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麗麗
(吉林省農安縣實驗中學 吉林 長春 130200)
為了在高中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教師首先需要了解思維品質的具體概念和定義。思維與學生的日常生活實際聯系非常緊密,是指學生在社會實踐中頭腦對外界事物的綜合反映,與學生的自主判斷過程密切相關,思維品質是指思維的進一步細化,整個概念非常抽象,有助于全面綜合地呈現不同個體思維方式之間的差異。從微觀的角度上來看,思維品質的特點比較顯著:首先,思維品質具有明顯的靈活性。教師需要關注對不同應用思維方式的深度分析及研究,給予學生針對性的輔導,提供給學生豐富多元的學習資料,讓學生能夠靈活利用不同的學習平臺,自主獲取充分的支持,進而提升個人的思維靈活度;其次,思維品質的批判性比較嚴重,這一點要求學生站在不同的角度對事物進行綜合論斷及驗證。學生固有思維的轉變最為關鍵,只有落實這一工作任務,才能夠確保學生整個思維過程以及方式的靈活性和生動性;再次則是獨創性,獨創性與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存在密切的關系,在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時,學生能夠自主分析、主動探索、大膽想象,創作出更多獨具特色的東西,在與外界進行交流及合作時,學生還能夠提出具有一定創造性的建議和意見。教師需要意識到學生對自己的依賴性,調動學生的參與能動性,針對性培養學生的獨創性思維,始終堅持鼓勵教育,培養學生獨創性的思維品質,給予學生恰當科學的點撥,確保學生能夠逐步掌握適合自己的學習技巧及策略;最后,敏捷性。敏捷性主要以學生對外界事物的反應速度為衡量標尺,良好的敏捷性有助于學生主動結合個人的社會生活實踐經驗,積極解決問題,了解問題出現的根源,進而實現對癥下藥。教師需要注重對思維特點的深入分析,剖析不同思維品質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始終堅持細節教育,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讓學生能夠靈活利用不同的思維方式實現自身的健康成長及發展。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非常重要,這一點有助于發展學生的綜合素養,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的良性成長,教師需要鼓勵學生站在不同的角度,以逆向思維培養為基礎,讓學生通過結果推斷過程以及事件起因,深化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在培養學生深刻性思維品質時,教師需要給予學生更多展示自我的機會,鼓勵學生全過程分析,深入剖析不同事件的來龍去脈。在培養學生獨創性思維時,教師則需要鼓勵學生大膽探索,獨立分析,自主創作新事物。在培養學生敏捷性思維時,教師則需要積極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社會實踐活動,針對性鍛煉學生的反應速度,確保教育教學的針對性以及有效性。
思維品質包括思維內在的邏輯性、辯證性、創新性等幾個方面。高中階段正是學生思維發展的黃金時期,在這一階段中,學生的思維品質不僅關乎當下的學習效果和學習能力,也將對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產生重要影響。基于當下的教育制度,高中階段學生大部分時間處于校園,并參與課堂學習,因此老師的教學活動,對于學生思維品質的培育及引導有著重要意義。高中英語區別于其他課程重視學生語言學習能力,并圍繞著英語學習了解世界不同文化、生活和思維。在此過程中,學生除了掌握大量詞匯、語法知識,也在老師引導下建立起語言邏輯,進一步提升語言學習能力。與此同時,英語學習伴隨著新文化融入,也幫助學生以開拓性視野了解世界、認識世界,從而逐步培養辯證思維能力,這將有助于學生思維品質塑造,并更好地應用于未來學習、生活活動中。對高中英語教學來說,學生思維品質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教師需要了解學生的學習興趣,始終站在學生的角度,深入了解思維品質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及關鍵突破口,掌握恰當可行的育人策略和技巧。關注與學生之間的情感互動,進一步彰顯學生的主體價值:首先,良好的思維品質對學生的個性化成長以及社會實踐有重要的作用。學生能夠變得更加主動和自信,學會以主人翁的態度完成個人的學習任務,提升個人的學習能力;其次,在培養學生思維品質的過程中,師生之間的互動頻率越來越高。教師能夠放下自己的架子,主動與學生進行互動,調動學生的學習能動性,打造高效課堂、精彩課堂;最后,學生思維品質的培養符合素質教育改革的核心要求,對突破傳統的育人理念有顯而易見的影響。學生能夠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變得更加自信和樂觀,學習能力和學習質量提升較快。
