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汐(江蘇:蘇州市楓橋中心小學)
對于小學生而言,學習科學探究課程能讓其接觸、理解、探究自然現(xiàn)象和規(guī)律,此門課程在小學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小學生思維大多偏向于形象、直觀型,而科學知識則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如此就與學生思維之間存在矛盾。為了更好地解決這一矛盾,保證學生能夠完整、高效地掌握科學知識,教師可以合理運用思維可視化方法,讓原本抽象的思維變得直觀,讓原本內(nèi)隱的思維變得可視。在此基礎上,教師要基于學生實際學習情況,根據(jù)學生的思維特點采取各種有效的教學方式,實現(xiàn)思維可視化在課堂教學中的有效滲透,以此推動學生做到對科學知識、概念、原理的全面了解,并促進學生科學思維得到進一步發(fā)展。
所謂思維可視化,即為基于直截了當?shù)慕虒W措施把學生思維表征出來,以此減輕學生學習知識的難度,化解抽象科學知識和學生形象思維二者間的沖突。由于小學生的思維尚處于運算階段,教師利用思維可視化教學方式可以有效消除學生的思維短板,幫助學生形成完善的科學知識體系。思維可視化運用于小學科學探究教學中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現(xiàn)為:
思維無法看得見、摸得著,若把思維通過直觀化的形式加以呈現(xiàn),便能夠幫助學生實現(xiàn)準確分辨思維是否正確這一判斷目標。比如,在進行“食物消化”相關知識的講解時,為判斷學生對概念的掌握狀況,教師可引導學生把自己認為的食物消化流程、消化器官使用圖形的方式直接呈現(xiàn)出來。而繪圖這種直觀性的措施,可以讓學生的思維可視化,也能幫助教師更加全面地了解、判斷學生的思維水平,清晰掌握當下學情,以此實現(xiàn)“順學而導”“因材施教”等教學目標,并大幅提升教學效果。
在小學科學課堂上,教師采用多種教學方式引導學生思維可視化,可以促進學生的思維由淺層發(fā)展至深層、由具體延伸至抽象、由低階邁向高階,高質量推動學生的思維實現(xiàn)縱深性發(fā)展。例如,在進行“小燈泡”相關知識的教學時,教師安排學生實行可視化自主操作,也就是把燈泡的兩個觸點與電池正負極連接起來。為幫助學生由動作性思維轉為抽象性思維,教師可提醒學生注意思考“將燈泡兩個觸點與電池正負極連接,為何小燈泡可以亮起來”這個核心問題,以此做到思維的可視化,也就是讓學生一邊觀察電路連接的實物圖,一邊分析內(nèi)在原因。這種課堂教學,能讓學生的思維發(fā)展獲得質的提升。
利用可視化思維,能夠讓學生更加直接地把自己的想法和其他學生的加以整合,對觀點進行持續(xù)完善,促使學生做到更為全面且合理地認識、了解科學現(xiàn)象。比如,在講解“有生命的物體”的相關內(nèi)容時,通過要求學生使用思維導圖直接表征出人類、動植物的生命特征,再結合自身想法加以補充和辨析,能夠讓這種思維可視化推動學生實現(xiàn)思維的合成反應,幫助學生的思維品質得到提高。
基于思維可視化,能讓學生取得更為突出的思維軌跡和成果,有利于教師對學生的思維實施精準評價,也能幫助學生相互間進行評價。
思維導圖就是利用圖片、表格、符號等元素幫助人們探究問題、厘清思路,以此讓思維變得可視化。小學生因為具有形象思維特征,因此,思維導圖對其日常學習十分重要。同時,思維導圖可以把科學知識通過圖解的形式直接表現(xiàn)出來,降低學生對文字語言的認知難度,促進學生思維的可視化。比如,教師為學生講解各種材料的餐具時,就要讓學生充分調動眼睛、耳朵、鼻子和手等多種感官,對不同種類的材料(例如金屬、陶瓷、木頭等)產(chǎn)生更加深刻的認知。若是采取傳統(tǒng)的口頭、書面講解方式,則無法讓學生對這些材料產(chǎn)生直觀、深入的感受。而且,如果教學僅局限在讓學生動手“摸一摸”,則也無法讓學生對不同材料實現(xiàn)全面的體驗。所以,要讓學生結合多種感官,利用思維導圖,實現(xiàn)思維留痕、可視,不僅能夠讓學生了解需要分別使用哪種感官進行感受、體驗的側重點與方式是什么,也能促進學生的思維由片段化、模糊化、無序化發(fā)展為全面化、清晰化以及可視化。采取這種圖文并重的思維導圖教學方式,可讓學生在科學基礎理論知識、關鍵詞、圖形等多個方面構建起有效的記憶鏈條,幫助學生實現(xiàn)學習思維的可視化,讓學生具有更高的科學素養(yǎng)。
