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敏
(江蘇省宿遷市宿豫區關廟中心學校 江蘇 宿遷 223800)
當前,部分學生心理較為脆弱,心理障礙現象逐漸增加,接受挫折的能力越來越弱。小學階段作為兒童的啟蒙階段,教育的好壞可以直接影響到學生后續的發展。大部分農村小學生作為留守兒童且是單親家庭,在成長過程中得不到父母的關愛,因此情感教學顯得尤為重要。
語文課是素質教育的基礎,因此小學階段教師要特別重視語文教學,提高語文教學有效性。現階段,小學語文農村教學已逐漸趨于穩定,但是仍舊存在一些不足的現象。首先,由于農村信息比較閉塞、教研活動開展不起來以及師資力量相對較為薄弱等原因,導致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難以得到更全面的發展。其次,在農村小學語文教學中,大多數教師仍舊采用“填鴨式”的教學方式,沒有結合學生的認知能力水平、認知特點以及個性差異來考慮,學生學習較為被動。最后,在農村小學中,多數學生只有一位家長陪在身邊,再加上夫妻雙方長期分居兩地導致家庭關系不太和睦,容易產生離異的現象。父母離異后學生由于缺少父母的陪伴,因此敏感多疑和缺乏安全感,家長和教師沒有對學生進行情感的疏導,最后導致學生越來越孤僻。
2.1 改善課堂環境,注重自身修養,迸發自身的激情。語文教師是學生情感的帶動者,是學生情感的引導者。語文教師的課堂態度能夠直接影響到課堂教學氛圍以及學生的學習態度。因此,教師要想語文課堂教學生動、活潑,充滿生氣,教師首先就要通過迸發自身的熱情來帶動學生。
在教學前,教師要通過對教學內容的仔細鉆研,對課堂教學的認真準備,這樣才能使課堂教學更加的高效。教師首先要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一個深入的了解和分析,再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入手,設計符合其能力發展的課堂教學目標。精心設計課堂環節,即使是環節與環節之間的過渡內容,也不能顯得生硬、呆板。教師要加強學生重難點內容的指導,在教學的基礎上舉一反三讓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掌握,通過有趣的教學方式讓學生能夠沉浸在課堂教學中。
其次,教師要提高自身語言修養。小學語文教材中充斥著大量的文字,文字本身對于學生來說不具備吸引力,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用生動形象、富有情感的語音語調來提升學生對文章的興趣,用具有美感的語言來刺激學生的想象力。教師根據不同的情景需要組織不同的語言,例如文章內容描寫的夸張,教師就可以運用夸張的語調來進行閱讀,激發學生的好奇心;閱讀帶有搞笑意味的句子時教師則可以變換語調,運用幽默的語言使課堂氛圍從生硬變得活躍和融洽。
2.2 建立和諧、寬松的師生關系環境。在教育中,教師和學生間的關系不應當是對立面,而是和諧發展的共同體。在當前教學中,許多教師僅僅只是將提高學生成績作為唯一的教學目標,無論是在課堂教學中還是在課堂教學后都沒有與學生進行友好地溝通和交流,從而導致學生對學科興趣越來越低,教師則對學生的喜愛也越來越小。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積極與學生溝通和交流,為學生建立寬松的學習環境和學習氛圍,要積極拉近學生與教師之間的關系,這樣才能更加方便教師的指導教學和情感的疏導。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作為單獨的個體,在對文章的理解上有著不同的感悟和不同的理解,教師應當鼓勵學生多思考、多表達,在課堂中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見解,這樣課堂才是更加豐富多彩的。對待同一件事情可能會產生不同的觀點,面對學生在環境的影響下造成的錯誤的觀點,教師要進行及時的引導,不要盲目地進行反駁,而是站在的學生的角度進行思考后再對學生的情感進行疏導。而對于學生獨特的思想,教師要做到保護和鼓勵,要鼓勵學生沖出課本和課堂的束縛,大膽地想象和表達。只有和諧、交流、互動的課堂,平等、互相尊重的師生關系,才能使教學過程更加的高效。
2.3 教師學會關注課堂細節,對學生進行適當地點撥。新課程改革需要教師以學生為中心開展教學活動,關注學生在課堂中的動態變化,把握教學中的細節部分,運用智慧型課堂來促進學生的發展。課堂教學中教師“教”的細節體現在教師的教姿教態、教師的語言、教師的眼神等方面,而課堂教學中的細節在于教師的環節設計、教師所提出的問題、教師在教學中所采用的方法以及教師在面對學生動態變化時所進行的適當地點撥。
