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貴芳
(湖北省麻城市閻家河鎮中心小學 湖北 麻城 438300)
語文學科具有很強的通用性和實用性。因此,為提高語文教育目標,應從深度融合的角度開展教學。隨著中國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對語文教育綜合形式的創新,其在教育中的應用必將提供一種新的語文教育形式。可以使用信息技術使傳統的學習模式無法用語言和圖像清晰描述的抽象對象,生動的展現到學生面前,從而提高學生對抽象信息的理解,提高語言學習能力。中國信息技術與傳統語文教育的深度融合,將引領未來中國教育的新趨勢。因此,在這樣的教育形勢下,如何有效深度融合,發揮信息技術的應有作用,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這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難題。
1.1 中國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的融合需要教育改革。新《課標》的出臺,標志著以傳統考試為主的教育時代的終結。我國小學語文教學應順應當前發展趨勢,符合國家教育部門的要求,提供素質教育。素質教育要求語文教師培養學生對該學科的基本核心素養,為學生創造優良的學習環境,此外需要優化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實現學生學習能力和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融合極大地拓展了教師的學習空間和教學資源,打破了原有的教學模式,為語文課堂增添了新的資源和活力,為學生們提供優質教育。
1.2 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育的融合對于學生的全面發展至關重要。傳統的考試成績已經無法評價學生的學習能力。新時代的學生不僅需要扎實的文化基礎,還需要有語言能力、靈活的思維和有效的語言表達能力。俗話說:“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新時代的小學語文教育,必須以培養學生的自發學習能力為重點,教師要通過有效的引導,為學生提供自由探索的機會。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幫助學生表達自我,開闊視野,進行反思,實現全面發展[1]。
2.1 傳統教學模式根深蒂固。雖然隨著新課程改革,教育質量趨于提高,但教師往往會忽視學生其他方面的技能發展,而將重點放在教科書上以此作為教學的最終目標上。還有就是,教師在小學語文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學習新課程只關注自己的學習進度,不考慮學生獲得知識點的能力。在這個學習階段,學生非常地被動,被迫接受老師講授的知識,在對老師的教學內容不理解的時候就會對課堂產生厭煩心理,從而降低對語文的興趣。長此以往,小學語文課的教學效率會大大降低。
2.2 課件信息冗雜。隨著信息技術的便利和豐富,教師可能會過度依賴網絡資源,迷失在海量的數據中,這可能會導致老師選擇一些與課堂無關的資源,比如動畫、錄像帶、錄音等,但卻忽略了學生的主導地位。小學語文課程的實用性意味著每一堂課最終都應反映出學生自身語言技能的發展,如聽、說、讀、寫等,而不是一直讓學生看各種的視頻。小學語文學習三維目標中的知識和技能不僅包括語言知識的積累和獲得,如詞語、語感、文學、文化等,還包括研究和反思,想象和感知,分析和概括等能力。這些知識和技能不僅僅是可以通過看視頻獲得的,還需要教師指導、師生對話、生生對話以及其他語言學習的相關活動等形式去實現。
2.3 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引導不足。評估學生學習語文的情感態度有利于激發學生對學習語文產生興趣;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有助于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當無數的圖像、視頻和動畫被引入語文課堂,卻沒有喚起學生的內心生活體驗或情感聯系,這種情感學習就沒起太大作用,也就不會進入學生的內心。文本對話可以體現在對學生的情感價值觀的引導。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語文教科書只是例子,應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應做到“因文悟道,因道解文”。在語文教學中,學生要學會閱讀(掌握語言的技巧和表達方式)能閱讀(能夠遣詞造句)。在“因道解文”的過程中,學生可以與作者進行類似的對話,感受語言和文本的美,理解文本形式和結構的美,最終幫助學生理解文化,獲得文化與審美的熏陶[2]。