實驗是小學科學課堂上的重要一環(huán),小學科學探究教學無法脫離實驗單獨實施。因此,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需更注重實驗活動的組織、設計,以此讓學生對知識產(chǎn)生更深刻的理解,以讓學生更為直觀地接觸了解科學知識,實施科學探究,提升學習效果。另外,學生在參與實驗時,通過自主動手操作即為“思維可視化”的直接體現(xiàn),因為學生的操作行為需依賴思維的驅動才能實施,因此,學生進行實驗活動就是自身思維的體現(xiàn)。比如,教師在以磁鐵為教學材料為學生組織科學實驗活動時,準備了多種形狀的磁鐵;對于實驗內(nèi)容的設計則可在征求學生想法與意見的基礎上,得到能令大部分學生感興趣的實驗方案。而在實驗過程中,學生開動腦筋、自主思考,并在教師預設好的實驗流程下有序開展實驗。通過這種實驗活動,不僅學生的思維獲得了良好的發(fā)展,他們還能在動手實踐中表現(xiàn)其思維過程,由此就間接地實現(xiàn)了“思維可視化”。在學生實驗結束以后,教師應當與學生一起對本次實驗活動加以總結,還要為學生的實驗成果進行公正、合理、準確的評價。并且,評價并非只是教師面向學生,也可以是學生對教師設計的實驗內(nèi)容、教學組織等進行評價。由于學生在對教師展開評價時會對該堂課的內(nèi)容進行思考、回憶,體現(xiàn)了學生的思維,這也就實現(xiàn)了思維可視化的教學目標。因此,教師在實驗活動中應當注意引導學生將自己的思維盡量發(fā)散,在實驗完成以后還要及時加以總結、評價。這些,均為實現(xiàn)科學課堂上思維可視化的重要措施,更是推動教學效果有效提升的核心基礎。
在講解電磁鐵磁性強弱程度影響因素的知識時,學生大多集中于分析鐵芯粗細與長度、電池大小、線圈數(shù)目等。為了促進教學效果的提高,教師可設計探究式學習單,讓學生在關鍵問題的引導下實現(xiàn)思維可視化。學習單的設計如下:①確定合適的研究對象,如部分學生考慮到磁性和電能存在關聯(lián),而和電有關的材料為電池、線圈,由此就決定將電池與線圈作為研究對象;②正確地纏繞導線,能鍛煉學生的指向性比較與判斷思維,需要由起始端留出合適的一段導線,緩慢纏繞,最后在兩端打結固定,并注意控制好前后兩次吸附大頭針環(huán)節(jié)的細節(jié)內(nèi)容;③得出實驗結果,基于關鍵問題的引導,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歸納總結個人的思維邏輯,而且要在傾聽、討論過程中積極思考、推測,從而激活思維,優(yōu)化探究實驗流程,提高學生的科學思維水平。
要想在小學科學課堂上實施思維可視化教學,就要強化學生的自主思考,增進師生間的互動關系,以此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更好地發(fā)揮主觀能動性。教師也能更為全面地掌握學生的內(nèi)心想法和學習中碰到的難題,還能在師生互動的基礎上構建良好氛圍,讓課堂教學更加輕松、和諧。更為關鍵的是,學生的自主思考和師生的互動,能讓學生的思維直觀表現(xiàn)出來,由此教師就能根據(jù)學生的思維特征改進教學方案,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例如,在講解植物環(huán)境的相關知識時,教師可先讓學生分析植物生長與環(huán)境間存在何種內(nèi)在聯(lián)系,在學生思考分析結束后,再隨機抽點幾位學生回答問題。比如可提出以下問題:“為何冬季許多樹木的葉子都掉下來了,卻還有小部分樹木的葉子依舊保持綠色呢?”學生會相繼對此陷入思考,此時教師也要和學生一同思考、分析,在適當時機對其進行點撥、啟發(fā),用這種方式引導學生自主思考和掌握學生的具體思維情況。還可以在學生思考問題的環(huán)節(jié),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學習,這不僅能增進學生之間的關系,還能讓學生的思維相互碰撞,得到有效激活,更好地調動學生的自主學習、思考意識,也讓學生的思維從更多的維度呈現(xiàn),幫助教師掌握學生實際學習情況,真正實現(xiàn)思維可視化教學。
著名心理學家西蒙提出,思維可看作是由問題空間層面實施的搜索過程,科學探究通常是由提出問題為起點、解決問題為重點,如此便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科學思維過程。同時,不論何種科學問題的提出都要以已知知識體系作為基礎,所以,對學生科學思維的評價,應側重于學生在特定探究情境中是否可按照已掌握的知識內(nèi)容、結合實際條件提出具備研究價值的科學問題和可行的研究方案。因此,在具體課后評價環(huán)節(jié),可利用情境化探究活動“再現(xiàn)”,以此觀察學生的思考、研究、實踐、操作、總結的科學探究全過程。可依照PISA 科學素養(yǎng)測試題,為學生設計在實際生活中有可能碰到的臺風、山洪、地震、溫室效應、大氣、細菌等一系列情境化、多元化、主題化的閱讀理解素材,且其涵蓋圖文、表格等多種形式,能直接評估學生對相關自然界與科學理論知識的運用能力、面對科學事物的真實態(tài)度,尤其是掌握學生對科學實驗數(shù)據(jù)、圖表的分析和推斷水平,評估學生的批判性思考能力。
思維可視化教學應用于小學科學探究課堂上,主要需針對小學生的思維特征設計合理的教學方案,教師也要意識到此教學方式對于提高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意義。要在教學中合理運用思維導圖、實驗活動、學習單、師生與生生互動等方式推動學生思維可視化,提高教學有效性。讓學生在深度完成科學概念學習的同時,促進自身科學思維的養(yǎng)成,將學生培養(yǎng)成為當前教學理念下的綜合型高素質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