例如,以《陶罐與鐵罐》的教學為例。《陶罐與鐵罐》講的是國王御廚里的鐵罐自恃堅硬瞧不起陶罐,而陶罐卻在鐵罐無禮的奚落和嘲笑中表現得尤為寬容和克制。許多年以后,陶罐出土成為文物,鐵罐卻不復存在。故事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有長處和短處,要善于看到別人的長處,正視自己的短處,相互尊重和睦相處。通過本篇課文的學習要讓學生懂得取長補短、互相學習,無論什么時候都不能驕傲自大,必須謙虛謹慎的道理。在課堂總結和延伸到環節,教師可以通過為動畫片《陶罐和鐵罐》配音的方式,讓學生走進當時的情境中,入情入境地閱讀課文,學生在朗讀中體會到鐵罐和陶罐地心理活動,從而更深入地了解到了鐵罐的驕傲自滿和陶罐的謙虛謹慎。這樣的方式對加強學生情感的教學更加地有趣和直接。
2.4 尊重每一位學生,從小事入手增加學生的自信心。熱愛學生、尊重學生、平等地對待每位學生,讓學生能在日常相處中感受到老師對她們的關心和愛護,在良好的師生關系加持下,學生才能更好地進行學習。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要仔細觀察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休息娛樂的過程中所呈現出來的表現。尤其是要關注學生的言行舉止,不僅要及時發現學生的不足之處,更要善于發現學生的“美”,對于學生的優點和優勢進行鼓勵,引導她們發揮其長處和優勢。同時對于學困生而言,教師應當加強學生基礎知識能力,加強學生的自信心,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品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采用激勵式的教學方式,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來滿足不同能力水平學生的學習需求,對于學生的學習情況也要及時地進行反饋和引導。當學生面對困難時要鼓勵學生,引導學生找準正確的學習方法;當學生學習獲得進步時教師要對學生進行表揚和被孤立,強化學生的進步,使學生的心理上也能得到滿足;當學生呈現出不足之處時,教師和學生一同找尋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使學生能夠得到更加正確的教育和更全面的發展。
一直以來受傳統教學的影響,大部分教師往往只注重對語文知識的傳遞,而忽略對學生情感的引導,特別是對農村單親家庭學生來說,在最需要情感關懷的時刻但是得不到他人的重視,長此以往就容易對學生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影響,學生的社會性情感品質得到很大的卻是。因此,在這種狀況之下,教師要加強學生情感態度的教育,除開學生識字、閱讀、寫作能力的發展外,還要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健全地人格。
3.1 準確把握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在對課文的分析中滲透情感教育。大部分語文教師在對文章內容教學時,通常只會對重點字詞、重點段落進行教學,將重難點內容不斷地傳輸給學生。然而小學語文教材中每篇文章的背后都蘊藏著許多的哲理,呈現了不同作者不同的情感態度。如果在教學過程中始終是采用生硬的教學方式,學生僅僅只是對文章進行了理解,而沒有帶領學生走進文章的背后,就容易造成情感教育部分的缺失,學生不能真正地懂得文章所想傳遞的信息。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通過對學生情感的熏陶和感染,使學生綜合素質得到更加全面地發展。
例如,以《夜鶯的歌聲》教學為例。本單元選擇了四篇有關戰爭的課文,《夜鶯的歌聲》就是其中的一篇閱讀課文,講的是蘇聯衛國戰爭時期,一個男孩幫助游擊隊殲滅一伙德國法西斯強盜的故事。課文結構清楚,文字淺顯,情節引人入勝,從中可以體會出夜鶯的機智勇敢和強烈的愛國熱情。新課程標準提出的高年級教學要求是“能理解主要內容,領會有一定內涵的詞句,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并有自己的見解。”作為高年級的最后一組課文,要注重學法指導和自學能力的培養,養成通過語言文字體會思想感情的習慣。通過對“夜鶯的歌聲打破了夏日的沉寂。這歌聲停了一會兒,接著又用一股新的勁頭唱起來。”“從孩子的嘴里飛出婉轉的夜鶯的歌聲。那歌聲即使是聽慣了鳥叫的人也覺察不出跟真夜鶯的有什么兩樣。”等句子深入的分析和研究,讓學生悟出語言文字背后所蘊藏的深意,體會到男孩的鎮定、機智勇敢又熱愛祖國的良好品質。
3.2 創設生動的教學情景,在濃厚的課堂氛圍中滲透情感教育。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滲透情感教育若是教師單純地采用說教的方式來開展教學活動,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不利于學生情感態度的培養。因此,教師應當利用有效的手段和工具為學生營造一定的學習情境,使學生能夠身臨其境,充分進入到課文內容中,增強自身的體驗感,使學生再這樣的氛圍中接受情感的教育。但是由于農村教學環境有限,教師無法利用多媒體課件的形式讓學生直觀地感受課文中畫面的內容,教師則要利用的方式來為學生豐富教學情景。
