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雪云
(江蘇省泗陽縣臨河鎮大興小學 江蘇 泗陽 223700)
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學生會學習科學知識,增長見識,提高核心素養。在傳統教學中,教師會采用灌輸式的教學模式,這會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效率,影響到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教師要積極地組織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基于此,加強師生間的互動、加強生生間的互動,使得學生可以彼此學習、互幫互助,培養學生的集體意識,增強集體的凝聚力,構建高效課堂。本文主要探討了小組合作學習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應用策略,僅供參考。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發展,全國小學科學教學更是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小學科學教學逐漸擺脫了副科的角色,逐步成為基礎教育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而隨著課程改革的持續進行,小學科學教師如何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如何使課堂教學更加高效?成了科學教師們所思考的方向。小學階段的學生具有強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對新鮮的事物充滿了興趣,學習科學應該是學生能夠主動參與和能動的過程??茖W課堂應當是建立在滿足學生需要和已知經驗之上的,因此,教師要時刻作為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的身份加入教學過程中,讓學生自己去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同時,這也是新課程標準提出的要求。
新課程強調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改善單一、傳統、枯燥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化被動為主動,倡導構建“自由、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過程,而小組合作教學模式恰巧符合上述條件。小組合作學習為學生營造了互動環境,將沉悶的課堂氛圍更加的生動化,使得每一位學生都有參與到活動中,提出自己看法的機會。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還能加強學生合作精神的培養,合作學習不僅是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還能成為學生合作、交往和發展的過程。因此,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積極采用合作學習的教學方式,加強學生的自信心,在交流的過程中學會溝通交流的正確方式,學會欣賞他人,欣賞自己。
隨著合作學習教學理念的不斷深入和完善,越來越多的教師在教學中會常用到合作學習開展教學活動。一部分教師利用合作學習開展實驗活動,另一部分教師則會利用合作學習豐富課堂教學環節,使教學環節更加地豐富,達到激發學生主動參與興趣,開拓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溝通交流的目的,讓學生能在自主溝通的氛圍下快樂學習,更好地發展。雖然合作學習現已被廣泛地應用,但就目前的情況而言,仍舊有部分教師由于沒有深入理解合作學習的本質,從而導致對合作學習方式實施上產生了一定的偏差,導致合作學習過于流于表面、教學環節銜接不上等情況反復出現。因此,教師在教學前一定要提前對合作學習方法的實施原則有個細致的了解,這樣才能確保所設計的活動內容,所采用的活動方法符合學生的發展。
合作學習的開展是基于相互之間的溝通與交流之上的。因此,無論是設計合作方案還是設計活動方式,都要遵循合作交流原則。教師在小組合作的過程中要鼓勵學生大膽交流,表達自己對事物的看法和見解,不僅要讓學生在合作過程中多交流,多溝通,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也要引導學生對和教師進行互動,拉近教師與學生間的距離,這樣才能使學生的思維始終處于活動的狀態,才能進一步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讓學生更加愿意主動地參與到科學活動中。
同時,合作學習的開展也要遵循互助性原則。小組合作學習是促進學生合作精神、自主學習能力發展最有效的舉措之一,許多教師會利用小組合作學習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使學生在互幫互助的過程中自主學習,加強對知識的理解。教師通過傳授學生溝通交流的方式,讓學生在小組合作中加以實踐,幫助學生明確在合作學習中自身的職責和任務,提升學生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不斷地增強學生的責任心。同時,在合作過程中不斷地對自我有新的認知,發現自己的優點和不足之處,通過這樣的方式使學生形成更加健全的人格。
