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敏
(重慶兩江新區星湖學校 重慶 400000)
全融合語文教育還是較為新型的教育策略,其以學生作為教育的中心,協助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形成、發展和提升,并且對每一名學生的需求都進行相應的考量,打通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以創作為突破點,由輸出帶動輸入,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以及自我探索的方式獲得更有實際價值的語文學科知識。以下將對全融合語文教育的實踐基本原則、實踐方法和實施策略展開具體的論述:
全融合語文教育是圍繞著兒童展開的。它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培養兒童良好的語文核心素養。這種教育方式非常關注兒童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多樣化的需求,并力圖滿足兒童的差異化需求。通過時間和空間相結合的方式,讓兒童能夠進行語言輸出,以此帶動兒童進行語言輸入,實現知識的有效積累。通過這種方式能夠把語文教學的目標,教學資源,教學方式,教學內容等多方面的信息進行有效的融合。它體現出了語文學科教學綜合性的特點,能夠圍繞著核心素養的培養,通過多元化的融合形成優勢互補的教學狀態。從語文課程上來看,它能夠打破課程的邊界,真正地把學生的實際生活與課堂教學相結合。在教學上主要表現為讀寫結合,知行合一。在具體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往往需要以閱讀教學為起點,加強學生的實踐練習,讓學生在創造的過程中得到進一步的提升。通過有效的閱讀也能夠為語言的輸出打好基礎。然后,在不斷運用的過程中激發學生進一步進行創作的欲望。可以看出,在全融合語文教育過程當中,非常強調學生的閱讀以及實踐應用。通過二者的有效結合,能夠促進學生語文學習水平的進一步提升,這也能夠為教師的教學評價提供更加真實的材料。
2.1 遵循核心素養原則,培養學生的多元化能力。從1956年誕生人工智能的概念時,人們還不太了解其發展的動向,但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人們們已經邁步走進了人工智能時代,而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人們比知識積累更重要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將各種知識運用于個人和社會的發展,如何創造性地去解決問題,如何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因此,如今的時代,不僅是挑戰也是機遇,在面對小學生的語文教育時,創作更可能成為如今時代背景下教育的風向標。所謂的創作,不僅僅是文字的表達,還包括口語的表達,而讓學生具備口頭表達以及文字表達的能力,都是一種創作的直觀形式,在此過程中,能有效激發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和提高,同時也讓學生具備相應的審美能力和創造能力。而全融合語文教育以核心素養的培養為原則,就可以讓學生在不斷的培養和學習中獲得更為多元化的能力。
2.2 保持語文技能平衡,保障聽說讀寫同步發展。語文學科的學習,需要保障四個技能的均衡發展,當學生的聽說讀寫得到整體的提高之后,就能同步驅動學生對語文學科的學習動力,從而掌握此學科的學習技能。但在這四種技能中,寫是最為復雜也是最能體現學生能力的一種技能,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語文學科的教學時,應該盡可能將寫作為突破口,由點及面的串聯其他三個方面的技能,因為寫作是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的有機結合,只有當學生的綜合知識達到一定程度時,才能寫出優質的文章,因此,在培養核心素養的教學背景下,語文教師應該改變自己的固有觀念,調整教學方法,著重學生的寫作能力進行培養,從而激發學生對綜合知識的攝取積極性,而當學生的寫作進行一定時間的訓練之后,其聽說讀的能力也會得到相應的提高,從而保障學生四個技能的有效平衡,繼而達成綜合素質提高的目標。
2.3 有效利用信息技術,促進學生多樣化的實踐。隨著我國科技的不斷進步,信息技術已經得到了飛速的發展,如今的新技術正在以人類無法想象的速度前行,并且,信息技術已經被植入了各行各業,即使教育行業也是如此,其與信息技術的結合,能有效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率。而在新時代的背景下,教師應該將信息技術平臺有效利用,從而促進學生在不同領域的實踐和成長,與此同時,學生在逐漸提升自我實踐能力的過程中,也會對相關的知識進行學習和鞏固,而在不同的信息平臺空間中,可以了解自身的成長階段以及不足之處,學生也能對自身進行糾偏,借助平臺的力量不斷加速語文學科的學習,從而促進學生在多方面的實踐能力。
