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秀琴
所謂群文閱讀,主要指的就是教師圍繞某一個主題選擇多篇文章進行閱讀,之后對于所選擇的文章進行分類整理,并且引導學生對文章進行認真閱讀的過程。從小學語文教學實踐的角度來講,群文閱讀的教學方式與小學語文教學的相關要求有著較高的契合度,不僅能夠使小學生的閱讀范圍得到有效拓展,同時還能夠對小學生博聞強識的習慣進行培育,使同一主題的文章能夠對學生產生引導作用,使學生在閱讀中能夠更多地體現出循序漸進、有計劃以及積極主動的特點。群文閱讀能夠有效打破小學生在語文閱讀過程中淺嘗輒止的狀態,使小學生主動進入語文學科的深度學習之中。
群文閱讀教學活動的實際開展過程中,要想真正得到有效優化,使學生在面對新課程標準中對閱讀深度所提出的要求能夠真正做好準備,就需要學生能夠持續不斷地拓展自己閱讀的廣泛性。從研究的角度來講,要想達成上述閱讀教學的目標,則可以在學生的閱讀中有效突出典型人物形象所具有的線索作用,同時這也是有效性較高的一種閱讀方法。例如,每當提起孫悟空這個人物,大家就都想去讀一讀《西游記》;每當提起林黛玉這個人物,大家就都想去讀一讀《紅樓夢》;每當提到關羽這個人物,大家就都想去讀一讀《三國演義》;每當提起宋江這個人物,大家就都想去讀一讀《水滸傳》。在群文閱讀中,人物是研究的一個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通過對于作品中典型的人物形象進行研究,則能夠有效激發學生進行廣泛閱讀的熱情。而學生在自身閱讀范圍不斷拓展的前提之下,他們的學習深度也能得到有效提升。這對于學生核心素養的整體發展來說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小學生在進行語文閱讀的過程中,表面上來看文章的深度以及難度都相對較低,但是通過對這些內容進行深度分析,則不難發現小學語文課本中所涉及的閱讀材料多數有著十分豐厚的情感內蘊,需要小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能夠進行深入地了解[1]。而要想使學生的閱讀廣泛性以及閱讀深度能夠真正得到有效提升,教師在組織學生進行群文閱讀的過程中,則需要有效突出作品中人物的線索特點,以人物為線索對文章的深刻內涵進行分析以及理解,并且以課本中所提供的閱讀材料為基點引導學生進行更加廣泛的閱讀。同時,為學生提出一系列針對性的閱讀問題,使學生能夠依托自身的閱讀結果進行深度的討論。在小學生進行自主閱讀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充分結合他們自身的興趣特點,針對性地為小學生選擇閱讀材料,使所選擇的閱讀材料能夠更好地促進他們的發展。
在不同的閱讀篇章之中,其中所呈現的人物形象也會體現出較大的差異性。但是,也有同樣的人物形象出現在不同閱讀篇章中的情況。群文閱讀最為重要的一個元素就是“群”。而要有效優化學生的群文閱讀活動,使學生的閱讀水平能夠真正得到有效提高,就需要有效分析閱讀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形象,使學生產生廣泛的閱讀欲望,為學生深度閱讀的實踐打下良好的基礎。
閱讀活動的開展要能夠在社會的背景下展開,而脫離了社會背景的閱讀活動也可以被理解為無效的閱讀活動。換句話說,就是要通過閱讀活動的展開去了解相應的社會背景。
例如,每當提到我國四大名著中《三國演義》這部作品的時候,出現在學生頭腦中的往往就是三國時期的歷史背景。那么,依照思維習慣,要想有效提升學生的閱讀深度,為群文閱讀教學活動的深度展開打下良好的基礎,就需要學生對所閱讀作品的歷史背景有深度的思考以及理解。諸葛亮的兩篇著名的文章《出師表》以及《隆中對》,教師在引導學生對相關內容進行群文閱讀的過程中,如果單純進行閱讀,學生的理解難度往往相對較高。此時,就需要教師在教學活動的開展過程中能夠對作品寫作的時代背景以及人物形象進行有效的滲透,使學生能夠對兩部作品的作用以及內涵有深入了解,有效降低學生的理解難度。教師在組織學生進行群文閱讀的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對人物形象的背景進行深度思考,提升學生群文閱讀活動開展的層次。
