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鳳紅 李芹 隋丹婷
(江西服裝學院,江西 南昌 330201)
人們一直在探討如何有效地進行教學,許多專家學者致力于研究課堂教學的有效方式,讓學生能夠真正地在課堂上與教師探討知識,進行吸收并內化。針對大學英語而言,其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學習外語的能力。2020版《大學英語教學指南》指出,“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增強跨文化交際意識和交際能力,同時發展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培養人文精神和思辨能力”,使學生能夠形成一套完整的英語體系,包括但不限于聽、說、讀、寫四個方面。通過系統的英語學習,學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用英語與他人交流,滿足日常生活的交流需求。除了交流之外,口譯與筆譯也是學生所需掌握的能力,口譯需要讓學生擁有應變反應能力與速記能力,筆譯則要求學生有扎實的詞匯與語法功底。而在傳統英語教學中,許多課堂都存在以教師為中心,學生僅僅用筆勾畫或記錄所學內容的問題,且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很少有機會在課堂上用英語與同學或教師進行交流,毫無疑問,這種教學方式是亟須改進的。
基于我國的教育環境,文秋芳教授及其團隊提出了“產出導向法”的教學途徑,重點將關注對象轉移到“產出”上,要求學生能切實地從教學中拿出成果。這要求教師能夠改變原有的教學習慣,在課前布置任務,課中教師與學生互動,課后通過小組任務或個人任務對學習內容加以鞏固。而校本課程建設重點在于以學校為本,它不同于國家建設課程,旨在學校根據自身特色及學情需要,將課程內容個性化,使之適宜于學生的發展。文章將基于產出導向法,深入探討如何合理地進行校本課程的建設,將課程個性化、特色化的同時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我國的校本課程建設發展較為緩慢,還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教學體系,而大學英語的校本課程建設在各科的建設中又處于較為劣勢的狀態[1]。目前大學英語校本課程建設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是校本課程教育體系不夠完整,由于我國與國外的教學方式有很大差異,許多國外優秀的教學案例不能直接應用到我國的教學當中,而又缺乏校本課程建設與經驗,許多高校的教師難以將校本課程合理地應用到本校當中[2]。
目前,全國各個高校都在積極推進課程改革,其中最為典型的便是從以教師為中心到以學生為中心的轉變,旨在讓學生掌握學習節奏,成為課堂的主人。基于這種改變,專家學者又提出了“產出導向法”,即讓學生成為課堂主人的同時,又能夠高效地學習,在課后能夠拿出產出結果,而不僅僅是在課堂中學習即可。將產出導向與校本課程結合是教學發展的趨勢,針對大學英語校本課程,往往會有鮮明的地方特色,或是依靠海洋文化,或是基于紅色文化,或是基于茶文化、服飾文化等,重心都稍有區別。但不論學校英語偏向哪一方面,學生在課堂上都要有所產出,能夠用英語進行流利的交流,做到學以致用,消除學生對自身能力水平或是就業等方面的困惑[3]。
“校本課程”重點在于以學校為背景,建立基于學校特色的英語課程。高校英語教師可以以英語教師組為教案編寫人員,教師共同探討如何將學校地域優勢應用于校本課程建設中。在英語教師組交流中,教師是教案編寫的主題人物,而“校本”是原則,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也可對校本課程有更深刻的了解。教師根據學校所處的地理環境可對英語教學進行相對應的改變,將地域特色納入英語教學當中,且基于產出導向的原則,因地制宜地制定出符合學生發展的校本課程。教師制定的教學大綱應適應于社會層面的需求,基于教學內容與學校當地強烈的社會聯系,學生可以將課堂上學習到的英語知識廣泛應用于生活中,做到學以致用、學用結合,充分鍛煉了學生的英語就業能力。因此,將地域特色帶入當地學校課程,且將學習內容與生活應用相結合是建設“產出導向法”下的校本課程的重要途徑[4]。
教學從來不是一個單一的過程,它至少包含三個環節:即教學目標的設定、教學任務的執行過程、課后的教學評價,其中任一環節都是不可或缺的。教學目標的設定需要教師對教學任務有清晰的認識,需要認真研讀教育部規定的教學大綱,從中提煉出適合自己的教學方式,再結合當地學校的辦學特色,設定出具有鮮明特征而又能夠讓學生接受的學科課程。教學目標的執行是對教師的又一大考驗,如何將教學任務融入課堂中且讓學生能夠容易接受是值得教師花費時間去思考的。“產出導向法”重在強調學生要拿出學習成果,以高效學習、有效學習為重點,教師需按照教學任務有規律、有節奏地對學生加以引導,完成課堂上的學習任務。最后一個環節便是對教學目標及教學過程進行評價,對任何一件事而言,若沒有對過程進行總結就不會有進步,這同樣適用于英語教學。評價包括現場評價以及課堂之后的評價,現場評價是讓學生對此次課堂內容說出自己的想法,總結一下這堂課的優缺點,課后評價包括教師自評與學生評價,其中還包括學生課后任務的完成。
江西服裝學院位于江西省南昌市,是一所以服飾設計、藝術設計為主的地方性院校。文章以江西服裝學院為對象,結合該院校的辦學優勢與特色,從教學理念、教學目的、教學實現三方面進行詳細介紹,探討產出導向法下的大學英語校本課程建設的有效方法。
