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曉倩
(福建省漳州市云霄縣第二實驗小學 福建 云霄 363300)
隨著時代的快速發展和科技的進步,教學方式也應該被改革和創新。閱讀是語文教學中的一種重要方式,課外閱讀也是閱讀中的組成部分,所以將課內閱讀和課外閱讀相互融合,可促進閱讀教學的發展。在當前,課內外閱讀的融合中存在著多種問題,需要教師提高對小學教學中課內外閱讀的重視程度,并對傳統的教育理念進行創新,與此同時,開展組織多種活動,提高學生閱讀的質量。
閱讀是語文教育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是培養學生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的重要手段,對于學生的未來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在閱讀的過程中,必須重視閱讀的內容和閱讀的質量,只有將課內的閱讀與課外閱讀相聯系,以多種渠道拓寬學生的閱讀內容,運用多種方式提高學生閱讀技巧,才能更加有效地提高閱讀的意義。
其一,將課內外閱讀相聯系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外閱讀的過程中,學生可以選擇自己的閱讀內容,以興趣作為閱讀的導向,進而提高自身對語文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產生情感共鳴,由此提升自身的文學素養,對語文學習產生熱愛,使其在學習的過程中提高學習質量。其二,將課內外閱讀相融合有利于提升教師的教學質量。教師在新體制的教學中,如果想要更好地發揮閱讀的作用,就需要在上課前對教材進行仔細備課,然后將其與課外閱讀相聯系,提升自身的教學質量,這也是實現語文教學目標的重要方式。其三,將課內外閱讀相聯系可以有效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1]。在國家的號召下,中小學采用多種手段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通過閱讀融合的方式,可以讓學生在課后運用一種輕松的方式對課上內容進行復習和鞏固,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學習質量。其四,將課內外閱讀相聯系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在新課改后,社會對學生核心素養的要求更高,所以在語文教學中必須通過閱讀對學生的表達能力和理解能力進行培養,從而為社會輸送更多全面型人才。
2.1 教學理念落后。一方面,在傳統的教學中,語文教師會更加重視課內閱讀,而輕視課外閱讀對學生的重要作用,這樣就會導致學生的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脫節嚴重,不能夠發揮課外閱讀的真正意義。另一方面,家長認為課外閱讀耽誤學習,即使學生在家長的引導下,也會認為課外閱讀對語文學習完全沒有意義,而喪失對課外閱讀的興趣,這會導致學生的閱讀質量和閱讀效率大大降低,不利于語文閱讀教育的開展。
2.2 閱讀制度不完善。制度是所有工作展開的重要保障。因此,沒有完善的閱讀制度會導致閱讀效率下降,也讓學生在閱讀中沒有制度可依,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方式進行閱讀,這會使得學生的閱讀質量降低,也不能發揮閱讀在語文中的重要作用。在傳統的教學方式中,閱讀只是作為學生展開教學的一種功能,而不是引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方式,因此很少有語文老師在閱讀方面設立相關的制度,這不僅不利于閱讀教育的展開,也不利于課外閱讀與課內閱讀的相互融合。
2.3 閱讀內容不合適。在傳統的閱讀教育中,教師很少會對學生的課外閱讀進行關注,這讓學生在閱讀中可以自由自在地進行選擇。閱讀內容會對學生的價值觀、世界觀和人生觀產生重大的影響,而小學階段是學生樹立三觀的重要階段,因此教師和家長對閱讀內容不進行嚴格把控,很可能會讓書籍引導學生產生不正當的觀念,尤其是在當前互聯網資源極其發達的現代,這不僅會阻礙學生的發展進步,很可能還會引導學生誤入歧途,為其人生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2]。
2.4 閱讀多樣性不夠。閱讀的多樣性影響著學生的閱讀興趣。在傳統的閱讀教育中僅僅是對教材內容進行閱讀,并且閱讀的方式較為單一,一般是對內容進行解讀和進行閱讀理解題的訓練,這會嚴重影響學生的閱讀興趣,不利于培養學生的閱讀積極性,甚至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對閱讀產生厭惡心理,影響閱讀教育工作的正常展開。與此同時,由于學生的學習壓力較大,教師為了推進教學進度,在課堂上很少會運用多種方式組織相關的閱讀活動,導致傳統的閱讀枯燥、無味,不能發揮其真正作用。