例如,以《觀潮》教學為例。《觀潮》描寫的是作者耳聞目睹錢塘江大潮,潮來前、潮來時、潮退后的景象,描寫了大潮由遠而近,奔騰西去的全過程,描繪出江潮由風平浪靜到奔騰咆哮再恢復平靜的動態變化,寫出了大潮的奇特、雄偉、壯觀。課文的第三、四自然段是全文的重點內容,這部分內容繪聲繪色地描寫了潮來時的壯觀景象,通過“悶雷滾動”“山崩地裂”描寫聲音;“一條白線”“萬馬奔騰”直觀地描寫景象。由于農村教學有限,為了更好地使學生入情入境,幫助學生降低理解難度,激發學生的熱愛祖國河山的思想感情,教師就可以利用有限地工具為學生營造相應的情景。如在課程的開始教師可以利用潮水的聲音做襯托同時用語言聲情并茂地渲染課堂氛圍,激發起學生想去觀潮的強烈欲望。緊接著讓學生觀察教材中的畫面內容,啟發學生展開想象:“假設你們身處當時的情景,你的心情會是怎么樣的?”而在重點自然段講解部分,教師為了幫助學生感受想象,更深更透徹地理解作者的表達感情,教師可以著重采用朗讀的方法。先引導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語句進行自由讀、比賽讀、表演讀等,再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感受,并鼓勵他們讀出天下奇觀的氣勢,讀出觀察人群的驚奇。然后引導學生閉上眼睛,幫助學生感悟自然美和語言美,這樣的方式不僅激發了學生讀書的熱情,同時也激發了學生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
3.3 開展課外實踐活動,在生活體驗中滲透情感教育。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如果教師僅靠在課堂的有限時間是遠遠不夠的,除開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利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進行情感的滲透,還需要教師利用到一切可行的時間和場所,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將情感教育滲透進學生的生活中,利用與生活相貼近的教學方式加強學生對情感的感知。農村小學生由于一方家長常年在外打工掙錢,家長常年分居兩地,因此造成了部分農村學生是單親家庭的現象,在一定程度上對學生的心理發展也造成一些消極的影響,正因如此教師應當加強積極地引導,加強情感的教育,讓學生能夠正確地抒發自己的情感以及對家人的感恩之情。如在母親節或者父親節到來之際,教師可以帶領學生為父母制作一張賀卡送給父母當作禮物,以此來讓學生產生對父母的感恩和敬愛之情;還例如在春節、中秋節、端午節、重陽節等中國傳統節日時,借此時機讓學生能夠進一步了解到中國傳統節日的起源和發展,了解其民間習俗等,從而加強學生對傳統節日的學習和了解。除開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在課堂外,教師還可以通過一系列實踐活動,讓學生能夠通過生活體會到情感,例如在春天帶領學生走進大自然中,感受萬物的生長和春天的美好。還例如教師仔細鉆研課文內容在生活中找尋與之相關的事件和情境,喚醒學生的情感體驗,在豐富學生生活體驗的同時,還能讓學生在體驗中獲得情感。
例如,以中國傳統節日的實踐內容設計為例。中華民族傳統在漫長的進程中形成的自己的獨特的文化,每一個重要節日背后都蘊藏著深厚的歷史背景,為了進一步弘揚傳統文化,培養學生傳承中華文化的美德,教師可以利用實踐內容在培養學生探究精神的同時培養學生的意識和美德。在節日的前夕,教師可以設計與節日有關的實踐任務,讓學生通過走訪和調查的方式,來了解當地的節日民間故事和風俗,在節日前夕幫助家庭一起制作美食,在實踐中提升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促進學生與家長之間的交流和溝通。
還例如,農村還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和教育資源,教師可以利用農村特有的天然地資源,農村家庭中的家禽家畜、農作物和農具等物品引導學生觀察并讓學生嘗試體驗。如設計“我身邊的農具”“我身邊的農作物”“農作物的生長”等實踐任務,讓學生對身邊的農作物、農用工具有一定的了解和認知,對于農作物的生長規律有詳細的了解。這樣的實踐內容不僅與學生的生活相結合,在豐富學生所見所聞的前提下,也能感受到家鄉的發展,萌生出對祖國的驕傲之情。
總而言之,小學語文學科作為一門擁有豐富情感內涵的學科,對學生情感態度的培養起到了十分重要影響。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除開知識的傳遞更要注重學生情緒情感的培養,特別是針對農村小學生,教師要利用多元化的教學手段來加強學生情感的疏導,使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情感水平得到更多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