2.4 教師信息素養不高。信息素養是利用信息解決問題的能力,主要與在線獲取、分析、開發、使用和創建信息有關。對于語文教師來說,將信息技術融入小學語文教育需要教師使用計算機或網絡來收集、分類、處理與教學相關的信息。教師使用信息的概念、教師的教學理念、師生網絡、互聯網學習平臺的使用,都直接或間接地與教師的信息素養相關。一些教師還沒有引進新技術或形成終身學習的概念,仍然在教學活動中使用他們以前的經驗,這會影響教學的有效性。一些老師害怕技術,通常從網上下載課程而不是自己動手。在這種情況下,不會提高教師的信息素養能力的提高。
3.1 情境再現,激發興趣。激發學習情感與自身興趣是分不開的。借助信息技術打造語文教學的教學情景,即可以直接影響學生的感知,而且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富饒的西沙群島》一課中,為了鼓勵學生欣賞故事島嶼的美麗風景和了解島嶼的豐富的物產,并喚醒對故事的好奇心和向往,教師可以向他們展示西沙群島的風景圖,五顏六色清澈見底的海水,水面上漂浮著大小不一、形狀各異的魚蝦,周圍還閃耀著五顏六色的水晶和珊瑚。柔軟的水生植物和海藻對孩子們招手……伴隨著悠揚的音樂和精彩的解說,似乎將他們帶到了一個史詩般的、美麗的繁榮島嶼。那么學生可以對此漠不關心嗎?他們為什么不想學習?考慮到小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特點,由于學習動機和興趣容易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因此有必要根據教材的內容要求和相關信息,選擇一種與文章相符的媒介,選擇出教材的主要內容,突出重點,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讓學生不僅對學習語文感興趣,而且對獲取課文知識的能力有所感悟[3]。
3.2 運用微課技術建設自主預習機制,促進學生的獨立發展。學生獨立自主發展是教育改革發展的主要方向。如果教師能給學生自主學習語文的機會,學生就可以向自我發展的目標靠近。因此,在信息技術的背景下,教師可以將自己的想法作為重要的學習材料,讓學生通過微課視頻完成預習活動,然后在上課前將這一任務呈現給學生。為改善目前學生學習自主性不足的問題,教師利用微課技術制作指導視頻,并將預習方法和方向與視頻內容相結合,讓學生可以接收和觀看微課視頻來學習,能夠使學生們有條理地開展自主預習活動,培養學生的獨立自主能力。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國的小學語文教育就會建立起一個獨立的預習機制,讓學生能夠快速走向自主發展目標。
3.3 構建校本資源系統,拓展教學內容。教材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引入教學思維的載體。當教師可以將學習材料以信息的方式存儲和呈現時,教學內容的數量和質量就會提高。因此,在小學語文教育和信息化全面發展的背景下,學校和教師利用媒體平臺,完善語文教育內容,建立校內資源體系,為師生提供小學語文學習資源。然而,回顧小學語文教育的現狀,我國大部分小學校園還沒有建立學校信息資源體系,部分學校還提供具有中國傳統教育特點的教科書。在這種小學環境中,教師很難獲得教學資源,學生也無法獲得完整的學習素材。因此,為了讓教師和學生能夠自由使用信息教學資源,學校將引入信息媒體平臺的使用,全面了解中國小學語文的教育需求和課程發展方向。利用技術具有校本特色和長遠發展特征的資源系統。信息化的資源系統為教師收集教學資源,學生也可以查找和下載學習資源。這樣,小學語文教育內容會越來越豐富,對學生學習的影響也會越來越大。