3.1 樹立全新的教學理念,提高教學質量。樹立正確的理念是提高閱讀教學質量的重要方式,通過將課內的閱讀內容與課外的閱讀內容相聯系,發揮閱讀的重要作用,才能夠引導學生進行更加廣泛的閱讀,從而對語文產生更加濃厚的興趣,在學習中產生積極性,提高學習質量和學習效率。
第一,將閱讀與生活和實踐相結合。生活經驗是學生閱讀學習的重要資源,只有將生活實踐與閱讀相聯系,使閱讀更加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才能夠讓學生更好地讀懂理解、產生共鳴,引導學生產生更加豐富的閱讀感受,從而使閱讀成為指導學生生活的重要方式。例如,在三年級語文上冊中的《秋天的雨》,教師在進行課程內容講解時,可以引導學生對雨進行仔細的觀察,從而引發學生對閱讀的興趣,讓課內與課外相互聯系,這樣才能發揮閱讀的重要作用。與此同時,教師也應該注重實踐,讓學生在閱讀實踐中產生獨特的感受,從而激發學生對于閱讀的興趣[3]。第二,教師應該注重學生的閱讀感受,而不是以教師的角度去對文章進行剖析,將內容灌輸到學生的腦海中,讓學生對知識進行被動的接受。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會根據閱讀體驗對文章和書籍有不同的理解與感悟。傳統的應試教育培養出的學生已經不符合時代的發展規律,因此,教師必須將學生放在學習的主體位置,引導學生根據閱讀產生獨特的閱讀感受。閱讀是學生將文本與情感相連接的重要方式,教師只有注重對學生閱讀感受的培養,及時轉變教學理念,才能將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更好地融合,發揮閱讀的重要作用。第三,教師在轉變教學理念的過程中也應該注意對地方文化的滲透,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培養學生對家鄉的熱愛,為學生樹立正確的社會價值觀。教師可以將寫作與閱讀相融合,讓學生在創作中找尋家鄉的魅力。例如,教師可以讓學生以《我的家鄉》為題,進行閱讀和創作。要求學生在課下搜集關于家鄉的相關資料進行閱讀,然后將閱讀體驗轉化為文本進行寫作。這種方式不僅將課內內容與課外閱讀進行有效整合,還讓閱讀與寫作相互配合,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能力。
3.2 樹立正確的銜接原則,建立多種制度。在樹立正確的理念之后,應該對制度和原則進行改革和創新,保證制度能夠始終對學生的閱讀進行指導和規范,讓學生在制度的規定下提高閱讀的效率。與此同時,應該設立正確的課內外閱讀的銜接原則,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
第一,確立學生為閱讀主體,培養學生閱讀主動性。在新課改之中,將“以學生為主體”設立為改革的基本理念,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因此教師在進行閱讀的過程中應該樹立以學生為本的原則,按照每位學生的性格特點和閱讀方式進行多樣化的閱讀教學。教師在閱讀中應該讓學生作為主體進行閱讀理解和閱讀感受的分析,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主動性,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第二,教師應與家長共同監督,建立閱讀打卡制度。在疫情的影響下,小學生在家上網課的時間越來越多,這就使得學生在一定程度上脫離了教師與學校的監管,在這種背景下,教師應該與家長進行合作,建立相應的打卡制度,讓學生在家長的監督下按時進行閱讀打卡。例如,教師可以每天布置相應閱讀任務,讓家長確保學生完成后在群里進行打卡,或者讓家長拍攝學生閱讀的照片上傳到群里,通過這種方式對學生的閱讀情況進行監督。第三,開設相關的閱讀課,保證學生擁有大量的閱讀時間。在傳統的教學中,學生的閱讀大多在相關的文章之中,這讓學生沒有充足的閱讀時間和閱讀量,達不到良好的閱讀效果。教師應該設置專門的閱讀課程,然后根據課上的內容對書籍進行選擇,讓學生進行專門的閱讀。這種方式也可以讓學生在疲憊的學習中解放出來,進行相應書籍的閱讀,不僅可以使課上內容與課下閱讀進行聯系,提高教學質量,還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激發學生閱讀的主動性[4]。
