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華(甘肅:平涼市崆峒區廣成學校)
學習習慣是指學生在長期的學習過程中逐漸養成并且不易改變的學習行為。培養學生從小養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不但可以幫助其更好地學習數學,而且作為一種基本素養和品質,可以有效促進學生全面提高數學素養,甚至可以影響學生的一生。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小學數學要從小給學生打好數學初步基礎,發展思維能力,培養創新意識、實踐能力和學習數學的興趣,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習慣具有省力和自覺兩大特性。習慣一旦養成,就會自然而然地在一個人身上定型和穩固下來,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習慣成自然”。一個好習慣能伴隨一個人一生,讓人終身受益。當然,形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不但能使學生掌握學法、學會學習,還可以提高數學學習的效率和質量,更重要的是可以增強學生自身素質和能力,促進學生學好數學,提高成績。培養他們做事細心認真、思維嚴密、勤學好問、善于思考、積極主動等良好的行為習慣,是學生學習成長和將來工作乃至事業成功的“助推劑”。因此,引導學生從小養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十分重要,也十分必要。
數學是很嚴密的學科,不論是一個數字,還是一個符號或字母的出錯,都會導致結果出錯。例如,語文一句話中出現一個錯別字,這句話還基本能讀懂意思,而數學解題中如果寫錯一個數字,其結果可想而知。培養學生規范書寫習慣,首先要從正確的坐姿、握筆開始,一筆一畫、端端正正,把字寫正確、規范。其次,從低年級起,教師就要嚴格要求,將阿拉伯數字、數學符號寫正確,格式寫規范。數學書寫如果潦草馬虎,會嚴重影響學生做題結果的正確性和準確性。對于書寫字跡潦草馬虎的學生,教師要從嚴要求,使其從小改掉不良習慣。總之,在平時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時刻注意對學生良好的書寫習慣的要求和培養,做到字跡工整、正確、清楚,書寫規范,格式正確,步驟完整,這對學生形成良好的書寫習慣十分重要。
課堂是學生學習的主陣地,也是教師向學生傳授知識、學生獲取知識最重要的平臺。抓住了課堂教學這一最重要的環節,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就有了充分的保證。這就是“向課堂要質量”的含義和重要性所在。然而,小學生由于年齡小,天性活潑、好動,有意注意力在15 分鐘左右。因此,教師一定要在做好課堂組織教學、紀律要求和管理的同時,動腦筋、想辦法,有效維持學生的有意注意力,讓他們在聽課和學習中盡量不分散注意力,從而養成上課聽講聚精會神、做事全神貫注的習慣。
1.講故事
小學生天性天真、活潑,好奇心強,喜歡聽故事。因此,教師要利用好這一特性,在上課進行到十五分鐘以后,給學生“提提神”,然后再繼續授課。“磨刀不誤砍柴工”,這樣教學效果要比教師板著臉嚴肅要求學生“坐端坐好,手背過去”等陳舊要求的效果好得多。
2.開展小活動
我們知道,大禹治水之所以能最終成功,是他懂得了“引導”的效果永遠要比圍堵好得多。懂得了這一道理,教師就要做個“聰明人”,善于引導學生。當上課進行到接近二十分鐘左右時,教師如果繼續講下去或者強制要求學生認真聽,那么教學效果就已經大打折扣了。這時,教師不妨先停下授課,讓學生走出過道,或者原地起立,帶著學生做上一個簡單有趣的游戲,比如“手指游戲”、“手指操”,或其他簡單的兒童游戲、兒童舞蹈等,讓學生稍微活動下身體,放松下精神,兩三分鐘后再重新進入教學,效果會更好。
當然,“無規矩不成方圓”。對于小學生,上課的紀律、規則和要求絕對是不能少的,而且要嚴格要求和執行,不能因為講故事或做游戲活動亂了課堂紀律。
一堂好課的評價標準很多,但一定包含學生群體積極參與、積極問答、積極操作板演,善于質疑提問,課堂氣氛輕松活躍,學生掌握知識效果好等方面。因此,培養學生從小就有動口、動手、動腦的好習慣,其實就是在盡早培養他們的數學思維能力。
1.“動口”習慣的培養
為培養學生愛動口的習慣,教師就要在日常教學中多鼓勵學生回答問題,特別是鼓勵他們獨立回答問題。這是對學生數學表達能力的最好鍛煉,能使他們的語言在回答問題中逐漸變得自信,變得表達清楚、準確,有層次,有條理。同時,教師還要培養學生善于提問、善于質疑的好習慣。具體做法是,每節課到最后小結完,要留給學生提問和質疑的機會和時間,一般安排2~3 名有需求的學生提問,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提問,鼓勵他們不懂就問、勤學好問。當學生提出問題后,教師可以先安排學生解答,學生解答不了的,自己再親自答疑解惑。這樣,學生就會逐漸養成勤學好問的習慣。
2.“動手”習慣的培養
動手能力是一個人眾多能力中較為重要的方面,尤其對于作為理科的數學科目,動手操作能力和習慣的培養尤為重要。在日常教學中,教師一定要重視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習慣的培養,可以多組織學生開展實驗操作,讓學生通過看、摸、拼、擺、折、畫、算等多種途徑,在實際的動手操作中獲取新知識,輕松學習數學。學生動手習慣的培養,能使學習數學的過程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