3.1 用寫作帶動學生學習的能力。全融合的語文教育理念是利用寫作去撬動整個學科教學的變革,教學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高階的思維能力。對于小學生而言,寫作就是給定一個特定的框架,而學生運用自身的能力,將自身所學的知識進行文字描述的過程。想要讓這個過程變得更加順暢,就必須具備相當程度的知識和能力,因此,學生在全融合教育實踐的環境中,能即使有效地發現自己的不足之處以及知識薄弱的環節,同時,教師也可以了解在教學過程中,教育方式的弊端和不足之處,進而在后期進行調整和優化,從而讓寫成為整個全融合語文教學課堂的重點。例如,在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寫作部分學習的時候,寫作的主題是續寫。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先對需要續寫的內容進行認真的分析,能夠把握整個閱讀材料的結構,內涵,作者的寫作特點。然后,教師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針對要續寫的內容進行討論,說一說自己的想法,以此來活躍學生的思維,促使學生能夠把好的想法和思路應用到寫作當中。當然,在寫作的過程中,學生或多或少會遇到一些困難,教師就需要讓學生把自己在寫作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以及困惑總結下來。然后,先通過小組合作交流的方式,讓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能夠有效地解決這些問題。對于學生解決不了的問題,教師要進行耐心的講解和引導。這樣,學生的寫作就會有一定的指向性,也能夠在相互交流的過程中互相促進,共同進步。另外,寫作是閱讀的延伸,也是學生思維能力的外部呈現狀態,因此,學生想要改善自己的寫作狀態,勢必進行大量的閱讀,從而不僅提高自身的寫作能力,同時閱讀能力也得到有效的提升。
3.2 用大量的閱讀保障寫作能力。前文中已經提到,寫作能力的提高依賴于大量的閱讀,兩者相輔相成,互為依托,因為寫作的基本綱領就是需要了解寫作的目的、方法和內容,而課外閱讀的文章中,存在大量的相關知識,學生可以通過閱讀了解到不同作者的寫作手法和語言表達方式,學生能通過閱讀的方式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因此,閱讀是從外向內的滲透過程,而寫作是由內向外的傾訴過程,雖然過程相反,但原理相通,因而,就是想要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和寫作水平,就必須保障學生的大量閱讀,并教會學生閱讀的方法,在閱讀過程中不斷積累優美的字詞句,同時,在課堂上引導學生進行寫作,并對學生所遇到的問題進行及時的解決和糾正。全融合語文教育對閱讀和寫作兩者的平衡非常看重,要求教師對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能力進行均衡的培養,從而導致輸入和輸出達到平衡和協調。讀和寫要保持一個平衡的狀態,才能夠起到相互促進的作用。要進行有效的寫作學生就需要清楚寫作的目的是什么?通過怎樣的方法來寫?寫出怎樣水平的文章?在開始閱讀之前,也需要清楚文本主要講了什么內容?作者是通過怎樣的寫法來描寫的?這樣寫的好處是什么?由此可見,不斷上在寫作還是閱讀過程中,學生都需要認真的去進行思考。不管是由外向內的語言知識吸收還是由內向外的語言表達都非常的重要。而且閱讀和寫作之間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二者能夠相互促進,閱讀也是學生進行有效語言知識積累的重要途徑。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做好二者的融合就需要引導學生大量的去進行閱讀,能夠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去觀察身邊的事物,能夠從多個角度去進行認真的分析,能夠主動的去學習作者表達情感的一些好的方法。學會選擇寫作的素材并進行組織,能夠確立寫作的中心。在寫作的過程中也需要認真的去分析自己的遣詞造句,掌握文章寫作的基本知識,不斷地規范自身的語言,這樣學生才能夠寫出好的文章。寫作其實并不是語言的單項輸出,更是學生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的綜合表現。而通過有效的練習就能夠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因此,教師要鼓勵學生多寫多練。在全融合語文教育理念下,閱讀和寫作要達到一個平衡的狀態,這就意味著不能過分重視閱讀而忽視寫作,也不能過分的重視寫作輕視了閱讀。要讓語言的輸入和輸出達到一個平衡的狀態,才能夠實現二者的聯動,促進學生閱讀水平和寫作水平的有效提升。
3.3 用實踐活動促進運用的能力。一篇優秀的習作不單是僅含有華麗的辭藻和優美的表達,更重要的是作者心靈的釋放以及感情的滲透,因此,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語文教學時,應該將寫作與生活實際進行有機結合,引導學生在真實的生活場景下進行寫作,從而嘗試將生活訴諸筆端,教師可以用適當的方式將相關的知識教授給學生,讓學生在生活中也學會運用語文知識,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學生也會學會自主自發的學習,在生活實踐中得到有效提升,同時,教師也可以開設相應的教學活動,諸如辯論、比賽等真實的場景,引導學生在參加活動的過程中,不斷自主習得相應的知識,同時在實踐過程中學會理解和感悟生活,不僅可以提高其運用語言的能力,其文字表達能力也會得到有效的提升,并且,學生的觀點和看法也會被融入到習作內。全融合的語文教學方式,就是讓學生通過實踐的方式達到知識積累的過程,從而保障其綜合素質的提高。通過知行合一的方式,學生的學習體驗會更強。學生在提起筆進行寫作的時候也能夠有話可說。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組織學生參與多彩的校園活動,在活動的過程中體會到校園活動所帶來的樂趣。很多有意義的實踐活動都能夠成為學生寫作的好的素材,也能夠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如歌唱比賽,知識競答等。此外,還可以組織學生參與一些深入社會實踐的活動,進一步融合學生的學習生活與社會生活。教師可以鼓勵并組織學生參與社區志愿者服務活動,植樹活動,獻愛心活動等,這些活動能夠增加學生積極性,讓他們能夠收獲很多書本以外的知識。這種真實的社會實踐活動也能夠成為學生寶貴的寫作素材,給學生帶來不一樣的體驗。