3.1 制定學習目標,提升學習針對性。在小學科學合作學習中,教師要使得各小組明確學習目標與合作流程,在此基礎上使得學生做到有的放矢,使其學習更加具有針對性,提高其學習效率。其次,要高有效地組織學生開展小組探究實驗,使得課堂更加井然有序。該門學科的終極目的是引導學生利用科學的方法研究與探索自然現象,所以,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為學生引出生活中比較常見的現象,并且向學生提出問題,引導學生結合問題開展小組合作學習,進一步地明確學習目的。另外,在教師提問以后,要引導并且組織學生針對問題進行假設,基于此培養學生對問題的分析、探究與思考能力,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為科學實驗操作的開展奠定良好的基礎。不僅如此,教師要明確地要求學生結合實驗現象總結與歸納實驗結論,在情況必要的時候,也要引導學生能夠根據結論驗證其他的實驗,基于此了解現象涉及的自然規律。
合作學習與傳統教學不同之處在于教師要在課程開展前確定兩個目標,一個是學科性目標,另一個則是合作性目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社交技巧目標,這是合作學習方式特有的目標。在這里以《水沸騰了》一課為例。本節課學生主要做好探究水的沸騰實驗,觀察水的沸騰過程,能從探究式實驗中獲得并記錄水沸騰的相關現象與證據。學生在生活中常見水沸騰的現象,但是不會太在意,只有較為模糊的感性印象,如水沸騰時溫度會上升,水沸騰時會有能看見的氣泡和能聽見的聲音等,學生缺乏對沸騰過程的具體認知。在本次課程活動中,學科性目標以讓學生掌握沸騰是水受熱超過一定溫度時發生的劇烈的汽化現象,沸騰過程中水的溫度不再發生變化這一概念。而在活動中觀察水加熱直到沸騰的實驗需要通過小組合作共同完成,在小組合作過程中讓學生體驗到自主學習的樂趣,自主探究的快樂,愿意在合作中自由表達,愿意合作與交流的態度,這些內容就體現了小組合作中的合作性目標。因此教師在教學前要明確這兩個方向的目標,達到提高學生核心素養的最終目的。
3.2 劃分學習小組,提升教學效率。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要結合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科學地劃分學習小組,基于此激發每位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每個班級中都會有一些學生是少言寡語、比較內向的,其不愿意參加集體活動,另外還有很多學生比較外向,喜歡表達自我、表現自我。如果將以上兩類學生組成一個學習小組,開展合作學習,就會造成性格內向、不愿交流的學生處在弱勢狀況。所以,教師要把全體同學劃分層次,通過不同層次建立不同的學習小組。
對學生的各方面情況有個詳細的了解和認識是開展合作學習的關鍵也是最確保小組合作學習順利開展的基礎條件。教師在開展合作學習前可以通過各種渠道和方式了解學生科學學科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以及對科學學科的喜愛程度,最終在通過設計符合學生認知能力發展和興趣愛好的活動內容和活動方式。教師在進行小組劃分時,要遵循科學合理的原則,將不同性格特點,不同能力水平的學生平均地分布在各小組內,這樣才能滿足小組合作多樣性的特色,學生才能通過小組內的互相交流、互相溝通、互相學習取他人之長,補自己之短。不僅如此,不同能力水平的學生放在同一小組內還能促進小組內的和諧發展,思想上才能產生新的碰撞。學生與學生之間可以大膽表達自己的觀念、想法和見解,促進自身思維的進一步發展。在當前教學過程中,教師通常會采用“以強帶弱”的分組方式,組合內擁有能力較強、能力中等、能力較弱的三種類型的學生。一方面能力較強的學生可以幫助中等和較弱學生對教學重難點知識的理解和難題的解答;而另一方面,學生和學生之前溝通較為簡單,因此,教師可以通過這樣的方式在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的同時還能減輕教學壓力,使學生的個性特征、思維能力得到充分的培養和發展。
例如,教師要結合學生的性格特點與學習成績劃分層次,保證每個小組中的學生成績有高有低、有好有壞,每個小組中的學生性格差異不大,在此基礎上就能夠使得學習成績優異、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引導與鼓勵學習能力薄弱、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使得每位學生都可以獲得平等的交流與發言機會,推動全體學生的共同發展與成長。
3.3 引導合作探究,培養思維能力。在科學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的發現規律、找到規律、理解規律,并且可以對規律進行應用。在此過程中都必須要有思維的積極參與,要由學生利用思維完成加工操作。為了可以有效地規避規律總結中存在的重難點,為了可以幫助學生充分認識到獲得科學規律的難度,教師就要組織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基于此對規律進行總結。
例如,在學習“杠桿”的相關知識時,教學的重難點內容即為指導學生判定與區分省力杠桿、費力杠桿。所以,教師要組織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在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為學生發放實驗器具,其中包括橫桿與砝碼等,鼓勵學生對鉤碼重力與左右兩邊橫桿程度進行記錄。此外,在學生將數據信息記錄完畢以后,再對杠桿省力時必須要滿足的條件進行研究與探索。學生經過探討與合作探究后可以發現,在用力點與支點的間距較大、阻力點與支點的間距較小時,此杠桿屬于省力杠桿。反之,在用力點與支點間距較小、阻力點與支點距離較大時,該杠桿屬于費力杠桿。在學生完成小組合作學習以后,總結歸納該結論,基于此可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幫助學生獲得成就感與自信心。