教學活動中,教師在帶領學生針對一些寓意深刻以及內涵豐富的文章進行閱讀時,不僅要能夠讓學生抓住文本中的典型人物,同時更需要引導學生結合這些人物形象了解其生活的時代背景。通過在課堂教學活動的開展中進行教學情境的創設,使學生能夠在教師的引導之下穿越時空,深入感悟作者所生活的時代,進而提升學生對作品剖析的深度。
教師在帶領學生進行群文閱讀活動中,可以引導學生對作品寫作的時代背景進行了解以及討論,并且分析這些作品的時代背景給人物命運以及社會發展所帶來的影響。學生在對此類作品進行閱讀的過程中,不難發現作品中人物形象的設計往往與其所生活的環境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懂得了這個道理之后,學生在進行群文閱讀的時候,在理解這些人物形象的過程中就能夠逐漸走向更深的層次,進而轉變以往閱讀中只停留在表面的狀態。尤其是對于高年級的小學生來說,這樣的教學方式也能幫助他們做好中學語文學習的準備,順利實現小初銜接[2]。
從實踐的角度來進行分析,通過群文閱讀的教學方式促進學生閱讀深度的提升,要做好針對學生的引導工作,使學生能夠依托閱讀的表象來深入文本的本質內涵,在閱讀過程中解決問題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真正得到有效提高。
從現階段語文考試的發展趨勢來看,閱讀理解已經成為了重要程度較高的一部分內容。通過分析不難發現,小學語文閱讀題目的考查過程中,相關的考查內容又往往聯系著學生的現實生活。因此,教師在實際組織學生參加群文閱讀教學活動的過程中,要想有效提升學生的閱讀深度,則需要充分考量學生的現實生活情況,使學生在深化理解閱讀文本內容的過程中逐漸形成與時俱進的閱讀習慣。在閱讀的過程中,尤其是在不斷提升自身閱讀深度的過程中,要能夠以發展的眼光來看待閱讀的文本。
從最近幾年小學語文題目的考查情況來看,伴隨著社會發展速度的加快,試題的考查方向也在相應地發生著變化,試題往往都聯系著社會的發展實際以及學生的生活實際。針對上述情況,教師在組織群文閱讀教學活動的過程中,也需要能夠始終突出與時俱進的基本原則,對學生閱讀理解文章的能力進行有效優化,尤其是現階段新版的小學語文教材已經涉及了文言文閱讀的相關內容,教師也需要重視培育學生的相應閱讀能力,使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能夠充分結合社會環境以及時代背景,在與時俱進中對文本的內容進行考量,提升閱讀理解的深度,使閱讀效率能夠真正得到有效提高。
例如,《納米技術就在我們身邊》這篇文章是一篇描寫科技成果的文章,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由于這篇文章寫作的時間相對較長,其中的很多技術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已經不是新鮮事物,而對于學生來說,對于其中的很多內容也都感到司空見慣。為了學生在實際閱讀的過程中能夠真正做到與時俱進,教師在組織學生參加群文閱讀活動的過程中所選擇的群文閱讀的內容就需要能夠緊跟時代的發展。尤其是在現代社會,科技的發展日新月異,每一個月,甚至每一天幾乎都有新的科技成果問世,而教師則可以有意識地為學生選擇此類型的文章進行閱讀,多為學生收集一些能夠展示現代科技發展成果的文章,引導學生了解現代科技發展的前沿。在引導學生緊跟時代發展進行閱讀的基礎之上,學生的思維也能實現與時俱進的發展,促使學生在進行文本閱讀的過程中能夠逐漸形成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的習慣,體現出小學生群文閱讀的深度。
