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登越 (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永昌鎮馬珣教學點)
國學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血脈,源遠流長。讓五千年的國學傳統文化哺育青少年學生,不僅是歷史賦予教師的重任,更是學校完成中華傳統文化薪火相傳的使命。作為班主任教師,把國學教育和班主任工作結合起來,用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教育學生,對于豐富班級工作內容、深厚學生的文化底蘊、增強學生的文化認同感、提高班級管理效率,都具有積極的作用。
《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等指導性文件的發布,為中小學開展國學教育提供了依據,指明了方向。在中小學階段,班主任教師一般都由語文教師兼任,把國學教育和班主任工作相融合,條件十分便利。一方面,國學傳統文化中的許多經典內容對教育學生形成良好的習慣和品質作用很大;另一方面,班主任對校情、教情和學情都十分了解,能夠根據不同學段、不同學生的不同特點有針對性地選擇國學教育內容,因材施教,形成國學教育與班主任工作有機融合的有效運行機制,充分發揮班主任的主觀能動性,逐步形成具有中華文化自信和充滿中華人文精神的獨特育人經驗。
立德樹人是中小學教育教學的根本任務,而國學教育一直以來注重對優秀品德、品質、精神的弘揚。這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學校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是相一致的。為此,把國學教育和班主任工作相結合,充分挖掘國學傳統文化中仁人志士經典事跡的教育價值,以他們感人的事跡、高尚的品質、寶貴的精神、完美的人格為學生樹立學習的典型,以此培養學生的誠實守信、愛國情懷、報國精神、理想抱負、浩然正氣。例如,用商鞅“立木取信”的故事,教育學生信守承諾;用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教育學生忘我學習。再如,用蘇武牧羊的故事,挖掘他“雖身處北海邊而心存漢室社稷”的教育價值,讓學生從中感受他濃濃的愛國之情;用岳飛精忠報國的故事,挖掘他“即使被擠兌被冤屈也一心報國”的教育價值,讓學生從中感受他堅定的忠貞之心;用戚繼光抗擊倭寇的故事,挖掘他“壯猷御虜,望著幽燕”的教育價值,讓學生從中感受他不朽的衛國業績……可見,國學經典中的許多人物故事具有極強的教育意義。班主任用這些故事教育學生,不僅能夠開闊學生視野、豐富學生知識,而且能夠增強學生人文素養、提升學生思想境界、矯正學生的言行,真正收到立德樹人的教育效果。
國學經典所體現出來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中華特色,像屈原“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堅定信念,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學子;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學子;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氣,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學子……這些經典故事和典籍名言,體現著獨特的中華文化價值,對學生的教育效果極佳。國學經典中還有許多關于教育方面的經驗,對于班主任教育學生和提升自身教育技能也具有十分明顯的作用。例如,“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過而不改,是謂過矣”“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等,用這些教育方法提升自己、教育學生,對于彰顯國學經典中積極的價值導向和教育方法,就有一定的影響力量。
