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水娟(浙江:奉化龍津實驗學校)
作業是課程改革中不可或缺的關鍵領域,它和教學、評價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是教師引導學生開展自主學習、承載學習內容、體現學習方式、實施過程性評價的載體。作業包括課前學習、課堂任務和課后作業。小學科學的課后作業,一般以實踐類作業為主,旨在引導學生綜合運用課堂所學知識、方法等解決問題,培養素養。
如何使小學科學實踐類作業真正落到實處,依托作業來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呢?筆者從設計、指導與評價三方面入手,展開實踐研究。
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續,可以幫助學生復習、鞏固知識,還可以通過各種有趣的、形式多樣的科學作業培養學生各種能力和創新精神,開發學生的學習潛能,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把握作業的育人功能,以作業為載體,培養學生的關鍵能力與必備品格,教師必須從設計入手,根據學情,有針對性地設計作業,體現素養導向。
科學課的學科素養體現在科學觀察、科學思維、探究實踐、態度責任四個方面,因而設計科學實踐類作業時,也需綜合考慮這四個方面的目標。
例如,五年級上冊“地球表面的變化”單元第2 課《地球的表面》,重在引導學生認識常見的幾種典型地形,為后續學習地形地貌的變化打下基礎。許多教師會設計練習題,復習平原、高原、丘陵、山地、盆地等幾種地形特征,更多考慮的是基礎知識的學習與鞏固。特級教師喻伯軍曾經說過:知識是基礎、是載體;利用知識遷移應用、解決問題才是素養。因而筆者在該作業的設計環節中,充分考慮引導學生在對知識理解掌握的基礎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布置了這樣一個實踐類作業:用各種方式造一個你感興趣地區的地形模型。
作業設計需與學生的學情相適切,讓學生通過作業體驗和感知學習的意義與價值。難度過低的作業,缺乏意義,難度過高的作業,則難以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與學生學情相適切的作業難度,應該是學生能夠努力完成的難度。
筆者之前在五年級“時間的計量”單元教學后,布置了一個“制作擺種”的實踐類作業,結果發現僅有一個學生完成,而且制作的擺還不能帶動齒輪轉動,更不用說準確計時了。
事后筆者進行了反思,意識到對于五年級的學生來說,利用硬紙板作制一個30 個或60 個齒的齒輪,并且要讓擺在擺動過程中帶動齒輪轉動,這個作業的難度的確過高。再教這一單元時,筆者布置了“制作一個短時計時器,并用于刷牙計時”這一實踐類作業。一周后學生上交了作業,有水鐘、蠟燭鐘、沙漏……形式豐富且計時準確。這樣的作業顯然更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
人與人是有差異的,我們的教育對象是一個個生動的個體,每個學生都有獨特的個性、興趣、能力和學習需要,發展也各不相同,教育應使每個學生在自己已有的基礎和不同的起點上得到持續發展。因而作業的設計和布置必須多層次,體現差異性。
例如,四年級學習了“電”單元相關知識后,筆者開展了“小小電力工程師”這樣一個實踐活動,考慮到不同學生的能力差異,活動的難度分成三個梯度。
這三個不同梯度的活動,從“點亮LED 燈泡”到“用紐扣電池點亮LED 燈泡”再到“完成一個創意電路作品”,難度逐漸提升,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水平挑戰不同的難度,獲得持續發展。
實踐類作業完成的時間一般在課后,而且有的作業是有一定難度的,因而教師需根據實際情況開展適度指導。筆者歸納了常見的幾種指導方法。
(1)轉變觀念,提高認識,全員參與。通過定期組織內部控制宣傳、培訓工作,提高全體人員對內部控制的重視程度,增強員工自身的風險防范意識,增強員工在內部控制工作中的主人公精神和責任意識,從意識上徹底改變將內部控制等同于會計控制的陳舊觀念,建立多部門協同的內部控制體系。
實踐類作業布置后,及時進行適度語言講解,這是最常用也是最簡便的方法。適用于難度適中、學生有一定基礎的作業。那么具體講解什么呢?筆者認為需明確兩點,即是什么與怎么做。如,前文提到的做個計時器實踐類作業,就可以圍繞內容進行講解。
當然,這個講解,可以是教師提綱挈領式的講解,也可以是同伴互助式的講解。在講解的過程中,學生的思路打開,不僅想到可以學習教材自制水鐘、擺鐘,也可以自制沙漏、蠟燭鐘,而且考慮到我們的實際能力,計時器不具備長期計時的功能,只適用于短時的計時,如,洗臉、刷牙、跳繩等。
有的實踐類作業會有一些特殊的要求,無法用語言清晰地講解,這時教師就可以展示一些上屆或其他班級學生的經典作品,給予學生一定的啟發,使其不至于茫然無措。
四年級學習了“呼吸與消化”單元后,我布置了一個“自制人體游戲棋”實踐作業:了解生活中與飲食(呼吸)相關的健康做法和有害做法,設計制作一個人體游戲棋。這個作業剛布置下去時,學生是比較茫然的,筆者便組織學生討論從哪些點入手完成這項作業。
1.人體消化系統的組成與功能認識,如何完成?查閱相關資料。
2.生活中與飲食(呼吸)相關的健康做法與有害做法有哪些?具體對哪些器官有影響?
