高的自我要求和追求,是對職業的最大的熱愛的體現。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不斷提高,中國制造等各種國家戰略的提出,加強我國各個行業的職業中的從業人員的專業水平,提高專業能力,重視創新能力,提高各行業中的知識技能的自主研發,是我國在發展中對各行業人才提出的新要求。中職院校的培養目標就是為國家各行各業提供優秀的專業性人才,該專業指的是擁有工匠精神,擁有核心素養,代表著行業的最高的技術水平的人才。在這個良好的大環境下,中職院校需要擺脫傳統思想中的人們的偏見,順應時代潮流,專心研發新課程,將工匠精神的核心素養的培養落實到教學活動中去,為中國培養專業的具有工匠精神的各行各業的核心素養的綜合型人才,提高我國各行各業的團隊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