利用語文教師擔任班主任的優勢,以課堂為主陣地,進行國學教育與班主任工作的融合,是一條一勞多得的好路徑。即使班主任擔任的不是語文教學工作,也能夠通過課堂主陣地把國學教育和班主任工作相融合。在這一融合路徑中,課前國學誦讀會讓學生在朗朗上口、抑揚頓挫、音韻和諧的氛圍中享受國學經典的音韻之美。在課堂學習之中,通過情景設置、富有感染力的課堂引導語的設計、角色扮演等方法,則會陶冶學生的思想情感。例如,依據學習內容,通過典故、成語、書畫等不同的情境設置方法,讓學生迅速進入情境進行體驗。像學習《白鶴堂集》中的《為學》篇,先讓學生欣賞著名書法作品《蘭亭序》,然后由教師點出《蘭亭序》的寶貴之處,再讓學生觀看《王羲之吃墨》的視頻,就能通過書法大家王羲之刻苦學習書法的情境設置,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為學”需要的刻苦程度和癡迷精神。再如,為了引起學生的共鳴,教師可以這樣設計富有感染力的語言:“西蜀之地的這樣兩個僧人,只會空想的富僧和以實際行動立刻去實現愿望的貧僧,他們不同的結果對我們有何啟發呢?”像這樣,通過富有感染力的語言,喚起學生的情感共鳴,以此深切感受付出實際行動的重要性。從中讓學生受到教育:一個人有自己的志向,但卻無實際行動,結果就會像那個富僧一樣,落到了一個可笑又可悲的下場。還如,讓學生反復誦讀、理解文本所講故事與道理之后,先分角色扮演富僧和貧僧,進行角色體驗和道理認同,然后聯系自身生活經歷,講述與文本故事相類似的實例,真切體驗文本中的道理,以此達到深化感受、升華認識的目的。像這樣,在課堂教學中把國學教育和班主任對學生的教育工作進行有機融合,則就會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
班會是班主任進行班級管理和學生教育的又一重要渠道,在班會上,把國學教育和班主任工作融合起來,一次圍繞一個主題,就可以既形象又生動地對學生進行理想抱負、誠實守信、和諧友善、集體意識、自我管理、團結互助、自尊自強等方面的品德養成教育。例如,利用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誠心、正義、格物致知”的仁人治世思想,以“人生的目標或追求”為主題,選用國學人物故事,對學生進行教育,學生就會在增強國學知識的同時受到理想抱負教育。再如,選擇國學中的誠信故事,以“誠信為本”為班會主題,通過商鞅南門立木、季布一諾千金、曾子殺豬取信于子等故事,讓學生體會誠實守信品質的可貴,從而學會誠信待人,明白“言必信,行必果”的道理。還如,把樊遲問仁、廉頗負荊請罪等故事融合到以“推己及人、善心善行”為主題的班會中,結合國學經典中“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的仁愛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和為貴”的共生共處之道等,教育學生友善對待天下萬物、友善感知親近和睦,從中受到教育,從而繼承中華民族與人為善的優良傳統,形成與家人、鄰居、同學、教師、親朋好友和睦相處的美德。
學生喜歡活動,活動對學生的教育效果也比較顯明。把國學教育和班主任工作有機融合,還需要通過舉辦各類活動來強化學生對國學知識的運用和感悟。例如,看到班級學生有心浮氣躁、心胸狹窄等不良表現時,就可以通過講故事比賽,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教育。學生所講的故事,最好設計好主題,或者直接提供故事。例如,把王勃、盧照鄰、楊炯、駱賓王等初唐四杰以及蘇軾、黃庭堅等名人的故事提供給學生,讓學生通過這一活動反復體會他們成大事的大氣度,從而引導他們做儒雅、大度而具有大志之人。再如,設計并組織開展敬老活動,利用周末或課后托管時間,讓學生走進養老、敬老院,對老人獻愛心,在活動實踐中體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親親,仁也;敬長,義也”(《孟子·盡心上》)、“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信,德之厚也,忠,德之正也。曾參中夫四德者也”(《家語·弟子行》)、“親有過,諫使更。恬吾色,柔吾聲”(李毓秀《弟子規》)等相關經典的深刻含義。還如,在清明節、母親節、父親節、重陽節等節日,把握節日文化的教育機會,引導孩子們重溫愛父母愛長輩的國學內容,并引導他們通過實際行動表達自己的感恩之情。清明節時,在學校、教師的組織下可以到烈士陵園掃墓,讓學生從內心深處感受自古以來中華民族“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的感恩情懷;在中秋節,通過相關古典詩歌的學習讓學生感受古人“每逢佳節倍思親”的美好品德和“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的達觀思想,從而提高他們的情商和抗挫折能力。像這樣,通過活動的形式,把國學教育和班主任工作有機融合起來,對學生的教育往往既有深度又有廣度。