3.4 直觀展示,應用信息技術解答疑問。信息技術的融合使學生更容易看到教材中的畫面描寫、景物描寫、人物描寫等等。在信息技術的幫助下,可以克服傳統教育的一些缺點。例如,教學蘇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六年級上冊《錢學森》這篇課文時,重點表達錢學森回國后在我國研制了運載火箭、衛星和導彈,以表彰他的獨特貢獻和深厚的愛國情懷。在以往的教育中,學生只能通過課本想象科學家是如何制造火箭和衛星的,但多媒體教育的應用讓學生看科學家制造火箭和衛星的照片和視頻從而可以體驗火箭和衛星的制造過程,讓學生印象深刻。然而,在傳統教學中,不可能在課堂上進行這一環節。實踐表明,多媒體學習為學生提供了豐富多樣的學習資料,學生可以自然地沉浸在語文書籍的文字中,從知識中受益。需要注意的是,多媒體教育只是傳統教育的一種附加形式。只有兩種方式組合,才能讓教師的教育過程更加完美。因此,教師應該學習和使用多媒體教學,而不是教多媒體使用多媒體。此外,多媒體教育始終以學生為中心,教師在課程設計中應更加注重更加實踐的參與,包括學生參與、整個學習過程和方法選擇。在內容方面,重點應放在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上。正確理解多媒體應用的優點和局限性,才能真正提高語文學習的水平[4]。
3.5 縮短距離,化難為易。信息技術與語文基礎教育的融合,為綜合語文教材提供了一個全面而多樣的展示空間。豐富的多媒體演示可以師學生和老師輕松發現中國智慧寶庫,從科技、自然到童話、傳說等等。在這里,當處于其中的學生,面對事件和情境的生動、直觀、具體的變換時,不僅不會感到抽象和無聊,還會減少他們的認知困難,縮短認知水平和閱讀距離,加快閱讀速度。比如在《觀潮》里對于潮汐的描述,學生可以通過解釋性文字來解釋,但學生仍很難聽到水的聲音和作者的個人觀點。對于沒有身臨其境的學生理解依舊困難。因此,編輯后的恰到好處的視頻應該展示令人驚嘆的風景和震耳欲聾的聲音。見狀,學生們都驚呆了,陶醉了,圖像和語言的融合讓學生在特定環境中更深入地理解文本。老師容易教,學生愿意學習。這不就是一堂智慧高效的語文學習課堂嗎?此外,在大多數情況下,傳統方法使造成的學習困難難以達到課堂的預期的效果。在這個階段,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的力量來解決問題。比如在講《美麗的小興安嶺》時,老師可以用智能教室多次移動片子,欣賞小興安嶺廣闊而茂密的山脈的壯麗景色。重點和難點可以通過特定短語重復閱讀來克服,加深理解。
3.6 巧借學習軟件組織綜合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語文是一門實用性強的學科。要想學業有好成績,就必須提高學生作為思想教育帶頭人的實踐能力。為了達到預期的學習目標和提高學生的實踐技能,教育部允許教師執行主題和基于項目的實踐項目任務,并組織學生可以在此過程中進行的復雜實踐活動。通過選擇正確的信息化學習程序,教師可以培養學生的思維方式和思維能力,使學生能夠參與到家長支持的學習系統、,并使用該軟件計劃活動的預期方案。讓教師和學生清楚地了解并使用該軟件開發廣泛的實踐活動。因此,學生可以使用信息技術來提高他們的實踐技能[5]。
3.7 運用校園網絡設置多元評價板塊,增強學生的綜合素質。廣泛的人才是當今社會的基本需求。只有優秀的學生才能立足社會。多元評價是提高學生語文教學綜合素質的有效途徑。為促進學生的發展,教師利用校園網絡打造多段評估系統,通過客觀全面的分析和針對性的發展提出建議,讓學生了解自己在學習和生活上的不足,教師可以有效地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評估。在校園網中設計主要議題是“教師評估、學生評估、學生互評、家長評估”,主以“期望評估、過程評估、績效評估”為方式的多元評價板塊。以這種客觀評價的方式開展任務,有效地實現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目標[6]。
我國信息技術與教育的融合是教育發展的必要趨勢,也是我國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標。多媒體教育在信息技術的幫助下,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擴展了他們的知識面。當然,教師也需要熟練掌握信息技術的使用,明白其互補性是進行有趣學習的重要原則。在未來的計劃中,教師要繼續研究和探索,有效利用信息技術應用在教育中,逐步提高語文教育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