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藝歡
數學學科有其自身的學科特征,相比語文、英語等學科來說,數學有著枯燥無味、難懂難解和非常抽象的特征。然而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的心理還不夠成熟,當碰到不懂或是難解的數學題時,就很容易產生厭煩心理,失去對數學的學習興趣。所以需要運用趣味性教學,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相對降低題目難度,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基于此,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如何促進趣味性教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有效運用。
游戲教學其實很容易理解,就是通過玩游戲的方式學習,將玩游戲和教學融合起來,從而提高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在小學課堂中,很多的課堂都是采用游戲的方式來教學。這樣的方式對于活潑好動、好玩和好奇心強的小學生來說是非常受益的。小學數學教師可以通過玩游戲的方式來導入課堂教學內容,從課堂伊始就吸引學生的學習注意力。教師也可以在上課中間組織小組游戲,讓學生組成幾個小組,通過團體積分的方式來論輸贏的游戲,不僅激發了學生求知欲和好勝心,也培養了學生的團結意識,營造了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不管是復習知識點,還是帶領學生學習知識點,教師都可以采用玩游戲的方式。
例如,在進行小學數學蘇教版《平行四邊形的初步認識》教學時,教師可以采用玩游戲的方式來組織課堂教學。首先,教師可以幫助學生分成小組學習,告訴學生通過玩游戲積分來贏得小組勝利,只要一個組贏了,那么那個組的所有人都可以得到加分。其次,教師開始講解平行四邊形的基礎概念。在學生理解了平行四邊形的定義之后,教師在多媒體教學工具上放出幾張照片,最后,告訴同學們,哪一個小組在圖片上找出的平行四邊形又多又準確,那么這一個小組就會得到加分的獎勵。通過這樣的游戲形式,學生對原本枯燥無味的平行四邊形定義變得有興趣。在這個課堂中,老師也遵循了素質教育的原則,讓學生參與到課堂當中,以學生為主體,帶領學生,引導學生學習基礎知識,提升數學思考能力。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很多學生因為內容缺乏趣味性而對教學內容缺乏興致,從而影響學習成效。小學生對數學知識并沒有系統的認知,因此教師需要運用各種方法豐富課堂內容,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才能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應根據書本內容,營造能夠吸引學生的課堂氛圍,開展各種趣味活動,寓教于樂,如帶領學生實際體驗生活中蘊含的數學知識,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才能促進學生將學到的知識融會貫通,并學會靈活運用[1]。同時,教師應引導學生對書本知識進行實際操作,使用多種方式,讓學生充分理解知識的邏輯結構,變抽象為具體,提升學習成效。
例如,在蘇教版二級年級上冊小學數學的《厘米和米》這節課中,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到操場實際體驗厘米和米等各種測量單位的實際長度,并且舉出生活中一些物品長度的例子,也可以拿出一些常見的物品,對它們的長度進行對比,使學生充分理解長度單位的實際意義。等到學生對長度單位有一定認知后,再開展各種趣味活動,也可以讓學生分成各個小組使用測量工具對各種物品進行測量,并做記錄,使其能靈活使用長度單位。并在課后布置相關作業。可以讓學生測量五種家中常見的物品,并使用不同的長度單位表示,以此來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趣味性活動中提升學習興趣。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接觸到的知識大多是抽象的,學生對知識的認知僅停留在書本內容上。運用趣味性教學,開展各種趣味活動,讓學生使用各種工具動手操作,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所學知識,使其對知識的實際應用方法有充分的認識。在趣味性活動的過程中,學生不僅學到了知識,還對書本知識進行了實際操作,因此能更好地將知識運用在題目和考試中,促進對知識的理解。教師應在趣味性活動中鼓勵學生開放思維,將抽象的概念轉換為具體的知識,并引導學生將知識與實際問題相結合,讓學生充分參與趣味活動,在此過程中深入了解書本知識的邏輯結構。
例如,在蘇教版五年級上冊數學的《多邊形的面積》一課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在紙上隨意畫出大小不同的多邊形,并動手將其裁剪下來,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師可以讓學生在紙上畫出不同大小的平行四邊形和長方形,并裁剪下來,運用書本中將平行四邊形裁剪平移成長方形的案例,教會學生計算平行四邊形面積的原理,并與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做比較,使學生在實際操作中充分理解平行四邊形的計算方法,而不是停留在書本的公式中。諸如此類,還可以讓學生采用此種方法學習正方形、三角形的面積計算方法[2]。之后,教師再教導學生如何用多邊形面積計算方法解決實際問題。如帶學生用平行四邊形相關知識對一些物品面積進行計算,進一步提升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團隊協作是必不可少的,在趣味性教學中,可以讓學生在團隊中營造互相協作的氛圍,讓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幫助其他學生,使學生整體水平不斷上升,在交流互助中促進知識的積累。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數個小組,并給各個小組分配任務,讓學生互相配合,并在課堂中集思廣益,派出代表回答教師的問題,讓每名學生都充分參與教學過程,在潛移默化中將知識進行鞏固。對于學習基礎較為薄弱的學生,教師還能鼓勵學生互相學習,讓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給其他學生演示、講解,能有針對性地解決學生的學習問題,同時還鞏固了已學的知識,可謂一舉兩得[3]。
例如,在教學蘇教版五年級下冊小學數學《簡易方程》時,學生可能在之前的學習中沒有接觸過方程的相關知識,此時,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并分發天平和砝碼,在課堂中讓學生們通過團隊協作了解方程的運用規則,并通過天平的運用深入理解方程的相關知識。并讓每個小組對組員的學習情況進行了解,對遇到的問題在團隊中充分討論,遇到無法解決的問題再由每組代表提出,由教師講解,并進行全班討論,由此,將學生遇到的問題先在團隊中消化,最后再由教師講解,并作出總結。通過趣味性教育,讓學生在團隊中充分參與教學活動,不僅提升了團隊協作能力,還能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對每日教學的知識,只有進行系統梳理,使學生能夠對知識舉一反三,將知識融會貫通,才能使其輕松應對各種實際問題。因此,教師可以運用趣味性教學方法,使學生拋開對知識的固定化認知,在趣味活動中開拓思維模式,注重對知識的運用,使其能夠以點及面,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教師在趣味性活動中可以扮演引導者的角色,關注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對于計算方法相似的知識,可以采用互通式教學方法,將該類知識放在一起比較,使學生了解每個知識點的不同,并在各種實際問題中不斷練習,學會對癥下藥地解決問題,形成系統的解題方法,以此保證學生在遇到不熟悉的問題時依然能夠快速解決。
例如,在教學蘇教版四年級下冊數學《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和梯形》中,教師可以讓學生用吸管圍出各種類型的三角形,并且記錄每條邊的長度,先讓學生獨立思考,以組為單位發表觀點,再由教師做出總結,得出“三角形兩邊長度之和大于第三邊”的結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在紙上任意畫出各種類型的三角形,用量角器測量每個角的度數,并加以記錄,引導學生發現其中的規律,得出“三角形內角和都為180度”的結論。教師還可以用同樣的方法引導學生了解平行四邊形等其他圖形的特點,將各類平面圖形放在一起比較,使學生對各類圖形形成系統的認識,并繪制表格。在活動的過程中,不僅讓學生體會到了學習的趣味性,更在潛移默化中讓其鞏固了知識,幫助其形成知識體系,讓學生學會舉一反三,靈活使用各種方法學習新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