教科書中選擇的文本多數具有較高的完整性以及相對的獨立性,無論是從作者或者內容的角度來進行分析,還是從主旨體裁以及表現手法的角度來進行分析,都更多地體現出了各有千秋的特點,每一篇文章都相對獨立,但是又相互關聯。而為了使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能夠實現內容意義方面的獲得感,多數情況下采用的都是單篇突破的教學模式。這樣教學方式有其自身的優勢,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問題。雖然能夠有效提升教學的深度,但是卻不利于學生閱讀能力以及閱讀比較思維的形成。群文閱讀的教學模式則是對課本中所涉及的文本內容進行優化組合,通過對教材中涉及的相關文本內容進行歸納、發現,以及比較,明確文本之間所蘊含的內在邏輯關系,引導學生更好地發現語文中所蘊含的巨大奧秘。
例如,教師在帶領學生對于共同主題的文本進行群文閱讀的過程中,要想明確課內閱讀教學的支撐點,教師則可以通過化零為整的方式進行群文閱讀的構建。從現階段所使用語文教材的編寫情況來看,編者多是將幾篇主題相關或是主題相近的文章組合成一個單元,通過單元的方式實現整合主題的目的,之后通過統籌兼顧的方式使得各學段的教學主題能夠更多地體現出融合性的特點。《琥珀》《飛向藍天的恐龍》《納米技術就在我們身邊》三篇文章就被編排在一個單元,而這三篇文章都是科技主題的文章。在實際進行文本閱讀的過程中,學生則能夠從科技的角度出發來對文本內容進行考量,在明確三篇文章共同點的基礎之上,真正掌握閱讀此類文章的方法。在對此類文章的寫作手法以及所呈現的內容有了初步了解的前提之下,分析三篇文章所具有的不同,掌握文本特色化的寫作手法。這樣的教學方式能夠明確課內閱讀教學的支撐點,使學生能夠在對文章內容有深度理解的基礎之上,通過群文閱讀的方式對文本進行橫向的比較,不斷拓展自身的閱讀視野。而從教師教學的角度來進行分析,群文閱讀的教學方式則能夠使自身的閱讀教學有更加明確的支撐點,由以往的內容教學逐漸轉向方法教學,在保證教學深度的基礎之上,使教學活動的開展能夠真正實現“授之以漁”。
教科書中的文本多數都是編者精心選擇以及重新改編的。從本質上來看,教科書中所涉及的課文文本多數情況下只是一個個精當的例子,而且閱讀的總量也受到篇幅的限制。從閱讀內容的角度來進行分析,則更多地體現出了固化的特點。雖然閱讀價值整體較高,但是卻難以滿足學生的實際閱讀需要。針對上述情況,教師在教學活動的開展過程中則需要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基本原則,對課內外的群文閱讀進行合理有效的勾連。教師在教學中要能夠有效打破教材所帶來的界限,對教科書文本的外延進行深入有效地挖掘,在培養學生閱讀興趣的前提之下,促進學生閱讀量的提升。在課內群文閱讀以及課外群文閱讀之間搭建好橋梁。
例如,《囊螢夜讀》《鐵杵成針》這兩篇文章都是成語故事,雖然故事的內容較為簡單,但是卻折射了十分深刻的哲理。從小學生閱讀的特點來看,要想使他們更好地掌握相應的閱讀方法,則需要進行反復的閱讀訓練。而單純依托課本中的文本則遠遠不夠,對此,教師則可以從課外選擇同類的文章供學生閱讀,并且有效勾連課內外的群文閱讀,突出以人為本的教學特點,使學生能夠真正得到充足的練習,更好地掌握閱讀同類文章的方法,使學生的知識學習能夠得到有效鞏固。
綜上所述,要想使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活動的開展效率真正得到提升,群文閱讀是必不可少的一種重要手段,更是一種十分有效的方法。因此,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群文閱讀的過程中,就需要有意識地提升學生的閱讀深度,借助多種有效的教學途徑,使學生能夠拓寬自身閱讀的廣泛性,主動進行閱讀內容相關的資料收集,加深學生的思考深度,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