英語教學的理念是讓學生能夠接觸到外界事物,在學校通過系統的學習與外部世界接軌,體驗文化差異,以及了解不同文化存在的沖突。根據校本課程的定義,學校需根據院校的實際情況制定出符合本校學生發展的課程規劃。就江西服裝學院而言主要以服裝專業為基礎,因此在制定英語校本課程時,教學內容應傾向于服飾文化方面。教師在英語教學過程中,可結合中國古代傳統服飾特色,將傳統服飾因素融入課堂建設中。以往,院校英語課本中涉及的內容多為國外的事物或歷史事件,幾乎沒有或很少涉及中國的傳統文化,許多學生對如何用英語講述中國古代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存在困難。因此,將中國傳統服飾文化滲透英語教學中既能體現出英語校本課程的建設,也是一條提升學生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徑。
英語教學既包括讓學生掌握聽、說、讀、寫的基礎能力,還包括筆譯、口譯、實時翻譯等較難的技能,同時還要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即綜合素質的提高。在英語交流方面,教師需制定出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案,讓學生在課堂上有機會展示自己的想法,在課堂上實現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的雙向溝通,實現產出結果。在人文素養方面,教師應積極向學生講述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主要是各個朝代的傳統服飾、服飾材質等,通過欣賞不同朝代的服飾,體會其中蘊含的文化思想。同時做到中西方文化的辨析與交融,通過對比不同國家的服飾差異,深入了解世界文化的多樣性,使學生能辯證地看待事物,從而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與知識水平。
文章以中華傳統服飾為話題,從驅動—促成—評價三個環節展開詳細描述,探討產出導向法下的大學英語校本課程在江西服裝學院的具體應用。
1.驅動環節
在驅動環節,教師主要依據教學大綱和學校基本情況,制定出符合學生發展的教學規劃。對每個教學階段,設定出具有不同教學內容的課堂主題,且教學主題要具有實際意義,能與實際相結合,以便學生能更好地理解課堂教學內容。每個課堂主題的設定盡可能詳細,包括話題、目的、人物角色、對話內容等。
2.促成環節
促成環節即為驅動環節的實踐過程,在課堂上,教師應鼓勵學生積極地融入英語教學中,主動用英語說出個人的見解。文章主要以中華傳統服飾為切入點,在此環節以最受歡迎的古代朝代服飾主題為例,讓學生在課堂上抒發己見。教師應在課堂上先說明此次課堂的主要內容,不同的人物角色,可采取學生兩兩對話的方式,一問一答,以及說明具體的對話內容。
對話內容可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圍繞學生對不同朝代服飾的初步印象及看法,第二層次涉及學生最欣賞、喜愛的一個朝代服飾,第三層次為學生對此朝代服飾設計的理解,以此延伸出這個朝代的社會風氣或是社會文化。在這個環節設置了更為詳細的計劃,共包含了三個層次,每個層次中的對話難度等級依次提升,它不僅包括英語口語難度的提升,還包括學生思想水平的提高,這個過程對學生的英語語言組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臨時應變能力等都有所鍛煉。
針對第一層次:此階段為對話的初始階段,學生可能尚未進入對話狀態,此時教師需要起到銜接的作用,將學生從“聽”的角色逐步引導到“說”的角色。在之前已學知識的鋪墊下,學生對中華歷代服飾都有了初步的了解,借此,學生之間可以用英語交流每個朝代服飾的特點,可根據服飾隨時間順序的演變或是根據服飾特點進行逐步描述。讓學生思考若是在國外或是國際會議上進行中國傳統服飾的科普應如何進行語言的組織,如何選用合適的詞匯。
針對第二層次:此階段主要讓學生講述自己最喜歡的朝代服飾,詳細描述這個朝代服飾具有怎樣的特點,學生可借助圖片或者短視頻,在向同學、教師進行服飾展示的同時進行講解,此過程重點是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邏輯關聯能力、思維能力,讓學生將所學習到的知識用英語語言表達出來。
針對第三層次:此階段主要讓學生透過服飾探討某一朝代的社會風氣及社會文化。不同的朝代會有不同的文化背景,這些文化的差異通常會體現在服飾中。學生在用英語進行交流時能夠培養他們獨立運用語言的能力,跳脫書中英語語句的桎梏。
3.評價環節
最后一個教學環節為評價環節,首先是在課堂現場評價,即在課堂結束后,由學生的現場表現與產出結果,教師做出合理的總結,對表現良好的學生加以表揚,對表現較差的學生施以鼓勵。在課堂后的評價中,站在教師的角度而言,教師需要對課堂上的內容進行總結,分析此次課堂教學是否達到了教學規定的任務目標,對每位學生的課堂表現進行記錄,了解不同學生的擅長之處或短板。站在學生的角度而言,評價是對課堂上學習到的內容進行溫故知新,需要有一定的媒介,即教師可布置課后任務,基于個人或小組原則,設置合理的課后作業作為產出結果,將“產出”量化,以更好地觀測不同學生的學習成果。
“產出導向法”的提出毫無疑問是我國英語教學的又一大進步,通過將產出導向法融入校本課程的建設中可以讓課堂內容更加貼合實際,讓學生從枯燥的課本中獲得更多學習的樂趣。文章主要以江西服裝學院為例,根據教學理念、教學目的、教學實現三個層次詳細闡述了基于“產出導向法”的校本課程建設方法,并根據學校特色深入探討產出導向法應用。教師在教學環節需把握好教學節奏,制定出具有學校鮮明的本地特色的教案,量化學生的產出結果,使學生能夠學以致用。