例如在教學新人教版二年級上冊“認識時間”一章時,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通過親自撥動時鐘模具,撥出教師給定的時分。教師可分別給不同的組出示不同的時分,如12:00,20:00,8:05,13:20 等,然后讓學生各自撥動時針和分針,通過操作撥出給出的時分。這樣,在動手操作中,學生就會觀察時針、分針及其之間的數量關系,有效培養其操作實踐的習慣。
3.“動腦”習慣的培養
學習數學的關鍵是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動腦習慣的培養,就是在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進而培養他們的數學邏輯思維能力。因此,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時刻重視學生動腦習慣的培養,要靈活運用教學方法,培養學生愛動腦、愛思考的好習慣。一個班級由學優生、中等生和學困生組成,其中中等生占絕大部分。因此,教師提出問題后,如果不要求學生獨立思考、獨立作答,那么當中等生和學困生還在思考當中或者還沒有思考出答案時,學優生就已經捷足先登地喊出了答案,致使中等生和學困生也會慢慢養成不假思索、人云亦云地跟著學優生喊答案的壞習慣。因此,教師一定要善于做“齊閔王”聽他們一個一個“吹竽”,而不是做“齊宣王”異口同聲,以致出現濫竽充數的“南郭先生”。教師在設置和提出問題時,一定要先組織好學生,杜絕和避免學生不假思索地“亂喊亂嚷”,而是要求學生靜下心來,獨立思考,思考出答案時舉手回答。當然,問題的設置要有梯度,有難度的問題,安排基礎好的學優生回答,簡單的讓學困生回答。
“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從這句諺語中我們就能看出合作學習的好處和重要性。合作、交流、討論是很好的學習方法,它可以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汲取別人的好思路、好方法、好經驗。因此,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習方式,有效組織開展合作學習。通過組織合作、交流、討論甚至辯論,學生的思路更明確、見解更深刻、答案更準確。合作學習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合作學習中,大家為積極完成學習任務而主動互幫互助或“兵教兵”,使學困生更容易及時掌握知識,使學習任務或問題更容易快速、高效地得到解決,可謂事半功倍。
具體策略:對于較為復雜的學習任務和數學問題的解決,教師不要花大量時間和精力去死講,那樣不但費時費力,反而效果不好。明智而有效的做法是向學生“示弱”,可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讓學生通過合作學習,在互動交流、學習討論中自己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完成學習任務,從而“潤物無聲”地培養起學生合作學習的好習慣。
具體做法:可根據班級人數,將學生按學優生、中等生、學困生均勻搭配,每組6~8 人,全班分成6~7 個合作小組,每個組安排一名學習和組織能力強的學生擔任組長,開展分組合作學習。然后教師出示學習任務或問題,安排小組之間開展比賽,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學習任務。
例如,筆者在教學新人教版三年級數學下冊“數學廣角——搭配中的學問”一節內容時,就采用了分組合作學習法,讓學生在小組合作中通過交流、討論和動手操作,輕而易舉地解決了較為復雜的問題。在教學前,筆者先安排每組學生準備好兩把不同顏色或型號的學生直尺和3 支不同顏色的鋼筆備用。然后在試驗操作前,讓他們先拿出直尺和鋼筆,擺放好,然后出示問題:
“學校要給三年級(1)班同學每人分發一套學習用品,其中有不同顏色的直尺2 種,不同顏色的鋼筆3 種,要求每位同學只能選取自己喜歡的1 把直尺和1 支鋼筆,現在請各組通過交流討論和操作搭配,看有多少種組合法?”
問題一出,學生立即行動起來,在組長的組織帶動下,邊交流討論邊搭配操作和記錄,很快就得出了答案,然后,教師選一兩個組的代表分別發言闡述:
直尺(短)配鋼筆(藍),直尺(短)配鋼筆(紅),直尺(短)配鋼筆(白),直尺(長)配鋼筆(藍)、直尺(長)配鋼筆(紅),直尺(長)配鋼筆(白),共6種搭配方式。
利用合作學習,在交流、討論和實踐操作中,不但有效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了小組榮譽,為了爭“第一”,他們會積極行動起來,出主意想辦法,互幫互助,解決問題,完成任務。同時,學困生也得到了幫助,促使整個小組共同進步,而且問題解決起來更加直觀、容易、方便,比教師抽象地講解或操作演示效果好得多。
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培養的方法還有很多,如獨立完成作業、認真檢查、認真糾錯等。習慣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培養起來的,只有教師日復一日、持之以恒,經過二三年的養成教育,小學1~4年級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就能逐漸培養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