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海蓮 田 云 吳森林 劉李明
贛州市棄耕撂荒影響因素及土地再利用對策研究
朱海蓮1田云1吳森林2劉李明3
(1.江西應用技術職業學院江西贛州341000;2.信豐縣自然資源局江西贛州341000;3.江西省合眾勘測規劃有限公司江西贛州341000)
受到丘陵山區地形與城市化經濟發展等因素的影響,贛州市棄耕撂荒呈現量大、面廣等特點,且棄耕撂荒日益加重,逐漸成為影響耕地保護的重要因素。為了確保耕地有效利用與糧食安全,文章對贛州市棄耕撂荒現狀、影響因素進行分析,提出了土地優化整理等多項對策來提高土地利用率,以期推動贛州市農業的健康穩定發展。
贛州市;棄耕撂荒;影響因素;土地再利用對策
2021年3月,贛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印發《贛州市防止耕地“非糧化”穩定糧食生產工作方案》,明確指出防止耕地“非農化”與“非糧化”,強調穩定糧食生產與安全的重要性。對此,應通過了解贛州市棄耕撂荒的實際情況與影響因素,制定針對性的優化對策解決棄耕撂荒問題,提高土地再利用率,為糧食生產與安全提供基礎保障,并落實“三農”工作任務,推動贛州市的農業發展。
贛州位于江西省南部,是江西下轄地級市,全市總面積為39 379.64 km2,截至2021年年末,全市戶籍總人口為984.02萬人。其一,地形地貌。以丘陵、山地、盆地為主,丘陵占贛州市土地總面積的61%,紅壤盆地占贛州市土地總面積的17%。四周分布眾多山脈,呈現四周高中部低、南高北低走勢。其二,水文特征。贛州市處于贛江上游,是洪水與暴雨高發地區,每年4月—9月為汛期,5月—6月為洪水多發季節。其三,氣候條件。贛州市處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春夏降水較多,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其四,耕地資源。贛州市山地多平原少,導致耕地面積少,耕地面積僅占土地總面積的11%,耕地后備資源不足,人均占有量較少。近年來,受到棄耕撂荒與土地不合理利用的影響,贛州市耕地播種面積與質量在不斷下降。同時,隨著務農成本的提高,勞動力外流趨勢日益加劇,耕地撂荒的現象比較普遍。
根據贛州市2020年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統計公報了解到贛州市近年來的社會經濟發展情況,2020年全年贛州市生產總值3 645.20億元,與上年相比增長4.2%。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14.64億元,增長2.6%;第二產業增加值1 389.19億元,增長4.2%;第三產業增加值1 841.37億元,增長4.6%。三次產業結構比為11.4∶38.1∶50.5。2020年贛州市糧食播種面積754.30萬畝,其中谷物播種面積695.27萬畝,油料播種面積70.45萬畝。全年糧食總產量258.50萬t。總體而言,贛州市耕地資源比較緊缺,2020年贛州市人均耕地面積低于聯合國所規定的0.79畝(見表1)。

表1 贛州市社會經濟指標
數據來源:贛州市2020年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本研究在查閱相關文獻資料的基礎上,對贛州地區進行實地考察,通過對農民利用耕地情況進行問卷調查,與農業專家、管理者等進行訪談,來了解贛州市棄耕撂荒的現狀。通過了解贛南丘陵山區一年或一年以上未利用耕地面積與耕地的灌溉、地形、自然環境與區位條件等,對贛州顯性棄耕撂荒現象進行分析。由于缺乏耕地撂荒的公開統計數據,從農戶案例區選取樣本數據進行分析。
其一,耕地生產經營情況。選取500戶樣本數據進行分析,每戶平均承包耕地面積3.25畝。其中,保留耕地種植的有367戶,占73.4%,戶均實際經營耕地面積2.13畝;完全不經營耕地的有133戶,占26.6%。在樣本數據中,實際經營耕地面積在3畝以內的農戶有286戶,占57.2%,只有少數農戶實際經營耕地面積在5畝以上(32戶,占6.4%),表明該區域耕地生產經營以小戶分散經營為主。
其二,耕地撂荒情況。對500戶農戶的耕地撂荒情況進行調查分析,耕地撂荒面積占500戶農戶總耕地面積的16.3%,撂荒戶占500戶樣本的37.4%。小農戶與一定規模農戶中撂荒戶均超過35%,表明棄耕撂荒現象普遍存在,且耕地撂荒面積在不斷增加。