3.1 教與學重心偏失。實際教學中常出現教與學分離現象,即老師一味以知識講授為主,而學生處于被動接收信息的位置,這使得“教”重于“學”。但從長遠教學目的來看,學生學習興趣會逐漸被消磨殆盡,同時被動吸收知識,缺少必要的知識內化、建構知識體系的主動過程,也不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從另一方面分析,過分重視知識的“教”會導致學生失去學習興趣,后續也不利于良好思維品質的培育和發展。
3.2 忽視思維能力培育及引導。老師把知識傳授作為首要目的會引發的另一個問題是學生缺失了思維培育的有效時機。從學生身心發展規律而言,高中階段學生以學習活動為主,課堂學習在豐富學生知識儲備的同時也促進其思維發展,但很多老師忽視了對學生思維品質培育的引導,過于強化了知識學習,使學生了解學習重要卻不知為什么要學習、學習到的知識除了應對考試還可以有哪些用處。學習活動陷入被動應試,短期內學生成績能獲得一定提升,但實際上學生思維并沒有因為知識量擴充、眼界開拓而得到應有的訓練。值得注意的是,英語課堂區別于其他學科,它可以作為學生了解世界的重要窗口,通過多文化、多語言思維的碰撞,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認識世界、理解世界,并積極主動地應用所學知識探索世界,這才是教育應當實現的終極目標。但實際教學中,很多英語老師恰好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導致中式英語、啞巴英語的問題未得到有效解決。
3.3 學生重解題輕應用。由于老師作為教學活動的引導者過分重視解題效果、應試技巧、知識累積等方面的教學成果,導致學生也在學習過程中忽視了知識應用,具體而言,學生強行記憶了知識,卻沒有很好地消化理解知識,使之阻礙個人能力的發展。這也暴露了高中英語教學中忽視學生思維品質培育的問題,學生獲得了知識卻不代表思維品質得到提升。換言之,成績好壞無法反映思維品質和能力,但良好的思維品質卻能長期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幫助其發展個人綜合能力。
4.1 積極拓展課外知識,促進學生思維發散。英語學習活動觀注重在主題意義引導下,學生通過教師設計的學習理解、應用實踐、遷移創新等一系列融語言、文化、思維為一體的活動,獲取、闡釋和評判語篇意義,發展多元思維和批判性思維,促進語言知識學習、語言技能發展、文化內涵理解、多元思維發展等。任務型教學就是將教學目標與學生生活實際聯系,設置由淺入深、環環相扣的任務,促進學生積極學習,主動思考,合作探究,激發潛能,提升思維品質和文化意識,發展跨文化意識,使學生成為具有國際視野、能用英語傳播中國文化的合格接班人。因此,以英語學習觀為指引,創建任務型教學活動,有助于學生思維品質的培養。立足于課本內容,老師可以適當引入補充信息和拓展知識,幫助學生拓展眼界,同時也鼓勵學生發散思維理解知識重點。例如學習到At the end of the 16 century,about five to seven million people speak English.時,老師可以補充目前聯合國官方用語的知識、如今全世界說英語、中文、西班牙語等語言的人數信息等等。這一過程既提升了學生學習興趣,也幫助學生意識到學習英語并非應對考試,而可以作為交流工具與世界上更多人溝通。除此以外,老師根據文中提到的 16 世紀做更多背景知識補充,鼓勵學生思考當時的社會環境對語言學習的影響,這將有利于發散學生思維。事實上,英語課程也是一門基于文化學習的學科,老師適當在備課過程中補充背景知識,能更好地引導學生了解不同文化內涵以及思維差異,當認識到這些區別后,學生能更好地基于英語語言思維進行學習活動,促進學科學習。例如學習到Cultural relics 一課時,老師可以對各國文化遺跡、歷史背景、保護措施等知識作為補充,做到立足于課堂放眼世界,開拓學生思維界限。
4.2 適時鞏固教學資源,強化概括性思維建立。知識回顧一直是教學工作的必須環節,通過知識考查、隨堂測驗等方式檢驗學生學習效果,也能強化學生知識記憶。但作為教育工作的主導者,鞏固教學內容重點不僅在于熟練應試技巧,而體現在幫助學生構建理性、科學的知識體系。例如,在對人教版高中英語必修一Unit1“The Freshman Challenge”這一閱讀文本進行講解時,首先,本單元是學生由初中邁入高中所學的第一篇reading。從本單元的學習下,學生初步了解了本單元學習內容涉及青少年的生活,是高中英語的導入單元。所以首先在進行課前導讀時,教師引導學生聚焦文章標題“The Freshman Challenge”,從標題的關鍵詞“freshman”“challenge”可見,本文的主旨內容離不開新生在學校生活面臨的挑戰,也就是說本文很可能講述的就是青少年升學后面臨新的學習環境帶來的挑戰。于是教師引導學生繼續深入研究本文的標題,從“freshman”入手學生會在心中埋下疑問,“What grade is he as a freshman?”進而聯想到自己所讀年級,猜測文章將描述的是高中新生;“challenge”則暗示了本文的主題是新生挑戰,學生聯系自身經歷,猜想文章內容可能會涉及“difficulty of learning”“social activity”等。經過這樣的分析,學生對本文閱讀內容文本已有初步把握,對下一階段文本的深入閱讀已有一定的了解基礎,并且主題與學生自身經歷緊密相關,于是引起了學生對閱讀內容的濃厚興趣,迫不及待地想要深入閱讀。教師完成導入階段,帶領同學們對文本進行深入閱讀,通過對文本的深入了解,再與之前學生從標題對文本的預見相比較和驗證,加強了學生的判斷能力和邏輯思維,從而提高了學生在英語學習中的思維品質。