例如,以《輪軸的秘密》教學為例。本次課程分為三個部分:一是輪軸的概念;二是輪軸有什么作用;三是輪的大小對輪軸作用的影響。針對六年級學生而言,他們已經具備獨立思考和探究活動的能力,經過了前面幾節課程的鋪墊,學生的學習探究能力應當又有所提升,在面對新的機械——輪軸,學生可能會主動去猜測其作用,更加傾向于用實驗的方式來解答問題。因此,在本次課程可以采取“創設情境-提出問題-推測-設計實驗-實驗、觀察、記錄-分析得出結論-實際應用”的自主學習探究模式,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深化知識內容。而在自主學習環節,探究活動一:輪軸作用的環節,教師就可以利用小組合作的方式讓學生進行實驗。教師以上面地擰水龍頭為例,引導學生明確研究的問題,用一個輪軸裝置來研究輪軸的作用。基于此,教師可以更好地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讓學生在實驗過程中自己發現問題、推測分析問題、設計實驗、加強學生自主學習和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
3.4 加強激勵啟發,培養合作熱情。為了培養學生的學習熱情,在小學科學合作學習中,教師要充分地發揮對學生的啟發與激勵作用,引導學生進行合作探究,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
例如,以《運動與摩擦力》教學為例。本單元屬于力學知識板塊,學生初次學習,但對力已經有了初步的感受。在實際教學中本次探究活動可以分為三個部分:第一,感知摩擦力和測量物體運動時的摩擦力;第二,研究摩擦力大小與接觸面光滑程度關系,這一活動需要學生根據材料自行設計實驗,檢驗推測得來;第三,研究摩擦力大小與物體重量的關系。在學習“運動與摩擦力”的相關知識時,為了使得學生準確地把握摩擦力的相關知識,教師要為學生展示防滑鞋等物品,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思考:“為何物品的表面是不光滑的?會有花紋?花紋的意義有哪些呢?”。然后,引導小組進行組內的合作討論。經過探討后,有的學生指出:“花紋的目的可能是為了防滑”。教師要對此給予肯定,接下來再繼續啟發學生:“請問同學們摩擦力大小的影響因素有哪些呢?”,接下來再為學生播放視頻,引導學生進行猜想,使得學生了解該力的大小或許和壓力大小以及接觸面光滑程度密切相關。最后,教師再鼓勵學生通過合作學習的方式對個人的猜想進行驗證,基于此培養學生的合作熱情。為了讓學生的思維進一步得到發展,教師還可以進行課后拓展延伸。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通過實驗探究了摩擦力的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后,教師就可以再提出新的問題讓大家思考“人們為了減小物體運動時的摩擦力會想出什么樣辦法?對物體做出怎樣的設計?”讓學生通過搜去資料進行思考,再為學生提出“摩擦力小點好還是大點好”的辯論題讓學生通過搜去資料來加強自己對觀念的理解,然后在下次的課堂上進行交流。
3.5 豐富探究資源,培養探究能力。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實驗為基礎的,通過科學實驗可以幫助學生了解知識,而且還可以培養其實操技能,鍛煉其探究能力。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發放一些具有探究性的資源,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
例如,在學習“聲音是怎樣產生”的相關內容時,教師要為學生發放黃豆、音叉、鼓與音響等實驗器材,鼓勵學生盡量利用以上的實驗資源發出聲音。此外,引導學生與其他成員共同探討這些物品在發聲時的共同點,基于此幫助學生了解聲音產生的規律,即在物體發出聲音時都會發生振動,也就是說聲音與振動具有密切的關聯。接下來,教師再啟發學生:“同學們,是不是在發出聲音的同時剛好物體在振動呢?”,學生或許會持有否定的觀點。教師繼續引導:“假如不是,你們如何證明聲音是由振動引發的呢?假如振動停止聲音也能夠停止,基于此是否可以證明聲音是由振動產生呢?”。通過啟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高漲。然后,教師再引導學生同時按住正在發聲的鼓面與音叉,聲音馬上停止,由此也可以證明:聲音是由振動產生的,從而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總之,在小學階段,科學課程是一門重要課程,其對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科學意識的培養有著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實現對科學教學的優化與創新,積極地采用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基于此,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增強學生的合作能力,提高學生的科學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