其三,撂荒耕地與可能轉化地分析。對500戶農戶樣本進行分析,農戶的戶均經營耕地面積1.89畝,撂荒耕地0.45畝,轉入耕地2.12畝,轉出耕地0.67畝。一是面積越小且越細碎化的耕地越容易撂荒。二是耕地通勤時間與距離越長,撂荒率越高,由此可見,撂荒耕地受到區位條件影響。三是耕地以水田為主,其中水田撂荒率最低,旱地撂荒率最高。四是在撂荒耕地中,以土地質量差的耕地為主,耕地質量越高撂荒率越低。五是灌溉條件越差、野生動物破壞越嚴重的耕地撂荒率越高。
2.2.1 耕地面積與復種變化
通過相關數據了解到,贛南丘陵山區耕地面積近五年內在一定水平線上下緩慢浮動,整體呈現緩慢上升趨勢,2020年糧食播種面積754.3萬畝,增長1.6%。而耕地復種指數在緩慢下降,表明隱性耕地撂荒問題比較明顯。
2.2.2 耕地收益變化
贛州市糧食總產量在緩慢上升,2020年糧食總產量為258.5萬t,增長0.2%,而人均糧食產量呈現整體下降趨勢。通過對500戶樣本數據進行分析,耕地糧食產量與耕地潛在生產力不匹配,低于人均糧食需求,耕地產能潛力有待提升。贛州糧食作物產量比重較低,以蔬菜產量與水果產量比重為主,尤其是贛南丘陵山區以種植臍橙為主。從近五年案例區數據了解到,早稻每畝凈利潤在整體上升,而晚稻每畝凈利潤在整體緩慢下降,表明案例區呈現階段性隱性撂荒棄耕的特征。晚稻的成本高于早稻,晚稻成本整體呈現波動下降趨勢,表明晚稻具有隱性撂荒特點。從務農機會成本分析,青年(23歲~40歲)農村勞動力的務農機會成本最高,其基本從事第二、第三產業工作,務農的勞動力較少,而50歲~66歲的農村勞動力務農機會成本最低。
3.1.1 自然條件欠佳
贛州市是洪水與暴雨等自然災害的高發區,5月—6月為洪水多發期,水土流失比較嚴重,繼而導致耕地土質較差,不利于農作物生長。且夏季容易出現先澇后旱的現象,土地抗旱能力較差。同時,受到丘陵、山地地形影響,坡耕地較多,耕地呈現細碎化分布,耕地通勤時間與距離較長,不利于耕作,且機械化程度較低,農業生產成本較高,出現部分粗放經營與棄耕撂荒的情況。
3.1.2 野生動物破壞
贛州市地形以丘陵、山地為主,森林覆蓋率較高,耕地以山區耕地為主。隨著國家野生動物保護與退耕還林等工作的開展,山區的野生動物顯著增加,尤其是野豬經常出現,對耕地及農作物造成較大損害。農戶需要花費大量資金與時間驅趕野生動物,且收效甚微,長此以往,導致農戶棄耕撂荒。
3.2.1 農業收入過低
相比其他產業,農業發展比較落后,尤其是在贛南丘陵山區,受到地形影響,農業機械化覆蓋率較低,勞動強度大,生產成本高,農作物收益較低,導致農民收入較低,農業生產的積極性不高[1]。
3.2.2 農村勞動力轉移
在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過程中,贛州市第二產業與第三產業飛速發展,且經濟效益顯著高于第一產業,導致大多數農村勞動力轉移到第二產業與第三產業中。一方面,農村家庭勞動力尤其是年輕勞動力大量轉移到非農業工作中,而農村勞動力是農業生產的主力軍,勞動力數量的顯著下降會嚴重削弱耕地種植能力,繼而出現棄耕撂荒的現象。另一方面,農村家庭成員文化素質不斷提高,在高等教育普及下越來越多的農村子女進入高等院校接受教育,其綜合素質不斷提高,更愿意從事非農行業的工作,從而導致農村勞動力以中老年為主,農業生產勞動力出現斷層。
其一,針對自然條件欠佳且農業基礎設施配備不全的地區,需要加強對土地的優化整理,完善耕地的灌溉排水設施。同時,改善路網情況,加強道路基礎設施建設,確保道路通暢,完善農村的基礎設施,為農民的農業生產活動提供基礎保障。其二,加強對棄耕撂荒土地的復耕復種。由基層部門問責處理棄耕撂荒情況,加快推進棄耕撂荒的復種工作,確保耕地全面恢復種植。將農民的保護耕地責任與耕地地力保護補貼制度相結合,對棄耕撂荒2年以上的土地暫停發放補貼,在恢復耕種后重新發放。其三,加強對土地的承包管理。根據國家出臺的相關政策法規,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糾紛調解仲裁法》等,加強對贛州農村棄耕土地的承包管理,對棄耕撂荒的情況及時糾正與解決,并依法保護農民的權益,進一步推進“三農”工作的健康開展[2]。
耕地流轉是解決棄耕撂荒的一種方式,需要確保耕地流轉多元化發展,結合當地與農戶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流轉方式,提高土地利用率。其一,針對農戶承包耕地面積過大而無力經營的情況,以及農戶外出務工導致棄耕撂荒的情況,可以鼓勵農戶轉出耕地,將耕地轉給農業大戶,避免耕地撂荒現象的發生。針對承包方棄耕的土地,發包方需要確保該土地在一定期限內恢復耕種,如果復種困難,則由基層部門流轉該土地經營權。采取代耕代種、托管耕種等方式,推動土地流轉,提高土地利用率。