3.3 選擇合適的閱讀內容,培養閱讀習慣。選擇合適的內容也是閱讀中的重要一部分,也是能夠將課上課下相結合的一種有效方式。在學生的觀念中,希望閱讀內容可以由自己自由選擇,但是在家長的觀念中,認為教師推薦的書籍對學生的語文成績的提高更有幫助。所以在新課改的要求下,教師應該和學生共同對閱讀內容進行選擇和把握,為學生語文能力的發展提供堅實的基礎。首先,在教師選擇古文的閱讀內容時,應該盡量選擇淺顯易懂的,像是教材中《囊螢夜讀》和《鐵杵成針》等,而對于課外的內容也應該盡量選擇符合學生階段性學習規律的文章和書籍,讓學生可以在閱讀中與課內內容相聯系,課內外閱讀在融合的過程中為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的培育提供優良條件。教師應該將相同文章的內容與課內教材相結合,讓學生對學習內容進行延伸。其次,教師也應該給學生自由選擇課外教材閱讀的機會,學生在選擇的過程中可以以興趣作為指引。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是學習中的引擎,為學生的學習提供動力支撐。大部分小學生在閱讀中是有興趣的,在家長和教師的引領下會自發的進行閱讀,但是對于閱讀內容卻不能夠正確的識別,在這過程中就需要教師的介入,對學生的閱讀內容進行把控。例如,一些學生喜歡閱讀一些《讀者》這類的雜志,這是非常有利于學生語文學習的。但是一些學生喜歡看一些言情小說,這種圖書不適合小學生的發展,教師和家長應該及時制止。教師應該賦予學生對閱讀內容自由選擇的權利,也要對學生的學習內容進行把控,這樣才能讓學生的閱讀作用最大化。
閱讀習慣也是閱讀中的重要部分,教師應該對學生加以引導和培養,使課內閱讀能夠與課外閱讀進行更好地融合,促進學生核心能力的培養。第一,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閱讀之前對目錄進行觀看,使其首先可以對文章的框架有一個大概的掌握,然后再展開更加細致的閱讀。第二,教師可以用聯想教學法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例如,教師在對三年級上冊文章《司馬光》這篇文言文進行講解時,可以首先讓學生對白話文版的《司馬光砸缸》進行閱讀,然后再進行本篇文章的講解,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可以對兩篇文章進行比較,從而更好地體會出本篇文章的含義和內容。
3.4 展開多樣性閱讀活動,建立評價體系。在傳統的閱讀中,教師大多采用較為單一的閱讀方式讓學生單獨進行閱讀,這樣不僅不能夠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也會讓學生產生乏味枯燥的心理,不利于展開閱讀教學,所以教師應該采用多種方式引導學生進行閱讀,提高學生的閱讀質量和閱讀效率。第一,引導獨立閱讀。獨立思考時間對于小學生來說是非常寶貴的,因此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閱讀的過程中應該給學生留有大量的閱讀時間,讓學生進行自主的閱讀和思考,讓學生在閱讀中靜下心來,緩解在一天學習中的壓力和疲憊感。第二,引導同伴共讀。伙伴共讀的方式也是受學生歡迎的一種閱讀方式。例如,在五年級上冊中對于《四季之美》這一課,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下結成小組,一組四個人,讓每位學生閱讀一個季節,然后在課下尋找相關的文章讓學生們進行閱讀通過這個方式,不僅能夠讓學生提高相互協作的能力,還可以激發學生們的閱讀興趣,提高閱讀質量。第三,引導親子閱讀。親子閱讀的方式是讓學生和家長共同合作來完成閱讀內容。尤其是一些關于親情的文章。運用這種方式可以更好地培養學生與家長之間的情感,讓學生和父母之間進行更多的溝通,這也對教師展開語文教學工作有很大的幫助。第四,引導分享閱讀。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下對文章進行閱讀在課上進行分享。教師可以通過設置課前十分鐘的方式,讓學生進行文章優美段落的分享。這種方式可以培養學生對于好詞好句的積累,使學生遇見較好的內容時可以進行記錄,然后在課前與大家分享。通過這種方式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和良好的閱讀習慣[5]。
教師在引導學生閱讀的過程中,也要建立相應的評價體系,提高閱讀的質量和閱讀的效率。例如,教師可以在每周設置固定的閱讀目標,然后對學生閱讀進度的完成情況進行總結和評價,及時發現學生在閱讀中遇到的困難并進行指導。通過這種方式對學生的閱讀起到監督的作用。教師在評價的過程中,應該盡量以表揚代替批評,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養成自主閱讀的習慣。
閱讀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部分。教師必須提高重視程度,組織開展多種活動來,對課內外教學進行融合。教師應該樹立全新的教學理念,運用正確的方式將課內外內容進行銜接;建立相關的制度,選擇合適的閱讀內容;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開展多樣性的活動,并進行評價體系建立。只有切實的提高閱讀質量和閱讀效率,才能通過閱讀來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能力,培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進學生未來的更好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