3.我們玩過的游戲棋有哪些形式值得我們借鑒?
有的實踐類作業由于本身題目難度不大,學生基本都能勝任,因而可以減少語言講解或示范,教師的指導可以圖表記錄單的形式呈現。如,“月相觀察”這一作業,在作業布置伊始,筆者提供了每天一張的記錄單,不僅能引導學生觀察月相并畫下月亮的形狀,同時引導學生關注月相亮面的位置。
為了提升作業實施的效度,筆者還注意作業的過程監督,通過線上同步觀察展示活動,實現跨時空指導,使作業真正落到實處。
小學科學實踐類作業評價的目的,不在于篩選,而在于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激發學習熱情,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因而實踐類作業在評價實施階段,應做到多途徑展示、多主體與多角度評價,使學生在評價中獲得成功的體驗,促進多元發展。
信息化時代實踐類作業的展示方法很多,除了傳統的將作業帶到課堂交流外,還可以通過QQ群、空間博客、釘釘班級圈、微信群等方式,和家長一起分享,引導學生彼此交流、辨析、欣賞。這些交流方式,不僅可以在第一時間讓學生將自己的發現與大家分享,更可以讓學生與家長都參與交流,并即時點評,教師與家長或其他學生都可以通過留言的方式進行點評。
多途徑的展示,讓不同的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快樂,既鞏固了所學知識,也提升了知識的應用能力。做中學,做中成長。
實踐類作業可以引導學生、家長、教師都參與到評價活動中來,通過多主體評價,不僅可激發親子參與的興趣,而且評價后通過迭代,進一步提升作業的質量。
在評價過程中,學生的自我評價主要在作品的自我介紹過程中穿插進行,而家長的評價則可以在釘釘群的作品展示中通過點贊、投票等方式同步進行,同伴的評價可以在教室里引導學生通過語言評價、投票等多種方式進行。教師的評價分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學生在線上展示活動中,教師通過點贊與簡單點評進行一輪評價,這些評價學生、家長人人可見,除了對展示學生的肯定與指導外,對全體學生也有引領作用;第二個層次,是在教室里對全體學生開展一次作業的總結性評價。這不單單是對學生作業的一個評價,更是對整個活動的總結,將學生探究性作業中所呈現出來的好的策略與方法進一步梳理、提煉出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吸納同伴的思考方法、解題策略,促進科學素養的整體提升。
小學科學實踐類作業完成的形式豐富多彩,每一個學生提交的作業都是經過努力完成的個性化作業,因而在評價中也需要從各種角度進行評價。例如,四年級“聲音”單元學習之后,筆者布置了以下實踐作業。
請利用身邊的材料自制一個樂器,可以是彈撥樂器、吹奏樂器、打擊樂器等,并且用自制的樂器演奏樂曲,以1分鐘視頻的形式記錄下來。
針對這一作業,筆者設計了以下評價表格,引導學生進行各種角度的評價(見下表)。

“自制小樂器”評價表
這張評價表格,既有針對科學概念掌握程度的評價,如,聲音的強弱、高低與什么有關,又有針對科學探究與科學態度的評價,如,在實踐中遇到困難不斷克服、主動與他人交流等。通過這樣多角度的評價,讓每一個學生獲得持續發展。
總之,作業是教學活動的一個重要環節,更是發展學生素養的一條重要途徑。素養導向下實踐類作業的實施,要充分考慮作業的育人功能,面向全體學生,立足素養發展,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解決問題,創生意義,為學生科學核心素養的落地與生長提供更大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