4.3 巧用話題討論活動,訓練邏輯推理能力。話題討論是高中英語課堂的重要教學活動之一,學生通過課堂交流不僅營造了活躍的學習氛圍,也在這樣一個英語表達機會中提升自身英語表達能力。而話題討論活動的設置也可以根據學科內容和學生學習習慣做出相應調整,雖說英語作為外來語言,在語言邏輯和表達習慣上與中文有所差異,使得中國學生在英語學習中需要區別中文學習和閱讀的方式,尋找適合英語的獨特學習和閱讀習慣。但是,英語與中文也有相似的地方,英語閱讀與中文閱讀類似,作者需要明確自己的主旨和思想,并通過文章語句有序地展現出來。事實上中文表達的含蓄性使得文章的主旨句隱藏較深,這培養了學生在尋找主旨句和中心句的思維敏捷性。而英語閱讀較中文表達要更加明朗,作者往往會將全文主旨句置于文首和文尾,文段主旨句和中心句置于段首和段尾,這時則可以通過skim(略讀)的方式來捕捉全文和全段的主旨和中心思想。而當涉及文章細節內容如“when”“what”“how”“who”“why”等問題時,則需要學生通過scan(細讀)的閱讀策略審閱全文。以不同的閱讀策略進行文本探究和分析,促進學生對文章整體的理解,幫助學生快速把握文章明細和重點,有助于學生思維能力和分析水平的提升。
4.4 加強視聽說訓練,優化思維反應速率。高中英語是一門語言學科,尤其注重于知識點應用,具體反映在學生的聽、說、讀、寫四個方面的綜合能力,而這于學生思維反應速率也形成正向相關。正如教育界普遍認識的,英語是一門語言學科,其重點應體現在語言知識的應用,而缺乏高效的思維反應能力便會導致學生無法開口說、不知道從何說甚至言之無物。具體在教學活動中,老師需要有意識地強化視聽說的綜合訓練,但教學模式可以多元化、趣味化。以人教版高中英語必修三Unit 2“Reading for writing :A stone in the road”為例,本文講述了一個國王以一塊故意放在馬路中央的石頭來測試自己子民的責任心,最終只有一個小女孩將石頭移開,獲得了國外的贊賞和獎勵。教師帶領學生對閱讀展開分析、深入分析過后,教師再向學生們提問:According to this text, do you think the king is wise? 通過此問題的設置引導學生進行信息篩選和匯總得出結論,學生通過對文章的理解發表自己的想法,一名學生回答:“The king is very wise because he used this stone in the middle of the road to test out a truly responsible person.”學生和教師均表示贊同。此時有學生對這一解答不夠滿意,他向教師提出質疑:I don't think so. I think the king is not wise. 認為國王并不是明智的,于是教師向學生提問:What are your opinion? Why? 學生經過深思熟慮后回答,“I don't think that the king was very wise,because no one learned anything from his experiment. The milkman,the woman with her water pot, and the other villagers continued on their travels without having changed their attitudes.”國王的測試只是測出了有責任感的人,但并沒能改變其他人的態度和行為。通過學生的質疑,再從質疑到得到驗證,幫助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故事的含義,對文章主題有了進一步的認識,為學生的思維品質建設打下基礎。
高中階段是學生思維發展的重要時期,對于教學工作者而言,首先要正視學生思維品質的重要性,有意識地在教學活動中通過合理設置導入環節、課堂討論、課后練習等引導學生建立良好思維習慣并提升思維品質。值得注意的是,當學生尚未形成成熟的思維體系時,老師應作為榜樣指導學生逐步構建思維框架,并在后續學習過程中,不斷優化框架模式培養學生主動發現知識的內在邏輯,并形成自己的思維邏輯。與此同時,英語教學作為一門語言學科,老師要充分發揮應用的重要性,鼓勵學生多讀、多寫、多聽、多說,從而在鞏固英語語言知識點的同時也鍛煉其思維反應速率,持續強化學生思維的邏輯性與辨證性,從而使學生思維品質獲得質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