不同學段的學生,對國學內容的學習應該有所選擇。也就是說,把國學教育和班主任工作融合起來,需要按照不同學段學生的認知能力、教育需要設定認知點。例如,在學習范圍上,由低年級到高年級,對學習內容進行分布,呈逐級提升的狀態。像一、二年級以記誦為主,選擇《三字經》《弟子規》《聲律啟蒙》等音韻節奏感強、教育內容淺顯、能夠培養學生習慣的國學經典,融入班級工作中對學生進行學習習慣、生活習慣的養成教育、待人接物的基本禮節教育,以及培育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親切感和熱愛之情。像三、四年級,選擇《千字文》《增廣賢文》等易于背誦,能夠讓學生輕松知曉典故的國學經典,學習熱愛國家、孝敬父母、尊重師長、友愛親人等方面的道理,提高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感受力。像五、六年級,選擇《詩經》《幼學瓊林》等包羅人文和自然學科知識的經典,了解文學、天文、地理、物理等方面的知識,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探索興趣。這樣根據不同的年齡段、年級段確定認知點,為學生明確學習大綱或者目錄,結合學生的認知能力和水平,結合班主任工作,從行為習慣的養成、為人處世的教育到品質精神的培育,對學生進行全方位的教育,則就能達到井然有序、逐級提升地教育學生的效果。
把國學教育和班主任工作進行有機的融合,還需要設定結合點。也就是說,選取國學教育和班級學生管理、教育的契合點,對學生進行教育。例如,以價值取向為結合點,把國學中的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與班主任工作中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相結合,遵循教育教學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特點,選擇“故國富兵強,則諸侯服其政,鄰敵畏其威”(《管子·形勢解》)、“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周易·系辭上》)、“秦任商君,國以富強,其后卒并六國而成帝業”(《鹽鐵論·非鞅》)、“民以殷盛,國以富強,百姓樂用,諸侯親服”(《史記·李斯列傳》)等內容,對學生進行“富強”核心價值觀的教育。選擇“民為邦本,本固邦寧”(《偽古文尚書·五子之歌》)、“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下》)、“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管子·牧民》)等內容,對學生進行“民主”核心價值觀的教育,等等。再如,以“道德規范”為結合點,選擇《三字經》《弟子規》等國學經典中的一些為人處事的基本道理和準則,從孝親、敬長、悌兄、信友做起,由近及遠、從小到大,規范日常行為,逐步提高學生的道德品質和道德修養,促進學校德育工作的發展。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把國學教育和班主任工作有機融合起來,還需要設定興趣點,讓學生在有滋有味中得到教化、受到教育。例如,挑選一些趣味故事,像“里仕為美”“節儉的季文子”“狐假虎威”“朱高熾閱兵”等,教育學生養成生活節儉、真誠待人等方面的美德。再如,選擇對所學內容感到新穎而又不知曉的國學經典,誘發學生好奇心,激發學生求知欲、強化學生探究意愿。還如,利用詩配畫、講故事、樂器彈奏、情景表演等方式,把國學內容的學習和班級學生的教育結合起來;或者運用多媒體手段,播放優秀德育視頻,利用音樂把古典詩詞吟唱出來等。這些都是設置興趣點,激發學生把國學學習和行為習慣養成融合起來的好方法。
總之,國學經典從根本上講是教人如何做人、如何安身立命的。把國學教育和班主任工作融合起來,對于堅定學生的基本信仰與信念、傳承中華文化的安身立命之道、發揚國學經典的“仁愛”思想、培育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養成學生的良好道德情操、提升學生的人文素質素養等,都具有顯著的作用。因此,班主任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實際認知能力,把國學教育與班主任工作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在潛移默化和條件反射的共同作用下,挖掘國學育人價值,培養學生良好品質,讓他們在成長的歷程中散發出文化的芳香,勃發出國學所蘊含的精神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