4.1 比賽或節日的方式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知識固然重要,但學生的興趣更為重要,因為一旦學生對語文學科產生興趣,便會激發其自主學習的意愿,因此,教師可以通過比賽或者進行讀書節等活動的開展,讓學生在學習、比賽、團結的過程中,不斷激發自身潛力,從而達成自主學習的意愿,提高其綜合素質。
例如,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習作是《我來編童話》,題目所要求的素材有很多,教師想要讓學生進行習作練習,可以提前告知學生,在課堂上會開展童話讀書活動,因此,學生必須將相關的童話故事帶到課堂上,比如國王這個詞語,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提供《皇帝的新裝》這類故事,而玫瑰花可以是《小王子》中的片段,啄木鳥便是《啄木鳥看病》故事中的主人翁,教師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學生在課后搜集相關的寫作素材,當學生完成了故事的分享之后,腦海中也會出現相應的文章脈絡。而這樣的方式能夠有效促進學生自主自發的學習,并且效果極佳。
4.2 社會工作模擬的方式激勵學生自我成長。學校其實也是一個小社會,而學生也置身其中,因此,想要記憶力學生進行自我成長,可以使用社會工作的模擬方式,讓學生具有成就感和工作責任心,從而提為學生提供有效的素材和學習的動力。點餐員、小教師、小導游等工作都可以成為學生模擬的方向。
例如,再進行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習作練習時,教師可以通過設置校園導游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校園描寫,因為習作的題目是《這兒真美》,結合整個六單元的文章內容,就是可以指導學生對相應的優美詞藻進行復習,之后再讓選出來的小導游針對校園中不同的景色進行介紹和講解,并且回答其他學生所提出的相關問題,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不僅獲得成為小導游的成就感,同時,也能對整個單元的風景描寫進行有效的掌握,從而提高寫作能力和表達能力。
4.3 多元化信息技術平臺刺激學生全面提升。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如今,小學生所面臨的時代已經與傳統的時代大相徑庭,因此,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語文教學的時候,也可以采用一些信息技術平臺進行輔助,讓學生對自己感興趣的平臺進行持續的輸出,而平臺的評價和反饋都可以讓學生得到提升和進步。
例如,教師可以開設一個私人的公眾號,學生寫得比較好,我的文章都可以發布到自己的公眾號里,而學生通過家長的手機,查看到自己的文章,一定會特別有成就感。比如,三年級下冊第八單元的習作是《這樣想象真有趣》,學生通過對教師公眾號的查看,可以獲得不一樣的閱讀體驗,而當自己的作文從鋼筆字變為印刷字的時候,學生也能體會到別樣的感受。另外,教室還可以讓學生自己創辦喜馬拉雅號,將自己的文章或者感興趣的詩詞通過朗讀的方式呈現在大眾的面前,而得到互聯網平臺中更多人的喜愛,學生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就會油然而生,對于語文學科的學習也就更為自覺有效。
4.4 校內校外相融合。在全融合教育下,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進行有效的邊界融合,也就是把校內和校外相融合。這主要表現在,在小學語文寫作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把寫作內容和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相結合,使二者能夠形成合力,和諧發展。教師可以把全融合教育延伸到學生的社會生活以及家庭生活當中,引導學生用心去進行感受和體驗。例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為學生開展具有系統性的寫作比賽,讓學生能夠聯系社會生活和自己的日常生活來進行寫作。例如,在學習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習作部分“猜猜他是誰”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在選擇人物的時候不僅僅可以從自己的同班同學當中進行選擇,還可以從日常生活中的人物以及社會名人來進行選擇,有效地拓展學生的寫作范圍。教師還可以和雜志社,報社等進行合作,句型演講比賽,語文朗讀比賽,實現校內校外的有效融合。
綜上所述,在核心素養培養的時代背景下,想要激發學生的語文學習熱情,全融合的教育方式能夠有效激勵學生由外而內的自主學習,在由內而外的釋放,這樣的過程能保障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能讓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因此,教師在此過程中應該進行有效的輔導和幫助,激勵學生不斷成長,提升自身的綜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