其二,針對細碎化分布、土質較差、通勤時間長且距離遠、難以通過流轉避免棄耕撂荒的耕地,可以采取退出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方式,給予農戶一定經濟補償,將其納入退耕還林計劃中;或者對這些土地統一開發,結合贛州丘陵山區的地形與季風氣候等環境,發展特色種養業,如贛南臍橙、油茶、蔬菜等農作物種植,形成地方農業特色,打造農業品牌,提高農業生產效益。其三,在耕地流轉過程中,政府要給予大力支持,對耕地流轉的具體實施方案進行統籌與調動,確保耕地流轉更加規范化與科學化。在政策允許的情況下,鼓勵與允許承包期內土地經營權的流轉。若農戶自發流轉土地動力不足,需要政府部門制定土地經營權回收制度,提高土地流轉效率。針對農戶棄耕撂荒且不愿自發流轉的閑置土地經營權,可由集體經濟組織對其收回處理,并在集體統籌規劃下推動土地流轉出去,提升土地流轉效率,確保棄耕撂荒土地形成合適的經營規模,提高土地利用率[3]。
針對贛州市棄耕撂荒的問題,還需要政府部門發揮引導作用,對土地進行宏觀調控,加大對農業的扶持力度,推動棄耕撂荒土地的再利用。首先,政府需要加大資金投入,對灌溉水利等農業基礎設施進行完善。受自然因素的影響,贛州市的坡耕地較多,且耕地細碎化分布,農業生產成本較高,導致棄耕撂荒現象比較普遍。針對這些問題,需要加大資金投入,完善農業的基礎設施。尤其是加強灌溉水利工程建設,提高灌溉效率,滿足農業生產需求。其次,加強對農民的技能培訓。政府組織農業技術培訓活動,確保農民掌握相關的農業技能,并加強對農業設施與機械使用技能的培訓,提高農業設施利用率。再次,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需要制定相關補貼、優惠等政策,在早稻、晚稻生產中加大資金獎勵與補貼。推進耕地地力保護補貼的發放進度,確保發放到戶,鼓勵農民對棄耕撂荒土地的復種。堅持“誰種植誰補貼”的原則,針對農民復種實際情況給予相應資金補貼,提高棄耕土地的利用率。并為農業生產提供保險,保障農民種植效益,降低農業種植風險。
在對棄耕撂荒土地的再利用過程中,需要加強對土地的監管,制定完善的流轉機制,確保土地科學合理流轉,確保土地能夠正常使用,提升土地的利用效率。首先,需要落實政府部門的監督管理職責。要明確監督職責與執法行為的主體,針對土地棄耕撂荒的情況進行問責處理。農業耕地管理相關部門對土地流轉的過程與用途進行監督管理。其次,落實問責制度。對失職部門需要依法處罰,及時清查土地流轉與使用中存在的管理問題,對違法違規流轉土地行為加強監督與問責處理,并制定土地流轉規定與條例,確保土地流轉更加規范。問責的目的是對土地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時評估與整改,提高土地利用率。最后,對流轉后土地的用途進行定期監察。政府部門對土地流轉情況的監察主要集中在流轉前、流轉過程兩個階段,對流轉后土地用途的定期監察工作還不到位。在贛州市農戶調查中了解到,存在土地流轉后用途更改的情況,尤其是耕地建房現象比較普遍。針對這些問題,需要加強流轉事后的監察。可每年定期開展全面監察,每季度抽查一次,跟蹤監管規模經營中的耕地與農業大戶,對其重點監督管理,確保土地流轉合法合理。通過事后監督管理能夠及時發現中途改變耕地用途的行為,并及時進行規制與整改,從而降低土地整改成本,提高土地利用率。
棄耕撂荒問題是目前農業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在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糧食安全重要指示下,對棄耕撂荒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贛州市由于其丘陵山區地形與社會經濟發展等因素的影響,棄耕撂荒現象比較嚴重。通過分析贛州市棄耕撂荒的客觀與人為影響因素,可從優化棄耕撂荒土地整理、促進耕地多元化流轉、加大農業扶持力度與完善土地監管與流轉機制等方面來解決棄耕撂荒問題,推動土地再利用價值的提升,為糧食安全提供保障。
[1]詹雪萍.重慶市銅梁區耕地撂荒情況調查及盤活利用建議[J].南方農業,2021,15(16):113-115.
[2]何斌.開展臨夏縣耕地撂荒復墾復耕工作的幾點措施建議[J].農家參謀,2020(24):15.
[3]黃奧,譚博文,尹昌俊.當前農村耕地拋荒的原因與對策[J].中國鄉村發現,2021(2):151-155.
10.3969/j.issn.2095-1205.2022.10.13
F323.211
A
2095-1205(2022)10-42-03
贛州農村撂荒土地利用研究(20200403)
朱海蓮(1988- ),女,漢族,江西贛州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為土地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